书城亲子名人教子的100法则
27055300000037

第37章 为孩子播上品德的种子(1)

美国的一位著名学者说过:“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而父母作为最初的播种人,对孩子的命运则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父母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即使有学问、有才华,也不会很好地运用,更不会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因此,教育孩子不仅是需发展他们的智力,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品德,懂得这一点,对孩子及父母都十分重要。

1.诚信教育法──曾子杀猪教子诚信

曾子名叫曾参,是孔夫子的得意门生之一。

某日晨,曾参的妻子忙完家务,上街购物,出门时被在门洞里玩耍的小儿子看见了,闹着要跟妈妈去。妈妈没答应,说:“我去做事,不是出去玩,你跟着做什么?”

孩子还是拽着妈妈的衣襟哭着不放手。这时,她看见了院子里跑着的小猪,说:“你最爱吃肉,等妈妈回来杀了那头小猪,煮肉给你吃。”孩子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妻子回来,看见曾参准备好了水盆,盆沿搁着一把刀子,寒光闪闪,小猪四蹄捆绑,“嗷嗷”直叫,在一旁看着的孩子喜滋滋的样子。她一下傻眼了,对曾参说:“你这是做什么?猪还那么小,杀了它可惜啊!”

曾参说:“你忘了早晨出门时对孩子说过的话?”

妻子有点生气地说:“我是哄孩子不要烦人,闹着玩的,你怎么就认真起来了呢?”

曾参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是不能被欺骗的,他还小,不懂事,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相信父母的话。咱今说话不算数,孩子也就学会了说谎。再有,以后他还信不信咱的话?”

妻子无言,后来,曾参真把那头小猪杀了。

教子感悟:

诚信构筑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交往的纽带,家长应该关爱孩子,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受诚信的锻炼,用爱心、信心、耐心去为孩子构筑一片诚信的蓝天,让诚信相伴我们走向成功,走出辉煌。

人们常说:“孩子是望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如果父母言行不一致,那么他们对孩子的说教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家长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同时,首先自己要做到,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让孩子在积极地效仿中培养学会诚信的意识。

如果说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诚实、守信、健康的社会人,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那么在培养孩子的诚实守信上,曾子的确让人惊叹,可知示范是最好的语言。

2.教孩子做个勤俭节约的人──司马光教子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他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和同僚们深受启迪。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淳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性,他以家书的文体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在文中他明确指出:其一,不满于奢靡陋习。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近几年来,风俗颓敝,讲排场,摆阔气,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也脚上穿着丝鞋。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月营聚”,大操大办。他非常痛恶这种糜烂陋习,为此,他慨叹道:“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其二,提倡节俭美德。司马光赞扬了宋真宗、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并为儿子援引张文杰的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接着,他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接着,他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其三,教子力戒奢侈以齐家。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鉴戒。他曾对儿子说过: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准生活豪侈冠于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

教子感悟: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积有限之社稷资财,以兴家业,繁吾中华”。故此,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上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也十分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身教言传之精神,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今天,我们的生活比我们过去的任何时代都富裕。但我们也是刚刚摆脱贫困,刚刚踏上富裕的台阶,并没有真正的富裕起来。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家长摆阔气、讲排场,挥霍无度,这种无节制的浪费风气正像传染病那样在社会上扩散,已深深影响着下一代。“俭朴”是我们兴家繁国的法宝,挥霍无度必将祸害家业,殃及国家。所以,为了家业兴旺,国家强盛,我们必须努力培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树立勤劳、俭朴的高尚情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明天,我们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3.教子坚持不懈──王之教子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又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画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才有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教子感悟: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1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1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1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这个小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含意是显而易见的。成功贵在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我们应该教会孩子懂得坚持的力量,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获得。

4.历尽艰难好做人──冯玉祥教子

1924年4月,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出外学习。临行前,他对父亲说:“您有什么吩咐吗?”冯玉祥想了想说:“我没有别的东西送给你,写副对联给你吧!”他搦笔蘸墨,写下一副对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

历经艰难好做人。

冯玉祥把子女都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这对联,既是给你们的,也是给我自己的。要‘无我’才能为民众,为大家,自己一点怨言也没有。要做到甘心情愿为老百姓效劳。‘无我’,乃是关键。‘历经艰难’,也不容易。你必须经过磨炼……要有信心在艰难中玉成自己。”

后来,他的女儿冯弗伐从德国留学回来,冯玉祥又为她书写了这副对联,再次表达了将军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和殷切希望。

二儿子冯武国在国外留学,毕业回国后,他就急忙赶到山西汾阳去见父亲。

那天,冯武国身穿西装,脚蹬皮鞋,满面笑容地来到父亲冯玉祥面前。冯玉祥坐着不动,把二儿子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后,说:“你真的学好了吗?”冯武国回答说:“嗯。”冯玉祥一下子站了起来,指着冯武国说:“早呢,你这是耗子坐秤盘──自称自大!”冯武国听后,涨红了脸说:“爸爸,我有什么不是,请您指点。”冯玉祥说:“你看你这身着装,再看看我们的穷苦大众。”停了停,冯玉祥又语重心长地对冯武国说:“儿啊,你要脱下西装、皮鞋,到牛棚里去熏一下,闻闻牛屎味,才能知五谷香呀!”冯武国听后,立即脱下了西装、皮鞋,换上了大青布便装,穿上了布鞋。

后来,冯武国率队抗日,英勇作战,以身殉国,不负冯将军的教诲。

教子感悟:

《劝学》中有一名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显然,荀子在这里指出了智力和意志的关系:智力高强的人如果只是随心所欲,偶尔努力,并不能有多大业绩;而智力平平的人不停地努力却可以远远胜过智者。

确实,意志力是决定一个人成才与否或取得成就大小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磨炼孩子的意志力?

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信念。一件事也好,一生的追求也好,都应该教育孩子懂得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所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说的是磨炼人的韧性和耐性,也是对孩子的品性极好的锻炼。尤其是聪明的孩子,绝不能因为他们“突击一下”就可以跑到别的孩子前面,而放松对他们持之以恒品性的磨炼。再聪明的孩子“骐骥一跃”也“不能十步”,家长切记这一点。凡事急于求成,只希望冲刺一下就功成名就,这样很难真正有什么成就。

磨炼孩子的意志要重视“自强不息”。说得深一点,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人的一种主动进取精神和能力。孩子被动地被要求这样做或那样做,是走不了多远的。而具备了“自强不息”的主动状态,就能真正持之以恒,即使是“驽马”,也能“十驾”。

加强对孩子自制力的锻炼。家长如果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欲望,那么孩子的克制力得不到锻炼,就会变得软弱、冲动、任性。做人就得克制自己,孩子的自制力只能在一次又一次自我克制中得到发展。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

5.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操──钱学森所受的爱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