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人教子的100法则
27055300000002

第2章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

在孩子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每一条起跑线上,父母都要多多关注孩子,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习惯、个性,要重视孩子各个方面的培养。这样,孩子不仅会有一个好的起点,还有足够的动力加速、冲刺,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人生起跑线上的主动权。

1.以身作则法──陶母拒礼责子

晋代著名大将军陶侃之母湛氏,靠纺线赚钱,母子俩相依为命,贫寒度日。陶母为人正直、贤良,常常告诫陶侃,要刻苦自励、爱惜财物。在陶母的教诲下,陶侃养成了勤俭、正直、善良的品质。

由于陶母小时候受过一点启蒙教育,因此很重视对儿子的言传身教。由于陶侃读书万卷,精通兵法,后被太守范逵荐为县令。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际,陶母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侃儿,为娘苦了一辈子,总算看到你有了出头之日,但望我儿做一个清正之人,不可误国害民,为娘拿不出什么东西为儿饯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来到官府后,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块土、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他先是一怔,后来才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一坯土块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荣华宝贵,要保持自家本色;一块白色土布,更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母亲的箴告深深触动了陶侃的心。

陶侃在海阳做县吏的时候,恰好负责监管渔业。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然不安。一天,陶侃见库里新上了一批新鲜的上好糟鱼,就取了一坛,托人带回家给母亲吃,陶母问来人:“这鱼是哪儿来的?”来人回答说:“是库里新上的,您儿子让我给您带回来的。”问明来由后,陶母很不高兴,于是把鱼原样封好,请来人带回去送到库里。接着,老人写了封信,带给儿子,她在信中说:“你身为国家官吏,不奉公尽职,反以官物送我,这不仅对我没有半点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劝导儿子做个廉洁奉公的官吏。

在母亲的教育下,陶侃虽然学富五车,但一直勤奋好学,秉公守法,因而他的仕途十分顺利。他从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到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所以后人称赞说:“如果世界上的母亲都像陶侃的母亲那样教育孩子,国家就不用担忧没有人才可用了,天下也就没有贪污腐败的人了。”

教子感悟:

陶母拒绝儿子把公家的东西送给自己吃,又回信批评了儿子,既能保持自己的美德,又能严格地教育儿子,这是对儿子的真正爱护。陶母的做法,应该对当今社会中做母亲的有所启发,这就是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做到的事,自己必须先做到。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的行为和做法,孩子都看在眼里,然后模仿,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直接影响。

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这种说法很正确。孩子的模仿能力常叫人吃惊,而最早模仿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给孩子做什么样的榜样,便成了孩子成为好人或坏人的决定性因素。由于父母是离孩子最近的人,也是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所以,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地成为孩子好行为的引导者。如果父母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的好品德,就会为孩子的美好前程创造条件。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在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2.环境影响法──“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出自《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在孟子小时候,其家舍住处离墓地很近,而孟子呢,就经常在墓地边游戏取乐,模仿上坟的人堆个小土堆儿,学着筑埋坟墓。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行为,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因而孟子就经常在市场里玩耍,学着小商小贩沿街叫卖和讨价还价。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再一次举家搬迁,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孟子被吸引。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经过孟母从中开导,他的学业日进,最终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哲人。

教子感悟:

孤儿寡母,搬家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连搬3次家,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孩子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在以后的日子里,孟子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也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力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孟母三迁”成为后世父母重视子女教育的典型,影响至今。“孟母三迁”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儿子的成长环境,古今中外望子成龙之心,绝不会因为时空而改变,现代为人父母者,更应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上,许多父母都在哀叹:生孩子难,养孩子更难,教育孩子尤其难。其实,只要你掌握了其中的奥秘,就不难。奥秘是什么?就是两个字──环境。父母教育孩子的真正艺术就在这两个字之中。

少年儿童犹如幼苗,家庭、学校、社会就是土壤、空气、阳光和水分。要使幼苗茁壮成长,就要有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免遭病虫害的危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作为家长,不能只有望子女成龙成凤的理想,还应有正面引导和影响孩子的实际行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训乃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至理良言。

天下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当做雄鹰来放飞,都想领略孩子像雄鹰那样振翅高飞,翱翔万里的英姿,并和孩子一起感受“飞翔”的幸福。那么,要把孩子当做雄鹰来放飞,就应当为孩子营造一种适宜的家庭环境。

因此,在这里不得不提醒各位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在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方面下点功夫。这是教育孩子的真正艺术,你掌握了这门艺术,你的孩子就能像雄鹰一样振翅高飞。

环境改变人,去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吧!

3.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唐太宗重视教子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明皇帝,他不但治国有略,而且教子有方。他对臣子们说,教育孩子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遇物而诲,择机而教”。唐太宗同儿子们一起吃饭时,就问:“你们知道饭的来历吗?”儿子们说:“不知道。”唐太宗就说:“这是农民辛勤劳动种植出来的,只有不误农时,让老百姓高高兴兴种好地,你们才会永远有饭吃。”太子骑马的时候,唐太宗就趁机说:“这马和人一样,应当有劳有逸,不能让它过度劳累。你要是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永远有马骑。”太子在大树下乘凉的时候,唐太宗就马上指着树干说:“木匠锯木头,只有依照绳墨才能锯成直木板。你将来要想做个贤明的君主,就得认真听取伺臣的进谏。”只要有机会,唐太宗就教导太子,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弱点。一次太子乘船游览时,唐太宗就适时机地说:“你看,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沉下去。老百姓好比是水,君子好比是船。老百姓可以维护你的统治,也可以推翻你的统治。”唐太宗教育孩子可谓用心良苦。他善于用合适的比喻进行启发,不空洞呆板,不抽象说教。让孩子自己去领悟,理解明白事理,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教子感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唐太宗对此有深刻认识,所以时时处处都注意对儿子们进行思想教育。

现在有许多父母往往是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想到学习,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则忽略不管。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儿童阶段是人的思想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所以也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

思想品德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端正思想是对孩子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父母良好的思想道德表现,是孩子最近、最好的榜样,父母应把孩子当成好朋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宽容和理智去调养。

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或行为,要适时地指出,在思想高度上帮助孩子获得认识。家庭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问题。父母是孩子思想品德的启蒙者,孩子从父母这里,知道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因此父母应当以身作则,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给孩子做出好榜样。如果父母自己都拉关系、走后门、自私自利,又怎么可能要求孩子正直、勇敢、爱学习、守纪律呢?父母在做好表率的同时,还应当给孩子讲一些伟大人物、英雄模范的事迹,使孩子从中受到启发,思想有所觉悟。对思想好、品德好的孩子,父母也不能不管,要及时指导,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抓住时机。如孩子获得成功时,父母在鼓励的同时,可提出新的要求;当孩子受到挫折时,父母要关心帮助孩子,并鼓励孩子;当孩子对某事产生兴趣时,父母可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发怒、激动时,父母要冷静,等孩子平静后再进行教育;当孩子生病、疲劳时,父母最好少要求,多关心,但决不迁就。

4.从细节之处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黄炎培的教子思想

黄炎培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和诗人,他十分关心儿女的成长。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他的几个儿女得到了健康成长,他们与父亲的感情也深厚至极。

黄炎培不许孩子们乱花钱,他和妻子从不乱给孩子零用钱,要求每个孩子花钱必须一一记账。孩子上中学后,才能得到少量的零用钱。但是,对于孩子们帮助贫穷困难的同学的行为,黄炎培夫妇总是给予大力支持,有时还主动给孩子们的贫困同学提供资助。他们还教育孩子们做人要诚实,不说假话和大话。

一天晚饭后,黄炎培看到几个孩子正在屋里做游戏,他突然灵机一动,独自走到楼上的书房里,故意把一个鸡毛掸子扔在地上,然后冲着楼下喊:“孩子们,赶快上楼来,爸爸有事找你们!”

听到爸爸的呼唤声,大女儿急忙往楼上跑。她一进书房门就看到了躺在地上的鸡毛掸子,她怕踩坏了鸡毛掸子,便绕了一个弯跑到爸爸身边。小儿子也不甘示弱,径直往前跑,看到地上的鸡毛掸子便猛地迈了一大步跨过去,得了个第二名。小女儿看到哥哥、姐姐已捷足先登,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三步并作两步赶到书房门口,发现地上的鸡毛掸子挡住了去路,一脚就把鸡毛掸子踢开了。

黄夫人听到丈夫喊孩子们上楼,以为有什么要紧事,也跟着孩子们走上楼来。她看见地上的鸡毛掸子,便弯下腰把鸡毛掸子捡起来,轻轻拍打后放回原处。

“爸爸,您找我们有什么事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问父亲。“为了鸡毛掸子的事。”黄炎培严肃地说。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明白父亲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刚才鸡毛掸子在哪里?”黄炎培问。“在地上!”孩子们回答。“是谁把它捡起来的呢?”“是妈妈。”“为什么你们就不知道把它捡起来呢?”父亲接着问,孩子们沉默了。黄炎培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几个孩子不懂规矩,看到东西乱扔也无动于衷,而你们的妈妈却能不假思索地就把它捡起来放回原处。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却反映出你们在作风上与你们的妈妈有很大的差距。你们的妈妈长期操持家务,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可你们却什么事情都依赖大人,这怎么可以呢?记得我小时候不好好读书,你们的祖母临终前把我叫到床前,痛心地对我说:‘有谁像你这样闲荡过日子呢?你看,爷爷、奶奶是怎样劳作的,你的父亲又是怎样辛苦的,农民们一个个都忙不过来。只有你,既不认真读书,又不好好做事,怎么对得起他们呢?’这番话我至今难忘。我希望你们也要记住祖母的遗训,从现在起学做家务,学会自己照顾自己,长大了才能为国为民做实事。”孩子们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以后,他们都争着帮妈妈做事,努力学习自理生活,各方面都进步很快。

教子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