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公文拟稿
27054500000020

第20章 拟稿思维方式(1)

思维是秩序化的意识活动,公文拟稿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美国写作教材《写作中的思维训练》认为:“当我们致力于写作构思时,思考的问题最多、也最严密,而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思考的基本模式时,我们的写作最流畅也最熟练”。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拟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拟稿思维方式概念

思维方式是表征人们不同思维活动特征、类型的一个范畴,是思维主体在一定的理论观念和方法论手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反映、认识、判断、处理客观对象的方式。

思维方式实质上就是社会精神产生的生产方式。人的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是从思维客体获取信息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信息加工、信息控制的过程,是一个形成知识、观念等精神产品的信息输出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方式也就是人的大脑加工、控制信息的方式。

一、拟稿思维方式涵义

拟稿思维方式是比较具体的。拟稿思维方式一方面提供拟稿具体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等,告诉拟稿人如何具体分析、思考,为拟稿人提供获取理性认识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一方面拟稿思维方式并不具体规定拟稿人如何去从事思维活动,并不给拟稿人提供固定的思维活动程序和标准模式,也不提示具体的思维结构,它标志着在拟稿的一定阶段,拟稿人理性认识的方向和趋势,从总体上规范着拟稿人的思维活动,给出拟稿人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总思路,具有普遍的指导性和范例性。

拟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方式的运用。运用思维方式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头脑更加清晰,让事情变得更加富有条理性。

拟稿思维方式的实用价值在于弥补知识缺陷,提高拟稿人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在知识贫乏时,拟稿才不得不通过思考来寻找思路,思考所获得的每一条新的灵感都让拟稿向“完美境界”迈进了一步。

掌握的知识越多,运用拟稿思维能力就会越强。但是,很多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才华横溢,对其他知识领域则所知甚少,所以应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拟稿思维方式就是综合运用知识拓展拟稿人的感知和思路,是一种指导经验的内在洞察力,其目的在于探索、理解和扩展经验。因此,拟稿思维方式是一种基于拟稿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探索行为,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并定型化了的、带有普遍性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起着榜样和范例的作用,是在一定知识背景下自然形成的一种拟稿思维活动规范。

二、拟稿思维方式特征

1.同构性

公文拟稿思维主体不是拟稿人本身,而具有明显的同构性,即代表企事业单位意志的领导和拟稿人共同建构的思维主体。这个同构思维主体的活动受控于公文所代表的机关或领导的意志和意图,就是说,拟稿人的思维受到制文机关或领导意志的控制。所以,拟稿人既要忠实地表达领导意志,抑制自我意识,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同构思维。

公文文稿是单位意志或领导意图的物化反映。因此,拟稿过程不是平面的、单纯的机械复制过程,而是一种心灵活动的过程。虽然,拟稿人的思维意识在拟稿过程中被思维主体抑制和弱化,但拟稿人的思维活动并没有停止和消亡,而是十分活跃,并在领导意图指导下共同完成整篇文稿的构思。

2.模式性

公文本身具有严格的体例和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规范化的行文格式和结构模式化是拟稿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模式性的特点,使拟稿人有意无意地受某种文体规范的制约,拟稿思维往往按照公文模式构思谋篇。在结构上,开头、主体、结尾三段式;在表达上,采用叙述、议论、说明三种方式。拟写方法也有一定的套路,如开头一般都是行文的根据、目的、意义;主体部分用来叙述基本事实、阐明性质意义,或者提出措施、要求,排列法规条文。结尾部分则是执行要求或请求或号召希望。公文基本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安排结构,从而使文稿清晰合理,为实际工作提供了不少方便。

公文语言也有明显的模式化特征,如“根据某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在……领导下”、“以……为指导”,等等,这些约定俗成的套语,言简意明的语言,非常符合公文语言平实化的要求,如果浮华藻饰,反而效果不好。因此,公文拟稿思维受到公文规范的制约,思维必须按照公文模式去构思,才能满足公文体例的要求。

3.被动性

公文的受命性决定了拟稿思维在客观上处于被动地位。公文作为领导管理的一种手段,其制文意图必然源于领导,而作为拟稿人只是处于代拟者的地位,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替他人思考的一种被动思维,这是“奉命拟稿”思维的显著特征。

公文拟稿思维是一种限制中的思维,思维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在内容上,拟稿人的思维必须无条件地循着领导意图运思,拟稿人的思维目的、方向、内容,都不是拟稿人的主动选择,而是被动接受。文稿的内容和观点甚至包括结构形式,都必须集中反映领导和企业或单位的意志,其文思必然要受到领导意图,以及国家法律、现行政策、客观实际和行文规则等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

拟稿人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代拟性地位,文稿表达的不是个人认知思维,而是一种组织性思维。思维成果,只能服从于企事业单位领导的意志,遵循受命性的原则,替领导或机关拟稿。

4.连贯性

公文拟稿一气呵成、首尾一体、上下连贯是思维的突出特征。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连贯思维不是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认识和思考问题,而是全面地、系统地反映和揭示事物的关联性。

拟稿力求在思路上合理、有序、连贯和严谨;在语气上力求自然、连贯、流畅和通达。比如,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连贯了党的整个历史,适应世界大转折和我国新发展的需要,系统地提出了“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党的作风建设方针。

连贯思维的整个过程,贯穿着拟稿人对美的追求,不仅追求内容美,还要追求形式美。拟稿人在选材、立意和结构上常常求美心切,要根据公文体裁、事物和对象,严格地使用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段,尽可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以期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

5.新颖性

公文拟稿是以人的思维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劳动过程,必然具有一定的求异求新特征。公文是遵命拟文,不同于文学创作,公文文稿要求要有独到见解,但并不刻意求新求异,其思维追求的是“脱套去陈”的境界。

文章千古事,清新本色当行。文意新颖,是拟稿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拟稿的应有之义,思维独抒机杼,不拾人慧,文稿就能出新、出彩。

新颖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创新常常伴随的是艰辛和苦难,甚至需要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只有经过殚精竭虑的思考,用新的方法找到新的不同的表现形式,拟稿内容才不会落入俗套,才能拟写出新鲜的公文稿件。

新颖性集中体现在对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态度上、内部规律的认识和揭示的深度上,这是拟稿“刀耕笔历”指导当前工作的重要因素。比如,针对企事业单位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面向企事业单位发展态势,从老题材、老主题中提出新思想,新思路,新措施,使人得到启发,从而提高公文的指导意义。

6.灵敏性

拟稿中的思维活动常常不是线性的、连贯的,而是跳跃的、变化的。

拟稿沿着某一个思路进行思索,当受到阻塞时,可以继续钻研,冲破障碍,也可以改换方向,从一个新的思路去思索。在思考中,思维的触角时时伸向四面八方,由此及彼产生连贯的思索,从这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类事物,从一种思路到多个思路,由正向到逆向,从纵向到横向,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体现出思维的灵敏性。

许多著名作家都是由于自觉地把握了思维的灵敏性,在写作中不厌其烦地多次思考,终得一悟,获得最佳的构思。

7.实践性

实践是公文拟稿思维的源泉和先决条件,拟稿思维不管多么抽象和复杂,都只能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

实践活动为拟稿思维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拟稿人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在反映客观现实时,思维所运用的概念、判断、抽象的表述,都来自于实践活动的体验。

客观实际是公文拟稿的基础,一个不参与企事业单位工作实践活动的拟稿人,拟稿肯定是脱离实际的空谈。拟稿人只有通过实践观察和体验,才能对感性材料做出理性的思考,获得规律性的认识,产生正确的思路。这种以实践为内容的思维方式,使公文拟稿更贴近客观实际,从而实现公文“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目的。

三、制约拟稿思维的障碍

制约公文拟稿思维的障碍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定势思维障碍

思维具有习惯性,在拟稿活动中大量的思维并非都是创造性思维。拟稿人总是容易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习惯于按照一定的思路,一定的格式去思考,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心理态势,做某种定向运动,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说过,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也指出,昨天的成功比什么都危险。

很多拟稿人总能利用自己的思维保证拟稿的正确与成功,相信思维所产生的拟稿结论,对于有能力的拟稿人来说更是如此。长期以来沉浸在聪明的优越感中,就会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拟稿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也不愿意认可他人的修改意见。

英国学者爱德华在《CORT思维技能训练》中说:“在思维定势的情况下,思考不再是对于主题的探索,而是一种支持自我的工具。”思维被用于支持自我,拟稿人就会精神麻木,固步自封。

尽管拟稿人的某些论证在逻辑上可能是正确的,但他的思维却完全缺乏真正的娴熟思维所具有的客观性。在封闭的拟稿思维模式中,若沿着固有的单向思维,面对复杂而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还操着同样的拟稿思维方式,固守己见,思维凝结成固有的思维板块,就完全陷入被动的地步。因此,期望通过思维引导优化拟稿的目的就难以实现。

2.从众思维障碍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单调的拟稿模式养成了人们思考的惰性。常见的拟稿都是参照同类问题的文件照猫画虎而成,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这种“趋同”心理在拟稿中是一个很难消除的障碍。

如果拟稿人不愿意更加深入地研究问题,就无法逼迫自己进一步深化主题。人们也无法用具体事例证明深化主题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所谓“证明”变成了缺乏想象力的表现。

英国学者爱德华在《实用思考》中将这种现象称为‘乡村维纳斯’ 效应。他说:“在偏远的小村庄,人们倾向于将村里最漂亮的女孩当做整个世界最美的姑娘,因为人们不能想象还有比他们的“乡村维纳斯”更美的姑娘,除非他们亲眼看见这样一位女孩。”从众心理造成拟稿人以大众的取舍判断作为自己的判断,缺少以自己作为拟稿主体的价值体现。

这是因为从众心理似乎并不是一种真正的错误,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从众心理似乎都符合逻辑的解释。托兰斯指出,“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得不放弃自我的独特行为,去顺从大众,迎合别人”。所以,“从众”心理没有自我的分析和感受,拟稿实践结果都是同一个面孔、同一口径。

一位资深拟稿人呼吁:人的思维不妨要跳出自己的圈子。对盲目从众心理,这无疑是一贴清醒的良方。它要求有两个含义:一是避开求同心态,跳出别人的窠臼;二是避开自己的既定思维方式,跳出自己的窠臼。

3.尊贤思维障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历史传承因素,师道尊严一直被公认为天经地义。拟稿思维崇尚权威,崇尚楷模的观念根深蒂固。拟稿从内容、构思,到定稿,都是以权威的规范为准,不敢越雷池一步。

拟稿不是凭自己的思考,而是花费很多的时间去模仿权威的作品。缺乏调动自主思维和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发挥。

美国著名作家阿伦·舒恩费在创作中就“有过代价相当大的痛苦经验”。他在最初写一本关于公开演讲的书时,买了十几本非常权威的有关公开演讲的书,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临摹。这种把别人的观念拼凑在一起而写成的东西非常做作,没有一个人能够看得下去,他心灰意冷。后来舒恩费摒弃了模仿权威的想法,完全以自己的经验、观察,以一个演说家的身份来写,他说:“我没有办法写一本足以同莎士比亚媲美的书,可是我可以写一本由我写成的书。”这就是对世界有广泛影响的《遗传与你》。

“人们迄今总是在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神、关于模范人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

由此可见,思维常囿于已获得的对权威的解读,不反思,也不摒弃权威中不合理成分,就无法破除崇拜权威,建立新的价值判断、分析、选择的新思维,拟稿就只能产生相当大的局限性。就像美国作家爱默生在《论自信》中说的:“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