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切听从老师安排,不需要自己管理时间。其实,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效果是不同的。况且,如果到了大学,老师管得不那么严,你将如何自处?
有人说,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其实,计划要有弹性,可以及时调整。
有人说,明确的计划会限制我。其实,就是要时刻提醒你不能拖沓。
有人说,计划嘛,头脑里大概想想就够了。其实,你会很容易忘记一些琐事,而且,有时间你会忘记自己当初的梦想。
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说:“不能管理时间的人,就不能够管理一切。”时间管理的目的,就是有效利用时间,活得充实,取得成就,同时又张弛有度,掌控自己的生命,留出时间去领略天地之大美、亲情之温暖,充满享受自己的生活。
你的时间都花到哪里去了?
为了成为时间管理高手,第一步就必须认识自己的时间花在了什么事情上。一般而言,我们容易对自己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重要的事情上。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乐观吗?我们来做一份自我监督的表格。
监督你的时间
06:00
06:30
07:00
07:30
08:00
08:30
09:00
09:30
10:00
10:30
11:00
11:30
12:00
12:30
13:00
13:30
14:00
14:30
15:00
15:30
16:00
16:30
17:00
17:30
18:00
18:30
19:00
19:30
20:00
20:30
21:00
21:30
22:00
22:30
23:00
23:30
00:00
00:30
01:00
01:30
02:00
02:30
03:00
03:30
04:00
04:30
05:00
05:30
请把这份表格放在身边,每过半小时如实记录一次(当然,睡觉时间除外),特别要记录你睡觉、吃饭、聊天、玩手机、开小差的时间,越详细越好。这一步非常关键,因为这会告诉你时间花在了哪里,也能告诉你该在什么地方下功夫改变。
根据上面的表格,你扪心自问如下几个问题。
1、学习容易被杂事打扰吗?。()
2、把时间花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了吗?()
3、收作业前还在赶工吗?()
4、有没有在利用睡觉时间在玩手机、看电视剧?()
5、上课、做作业时会不会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
6、做事会不会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
7、有没有经常将学习任务推到第二天?()
以上七点,你有几条中枪了?如果超过三条,那么,你就要改进时间管理技术,给自己的学习定一个计划了。
其实,当初我第一次填完这份表格时,真是吓了一跳。因为我一向认为自控力不错,每天工作也务实高效,可从记录表中,我看到自己花费了太多时间在回复私人邮件、与同事聊天、看微博、莫名其妙的发呆上面。而有些重要的事情,比如健身、陪伴家人,还有读书,花费的时间居然不如浏览网页那么多。这令我十分惭愧,从此查漏补缺,经过反复练习,逐渐优化自己的时间配置。
那么,时间配置如何优化呢?其要诀主要有以下五点。
1、四象限法,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2、要事优先,与精力周期相对应。
3、交叉学习,善用莫法特休息法。
4、集腋成裘,善用零碎时间。
5、集中注意,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接下来,我将逐条进行阐述。
四象限法,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前的事情一大堆,让我们手忙脚乱,不知从何下手。做着一件事情,心里却在惦记着另一件,甚至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后没有一件事情能完整地做完。
这时候,我们要运用GTD(GettingThingsDone)时间管理法。其核心理念在于,把心中想到的所有事情都写下来,然后分清轻重缓急,让脑袋里只装一件事,这样才能心无挂念,全力以赴地做好工作,从而提高效率。
新一代的时间管理理论,把事件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分成ABCD四类,形成时间管理的优先矩阵。如下所示:
紧迫性
重要性
紧急
不紧急
重要
A
B
不重要
C
D
解释一下,紧迫性是指必须立即处理的事情,不能拖延。重要性与你的人生目标息息相关。有利于实现人生目标的事物都称为重要,越有利于实现核心目标,就越重要。
你会更注重哪类事件,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其中呢?这种选择就注定了你成为哪种人吗,也注定了你的生活质量和事业成就。
关注点
类型
特点
总在处理A类事件
压力人
紧张繁忙,临阵磨枪
总在处理B类事件
从容人
有条不紊,保质保量
总在处理C类事件
无用人
看似忙碌,实则无功
总在处理D类事件
懒人
散漫度日,无所用心
从中可见,更多关注B类事件,你会成为高效能人士。这就奇怪了,不是说A类事件最重要最紧急,怎么不先关注它呢?其实,这当中有不少道理需要讲清楚。
A类:重要紧急。没说的,这些事得赶紧去做。但如果这个框里事情太多,就要扪心自问,为什么这些事情都拖到现在才来做呢?如果提早点完成,就不需要慌手慌脚了,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会更高。
B类:重要不紧急。千万不要因为不紧急就拖延。因为这个框里的事情,都关系着你的人生目标,都需每天坚持,如此日积越累,才能离你的理想越来越近。
C类:紧急不重要。如果可以,就交给别人去做,如果要亲力亲为,那也要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D类:不紧急不重要。这些事情本身就是消遣,作为身心调节所用,可在疲惫时去做。如果时间不允许,完全可以放弃。
这个四象限法,能对所有事项进行综合考虑,并分别对待,把劲儿使在刀刃上,从而切实提高效率。
要事优先,与精力周期相对应
马克·吐温说,如果你每天都必须吃一只恶心的活青蛙,那请你一起床就将它吃掉,这样你一整天都会很满足,因为你把最糟糕的的事情都做完了。
这也就是说,如果你面前摆着许多任务,那么你就从最大、最困难而且最重要的事情开始。并督促自己马上开始,然后一直坚持,直到任务完成,再去做其它事情。
如果你选择从轻松的事情开始,那么重要的事情会在脑中反复扑腾,发出尖锐的噪音,让你心慌意乱,难以安宁。与其如此,不如先将这些重要的事情解决吧。
当然,我们还要考虑一个元素,那就是每个人都有的“生物钟”,在它的影响下,一个人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学习效率不尽相同,由此产生了“高效时间”、“中效时间”与“低效时间”。有人上午精力旺盛,学习效率高;有的人下午思维敏捷,学习最顺手;有的人晚上精力最集中,学习最能出成果。所以,我们要根据精力周期,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第一步,根据精力周期细分全天的时间。
每个人的精力周期不同,我们首先要划分出“优质、中质、低质”时间段,之后才能将不同难度的事情安排到不同精力水平的时间段中去。
比如我的精力周期:
序号
精力类型
时间段
具体时间
1
优质时间
晨起段
6:30-9:00
2
优质时间
上午段
9:30-12:00
3
优质时间
下午前段
14:00-16:00
4
低质时间
下午后段
16:00-18:00
5
中质时间
傍晚段
18:30-20:30
6
中质时间
夜晚段
21:00-24:00
7
低质时间
间歇段
各时段间隙20分钟
第二步,为每个时间段安排相应的任务
我们再根据精力周期,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自己精力旺盛、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去做,而把一般性的事务,放在精力一般的时间去做,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使自己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这样既赢得了时间,也赢得了学习的主动权、高效率。
序号
精力类型
时间段
具体时间
相应任务
1
优质时间
晨起段
6:30-9:00
A
2
优质时间
上午段
9:30-12:00
B
3
优质时间
下午前段
14:00-16:00
A
4
低质时间
下午后段
16:00-18:00
C
5
中质时间
傍晚段
18:30-20:30
B
6
中质时间
夜晚段
21:00-24:00
C
7
低质时间
间歇段
时段间隙20分钟
D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校期间,每天晨起段、下午前段,往往要应付大量紧急要完成的作业,所以安排A类事件。上午段、傍晚段则用于重要不紧急的学习。下午后段可以适当运动、交流。夜晚段是临睡之前,可以安排轻松的阅读和小复习。而间隙时间,就可以做点轻松的娱乐和聚会。
交叉学习,善用莫法特休息法
在学习中,如果过长时间盯着一门科目,会让我们疲惫不堪。有时为了赶任务,不得已持续下去,但效率低下,根本没有成效。这时你需要休息。但休息一定是停止学习吗?不一定。不同科目的轮替,也是一种休息。
这种方法,就是“莫法特休息法”,它可以让我们保持精神上的兴奋点,进行主动的调剂和放松,创造最高工作效率。
比如你长于语文英语,弱于数学,那在时间安排方面,可以先做数学,做一小时左右,感到疲倦,稍作休息,就翻开你擅长的语文作业。
你一定深有体会,学习擅长的科目,会时常觉得带劲,有心得,有提高,甚至陶醉其中,好像学习也是一种休息。等你放下语文,把这种畅快感带到数学中去,也会得到高效率。
同时,如果某一科目进入心理疲劳期,感觉复习遭遇瓶颈,那就找一些过去做过的经典试题来做。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都是熟悉的内容,心里不会有负担,同时“温故而知新”,很多知识当再次学习时,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体会和心得,会让你重新激发复习的热情,使心灵保持活力,而非倦怠和失落。
集腋成裘,小时间有大用处
老师在桌上放了一个罐子,然后装进鹅卵石,问他的学生:“这罐子是不是满了?”
“是!”学生异口同声。
老师又拿出一袋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问:“这罐子是不是满了?”学生们沉默。
老师将一袋沙子倒进罐子里。
“这个罐子是满的吗?”
学生们不大确定地回答:“好像是满了。”
老师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倒进看来已经填满了的罐子里……
其实,看似排得满满的日程表,其实还有很多零碎的时间,比如学习的间歇、用餐时间、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时间等等,基本上无法完成什么重要的事情,但只要善于挤,科学、合理地管理,都能加以利用。
比如,等车的时间可用来背公式、记单词;饭后散步可用来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入睡前躺在床上,可以回忆、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如此集腋成裘,汇合在一起就大有可为。
某北大学子说:“零散的知识主要是英语单词和语法,语文的语音、词语、标点、熟语等基础知识。大块的读书时间可以用来读文章,记忆政史地等系统性很强的知识,而把那些零碎的知识写在小纸片上,随身携带,在零散的时间记忆是最好不过的了。”
集中注意,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科学家哈罗德·帕斯勒在实验中发现:“当人们同时做两种学习任务时,他们的认知能力可能从哈佛MBA的水平下降到一名八岁儿童。这种现象被称为双重任务干扰。教训很清楚,如果准确性很重要,那么,就不要分散你的注意力。”
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有些学生却苦于注意力涣散,上课时不能全神贯注地听讲,眼睛看着老师,脑子里却在跑火车,偶尔还会有小动作,听课效果当然不好。自修时也定不下心,托着腮帮子,转着圆珠笔,心不在焉,一有打扰就觉烦躁,学习效果也不会高。
对于生活中那些真正的成功者来说,他们一旦选定目标,就会把精、气、神集中于一击。就像有人问爱迪生:“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爱迪生回答说:“能够将你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会厌倦的能力……你整天都在做事,不是吗?每个人都是。假如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做事就做了整整16个小时。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肯定是一直在做一些事,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做很多很多事,而我只做一件。”
当然,一次只解决一件事情,并不是忽略其他的事情,而是循序渐进完成你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在繁杂混乱的工作中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当你选择好属于自己的“一件事”时,你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一件事”上,不轻易放弃也不轻易改变,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所收获。所谓“术业有专攻”,只有“专”才能“精”也正是这个道理。
而当一个人在自愿的情况下,为完成某项困难而有价值的事业鞠躬尽瘁地努力,把身体或心灵应用至极限时,最美妙的时刻便出现了。
那就是“心流体验”。
生命的心流:寻找内心的流畅感
著名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在研究中,发现很多科学家、艺术家工作中,常常伴随着心流体验,他们有些人回忆“我的专注就像呼吸一样,我几乎沒有注意到。当我开始进时,我真的完全忘记周围……”由于高度的专注,他们忘记了自我、时间和周围环境,工作中伴随着喜悦,也特别富有创造性。
诗人马克·斯特兰德如此描述这种感受:“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之中,你似乎被自己在工作中发现的可能性所支配……如此地与工作融为一体,你感觉不到将来和过去,只有无穷无尽的现在。”
我也曾有类似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