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人生规划(你在为谁读书系列)
27033600000039

第39章

你去海边实习,我很高兴。看看大海的辽阔无垠,对于培养胸襟是很有好处的。当然,你的行程也打破了我原来的课程安排,所以这次只能利用函授了。以书信方式,结束我们人生课的最后一堂,在我看来非常有意义,因为这是我们的老传统了。

之前的课程中,我一直在谈成功,似乎有些急功近利,今天我们来谈谈更高的境界。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承担失败。如何承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现在自杀率很高,似乎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在下降。

前些天有读者写信来,是一位高中生,要探讨一下如何看待“输赢”。这是很古老的话题了,若是老生常谈,说什么成王败寇,或是胜不骄败不馁,那都很容易,但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现在的青少年想问题都很深刻,不是顺便糊弄得了的。

我琢磨再三,回信说:

人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以一种车来做比喻。第一种人只有欲望,就像独轮车,把握不定方向,而且极易摔倒。他们没有个性,往往随波逐流,似乎在追寻什么,却并非自己真实所需,甚至仅仅是为了炫耀而奔波劳苦,到头来一无所获。

第二种人是自行车,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欲望,一个是理想。有了方向,也很努力,终于事业有成,为人所景仰。这是我们心目中的成功人士。可是他却停不下来。一停就会翻倒。有不少工作狂,一到周末就觉空虚,惶惶不可终日。而一旦遭遇挫折,就极易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还有的人是三轮车,除了欲望之轮和理想之轮,还添加了良好的心态。所以他们要行则行,要停即停,从容不迫。比如******的三起三落,比如诸葛亮的高卧隆中。他们虽不遇时,却并不着急,诸葛亮还写下“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是让人佩服的。

比如孔子,他十五学道,三十而立,到了五十岁时,已经有了一整套治国方略,而后他奔波于列国,希望得到重用,造福黎民百姓。但他一直没有得到机会,在荒野上奔走了十四年,累坏了身体,但矢志不移。

他说:“为而无所求。”去做了,就行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他自称五十而知天命。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人生得以升华,充满了意义。

当然,我也知道这样讲是不够的。我们的原则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算功德圆满。所以我今天借此机会,仔细分析一下良好的心态如何培养。

一、有大胸怀

所谓有大胸怀,即苏轼所谓的“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因为有远大志向,胸襟开阔,所以能忍得小忿而成大谋。因为他看着远方,自然不会在意脚下的坎坷。

这当中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苏轼自己。毫无疑问,他是千古以来最可爱的中国人。每个中国人想到他,都会由衷地微笑,心里温畅无比。为什么苏轼会有如此魅力,且来看他的一首词《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分析这首词之前,让我们看看写作背景。

当时,苏轼写了一首咏桧的诗,里面有两句说:“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这两句话很苍凉。我们知道,苏东坡是一个忠义奋发的人,二十多岁就高中进士,写过许多有见地的策论,满腔的济世之情。

比如他参加科考时,就写了《进策》二十五篇,包括《策略》、《策别》、《策断》三部分,忧国忧民,识见深远,深受皇帝重视。可是他的命运不好,先后两次正要被皇帝重用,却因父母去世,只好回家守孝,错过了最佳时期。后来一直被排挤在外,自然郁郁不得志。

传说桧木的树和根都是直的,所以他看到桧木,心里感慨,便以此自喻,表示刚直不阿。可是他似乎忘记了,龙是天子的象征。天子是飞龙在天,而他却说“此心唯有蛰龙知”,蛰龙是什么?不是篡逆之徒吗?许多宵小之徒原本就嫉恨他,如今得了证据,如获至宝,立即群起攻击,说他图谋不轨,有狼子野心,并大兴文字狱,将他逮捕归案,扬言要将他处死。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还好皇帝还算明白,没有治他死罪,只将他贬谪到黄州。黄州在当时是荒蛮之地,苏轼日子非常困苦,甚至穷困到自己开垦荒地。幸好他性情超逸,放下大学士的架子,亲自犁地耕作,还乐陶陶地给这块土地取名“东坡”。多好的名字。山坡向东,自然阳光和煦,草木丰茂,恰如他的为人。苏轼从此自称“东坡居士”。

而这首《定风波》,就是写于此时。

了解了这些后,我们更能品出这首词的韵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词中的萧瑟风雨,既是大自然的风雨,也是人生的风雨。去过森林的人都知道,穿林打叶,其声如雷,定力稍差的人不免惊惶狼狈。而苏轼却淡然一笑:莫听!管它声势逼人,既然躲不开,不妨款步高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条竹杖、一双草鞋,却是轻快胜马。“平生”二字,说明他已经在写人生的波折坎坷了。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终于雨过天霁,忽然一抬头,却见前方日光西斜,一抹暖色迎面而来,让人心胸一阔。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蓦然回首,风雨萧瑟之处已过。回家途中,既无风雨,也无晴空,这自然又是一个隐喻,说明他已超然于宠辱之外。

以上说明他有胸怀。因为一个人的遭遇,有时并非自己所能自主。但是,遭遇到事情之后的反应是可以自主的。苏东坡既有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又有道家佛家的超然旷达,两者融合为一。

所以他不得志时能留下有用之身,一有机会,就准备兼济天下,为国为民效力。其实他即便仕途艰难,却一直不忘黎民,他在杭州修苏堤,又把盐民的疾苦上书朝廷。在徐州时,恰逢洪水滔天,他就亲身率领军民筑堤防水,又想了个妙法,先修木堤,再填泥土,才保住了一方州百姓。

只可惜,他没有机会一展抱负,只留下数卷诗文。但他依然度过了完满的一生。我们也认为,他的人生是极为成功。

二、在逆境中坚持

一个农民来到智者面前,向他诉说生活的困境,抱怨世事艰难,不知该如何应付。

智者并不说话,只是往三只锅里倒入一些水,放在旺火上烧。不久水烧开了。他往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下鸡蛋,最后一只锅里放入干茶叶,继续用旺火煮,一句话也没有说。

农民觉得很奇怪,不耐烦地等待着,纳闷他在做什么?

大约一刻钟后,智者把火闭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一个碗内,把鸡蛋捞出来放入另一个碗内,然后又把茶水倒进一个杯子里。他转过身问农民:

“告诉我,你看见什么了?”

“胡萝卜、鸡蛋、茶。”

“摸摸胡萝卜。“

农民摸了摸。“变软了。”

“剥开鸡蛋,看看里面。”

农民把壳剥掉后,看到里面的蛋清蛋黄都凝固了。

智者说:“最后,你喝一口茶吧。感觉怎么样?”

农民啜饮了一口,满口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