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人生规划(你在为谁读书系列)
27033600000003

第3章

杨略接着问:“你让我立志高远,努力读书。可这又是为了什么?”

“为了你自己。”

“不!我现在想明白了。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赢得你们的夸奖,然后我就觉得快乐,自我感觉良好。如果不是为了这个,那我干嘛要受苦受累?”

“略略……”

“而一旦出现意外,我的努力全部白费,再没有掌声,再没有奖状,一切都没了意义。所以,归根到底,我只是为别人活着。”

爸爸摇了摇头。

“不是为了别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你自己,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让人生不致于虚度,从中得到持久的幸福。这个问题,我也曾想了很久很久……”

杨略没有想到,人生规划的第一堂课就这样开始了。

亲爱的读者,因为是对话,所以杨略爸爸虽然是娓娓道来,但语言不免有些支离破碎。事后,杨略根据回忆,又细细整理了一番,于是有了这一课的完整讲稿,直接呈现给您。本书以后的若干章节,也都遵循了这个惯例。

第一课人生需要自我实现

略略,人生应该怎么度过,才算是有意义的呢?你能这样问,我很欣慰。所以我认为,人遭遇点不幸也是好事。因为这个时侯,你会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看,慢慢懂得了生命的真谛,然后再沉稳地上路。若总是一帆风顺,就缺少了反思的机会,一辈子在名利场中争斗,很可能越活越不明白。

你说得没错,人在世上再怎么奋斗,最后都得死,就像这首诗写得一样:

将一生浓缩成几个字

孤零零

悬着

努力要镌刻得深

而我们却

浮光掠影

——余闲《碑》

人死如灯灭。墓碑上谥号再多,后世的评价再好,对于墓中人而言,早已毫无影响了。如此看来,人生真是荒谬啊。难怪作家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开篇就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加缪并不是以此来宣扬自杀,而是他发现人生的荒谬,而后开始反抗荒谬,重新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那么,人生意义又在哪里呢?

向草木鸟兽学习?

生命的意义问题,只有人类在探讨。普通的生物,比如猫、狗、鱼,一辈子觅食、繁衍,然后死去,比人类要单纯得多,也从容自在得多。所以,它们成为宗教中人羡慕和效仿的对象。

禅宗里有这样一段问答。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春来草自青。”在他们看来,要想修成正果,就要像草一样,春来抽叶,秋来凋谢,一切自自然然。

道家始祖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有修为的人,要像婴儿一样,无欲无求,达到平和宽柔的境界。婴儿,是和小兽一样的,还不能算是完整的人。

基督教也不例外。耶稣说:“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你们看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

这几大宗教,似乎都在以动植物作为榜样,为人类如何活得更好出谋划策。但事与愿违,人类似乎不太领情。想想看,历史上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清心寡欲呢?当然你可以说芸芸众生都愚钝得很,被猪油蒙住了心窍,但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这样的主张,是不是脱离了规律,徒劳地建筑着空中楼阁呢?

向外:追求名利,享受声色?

目前,人类基本上解决了生存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除了必要的劳作时间,将有更多的闲暇时光可以自由支配。

在笃信上帝的欧洲中世纪,人们的行为都遵循上帝的教义。他们心目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生积善,死后来到上帝身边。所以,他们有目标,有道路,活得很踏实。佛教也是如此,让信徒们或者修行,最后跳出轮回,来到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行善积德,以便下辈子可以过好日子。道教直接一些,希望通过修行,可以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但也给了平民百姓精神寄托。

后来,随着科技进步,大家都知道神灵并不存在,莎士比亚把人赞誉为万物的灵长。既然人是最高贵的,理应自己选择如何生活。于是,我们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但同时也发现,只有最强大的心灵,才能享用这种自由。大多数人有了自由,却无所适从,就像走在一片辽阔的平原上,处处是路,也就等于没有路。

许多人不知出路何在,又没有神佛来指引,于是感到空虚。既然有空虚,就得要用什么来填满。

有的追求权力。有位演员说:“坐在龙椅上,接受群臣的朝拜,明知是假的,但心里还是万分得意。”一介戏子尚且有此感觉,更何况是真的身居要职的官员们呢?自不免洋洋得意,顾盼自雄。但心理学家发现,这些人追求高位的动机,并不是勤政为民,只是出于虚荣,出于支配别人的需要。

有的追求金钱。这些人视金钱为最高价值,竭尽所能聚敛财富。他们凭借优于别人的物质条件,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达到影响他人,甚至控制社会的目的。

还有的追求享乐。享乐当然令人欢愉,但只是一种消遣,而不是人生的主体。山珍海味,吃多了也就厌了。电脑游戏,玩久了也就无味了。

《夏山学校》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十三岁的新生温妮·弗莱德讨厌读书。当校长告诉她如果不想上课就不必去时,她高兴地跳了起来。但逍遥一阵子后,她觉得生活得挺无聊。她找到校长。“教我些东西,我无聊死了。”“好,你要学点什么呢?”“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校长走开了。几个月过去了,她对校长说:“我想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我要你教我。”

所以,光是无意义的游戏,也不能让人满足。

也就是说,对地位、金钱、享受的种种追逐,能让人得到一时的快乐,但不能解决人类内心的问题,甚至会让它更为浮躁不定,变得奢侈、虚荣,向社会、向自然索取等多资源。失败者自然垂丧不已,而成功者也没有获得平和的心境。

动物园里,一群袋鼠出现在围墙外面,正在悠闲地玩耍。饲养员非常吃惊,一番商议后,决定将围墙从两米加高到三米,让袋鼠跳不出来。谁想,第二天,袋鼠又出现在围墙外面。饲养员一不做二不休,继续把围墙加高到五米。

袋鼠们在一旁围观,并窃窃私语。

“你说,他们会把围墙加高到十米吗?”

“很难说,如果他们还是忘记关门的话。”

其实我们也是一样,如果不懂得内心的真正需求,只要感到空虚,就一味加大索取的力度,最后只能是欲壑难填。而这种精神危机,现在已经向外扩散,演化成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

所以,我们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呢?

向内:规划人生,实现自我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于是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艘船吧。”

这些年轻人很困惑,但为了知道答案,就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情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整整四十九天,克服了许多困难,造出了一条独木舟。

苏格拉底说:“我们一起出海吧。”

年轻人们合力荡桨,高声唱着歌,一个个神采飞扬。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年轻人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笑着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一个目标努力的时候悄悄到来。”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类内心真正的需求。在此,我借用一下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层次需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