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公务礼仪大全
2702400000055

第55章 网络礼仪的特点

中国人常说“礼尚往来”。在交往范围较窄的“前网络”时代,人们还可以从容地“应付”,做到“礼尚往来”;但如今网络飞速地发展了,人们的交往也扩大了,信息量剧增,在这种交往者众多的情况下,人们就可能来不及“应付”。比如某一天,有几百个人同时给你发了邮件,但是你只能处理其中的十几封,这就存在着“礼”的问题。

网络会对人们在网上发出的信息长短做出某些规定和要求,这就是一种“礼仪”。如许多网络就规定发信者要写明“信件主题”等,这是一种交流格式或“礼仪”。

忽视网络礼仪,可能会对他人造成骚扰,甚至会引发网上骂战或抵制事件等,这些举动虽然不会像真实世界动武般造成损伤,但对当事人而言,这不会是一种愉快的经历。

网络礼仪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普遍公认性

由于民族、地域和传统的差异性,目前存在的交往礼仪也是千姿百态的,同样的行为会有不同的“表达式”和“礼仪”,对同样的行为也有不同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有的民族见面拥抱是礼仪,有的民族则认为这有失庄重甚至属于“非礼”;有的民族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拒绝,有的则相反。

网络礼仪要求某种一致的“格式”,只要在上网,大家都必须认同一致的行为方式,这不仅要求人们理解,还要求人们共同遵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要遵纪守法,在网上也同样如此。网上的道德和法律与现实生活是相同的,不要认为自己是在上网就可以降低道德标准。

网络就像道路,在中国的道路上驾车必须靠右行驶,在别国的土地上就有可能要靠左行驶,信息网络把各个区域连成一片,每个路段都保留着自己的规则(当然,随着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这些“土规矩”将受到挑战)。在有着特殊性的同时,整个交通网络要求统一的交通规则,制定一致的交通信号牌。网络礼仪就是这样一些“通行”的标准和方式。

韩国信息通信伦理委员会抽取了韩国1000名13至65岁的网民进行网络礼仪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韩国网民的网络礼仪不及格。

在这次调查中,网络礼仪主要指网络道德,即要尊重别人、不透露别人隐私、语言礼貌、杜绝网上犯罪等。在调查中,网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依次为“侮辱、个人信息外泄、散布虚假信息和传播色情”等。

据韩国警察厅调查,韩国某年的网络犯罪案达20多万件,实际网络犯罪案件数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网络诈骗犯罪占全部网络犯罪的一半,“黑客”袭击等网络恐怖案件也在不断增加。

据韩国《东亚日报》报道,某公司职员金某向警方求助,要求严惩在网上多次无故对其恶言相向的人。原来,金某常在一个网上论坛发表文章,但一个网友屡屡恶言相向,用语不堪入目,金某受到严重的精神刺激。其实在韩国,网上恶意侮辱曾引发命案。对此,信息通信部负责人说:“韩国将继续开展减少网上暴力、推进网络礼仪的活动。”

二、技术可行性

在网络社会,信息是靠电子通道传输的,因此礼仪的表达受到“线路”的制约。当多媒体传输技术没有普遍实施时,你的“礼仪表达式”只能是符号式的,我们日常表示礼仪的方式如握手、敬礼、干杯等不可能通过网络“现实化”,只能是符号“象征化”。

所以网络礼仪是符号礼仪,是技术的“需要”,又是技术的“必然”。

三、可理解性

[1]1网络与现实不同

网络专家一再告诫我们,网络交往与日常交往不同。

我们日常交往的对象是可见、可知、可感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往往与你在同一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与你有着同样的生活习惯和道德礼仪。但如果你把平日里习以为常的东西带入网络,情况就有可能大不相同。与你“谈情说爱”的很可能是一个和你性别相同的网民;你收到的“即时”回信,其作者可能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

2网络的要求是必要的

网络礼仪的一些规则要求排除背景差异,其目的是达到正常的交流,它要求某种行为方式整齐划一,这样的要求看起来可能“严格”或者“烦琐”了些,但却是必要的。

一些网络组织和信息服务机构要求登录者详细地填写自己的个人资料,这是为了更多地了解上网者,可以更好地保护上网者的隐私,保证上网安全。

上网者必须明白,自己所面对的不是计算机屏幕,而是网络中的许多生命体,网络中流动的是“符号化”、“比特化”了的自己,不能放松自己对礼仪的要求。而且,网络礼仪是一种行为格式,就像语言格式一样,“语法”保证了它的可理解性,只有遵守了语法规则,人们才能深入理解。

四、弱强制性

从礼仪的一般特征看,礼仪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它是固化、形式化了的行为方式,“应该”而且在某些场合“必须”执行。

当然,各种礼仪的强制度是不一样的,有些生活礼仪较弱,甚至可以变通;有的礼仪,如宗教仪式、参加某种组织的加入仪式或庆典祭祀活动,其礼仪就具有较高的强制性。

我们这里说的网络礼仪的弱强制性,并非指目前所有的网络礼仪都是不严格的,事实上,某些网络礼仪相当严格,你不遵守就可能遭到“严酷”的“惩罚”。网络礼仪的弱强制性是指网络行为主体由于网络行为本身的特点,更具有自主性和自由度。上网时,没有人站在旁边看着你,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和方便性,再加上今天的价值观中对隐私权的尊重,使得行为者在许多情况下即使做了不道德的事也能不为人知。所以说,网络礼仪尽管存在,但却是死的,很多人有办法绕着走或对着干。

关上房门,打开电脑,也许这整个世界就是你的,你如果没有自我道德意识,并不愿意接受礼仪规范(在许多情况下,网络礼仪是网络道德的外在形式),那么别说礼仪,规则、规范与你而言也只是一纸空文。你向遥远他国的异性发一封侮辱性的信件,也不会有人乘飞机来找你算账。所以说,对于没有道德感的网络行为主体而言,网络礼仪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与他有任何关系,很多人有这样一种思想:我是流氓,我怕谁?

综上所述,网络礼仪和规范在今天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些“建议”,它的“弱”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