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本色:打开来,一个真实的我
27020900000009

第9章 把我的爱献给你(9)

好官旺业,比如魏徵。好官有思想,有主见,有为了国家社稷犯颜直谏的勇气。好官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奴才。想事业兴旺,离不得这样的好官。贞观六年,唐太宗治下群臣请太宗泰山封禅。其目的无非是借此以炫耀太宗的功德和国家的富强。魏徵却反对。太宗不解,遂问魏徵,说:“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以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按,四夷不服,年谷未丰,祥瑞未至吗?”魏徵分析了当时大唐的实际情况:“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如万国咸集,还有靡费,且若窃窥我邦之虚弱,难免会生轻慢之心。”之后得出结论,“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还要干呢?”封禅之事遂止。贞观年间,魏徵上书200余条,其中《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著名。其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治国道理,为后人传扬。大唐贞观之治,从隋末的乱世而来,唐太宗有功,但不能不说,好官如魏徵者所起的重要作用。贞观十六年,魏徵去世,太宗亲临吊唁,痛哭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好官刚正清廉,比如海瑞。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为官任事,刚正不阿。严于律己,清廉自守。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任户部主事,曾冒死上《治安疏》,直言皇上无德,迷恋方术,不理朝政。海瑞深知上此疏的后果,上疏时,即为自己准备了棺材。嘉靖无奈,虽未杀海瑞,但海瑞也因此而获狱。明穆宗隆庆三年夏,海瑞得首辅徐阶提拔,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时江南土地兼并严重,海瑞遂惩贪抑霸,整顿吏治,修浚河道,安置灾民。在此任时,首辅徐阶家族世代共占田二十四万亩,百姓向海瑞投牒喊冤者日以千计,海瑞要求徐阶退田,徐阶退了一些,海瑞并不满意,最后不得已徐阶退了一半的土地。其子徐璠、徐琨被判充军,徐阶之弟侍郎徐陟被逮治罪。此时海瑞被誉为海青天。海瑞生活极其俭朴,不蓄私财。临死时,别人问他有什么遗言,海瑞告诉人家欠户部5钱柴火钱。海瑞没有儿子,去世时,金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顾海瑞,所看到的帏帐是用葛布制的,一些竹器也是破烂的,王深受感动,哭了,凑了钱为海瑞办理了丧事。这就是一个好官的修为。

我们必须承认,在一个民主程度还不够发达、法治观念还不够深入人心的社会,往往官就是法,官大于法。老百姓对于真理的认识,往往是不理性的,他们更多的是从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出发,以朴素的感性认识和要求去衡量事物。他们知道一个好官的重要,他们往往不重视产生好官的制度。也对,好官不就是制度的最好体现吗?中国人的清官意识无处不在。大家也常说,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带头人的好与坏决定了一切。因此,所有的单位、企业里的员工,都企盼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其自觉地捆绑在了一起,交给了人家。现实也是这样。好官带给单位、企业许多好处,员工也可因此受益。但毕竟好官难寻,且人也是说变就变的,好官不等于总好,即便总好,也说不准哪一天就被调走了,继任者是一个坏官。变数太多,老百姓心里没底的事情太多,如此,还是凸显了管官、用官部门工作的重要性。

好官说的是官员的素质高、有修养。我理解的好官的基本素质应该少不了以下几个方面。好官要有大局意识。好官要有心胸,要胸怀大局。我们的工作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做好自己这一个环节的工作,是最起码的要求。还要顾及上下环节的工作,为其正常运转创造条件,这样整个链条的工作才会正常、高效。好官要有角色意识。要十分清楚自己的岗位要求,要时时想着自己是干什么的,怎样干才能称职,才能圆满出色地完成任务。好官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心是做事情的基础,没有责任心的人,做不成事;没有责任心的官,不会是好官。好官还要有表率意识。大家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的道理,好官要有与周围同事同舟共济、同船过渡的品质。切忌高高在上,切忌浅尝辄止,切忌只说不做。好官就是榜样,他的内涵是,我这样,你必须这样。

我们的单位已经企业化了,转企后面临的问题很多。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大家不要再存任何依赖的思想,企业的生存、发展完全依赖于我们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大家一条心,官要像个官,兵要像个兵,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愁我们的事业不发达。有人说,我们转企前,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转企后,是企业单位,事业管理。言虽过其实,但并不等于不让人深省。

我不是一个自命不凡的家伙,也不是一个任谁都得去高看的人。生命理当相互尊重。但有的人你又没法尊重。尤其是那些手掌大权,却全然不做正事的高官显宦。

有人说,官和领导不是一回事。今天的官应该叫领导,今天的领导是人民的公仆,他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他不能也不应该骑在人民的头上。说得没错。理论也没错。只是现实有距离。网上流行一句话,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骨感。一到现实中,好多的事情常常就翻过来了。我们不得不深思。误读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无论是误读别人,还是被别人误读,都可能造成彼此间不同程度的伤害。这种伤害,既影响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更影响工作。

我曾经被别人误读,也曾经误读过别的人。于今想来,刻骨铭心。

先说最狠的一次误读,是医院的误诊。那一年,我在北京市某医院做常规检查。拍片显示,肾上有一点存疑。接着做复查,复查很遭罪,那过程于今让你都不愿提及。新拍的片子拿到了另一家医院,请专家会诊。期间我带团赴印尼巴厘岛公干。返京后,老婆跟女儿一起和我谈的话,说了两家医院的会诊结果,初步诊断,是肿瘤。医嘱要重视,做好做手术的准备。听后,我还算镇定。我说,再查,这两家医院目前查的结果,不作最终定论,如最后确诊,与上述两家医院一致,我们再考虑手术的问题。家人同意这样的安排。我们先选定了北大医院。北大医院是国内专攻这类疾病的科研单位,肾内全国闻名。连续多天,一早到医院验尿排查。一个观察疗程下来,再结合拍的片子,北大医院得出结论:不是肿瘤。另嘱,如仍存疑虑,可再到别家医院看一看。那就看一看吧,再看一次也不是坏事情。于是,我们选择了部队医院301。我们托了人,找了专家。检查的结果与北大医院一致。我们不好埋怨开始的那两家医院,我们更不能说庸医误事。但对于我们当事人来说,真是一次足够击垮人的考验。事情过去后我才知道,我在巴厘岛,导游和同事为什么无论什么场合,都不让我喝酒,不厌其烦地强调要注意休息,要多喝水。那是她们受老婆的嘱托所致。她们已经知道了初步的诊断结果,我被特殊关照。我也知道了当时我们单位的团中央主管书记与我老婆通过电话,书记很负责任,也很有担待。他对我老婆说:放心,如果真的需要手术,团中央会提供帮助。检查期间,为了准备做手术,老婆和女儿甚至都把家中木质沙发,换成了比较绵软的布艺沙发。她们说,那样会便于休养。全部检查期间,我仍然坚持上班,个别知道点情况的同事想问不敢问——大家尽可能地在回避,异样的目光,有时让你很是不知所措。自己被折腾得够呛,也把大家折腾得够呛。

这件事情过去后,我想,就算是老天跟我开了一个玩笑吧。老天爷逗你玩,你还较真吗?从此,我豁达得多了,也宿命了一些。其实,人生就那么一回事,就是一个过程,所有的人,都是过客。只不过有的人过程灿烂一些,有的人过程不那么靓丽而已。生命确有质量区别,过程确有辉煌与否,每个人追求,无非是想让自己尽量做到在有限的生命的长河中,做得尽可能地好一些。要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在此前提下,轻松一些,愉快一些,快乐地过好每一天的日子。夫复何求!原则问题,该认真可认真;非原则问题,大可不必斤斤计较。被两家医院狠狠地“整治”了一把,就算作是个人生命历程中的一段特殊经历吧。我对生命的感悟,从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说,就是人无论何时,尽可能地做到,能不被击垮就不被击垮。坚强些,很重要,尤其对于男人来说,更重要。

被医院误诊这种误读,如果说不是那么严重,是因为心里的伤害并不大。心灵伤害大的且极具杀伤力的,是来自于朋友的误读。说一件另一家出版单位也算得上是我的一个相交多年的朋友的事,你会深刻体会这种误读的危害。朋友说:前些年,他们出版社的社班子要增补一名党组成员。北京的好多家出版单位,都是在领导班子的基础上成立有党组这样的情况。党组成员有正职,也有副职。党组身份的副职,除了参与更多的一些企业决策之外,待遇等与不是党组成员的副职没区别。2005年,朋友说,当时的党组决议通过了他进入党组。报上级组织批复期间,出现了一件事情。当时,他刚刚从外地出差返京,对于进党组的事情并不知晓。第二天上班,班子里的一位同事打电话给他,先是祝贺,后是希望。朋友不明所以,茫然中,被该同事误以为是不真诚、在敷衍。事情出现大转折,一片阳光中,顿时乌云翻滚。打电话祝贺的人变成了发难的人,开始“疯狂”地找领导,找上级主管单位。莫须有的指责,谁都不可能想到会出在自己朋友之口。好在领导睿智,查访中,弄清了一些莫须有的被责难的事情。他才得以如期进入出版社党组。

关于这件事情我无论如何想不明白,即便以最弱智的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进步,不是好事情吗?君不见这个社会的裙带关系,有多重要吗?退一步说,就是不祝贺,也不至于发难吧。自私点说,自己亲近的人进步,不是可以更好地罩着自己吗?更何况朋友的进步,也不会伤及到你的利益!人心不古,江河日下,可悲可叹。

这件事情让我的朋友耿耿于怀了很长一段时间,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二年来,朋友说他的心情才算平复了下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于朋友,这样的境界要求确是高了一些,但朋友说,他尽量去做。谁都有可能犯错,谁都有可能一时糊涂,谁都有可能做蠢事……

我也想说一件我被别人误读的事情。2010年,我所在的出版社的上一届聘期期满。新的聘期开始,仍然沿袭以往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办法,所不同的是明确规定了落聘编辑的处理办法:由原部门代管,相应降低一级职级待遇,也就是说要高职低聘。分管的一个部门的一位编辑,在部门的聘任工作中,由于长期完不成社里规定的定额指标,工作态度也存在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该同志虽然做了多年的编辑工作,但却长期处在一种茫然的状态,不给同事以任何的希望。为了慎重起见,部门组织了业务骨干会议,就是否续聘作专题研究。会议的一致性意见是,不再续聘,上交总社。再三权衡,我跟与会的同志说,能否变通一下,变相给一次机会:人事关系上暂不上交,也不代管;待遇上降一职级,高职低聘,但不与聘期时间挂钩,一年后考核业绩有良好表现,即恢复其职级、待遇。会议最终接受了我的意见。部门领导与其谈话,最初,该同志还能领会,并接受了部门有条件的续聘。但其后的表现说明,还是没有真正体会集体的善意,私底下有怨言,认为是跟自己过不去。绝不换位思考,自己给集体和别的人带来的负担和伤害。其实,只要稍稍有一些理性的人,就应该明白,在一个集体里,只有自强,才会有别人对你的尊重;长期不为部门做贡献,一味地依赖别人过日子,靠着别人的业绩背着你、养着你,尊严何来?

人在江湖,与人相处,要尽可能多地释放善意。人心向善,社会才会安定祥和。被误读是一回事,那是作为受动者的角度看待的问题。误读别人,从主动施授的角度观之,也不少见。社里原来有一位资深的老编辑部主任,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我的性格比较直,与有城府深的人打交道,很犯憷。故有较长一段时间回避与之交流。后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该主任的“木讷”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多少有些反应慢半拍的缘故。其人不但少心机,且绝不会害人。仅此优点,就让那些“毁人不倦”的人汗颜。于今社会,身边有一个不会害人的人,哪怕让你有瞬间的安全感,你难道会不满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