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本色:打开来,一个真实的我
27020900000030

第30章 为了那一片没有阴霾的蓝天白云(8)

如何与作者沟通?首先是真诚。真诚体现的是做事情的态度。如果我是作者,我首先肯定要看一看要与我合作的对象、打交道的编辑,他的态度如何,他是否真诚、有足够的诚意。如果对方不真诚,我干什么会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与你扯闲篇呢?有真诚,才会有好的结果。我的作者朋友中,有两个人值得在这里说一说。他们都算不上是一流的作者,但我敢说,他们都是真诚和有追求的人。他们不玩文学,他们对于文学,有足够的认识和敬畏。国明,是四川的作者。现在某市宣传部工作。我们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认识,并从那时一直处到今天。国明最初是军人。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国明上了前线,是班长。对于战争的残酷,国明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说,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刚才还是鲜活的生命,一声枪响,或者是一发炮弹飞来,转瞬之间,生命就不复存在了。从战场上下来,国明以我军撤军后一个营未能及时接到命令撤出阵地,被越军包围,全营官兵浴血奋战,最后壮烈殉国为题材,写了一篇纪实作品《最后的抉择》。当时,国明正准备上解放军艺术学院,需要国家级刊物发表的作品,经朋友推荐,我拿到了国明的《最后的抉择》。不敢说,作品艺术上多成熟、老到,但文中所表现出的壮烈,则真正是感天动地,荡气回肠。我们临时撤换了一篇作品,将修改后的《最后的抉择》放了上去。后来,据说国明以此报名并上了军艺。从那时起,我们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国明非常勤奋。此后他又写了《黄埔军校大传》,三卷本,百多万字,当时有多家出版社要国明的作品,国明的手里握有其他出版社已签好的合同,但最终还是等着我们的回话。国明说,只要你们要,谁都不给。前不久,国明又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苏门》。三审的时候,越看我越吃惊。我为国明在文学创作上的进步高兴。一直以来,我对国明有一个定了性的认识,我觉得国明写纪实的作品,那是他的强项。但在文学和艺术的概念上,我对国明的创作不太抱太高的希望。看了《苏门》,我不得不承认,我错了。国明在《苏门》中,表现出了非常突出的艺术表现力。作品从清朝写起,经过战乱,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已经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湖广填四川”之时,苏北一带的谌、韩两户人家逃难到了位于川西边缘地界的苏门。从此,这个地方有了人烟,有了宗祠,有了私塾,有了贸易,有了发展。后经红军政权,国民党政权,及至新中国成立,20世纪60年代自然灾害,“**********”,最后到了改革开放。这么长的历史长河,在国明写来,不慌不忙,自然流畅的叙事中,矛盾冲突设计合理,在人物性格的精心塑造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索。作为人,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人在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到底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苏门》是国明文学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我知道,目前国明还在构思着新的作品。有《苏门》为基础,相信国明未来的作品不会差。与国明相比,西安的玉葆,作品的产量不高。但玉葆在文学修养上,要略胜国明一筹。玉葆是江浙人,但却没有江浙人的狡猾。更多是西北人的爽快,可能是长期在西北工作的缘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豪情,让玉葆多了北方的豪迈。玉葆的创作,起点高。第一部短篇小说《行走在大桥上》,发表在《青年文学》。被推荐参加当年度的全国短篇小说评奖,险险地就拿了奖。后来写《荒原》,那篇作品刊发在中青社的大型文学期刊《小说》上。作品的构思和酝酿成熟,是在青藏高原的龙羊峡。我和玉葆在一个笔会上。一个雨后的傍晚,西天边的云彩火红。我们两个人来到龙羊峡水库偏上游的一个高坡上。前面是烟波浩渺的水面,背后是散落一地砾石的戈壁滩。遥远处,有隐约可听得到的青海花儿传来,那是天籁之音。前两天,当地的老人,给我们讲了发生在龙羊峡的一件事。事情很久远了,但老人们还清晰记得。他们指着龙羊峡的水面,说:很早的时候,这里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峡谷两岸居住有很多的人,好几个村寨,和平相处,生活其乐融融。不意,某一天,龙羊峡两岸发生地质灾害,山体滑坡,将这几个山寨全部推入湖底。老人说,龙羊峡的湖水,是有生命的。那些轻轻拍击岸边的水声,是被掩埋在湖底的人们对于活着的人们的美好祝愿。有的时候,对岸还偶尔的发生滑坡,那是湖底的人在抱怨命运对他们的不公!我跟玉葆轻声聊着,我们感叹生命的无常,感叹人与自然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关系,感叹高原的博大与雄浑。唵、嘛、呢、叭、咪、吽,我和玉葆不约而同地念出了声。昨日,我和玉葆去了附近的一座红教寺院,正赶上人家在做法事。住持接待了我们,我们喝了奶茶,饮了青稞酿制的白酒,我们敬了天、地、人。在空旷的高原,我们听着悠扬的法号,看着迎风飞舞着的经幡。想着这一切,我的心无法平静。我跟玉葆说,我们没有白来,高原上的这一切,足够了,这是一篇意境深邃的大作品。玉葆点头称是。我和玉葆这么多年来,很难说是一种编辑和作者的关系。说实话,我们更像是经常互相挂牵着的朋友。1995年,我接手《小说》的时候,杂志正是低谷,此前的一年亏损竟达20多万元。出版社希望尽快改变局面,扭亏为盈。那时,玉葆主动伸出援手,出资与我方合作。《小说》能够迅速走出困境,扭亏为盈,走上健康的发展的道路,玉葆功不可没。

与作者沟通,态度固然重要,但排在第二位的个人修养和一定的学识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以往,还是今天,相信谁都愿意与有能力的人打交道。与聪明人打交道,你会变得聪明。和有能力的人打交道,你会受益。你在受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作者能否从你这里受益。你掂量作者,作者更多的时候也在掂量着你。因此,在与作者的交往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学识水平很重要。对于作者,你要凸显你的价值。对于作者的一些想法,你要有自己的判断与思考。对于作者辛辛苦苦创作的作品,你要有建设性的意见。老孟是一位比较有思想的作者。前几年,我与编辑部的同志共同策划了《大战略之战:整体战》一书。这部书的内容,主要是站在国家的高度,来探讨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希望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战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当把我们的选题设想与老孟进行了沟通后,老孟明显表现出了一种认可和肯定。作为国防大学的教员,老孟比较好地领会了我们的意图,几经努力,老孟拿出了初稿。我们在一些理论的基本点上及哲学的表达上,又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几经修改,书稿最终获得成功。图书出版后,获得社会广泛好评。获得国防大学系统当年的科研成果一等奖;后又获新闻出版总署所评的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提名奖。

出版社要给好编辑以发挥的平台。有了好的平台,编辑就要好好地工作。好好工作的前提,对于编辑而言,无论如何都要在资源的占有和储备上,做到丰富和有可持续性。有好的想法、好的点子,需要好的作者落实;只有好的作者,才会有好的作品。做编辑的,要时刻想着、盯着碗里,看着锅里。最好做到,好书不断。这是出版社最心向往之的局面。

2011年8月16日

在今天的业界,恐怕再没有谁会怀疑编、发并重这样的认知了。试想,当你的编辑队伍很强,有很好的策划能力,有创意,有很好的图书资源,产品线及其结构比较好,好书不断,但营销队伍却不得力,好书不能很好地占领市场,不能迅速地在账期内转变为利润,并产生应有的社会影响力。这样的情况,是否客观存在!反之,你的营销队伍相对过硬,但你的编辑队伍却有些问题,产品之于营销的支持的力度达不到,这样的情况是否也存在?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如此观之,如要想经营好书刊主营业务,必要抓好入口,即选题立项和好产品的开发工作;同时,抓好出口,也即产品的营销工作,这是图书出版工作中两个重中之重的环节。

关于编辑工作,大家基本都有共识。以前也谈得不少,今天我们重点谈一谈营销。

作为图书出版的一个环节,营销在今天越来越显示出其特殊的重要性。其一,渠道建设关系到图书产品能否最大限度地与消费者见面,从而占领市场。其二,它是在销产品产生效益的基础。其三,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客观需要;其四,最终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营销工作既然如此重要,给予应有的关注,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近些年来,营销工作由于社会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表现出不少新的特质和内涵,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和挑战。我们要想做好新的时代背景及条件下的营销工作,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些变化,以及由于这些变化带来的从观念到实际操作上的革命性的要求。

俗语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我们做什么工作都忌讳闭门造车,盲人摸象是不可以的。我们要关注业界的变化,了解和熟悉业界的变化,并能够据此做出与时俱进的应对,是我们做好营销工作的前提。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回溯一下新时期以来中国图书发行工作的历史。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从此,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逐步让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一种提法的改变,而是一种经营模式的变化。市场的杠杆,撬动的是需求与竞争的本质。尽管刚刚起步的新时期的出版事业,由于其早期文化产品的匮乏,需求旺盛,而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结束,各家出版单位还没有怎么体会到竞争的严酷。但随着1990年代以后的岁月的脚步,由于图书市场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市场竞争的压力终于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种严酷。我们常常说“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机遇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对于没有准备的人来说,哪里有机遇?有的只能是挑战!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有一些同志,没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中走出来,有的人迷失了方向,有的人磨平了棱角,消磨了斗志,整天靠回忆往昔的“好日子”过日子,“怀旧”而走不出来,不能面对现实,这是一种悲剧。我们理应清楚,社会总是要进步的。进步就需要变化。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任何个人而言,你唯一要做的就是适应这种变化。否则,你就只能是被淘汰。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要懂市场,要了解市场的客观需求,要动脑,要敏锐,要有创意和创新。比照编辑工作的要求来看,在后来的出版实践中所验证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买方市场的背景下,编辑工作已从最初只强调坐功和案头的简单要求,向一定程度的懂市场、懂出版、懂发行、能策划、有创意和创新产品的复合要求过渡。那么营销工作呢,是不是仍然像过去计划经济和卖方市场的条件下那样工作就仍可胜任工作呢?答案肯定是不可以。今天的营销,要有建设性,从业人员要读书,要懂书,要有极强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要学会研究数据、分析数据,要懂宣传之于营销的重要性,要懂得与编辑合作,对编辑工作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要清楚重点营销与一般营销的不同和意义。总之,不能如过去那般做爷爷,高高在上。要学会与人平等对话,甚至于在必要时要有“做孙子”的心理准备。今天的营销工作,要比过去复杂得多,要做的事情也多得多。时代变了,社会变了,背景变了,条件变了,尤其在中国入世后、出版与国际接轨,以及今天全行业转企改制的情况下,多做是必然。某种意义上,多做与早做才主动、才有出路。

那么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多做、多下工夫呢?

一、时代发展带来市场的拓展,我们要抓住新的市场领域和空间,尽可能地占领市场,扩张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