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本色:打开来,一个真实的我
27020900000002

第2章 把我的爱献给你(2)

没有责怪任何人的意思。这个院落里的人,都是文化人。有文化的人,不缺修养。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重文轻商,他们大多看重文化的品格,而少一些经营的意识。现在,这个行业已经实现了全行业的转企,因此,要补经营的课,要补市场经济的课。那个美好的院落消失了,我们的视线里,再也看不到它的身影。有教训吗?当然有。应该告诉我们身后的人,要有些眼光,要看得尽可能的远一些,尽量不做或者少做一些让人后悔的事!做人亦然。我们的身边,不是没发生过本来是很好的哥们儿之间的落井下石。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本应该是一种和睦相处的关系。真、善、美,不是我们骨子里的追求吗?人不要干那些龌龊的事,不要干那些投机的事,不要干那些过了多少年后连自己都后悔的事。要尽可能地活得有人格些、高尚些。否则,我们生活的意义是不是就大大地打了折扣呢?我们又到哪里去寻找美呢?

2011年6月24日

有人说,一个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女人。我不是女人,也做不到完整意义上去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深意。但有一点,应该说,我的理解不会错:女人经过十月怀胎,再经过分娩的痛苦历程,最终完成了一次人生的重要阶段与蜕变。女人做了母亲,这是结果。尽管,这结果让人体会到充分的人生意义,看到人类的希望。但一旦回过头来,有一天女人忆起孕育与分娩时的情形,周围的人会油然而生一种对于诞生的敬意。

2006年的3月,这个节令,北方已经有了些许的春意。严冬过去了,春天无论如何都会来。前天的谈话,经过昨天一个整天的消化,最终变成了一个决定。那一刻,我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我把一个就我本愿根本不想接受的任务,硬生生地接了下来。总社决定成立分社,试图通过局部突围的办法,改变总社图书整体经营不善的局面。用总社核心领导的话说,就是,总社事业要发展,图书必须上去。分社要横下一条心,杀出一条血路,带动总社图书的发展。绝不是儿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试点。既是试点,那么成功与失败就各占50%。以今天回头观之,那一刻,对于成功或者失败,想得似乎并不多。想得最多的,还是人怎样活着这样比较形而上的问题。有的人重结果,有的人重过程,有的人结果和过程都要。那一刻,任谁也不敢多想结果,就冲着一个过程吧。“玩”一把,大不了也就是摔个跟头,又如何!总比临阵当逃兵强。让人感到温暖的是,党组支持;群众欢迎。我们仅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分社的组建。都是总社原图书生产各环节上的同事。有编辑,有营销业务人员,有负责印务工作的同志,还有财会人员……面对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分社;他们在阳光丽日与暴风骤雨之间,选择了后者。他们真的让人感动。他们不是英雄,但具备英雄的品质!

有一种动力来自于自己人的理解。理解让你感到的是温暖,有理解,才有“士为知己者死”。

2006年4月1日第7期(总40期)的《中青社讯》上,刊登了以下一些文字,这些文字,都出自出版社的领导,我的同事。我得承认,它们至今都在给我以工作上的推动力。

这是一段充分肯定和充满期许的文字:“今天是个应该记住的日子。中青人公司(分社)正式成立。……我想我们走出这一步对总社的发展,特别对于我们图书的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中青(总)社能不能在新的一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得到更快的发展,这对我们是重大的考验。今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工作告一段落,要全面推开,我们中青出版(总)社作为文化产业的定位性质恐怕不会改变了。我们只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才有发展。……所以我说,中青人公司(分社)的成立,是出版社近年来改革的深化和继续。……此次成立中青人公司(分社),重大的意义是在于体制内开花,它直接挑战的是我们还比较落后的管理体制机制和观念。”

这是一段客观、符合实际、认识有高度的文字:“为什么要成立中青人公司(分社)并在公司的体制下运行?我想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需要说明。从宏观层面上说,它符合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最近几年,中央将以很大的力度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大多数事业体制的出版社都将被推向市场,转制为企业。中青人公司(分社)可以说是先走了一步,为出版社的整体转制改革探索经验,做出示范。从微观层面上说,成立中青人公司(分社),是为了使我社图书生产走出困境、寻求突破和发展的一个有益的尝试。我社的图书生产近年来一直处于整体竞争能力不高,在业内影响力下降,营销的各项指标不良的状态。去年底,总社召开图书工作会议,专题研究了改变图书生产现状、实行好书战略的问题,确定了一些原则和措施。但从整体上说,像中青人公司(分社)这样,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创新实行新的管理分配机制,将从根本上破除目前困扰出版社的一些主要弊端,有利于焕发人的积极性,从而使图书编印发密切配合,在市场上取得较好的效益。怎样看待中青人公司(分社)的组建,为什么总社要给予一定的支持?我想,首先应该肯定,中青人公司(分社)的组建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步骤。能够加入中青人公司(分社)的同志是有勇气的,是愿意在改革的大潮中弄潮的。……对于中青人公司(分社)的组建,总社承诺给予一定的支持。包括用人、资金、资源等方面。这对于扶持他们进入市场是必要的。它与总社其他图书部门面对同样的市场困难,总社给予的支持和资源,比现有的其他分社是少而不是多;总社给了他们更大的自主运作的政策机制,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他们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多的汗水,拼搏进取,牺牲奉献,才能够做到。”

这是一段非常中肯也非常专业的文字:“我们说这个公司新,新在什么地方,我觉得大家可能思想上还不是很清楚。……中青人公司(分社)的新不在编印发一条龙上,我认为它的新是一个部门整体上的转制,整体上把它改造成一个公司。就文教部门来讲是个整体公司的改造,就出版社来讲,是个局部的改造,但是这个局部的改造对出版社有全局性的意义。……所以说它有示范作用,比原有的公司更有示范性。把一个中青社的老员工真正抛到市场上去,让你自谋生路,自己解决工资奖金问题,自己解决福利问题,看看有几个人愿意跳下去?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理解它的新,从这个角度理解这个公司的难,我想我们思想上可能会想得更加明白一点儿。……公司成立了,我们对公司都抱有厚望,我们都期待公司有个很好的开局,这个很好的开局,首先是一个平稳的开局,而不是一个凶险的开局。我们理论上讲这个公司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是实际上,客观形势不允许我们失败,如果我们一成立公司就想到失败,我们这个公司可以不办。就是要把自己逼到没有退路的地方来做这件事情,才能做好。所以要非常谨慎地、非常小心地、非常细致地、非常认真地谋划公司的发展。包括它的宏观的战略思想,包括它的微观的具体的编辑事务活动。”

毋庸置疑,从上述引用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充分的理解与支持。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还奢望什么呢?人应该知足。这理解,就是催人的鼓、壮行的酒。当然,也有另一种动力,它来自于自己人的不理解甚至是质疑。有人以为公司成立不起来:一个老体制里另立山头,拉起一彪人马闯江湖,可能性不大。也有另一种态度,说:即便公司成立起来了,也是短命的,长不了。……种种声音,乍听上去,让人并不舒服。所幸都变成了养分,从相反的方面产生的是激励的作用。想一想,既是自己人,你又有什么好怪的呢?大事面前,利益面前,得允许人家有想法!

酒酣耳热之时,壮怀激越之际,我们出发了;分社上路了。2006年3月3日,总社召开了分社成立大会。那一天是该记住。那一天会场的气氛庄严,庄严得有些凝重。毕竟是走过半个多世纪岁月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一件大事情!人们都正襟危坐,我则是一种故作的轻松和平静。那一天的天气什么样子,阳光灿不灿烂,有风吗,还是下没下雨,我都不记得。只记得,走出会场的我,被去掉了一些幼稚,被添了一些成熟……

光阴荏苒,屈指算来,公司成立至今已是整整5年。可喜的是,5年的市场冲杀,没有消磨我们的锐气与斗志。公司在市场的风浪中,成长起来了。当初党组定的两年完成收支相抵的经营指标的要求,公司同仁经过努力,于当年不但实现,还实现了当年即创造效益的良好开局。5年来,公司茁壮成长,年年创利。至今已达到年生产3000万—4000万码洋的规模。年创利在全成本核算后,基本可维持在200万—300万元左右的水平。公司成立之初制定的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即第一步,活下来,先解决生存问题;第二步,温饱到接近小康,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第三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公司20余位员工,没有辜负总社领导和全社员工的期待。我们走出了雪山草地!事实证明,图书出版这个行业,还是有的可为。我们不谈是朝阳,抑或是夕阳的抽象话题,我们有一万个理由应该坚信,图书出版在全行业转企的今天,应该有一个发展和上升的空间。所需要的不过是我们积极而努力的富于建设性的工作而已。

有朋友问我,一支能打仗的队伍,最应该具备的是什么东西?我很认真地告诉他,是精气神!队伍要有朝气、要有活力,你永远不可想象,一支士气不振的队伍,会打硬仗、胜仗。朋友又问,以你的付出和你的得到做个对比,你觉得值吗?我想了想,回答:还是值的。朋友的问话是针对成立分社时党组的决定的。党组的决定说:分社由党组授权我来经营,但我的个人利益不能考虑,分社的效益再好,我也不得在分社分配一分奖金。我的日常消费和收入仍然由总社按规定办理。这样的规定,意味着,我的工作量加大了,身上的压力也大了,付出与结果却不挂钩。傻吗?有人肯定会说,傻!我则不这么看。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站得高些,这已经不是傻与不傻的问题了。我们确实有付出,但我们更有得到,而且是很有意义的回报。因为5年的公司之路,我们比别人多了一份奋斗过后的成就感,我们获取了一份做人的尊严。钱重要,但奋斗和尊严就不重要吗!

回首过往的岁月,心情很淡定。缘何?只因为我们做过的事情太过一般了,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炫耀的。要知道、想到:你做得到,别人也做得到;自家的公司做得到,别家的公司也做得到。值得说的,是你比别人幸运。老天给了你这样的机会,让你去历练了一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春天的脚步正朝着我们走来。这是分社成立后第五个年头的春天。京郊大地的桃花还没有盛开,但枝头该在孕育蓓蕾。一朝怒放,任谁的心都会为之而灿烂。2011年的春天,无论如何,都让我感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春天的细雨里,抖落一身征尘,我想跟我的同事、朋友交一交心。其实,想做成一件事情,并不一定很难。所要求你的,不过是要真正投入,真想做事;私心少一些,名利淡一些;想自己少一些,关心别人多一些。一句话,把公家的事,当作自己家的事来对待,这事准成。当然,要做事,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离不开大家的捧场。由此,周边领导与同事的理解便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也于是,我向总社的领导、同事,向一起奋斗了5年的分社的同仁鞠躬、叩首。感谢大家以往的理解与支持。谢谢了。

2011年4月6日

为了一份责任

双重身份,作为总社领导,同时作为中青人公司(分社)的直接兼管领导,此刻,我的心情十分忐忑。一种责任,一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的压力,使自己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压力也好,责任也罢,正面面对,舍此别无他途。

成立中青人公司(分社)是总社图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全国出版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郗社长、景岩和守文同志以及其他几位总社领导的讲话,对中青人公司(分社)成立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肯定、期许、祝愿,体现了总社领导对中青人公司(分社)的重视与关爱。

实事求是地说,总社成立中青人公司(分社)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说大,是它与总社的图书改革与发展相连;说小,相比出版界业内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问题上其他一些同行的举动,我们只是一种尝试性的动作。但不管怎样说,总社毕竟迈出了这富于特殊意义的一步。

借中青人公司(分社)成立这个机会,我想进一步与总社的同志们与中青人公司(分社)的同志们说一说我心中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与中青人的发展,与总社的图书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关系。处理得好,我们的工作会受益;处理不好,我们的工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