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本色:打开来,一个真实的我
27020900000013

第13章 把我的爱献给你(13)

大学里的一个同学,女性,长我几岁;一个市的,老乡。人很好,朴实、善良;论容貌,虽算不得漂亮,但说得过去。大学4年,我们一直相处的很好。以至于她有了心仪的男朋友,也要跟我说一说。我们那个时候,大学里不允许谈恋爱,有规定的。但男女的事,到了年龄,何况好多都是大龄,怎能说拦就拦得住呢?因此,校园里,一对一对的,出没于树林、花园的情形,便也常见。再大胆一些的,图书馆、操场、食堂,耳鬂厮磨,甜蜜的身影,也偶或出现。我的这位大姐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但与聪明的女人比起来,这方面确实显得迟钝。大四的时候才下手,盯住了猎物,但猎物早就另有所属。于是,大学4年,收获了学业,却未能收获爱情。分手的时候,我心里真的祝福她,希望她早日找到如意郎君。大约毕业后的第二年,大姐打电话说,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不错的男人。为她高兴。后来听说,两人交往了一段后,便结了婚。再后来,我到大姐工作的城市出差,专门看望她。那个时候大姐真的如传言,很幸福的样子。我也见到了大姐的那位男士,学工科的;打眼看,很朴实。便想,大姐总算终身有靠。日月如梭,再说起大姐的家庭生活,已是20年后。那时,大姐的儿子刚上了大学。唠家常的过程中,大姐实在憋不住,跟我说了她已经离婚的经过。压抑的声音从电话那端传来,我知道大姐真的动了情。听得出来她的不舍,她的争取,她的无奈。我问她,这是多长时间的事了?她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短。我说,一点儿挽回的余地都没有了吗?她说,算了,不争取了。我问她经过?她说,我说给你听,但千万不要说给别人。大姐说,她的男人本来不错的,既顾家,也孝顺,也管孩子。他们的生活也正常,夫妻间无隔阂,不吵架,小幽默、冷幽默常有。按大姐的说法,这样的生活本不该出现意外。一切都怪那个网。网恋害了她,毁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她的男人,网上结识了一个小女人。婚外情一发不可收,男人在她和小女人之间,选择了新欢。二人共同编了一个故事,故事把大姐骗了。故事是这样的:男人告诉大姐,自己在认识大姐之前,有一个初恋的女孩。由于双方家里的意见,他们没有走到一起。前不久,他偶然听到初恋的女孩得了不治之症。他怕大姐不理解,在没告诉大姐的情况下,他私下去看望了初恋女孩。他现在想跟大姐商量,他暂跟大姐离婚,去照顾一下初恋女孩;反正她得的是不治之症,也活不了多久,到时他再回来,跟大姐复婚。听了男人的叙述,大姐很感动。这个世界上,重情有义的男人太少了,偏偏自己就遇上了这样的男人。在替人家流下同情的眼泪的同时,大姐丝毫没有犹豫地就跟男人办理了离婚手续。事后方知被骗了,被自己的男人骗了。大姐是学中文的。文学号称是人学,怎么就被这种再低级不过的故事骗了呢?我只能说,大姐太过善良。大姐说,这件事发生以后,她经常入夜难眠。她常问自己一些问题。“这个世界上还有真吗?”“怎么能连自己的亲人都骗呢?”她说,事发后,她曾经找过男人的父母,父母说:孩子大了,他们真的管不了,她也曾问过刚刚上了大学的儿子,儿子说:老妈,我老爸也不容易。你们都不容易。还是各自寻找自己的幸福去吧!大姐说,这个世界太冷漠了,让她心寒。她不再追问。大姐说,她无论如何都要从这个重重的打击中站起来。她可以认命,但不认栽。大姐说,她为此哭过。夜半的时候,想不明白,能不落泪吗?心里不能碰的隐痛,终于吐出来了。大姐说,她今后不会再纠缠在其中了。她要好好生活。

大姐不说,我不会知道大姐有这样深深的痛苦。我更知道,如果不是在电话里,不是大姐实在压抑不住,大姐不会展示心中那最柔软部分的疼痛。其实,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疼痛,在心里很柔软地存着。遇到适合的场合得以宣泄。宣泄是好事。宣泄完后,人会获得暂时的平静。生活总得继续。

又将清明了,我要做些准备,去老家祭奠自己的父母。父母的一辈子不容易。他们的生命的轨迹跨越了新旧两个社会。动荡的人生,他们的生活没法好。与我们这代人比较起来,他们吃的苦太多。去看看他们吧,清洗一下墓碑,虽然是市一级的陵园,有人管理,但自己亲手扫扫墓,给墓碑上和墓前的小狮子换上新的绒花,那是一份心情。再拿上一盒烟,点上两颗——爸爸吸烟,妈妈也吸烟;再摆上一瓶酒,满满地斟上一杯。爸爸平生没有别的爱好,就好这口。点上3炷香,跪下去恭恭敬敬地磕上3个头。爸爸属于老派的知识分子类型,虽不是科班出身,但凭着个人的努力,从初中的文化水平起步,最后做了我们老家一个中大型煤矿负责安全的副总工程师。妈妈是普通工人,但妈妈是有文化的工人。妈妈读书读到了高小。旧社会30年代出生的女孩子能读书,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和妹妹的身上遗传着父母对于文化渴望的基因。

我知道,父母对我们兄妹很满意。在老家那个偌大的矿区,以致十里八村,我们给父母赚足了面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年头,我和妹妹双双金榜题名,在老家算得上是轰动的效应。今天的孩子不会理解,刚刚从****中解放出来的国家,百废待兴,对于人才的需求有多渴望。能上大学,比现在考公务员都难。父母能不高兴吗?家族门楣有光,儿女龙凤呈祥。为此,节衣缩食又何妨?家里就这两个孩子,母亲一个人的工资拿出来不就可以了吗?……人应该知道感恩。但父母并没有真正地享受过多少好的日子。不是我们不尽孝,是他们的身体不做劲——等到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有了收入的时候,他们的身体各种病都开始陆续发生并不断地加重。除此是他们的生活观念在作怪——他们习惯了节约的日子,他们习惯攒钱,但不习惯花钱,大手大脚更不可能。只讲一个例子,便可管窥父母生活的影子。爸爸的工作,决定了时不时地要出差。每次出差回到家里,清点账目,都要做到收支相抵。那个时代的人不讲究享受。那个时候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高楼大厦、五星级酒店、私人会馆、私房菜……但父母他们,于今天看来,生活绝对单纯、充实。父亲独酌,从不挑菜品。一捧花生,几两豆皮,足矣。但若有朋友来家做客,则务必让我母亲想尽办法多搞几个好菜,以尽地主之谊。

自父母去世,我年年回老家扫墓。我想,只要自己还能动弹,就会这样做。不是别人要求,也不是做给人看,那是自己作为人子的天职。是为了平复自己内心的伤痛与情愫。陵园里,一片片的墓冢,墓碑林立。人这一辈子,不过是眼睛一睁一闭的事情,想开了吧,归宿不过如此,人生不过就是一个过程,为什么就不能多做些善事,做个好人,做个有追求的人、大写的人……

中国人过清明节,最大的意义在于在追思前辈的功德的时候,站在墓前的晚辈,要好好地反省自己,要站在前辈的角度,思考你现在的样子,是前辈们希望看到的样子吗?如此清明节过得才有意义,人类社会才会健康、进步。

在即将清明的时节,我还要跟我那个“被”离婚的大姐说,你的善良是人类至真至纯的东西,要好好保存。那个男人,按照自然规律,也有他生命夕阳的时候。到那时,无论他是否觉悟,倘若你们对面相逢,你一定要笑着问一声:你过得好吗?

清明时节的雨,是滋润心田的。路上行人的脚步,是要踏着前人的脚步前进的。伤痛会有,但魂要在。有酒家吗?可爱的牧童,不一定是杏花村的好酒,是酒就行。喝了酒,后人要上征程。

人这一辈子,任谁都会遇到几件得意的事情。人的天性,一得意,就难免要显摆显摆。一个同事,前不久,无意间得到一部好书稿,作为编辑,当下考核指标那么严格,能不高兴吗?跟你说两句,你能不呼应一下吗!一个搞篆刻的朋友,前不久说,搞到了一块好印石,那个高兴劲儿,没的形容。细想,得意怎么了?人的生活中,需要好事情来填充。有好事情,人的心情会好,做事都有精神。得意区别于得瑟。得瑟往往忘形,忘形人就会跑偏、犯错误。所以,止于得意,不可得瑟,人生哲理。

我也有几件得意的事情。这几件得意的事情,我常常回忆,流连玩味之中,也确实给过我好多有益的鼓励。在这里说说,一则大家分享,二则也是促促自己。

第一件事,是赶上了恢复高考。1983年,我在下乡不到两年的时候,参加高考,被辽宁大学录取。我的高考成绩全县排名第三,只有县里重点高中的两个学生比我多一分。其他考生,被我们远远地落在了后面。在我们中学,我那个年级共有8个班,每个班都超过50人。全年级400多人。参加高考的人不少,但只有我一人被录取。能不得意吗?用家乡人的话说,这叫鲤鱼跳龙门,从此就是国家干部,还用得着愁什么工作、出路吗?往世俗了说,找老婆都容易。谁不高看!

第二件事,大学毕业,居然分配进了北京。上学的时候,由于高考分数还算高的关系,又比较与我比肩的两人,一个去了“南开”,一个去了北京师范大学,我却去了辽宁大学,心里多少有些不平衡。现下却无心插柳,那两人回了辽宁,而我却进了京。在家乡,就更是大事一桩。全家高兴,家族高兴,亲戚邻里高兴。家里无论如何是想不到的。我却清楚,进京的理由,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偶然的因素,是北京的名额指定了不要女生;必然的因素,是我们那会儿,学校试点学分制,我的成绩最高。这个理由不知在眼下是否成立,可在当时,却实实在在起了作用。

第三件事,是经过多年的工作历练,我进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领导班子。2001年夏季,团**********分管出版社业务的崔波书记,带队来出版社落实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班子问题。此前,中青社一直班子缺员,飞速发展的事业,需要满员的班子支持,但出版社却总是自己解决不了。原因很简单,主要领导看上的人选,上边一来考察,总是通不过。上下的意见总是相左,如此,班子的问题长期搁置。这一次,团中央下了狠心,必须迅速解决。于是,一支高规格的领导团队进入出版社。而且带来了解决方案。方案规定,所有45岁以下的中层处级干部必须参加聘任。聘任的程序是分几步进行。第一步,笔试。由专家出题,团中央组织部的同志监考,所有符合条件的出版社的中层干部参考;考过的试卷全部封起,人名不露;公布的时候,看字体认卷,再拆封验名,接着按成绩取前数名进入下阶段的聘任。第二步,竞聘演讲。演讲人要讲述自己为何参加竞聘,优势在哪里,打算怎么做,还要接受出版社同仁的质询……全团系统请来的专家打分。第三步,全社公投。第四步,选出最后的4位人选。第五步,由主管书记带队的工作小组会同出版社的班子成员最后从4人中选出2人进班子,做副总编辑。这样的动作,在团中央直属机关系统,真的够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很荣幸,我被这样的程序一步一步地筛选出来,进了出版社的领导班子。2001年9月,团中央正式下文任命。谁都知道,中青社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人才多是一方面,水深也是一方面。能在这样的地方显现出来,不是想求就求得来的。也因此,我感谢团中央、感谢组织、感谢主管书记,更感谢中青社的全体员工,是他们把我推上了更高一级的舞台,让我去实现人生的更大价值,当然,我也深深知道,他们对我有期待,希望我好好地为他们工作、服务。我也知道,从此,我背上了一副沉重的担子。人这一辈子,欠人什么都可以,但不能欠情。情分这东西,你一旦欠下,你必须用一辈子来偿还。所以,我才努力工作,不敢懈怠。

第四件事,做分社。2006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成立中青人分社。成立分社的目的,是鉴于总社书刊主营业务中,图书生产份额不够大,效益不明显,对总社贡献小这样的现实。总社班子希望通过中青人分社的试点,为总社的图书发展趟出一条路子,从而带动总社图书走出困境,走向发展。这是一个真正的分社,公司化运作,人员是社里的人,编、印、发、财务、管理人员都从社里出,组成一个新生产队伍,新华书店单独开户,物流独立,财务独立。资源零起步。要求短期做到全员核算下的收支相抵,并尽快实现创利。设想是美好的,但谁都知道,道路坎坷,前途未卜。谁都不看好分社的前途,更有甚者,要看笑话。咬咬牙,还是接了。毕竟还有一份信任在,也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放过了可惜。分社自成立到现在,整6年了。6年中的甘苦自知。我们给自己定下的分三步走的计划已经实现——第一步,活下来;第二步,小康;第三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6年的磨炼,我有理由相信,分社的前程会好。真正打过硬仗的人,真正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人,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

得意的事情还有,性质都一样,说多了该让人感到是给自己评功摆好,那就没意思了。我不是那样的人,我也不想做那样的人。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我的追求是:每天都高高兴兴地过,尽量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保留一些纯真,保留一些单纯,有一些些的个性的自我。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