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前些日子,一个大学同学来京,多年没见,自是高兴。于是,选了一家酒店,又约了几个当年同窗小酌。聊起现状,来京的同学显然不在状态。我说,你老兄混得很可以了,在地方做到了副市级,还要怎么着?那老兄叹了口气说,其实,本来去年还有一次晋升的机会,他也笃定了人选会是他,但最终机会还是与他擦肩而过。说过这事,同学摇摇头,有一丝遗憾在脸上。大学一毕业,同学就选择了从政,30年了,算是江湖中人,能力有,魄力有,做人也不差,官场路上,起起伏伏,虽有坎坷,但总的还算顺风顺水,否则,在地方做不到副市级。因此,对他所说的能不能再晋升,我不很感兴趣。同学说的过程中,我也基本没过心。过心的是同学总结似的最后一句话。同学一字一句地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以我这些年的了解,我的这位同学除锋芒太露的性格因素外,方方面面还是很优秀的。他有此感慨,一定不会是随口而出。我们不在官场,体会不到他们的甘苦,属自然。但送走同学后,我还是对同学说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进行了一番思考。此前,我也常听到有些人生、事业、官场得意或不得意之人说这句话,得意的人往往把这句话当成一种炫耀,老子是经过风吹雨打、历练过来的,摧是摧不倒的;不得意的,常常是借此给自己找个借口,发发牢骚,以舒解心头的郁闷。看同学的表情、状态,当是后一种。
细想想,中国的传统文化,谁都知道,鼓励中庸,不鼓励个性。鼓励听话、循规蹈矩和平庸,不鼓励有主见、创造性和突出。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羊群里不能出骆驼。鲁迅有篇文章:《革命时代的文学》,文中说到,一群猴子中第一个先站起来试着用两只脚走路,结果被其他的猴子咬死。国人似乎没有把这个问题放大了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谁希望这样?如果这样了,结果又如何?我们试着逐一进行一下回答。
关于为什么会这样?是民族性格的原因吗?我们中国人确实是顺民型的民族,不招事、不惹事,爱好和平,讲究仁、义、礼、智、信,睦邻和好……不像西方人那样好斗,那样血性,那样喜欢闯荡,那样张扬个性……于是,我们会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遇到问题,能忍则忍,便是我们的基本态度。即便是面对浩瀚广阔的蓝色国土——海洋那么大的未来利益,15世纪以来的中国人虽有能力也不作为,而那会儿的西方,无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俄罗斯谁又不是战舰驰骋、拓土开疆呢?人之于世,成功者最突出的优点和必备的素质是善于抓住机会,和有为此去努力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开拓精神。国家亦然,一个强大的国家,一定会有一个强悍的民族性格,倘若身心都不足够强大,这样的国家做不到享受该有的尊重。我们不希望以攻击性和侵略性去面对我们这个世界,但我们必须做到不被别人攻击和侵略;我们不喜欢强者欺负弱者,同时,我们自己也绝不能因为我们自己沦落为弱者才这样认为。想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享受别人的尊重,我们需要有很好的自我批判意识,要有充分的自省和认知。
关于谁希望这样?不用问,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喜欢这样。都是听话的顺民,一方面好管理,另一方面便于自己胡作非为。我们做出版工作的人,常会听到有人说,一本杂志的风格,就是其主编的风格。文化亦然,一个民族的文化,跟当家做主的统治者有关。统治者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都会在现实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当然,这不会是文化的全部。要想有效地回避这个问题,统治者的心胸和境界最重要。我们可以简单地做个假设,假如一个统治者或一个统治集团,很有雄心和理想,他们总把民生和富国强国看得重于一切,眼光向内,爱自己的子民,眼光向外,紧盯世界风云变幻,做到成竹在胸,动静自如,那样,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在文化上内涵更深、更多元、更强大呢?
如果这样了,结果会如何?啥样了?就是都成了只知听话的顺民,都成了没有血性和开拓能力的人,都成了庸庸碌碌之徒……结果我们可想而知,如果还去讨论这个问题,我们真的就成了没心没肺之人了。
我们从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中走出,我们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走出,我们看一看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现代中国,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此而自豪。我们骄傲我们取得的经济建设的成绩,其实,我们最该骄傲的该是我们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了此前从未有过的高度认识。文化是强国的必需条件,********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强力支持。不敢也不能想象,没了文化,中华民族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们这个民族,宗教的意识较差,对于理想和信仰的尊重也不够,我们这个民族勤劳善良,说得很对,但活得比较的现实,谁也都该承认。
对于个人而言,要想活得好、过日子像个样子,素质和能力很重要。素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性格。不说理想、信仰,至少要有目标和追求。什么是活着?活着的表现形式不过就是你还有一口气,因为这口气,你活着。人为什么活着,也是为了一口气,争个脸面、争个尊严,如此而已。能力就不必说了,有目标有追求要靠能力去实现,能力是日常的修为和积累,要知道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对于国家而言,要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条件和氛围,要创造条件,使人才得以脱颖而出。事业靠人,没有人才,我们干不好事业。衡量人才的标准,必须有德有能。于今天,必得加上一条,要有担当。有担当的人,有责任心,有血性,有开创精神。要鼓励个性和创造精神,我们提倡大家都要当个好人,但还要提倡为了国家,当一个有创造性贡献的人。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国家需要这样的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一句我们很熟悉很熟悉的话。现实中,不管别人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理解,以我个人的理解,只愿把它当成是对一种现实情状的说明和强调,最好。如果你的心理足够强大,你就这样想:既然我在一片林子中“秀”了,挨“摧”正常。不“摧”你“摧”谁呀?不“摧”你可以,你别“秀”啊?既想“秀”也“秀”了,就不要惧怕“摧”。如果你强大到可以蔑视的程度,你大可一笑置之。如果你觉得你不能忍下一口气,你也可以适度反击,就如一场拳击比赛,你将他彻底击倒,让他臣服。如果内心不够强大,你也最好不要去怨天尤人。要知道,不经风雨,没有彩虹。生活中谁都避免不了挨“摧”,区别仅仅在于“摧”的程度、烈度有些不同而已。我在单位自以为很强势了,但也照样挨“摧”啊!我分管的部门中,有一个图书分社。分社由总社全资注册,独立经营。成立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总社主营业务的发展,去趟雷,闯一条有前进的路出来。于今想来,总社的领导很具超前的认识,我们虽未做到总社一体市场化转型,但毕竟局部做了调整。2006年,出版全行业的转企改制尚未开始,要在市场严酷、全行业都在探索未来之路之际,自己的同事要先行下海,全社上下,有点儿良心的人都该支持吧?但人心不都是肉长的,被狗吃了的情况也有啊!看笑话的、出手捣乱的都有。时至今日,还有人底下使坏,比如,本来跟分社要货,总社个别业务人员不但不转通联,反而告知对方,那不是出版社出版的书。国人中有一部分人,永远都是一种阴暗的心理。我们说,授人玫瑰,手有余香。那道理是说,多做善事,自己也受益。但我们有的人偏不这样想,偏不这样做,专爱干一些阴暗的勾当、见不得天日的事情。往大处说,指望这样的人行善,基本不可能,遗传基因里没有那样的因子;往小了说,这样的人大局意识、企业的全局意识都没有,把这样的人放到领导岗位上,只能是我们的失败!面对这样的事情,谁都不免愤怒。但愤怒归愤怒,过后还需理智。不就是那样一些小手段吗?不是挡不住你前行的脚步吗?既如此,何必理他。真要理他,你自己也降了身份。
人生中挑战无数,有一些磨砺甚至于一些挫折,没什么大不了的。2013年3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卖菜叔日记——写给孩子的奋斗史”,让我了解了卖菜叔的北漂生涯。你不可能想到,一个靠卖生姜和大蒜为生的安徽农民工,不仅要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还做到了一边卖菜,一边写作。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水平,靠着一本词典、一沓纸、一支笔,花3年时间,写了一本20万字的“日记”公开出版。一家五口,卖菜所得,一个月的收入不过3000多元,租房一个月要花掉1000多元,剩下的2000元全家生活用,孩子上学的开销比例很大。有时,整个月,全家只能煮面条过。电视媒体采访时,卖菜叔穿的衣服,还是破着口子的。想想他们,那些被“摧”不被“摧”的人还有什么怨言吗?如果大家比一比,他们一定愿意被“摧”一“摧”,被“摧”也是一种资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下面的话是:“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监不远,覆车继轨。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而成名也。”这段话出自三国时魏国人李康的《运命论》,是在探讨国家治乱和士人个人处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无论生逢乱世,还是平安盛世,人只要想做事,想做成一些事,都要经过一些磨难。人生一帆风顺的事不是没有,但一太少,不具有普遍意义;二就人生的意义而言,轻飘飘得到的事情,好像也没有多大的意思,于你,也不会珍视。伟人有词《橘子洲头》,其中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是何等的气魄!我们不是伟人,但即便是平常人,也该有面对生活的勇气。伟人还有词《水调歌头·游泳》,上阕这样写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伟人的情怀,昭示着一种人生的高度。仰视是必要的,种下勇气与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的种子更必要。
人生是由许许多多的“摧”构成,“摧”是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人生的不同,取得成功的不同,很大的程度上,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努力的程度不同。人要有一种精神。早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文章中有一部分内容写到了美国人怀斯所创作的一幅名画《克利斯蒂娜的世界》,我很被那个画面感动。画面上,怀斯着意画了一个患小儿麻痹症而致残的少女。该是秋天,一面山坡上,长满荒草,山巅处是几间木板房。画里的少女,艰难地支撑起身子,面向地平线上的房屋,她仿佛爬行了很久,但从动势上看,她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画面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一种悲剧的味道,一种忧郁感,一种人生的坎坷和不服输的精神,让人思考。观赏此画,我不愿把主人公当作一个残疾人来看,而宁愿当作一个历尽千辛万苦的跋涉者,为了追求一种美好的愿望,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她都初衷不改,向往自己的理想的实现。地平线上的木屋,该是她理想的象征,为了到达那里,她无所畏惧。
什么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想一想《克利斯蒂娜的世界》,我便释然。
2013-5-20
一片冰心在玉壶
想写这篇文章,已经是很长一段时间的事了。之所以延宕至今,还迟迟不动笔,原因在心头的一些纠结。老话说:君子坦荡荡。一个人只要做得正、行得正,夜半不怕鬼敲门。道理说得是,很对!一个正直的人,有一颗可昭日月的心,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话是这样说,但现实中,有些“鬼”虽肯定不去敲你的门,却不等于你不受伤害。误解、误会还则罢了,有的“鬼”专以害人为能事,种种事情,让人不能不防。
我“中枪”的事情有过。2009年春,我所在的单位要强化主营业务,力图通过改革,加强图书生产的管理,以谋求图书生产规模和效益的扩大与增长,使单位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得以提高。这就是流行的说法:做大做强。总社党组决定,由我担任前期调研小组组长,带领有单位社一级领导和编辑部、营销部门及管理部门业务骨干参加的调研小组,到京城里数家图书出版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单位去调研,在掌握各种真实的经营数据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拿出符合单位改革实际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