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西藏
27014800000023

第23章 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2)

自然景观世界独具,地形地貌千姿百态。高原上群山逶迤、峰峦叠嶂,既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又有深邃峡谷,既有广布的冰川、冻土又有绿草如茵的宽阔草原和清澈见底的河流湖泊,既有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及其林下繁复的动植物群落又有富有高原自然特色和传统风习的村落布局,以及云山雾海掩映下喇嘛寺庙建筑群落。草地则是西藏主要的地表形态,占西藏国土面积的69.1%,占全国天然草地的1/5,类型丰富,全国18个草地类型西藏有17个,拥有热带、亚热带、高山寒带以及从湿润到干旱的各种草地类型,其主体类型为草甸和草原。大面积的多类型的草地在维护西藏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气候因子由于高原块体巨大、地形奇特多样,加上低纬度作用而形成独特的西藏小气候。主要特点: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温偏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漫长多大风,白天仍然暖意洋洋,夜间气温才降到零度以下,而夏季湿凉,多雨多冰雹。空气稀薄,含尘量小,高原天空分外湛蓝,白云漂浮不定,形成西藏特有的明亮透彻的自然景象。受全球变化影响,西藏极端天气在逐年增多。

夏季平均气温不高,除了藏东南一角和喜马拉雅山南翼外,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温度最高,却仅有15℃左右;藏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气温低于8℃,是我国盛夏季节气温最低地区。气压年平均大都在625百帕以下,仅为海平面气压的一半,空气平均为海平面空气密度的60%—70%,高原空气含氧量比海平面上的减少35%—40%,水的沸点大部分地区也降至84℃—87℃。纬度低、海拔高,空气透明度好,当阳光透过大气层时能量损失少,太阳直接辐射可占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50%,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著名“日光城”拉萨,年日照时数为3005小时,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日照总时数多出1000个小时。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雨季、旱季非常明显。雨季内各地雨量集中,一般占全年总降水量的90%左右,每年4—9月为雨季;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降水量稀少,被称为“旱季”,也叫“风季”。高原夜雨是西藏气候的一大特征,夜雨主要出现在雨季。

西藏气候近年来出现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增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西藏近13年来的气候以变暖为突出特点。自治区气象局气候中心专家介绍说,从全区1998年至2011年的资料数据来看,西藏气候以变暖为主要特征,但是个别年份增温率有轻微波动。全区38个气象站点年平均气温的年变化趋势分析显示,各站年平均气温表现为一致的升高,其中阿里、那曲、拉萨、定日等地升温幅度较大。区域增温最明显的在西藏西部地区,其次在雅鲁藏布江一线和藏东南部,藏东北地区增温幅度最小。就增温季节特点来看,冬季变暖的趋势明显,其他三季的变化较小。

研究发现:“拉萨多夜雨”的特征没有改变,全年84%以上的降水集中在夜间。这是对1961至2006年拉萨降水量观测的结论。拉萨地处雅江中游,典型的高山河谷地形造就了该区域降水的这一特征。“夜间瓢泼大雨,白天阳光灿烂”,成了拉萨一道美丽的气候风景。专家介绍:“所谓夜雨率是指夜间(20时至次日8时)降水量占日降水量的百分比,与之相对的昼雨率,则是指白天(8时至20时)的降水量占日降水量的百分比。对1971年至2006年拉萨降水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近36年来拉萨夜雨率和夜雨天数呈反相变化趋势,年、季夜雨率呈减少趋势,而夜雨天数呈一直增多的趋势。可见,拉萨夜间降水强度的大小是决定夜雨率的关键因素。

尽管夜雨率呈减少趋势,但是总体上拉萨降水量仍然集中在夜间。”该专家补充说:当然拉萨年、季昼雨天数和昼雨率在最近36年里有增多的趋势,尤其是昼雨天数增多较为明显;市民关于拉萨夜雨减少的感知可能源于白天降水概率的增加与夜间降水强度的减弱,但是“拉萨多夜雨”总趋势未有改变。

另外,据对40多年来气象资料分析,除阿里地区和聂拉木夏季降水呈逐渐减少趋势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增多趋势明显,气温明显升高,各地气压也有显著上升,特别是夏季气压上升更加明显,预计降水量将波动上升,气温持续攀升,含氧量将逐渐增多。

3.主要自然灾害。(1)旱涝:旱灾主要有春旱和夏旱(伏旱)两种。春旱指6月上旬雨季推迟来临造成的干旱,主要农区的雨季一般开始于6月上旬,此时正值小麦、青稞分蘖、拔节期,作物需要水量大,而雨季推迟至6月中、下旬,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春旱推迟牧草返青,不利于放牧。夏旱指7—8月间雨季间歇性干旱,这个季节正是小麦、青稞抽穗、灌浆期,需水量较大,如果遇上干旱,造成严重减产。典型旱灾出现在1983年7—8月,主要农区降水减少五成以上,干旱持续40天以上,造成部分河流断流,农作物减产。

西藏是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地区。史书记载,20世纪的1917年、1920年、1962年和1998年发生过4次大洪水,其中前两次大水导致拉萨市一片汪洋,但是洪涝灾害在西藏大范围出现机会较少。西藏山体林立、山坡陡峭,局部洪涝每年均有发生,经常引发山洪和泥石流,冲毁公路、桥梁和农田,尤其容易造成川藏公路和中尼公路交通中断。

(2)冰雹:多冰雹是高原上的一大现象,也是西藏农区灾害性天气之一。有两个多雹中心,一个在羌塘高原东南部,分布申扎、班戈、那曲、索县一带,全年雹日在28—35天,是全国雹日最多的地区;另一个在藏南山原湖盆地,即定日、浪卡子、隆子等地,全年雹日在10—20天,成为冰雹对农牧业生产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冰雹发生在6—9月,其中6月和9月是过渡季节,北方的冷空气比较活跃,南方的暖湿气流十分充沛,在动力和热力的共同作用下对流旺盛,形成对流的机会较多。这里冰雹多为小冰雹,一般不会造成重大损失。

(3)霜冻:霜冻的温度指标是,日最低气温 2℃为轻霜冻,﹣ 2℃为重霜冻,最低气温低于2℃时期为霜冻期。平均在8月上中旬霜冻开始出现在羌塘草原中北部,藏南帕里、错那一带在8月下旬;藏东北丁青、索县和藏南定日、浪卡子等地在9月中下旬;藏东三江流域、雅鲁藏布江下游和察隅曲流域最晚,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出现霜冻。终霜期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和察隅曲流域为2月下旬,三江流域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农区为3月下旬至4月下旬,羌塘高原和藏南喜马拉雅山区为6月中下旬。无霜冻日数的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显著减少,羌塘高原为60—80天,喜马拉雅山区为80—120天,雅鲁藏布江中游和三江流域北部为120—180天,雅鲁藏布江下游和察隅曲流域在200天以上。每年都有部分地区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霜冻危害,造成减产,严重时颗粒无收。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农民积累了不少预防霜冻的经验,增强作物抵御霜冻的能力,适时早播,修建防霜墙,还采取熏烟等措施,减少霜冻的破坏力。

(4)风灾:青藏高原是我国大风最多的地区之一,特点是大风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大风日数远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多,年平均大风日数可达100—150天,最多达200天。据初步测算,年风能储量为93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7位。藏北高原上大风时间长,风力强劲,灾害严重。有的地区海拔在 4500 米以上,且地形开阔,山脉走向与高空风向一致,全年大风日数均在100天以上,最多的年份超过284天,安多地区就是如此。

海拔3000米以下、山脉呈东西走向的藏东南地区,大风日数最少也有10天。大风集中出现在1—5月,3—4月份最多,大风时数最长地区一是羌塘草原的那曲、班戈、改则、狮泉河一带;二是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定日、浪卡子、隆子等地。大风风向在藏北高原上以西风最多,那曲占了66%;藏南河谷地区的大风风向与河谷走向一致,以偏西风为主。大风有时可以吹散畜群,拔起草根,吹蚀土壤,使越冬作物根系裸露而造成死苗。1974年2月4日、8日、14日,藏北高原出现了罕见的连续性大风,风力达12级,造成申扎、那曲、安多、聂荣、比如等6个县15个乡(镇)遭受风灾,牲口缺草,膘情下降,加之大风后的急剧降温,导致母畜早产、流产,幼畜饥寒交迫,损失甚是惨重。

小贴士

西藏首次举办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活动。相关气象专家说:“我们计划每年都要评选一次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深化对已经发生的天气气候事件研究,为做好今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积累经验。同时提高百姓对天气气候事件的认识,加强有关气象减灾的意识。”今后由专家筛选初步的事件后,将邀请市民投票选出。

2010年西藏的十大天气气候事件:(1)拉萨、山南、日喀则主要农区出现冬春初夏连旱。(2)察隅、波密发生历史罕见强降雨雪天气。(3)强降雨轮番袭击本区部分地区。(4)孟加拉湾“莱拉”热带风暴侵袭藏东南和南部边沿地区。(5)2月中旬大风沙尘天气横扫本区大部。(6)暴风雪袭击阿里地区和日喀则地区南部。(7)32个站点气温刷新气象纪录。(8)拉萨出现大风浮尘天气,空气质量一度降至重度污染。(9)昌都出现罕见短时强降雨。(10)初秋林周县遭遇特大冰雹袭击,同时伴有强风,正值处在乳黄黄熟期的小麦、青稞和结荚期的油菜受损较重。由此可见,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主要包括了强降雨、大风扬沙和极端气温等方面。

西藏的生物因子西藏宽大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孕育了繁多珍奇的生物物种。群落生态学研究表明,物理环境越是复杂多样,其空间异质性越高,动植物区系就越丰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也越高。同时,气候越是稳定、变化小,动植物种类就越丰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也越高。生境的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生境多样性主要指无机环境,地形、地貌、水质、气候等,生物多样性是指形形色色的生物体。当某个微型生境里资源的数量影响着每个种的种群大小时,资源的质量就影响着维持的物种的数量群。群落中优势种若发展了,物种的丰富度就会降低。

西藏是全国重要的原始森林地,又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生态系统特征之一是地域性,某些生物只能生长在特定地域内,一定地域环境下生长着某种具体生物,有些生物可以移居,尤其是动物;有些生物不能“搬家”,尤其是植物。生命适应性强的生物,生长地由甲地移至乙地,能存活下来,却有个适应过程;生命适应能力差的被移植后要么死去,要么自然秉性发生异变。西藏高原地理环境与祖国中东部地区的差异明显,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生物。西藏是国内乃至世界上生物物种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活立木储积量和野生动物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有多种高原稀有植物,享誉着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

据统计,西藏有野生植物9600多种,高等植物约6400种,隶属270科、1500属,其中855种为本区特有。裸子植物在全世界共有12种,本区就有7种;被子植物有15科33属120种。野生药用植物有1000余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65%—70%,常用中草药有400多种,具有西藏特殊风格和用途的藏药超过300种,著名的有藏红花、雪莲、冬虫夏草、贝母、胡黄连、大黄、天麻、三七、当生、秦艽、丹参、灵芝、鸡血藤等。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地带的珍贵药材达350余种。

西藏有野生脊椎动物798种,其中125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1/3以上,196种为西藏所特有。西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等动物为本区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此外,有多种特殊的裂腹鱼类,种类和数量均占世界裂腹鱼类的90%以上。

有哺乳动物142种,鸟类488种,爬行类55种,两栖类45种,鱼类68种,昆虫类4000余种。其中一些是我国特有的,在世界上也是稀有的。

野生动物兽类有33种,主要有孟加拉虎、雪豹、金钱豹、云豹、金猫、兔猫、小灵猫、果子狸、黑熊、小熊猫、红腹松鼠、赤狐、藏狐、长尾叶猴、熊猴、野牛、野牦牛、马麝、林麝、白唇鹿、扭角羚、藏原羚、藏羚羊、岩羊、盘羊、野驴等。白唇鹿、野牦牛、雪豹等被列为世界珍品。西藏是野生动物的家园,藏北草原的野生动物可与非洲大草原媲美。西藏境内大、中型野生动物数量是我国最多的,野生动物资源是维护西藏高原生物多样性、高原生态安全最重要的生物因子。

水生生物中的浮游动物有760多种,其中原生动物458种,昆虫208种,鳃足类56种;水生植物中硅藻类34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