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蒙受不白之冤的时候,光靠说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拿出真凭实据来,这样别人再怎么说也是无济于事的。
徐敬业火中保命
徐敬业即李敬业,是唐朝开国功臣李勣的孙子,他在十几岁时,喜欢用弹丸射物。李勣常常对人说:“这个孩子面相不好,将来会给我们带来灭族之祸。”
后来,在一次打猎中,他叫徐敬业到林子里去驱赶野兽,然后乘着风势放火,想把徐敬业烧死在林中。大火起来以后,徐敬业自知已无处藏身,就杀了自己骑的马,随后就伏身在马腹里。大火烧过之后,他全身都是马血的从马腹中出来。李勣见此,认为徐敬业很奇特。
徐敬业长大后,起兵反对武则天,后被部下杀死。
危急时刻,可以借助外部环境,让自己脱困解危。
贾嘉隐巧对大臣
唐朝的名人贾嘉隐,相貌奇丑,五官不端正,两颗门牙暴出嘴外。然而,他学问高深,才思敏捷,被人称为“神童”。
他在七岁时以神童的身份被皇帝召见,皇帝见他聪明伶俐,机智非凡,高兴地设宴招待他。
在宴会上,有两位执掌朝政的大官却有些看不起贾嘉隐。这两个大官,一个是长孙无忌,一个是徐绩。他们见贾嘉隐长得难看,已有七分不喜,在宴席上就交头接耳地说:“这个小孩得这么丑,看样子蠢头蠢脑的,怎么会折服皇帝呢?”
两人谈着谈着,便悄悄地商量了一个取笑贾嘉隐的办法。
酒席结束之后,两位大官邀请贾嘉隐到庭院去散步。
庭院非常大,有假山、池塘、楼榭和各种草本花卉。贾嘉隐顿觉心旷神怡。这时,徐绩突然驻足不走了,倚靠着一棵槐树,笑着问嘉隐:“我靠的是什么树?”
“松树。”贾嘉隐答道。
徐听罢,顿时板着面孔说:“明明是槐树,你怎么乱说是松树呢?”
贾嘉隐面不改色,镇静地答道:“您是德高望重的赵国公,‘公’靠在‘木’边上,这难道不是‘松’字吗?”
徐绩见他回答得礼貌而巧妙,一时无言以对,愣在那儿了。
长孙无忌见状,内心不服,便靠上一棵松树,向嘉隐发问道:“我靠的又是什么树?”
贾嘉隐说:“槐树。”
长孙无忌也板起面孔,故意问道:“为什么?”
贾嘉隐依然从容地答道:“刚才徐大人是‘公’靠‘木’,如今是‘鬼’靠‘木’,岂不是‘槐’字吗?”
两位大官听罢顿时红了脸,心想:这小子好厉害,说‘鬼’靠‘木’,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无忌’之名类似‘无常’,含‘鬼’之意;二是明明影射他俩提问题的动机不纯,有‘捣鬼’之意。
两位大臣本想戏弄他一番,没承想,却弄巧成拙,很是尴尬。
徐绩还是有些不服气,便说:“想不到你人长得奇丑无比,说出来的话却是如此机智犀利!”
贾嘉隐立即不假思索地说:“大人您的脸长得像胡人,还能当汉人的宰相。难道丑人就一定不聪明吗?”
徐绩和长孙无忌顿时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有道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们不要以貌取人,往往那些相貌与众不同的人更有非凡的才能。
李德裕戏嘲宰相
晚唐时期曾出任宰相的李德裕,天资聪颖,在很小的时候,便以聪慧著称,他的父亲李吉甫常常在自己的同僚们面前夸奖他。
宰相武元衡便叫人把李德裕抱来,想看看这个小家伙到底有什么能耐。
武元衡见到他时,对他说:“你在家里都喜欢读什么书啊?”言外之意是探一探他的心志。
哪知小德裕却睁着一对圆溜溜的眼睛,望着武元衡,一声不吭。
武元衡以为他没有听见,又说了一遍,李德裕仍是不答。
第二天,武元衡见了李吉甫,把上述情况都告诉了李吉甫。李吉甫听了又羞又恼,一回家就把李德裕叫来责问。
李德裕说:“武公身为皇帝的辅佐,不问我治理国家、顺应阴阳变化的政事,却问我读的什么书。读书的事,是礼部和最高学府查问的。他的话问得不得当,因此我不回答。”
李吉甫这才转怒为喜,急忙赶往相府,将原委转告武元衡。
武元衡听了,不觉面有愧色,连声叫好:“李德裕一语惊人,应当是做三公和辅相的人才。”
后来,李德裕果然做了太尉、宰相,成为晚唐一位著名的大臣。
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身份和地位可决定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常人在遇到大人物问话时,往往有问必答,即使感到有什么不对,也不敢反驳。李德裕人小又有胆识,真是不凡。
赵葵一言定军心
南宋宁宗时期,赵方担任荆湖制置使。有一天,宋军击退了来犯的金国五千精锐骑兵,于是赵方决定论功行赏。
但是,宋军中的很多人觉得赏得太少,难以抵偿军队的辛劳,军队要发生兵变。
赵方的儿子赵葵,当时只有十二三岁,他听说这种情况后,就急忙喊道:“现在发的是朝廷的奖赏,制置使的赏赐正要另行颁发呢,大家别误会了。”
军士们听到后,气氛立刻又活跃起来。赵葵将说过的话告诉父亲赵方,赵方果然补充了奖赏。
在生活中,为了让自己的亲朋好友心安,人们偶尔说一说无伤大雅的谎言,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安童巧谏忽必烈
元朝时,在大都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神童叫安童,他是皇后的外甥,十三岁时就已读过不少史书。元世祖忽必烈也很赏识他。让他当自己的侍卫官。
这一年,忽必烈在大漠北边最终击败了和他争夺皇位的兄弟阿里不哥,并把追随阿里不哥的部属党羽千余人均押到大都。但是如何处置这些人呢?他左右为难,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征询意见。
忽必烈的宠臣阿合马说:“臣以为对叛逆之人应遵照祖宗之法,杀无赦!”大臣耶律楚材有不同的意见,他主张宽赦:“臣以为可仿效汉人的怀柔政策,以安民心。”大臣们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大多数人以为天下初定,宜用重典,以杀为好。忽必烈一时还拿不定主意。他忽然想起了站在身边的安童,就转身征询他的意见。
安童说道:“请恕我直言。我刚才想起《史记》里的一则故事,觉得与这件事有些雷同,我想借来一用,可以吗?”
“什么故事?你快说吧!”忽必烈对安童微微一笑,鼓励他说。
安童说:“汉军主帅刘邦拉拢彭越。彭越就率兵三万余人归刘邦。刘邦叫彭越攻击楚军后方,截断楚军粮道,于是彭越的军队猛攻外黄城。外黄城军民无力抵抗,就向彭越投降。项羽大怒,急令进军外黄城,进入外黄城后,项羽下令屠杀城内十五岁以上的所有男子。这时,一个舍人儿去见项羽说,现在全城百姓都是大楚子民,可是您一进城就要杀他们,今后百姓还会跟您吗?如果这件事传到别的城池,那么谁也不愿再归顺大王了。大王一旦失去民心,还靠什么来成就霸业呢?项羽听了舍人儿的话,终于将屠杀令收回了。”
“唔,你是说我也不应该杀那些被俘的叛逆者?”
“是的。这些俘虏不过是阿里不哥的部属,当初各为其主,他们拼死战斗也是自然的。其实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只是为了衣食而追随阿里不哥。如果可汗不抚恤四方,不宽恕敌部,只是一味杀戮的话,那么民间就会以为您为了发泄私愤而不惜殃及部属。如此,则人心惶惶,民心浮动,天下不得太平,大元江山也就难以稳固了。因此,依我之见,还是把他们放了。天下百姓见您对叛逆者都能赦免,一定会称颂您的仁慈宽容,对您就更加忠诚和拥戴了。”
“说得有理!”忽必烈当即宣布赦免千余名被俘的叛逆者。
要想说服对方,我们不妨引经据典,把让人信服的具体事例摆出来,然后再细述道理,这样会更具说服力。
一看就会的洪钟
明代崇仁人洪钟,小时候就非常机灵。他四岁的时候,他父亲洪朝京因为担任府学训导考核期满而前往北京,他也随同前往。
在船行进时,他的父亲洪朝京跟人下棋,洪钟站在一旁观看,看了一会儿,他就知道了对方下棋的棋势,于是给他父亲点拨,他的父亲因此屡战屡胜。
后来到了临清,洪钟见到牌坊上大字题写的匾额,就要来笔写了起来,他写的字与匾额上的字体一样。到了京师,就设下书肆卖字,京师中的人都称他是神童。
他的事被明宪宗知道了,宪宗就将他召进宫来让他写字,他就在地上接连写了几个字。宪宗又叫他写“圣寿无疆”几个字,他握着笔久久不动手写。
明宪宗问他:“是不是有的字不认得呢?”他磕头回答说:“不是,只不过这几个字不适合在地上写罢了。”
明宪宗一听,对他的话非常赞许,马上命令侍从抬来一张几案,又拿来了踏脚的凳子,让他站在凳子上在几案上写这几个字,他一口气就写好了。
皇上一见非常高兴,叫翰林院收他为学生,供给他廪米,让他到国子监读书,他的父亲也升为国子助教,以利于教育孩子。
聪明的人往往智力过人,像洪钟,不但记忆、敏悟力过人,而且还有超常的应变之才。
袁崇焕智胜尚书
袁崇焕是明末大将,抗击异族侵略的民族英雄,他在年幼时就胆略过人。
在袁崇焕十岁时,他居住在石龙镇。祖父开设了一个规模很大的杉木店。一天,当地有个已经告老还乡的徐尚书带领家人来到杉木店,要购买大批杉木,整修他的“尚书府”。
徐尚书仗势欺人,借用石龙地方的方言“跳”和“条”同音,于是命家人将店里的杉木放成一堆堆,然后跳过一堆就算一“跳”,结账时又把一“跳”当做一条,事实上一“跳”杉木何止几十条之多,他想用这个方法来欺诈人。跳完杉木,徐尚书说:“明天到府里来取银子。”就带领家人扬长而去。
面对徐尚书这种欺行霸市的恶劣行径,袁记杉木行上上下下都敢怒不敢言,急得一筹莫展。这时,袁崇焕正放学回家,向愁容满面的祖父问明了原委,便心生一计,说道:“爷爷不必忧虑,孙儿自有办法对付他。”
第二天一早,爷孙俩来到徐尚书家中取杉木钱。徐尚书便命家人拿秤来称银子,此时袁崇焕不慌不忙地拿出一个个筒放在桌上说:“且不要拿秤,本店收银一向是不用秤的,而是用竹筒来量的,一条杉木一筒银子,就请你们往竹筒里边装银子吧!”
袁崇焕这个办法是利用了徐尚书昨天在买杉木时,没有讲清楚价格和收款方式这一漏洞。徐尚书当时心想,我一跳就是几十根杉木,你价格再高,还是我占便宜。没想到袁崇焕这个小小的孩子会使出这样的办法来,他气急败坏地说:“哪有如此收银子的?”
袁崇焕立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理直气壮地说:“哪有你那样计算杉木的规矩?”
徐尚书自知理亏,面对这样的情况他现在也是无可奈何,只得如数付了杉木的钱。
当我们遇到那些仗势欺人,贪得无厌的人的时候,要沉着应对,寻找对方的漏洞,以智治敌。
罗思举智驱猴群
清朝时,四川山中猿猴很多,常常成群结队闯入民宅偷东西。稻子黄熟的时候,数以千计的猴子跑到山下偷稻谷。人用器械收割,它们则用手摘取,人又追不上它们。即使打死一两只,群猴也不害怕。每年的稻谷约有三分之一落到猴子手中,农民们无可奈何。
有一个在山中牧牛的少年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向主人要一千文钱,保证能把猴群驱赶回山中,主人半信半疑地答应了他的条件。
这一天猴群又来了,少年拿着一条绳子趴在田垄中。等一只大猴子过来时,他猛地跳起来将猴子捉住,捆好来见主人。主人笑着说;“那么多猴子,你只捉到一只,又有何用?”只见少年把猴子绑在柱子上,找来一把剃刀把它身上的毛都剃光了,露出了皮肤。然后给它涂上各种颜色,看上去像个怪物。再把几千个爆竹系在猴尾巴上,等第二天群猴来的时候,突然把爆竹点燃,放它还群。群猴以为是怪物来了,吓得狂奔不止。
这只猴子也被爆竹声吓得魂飞胆丧,左冲右突。猴群顿时乱作一团,互相追逐,彼此践踏,有不少掉到山谷里摔死了,其余的跑回山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村民们无不拍手称快。这个少年就是后来做了湖北提督的罗思举。
由这个故事引申开来,可以看出:要对付一些小人,只要让他们吃上一点苦头,使他们知道厉害,他们就不会再为所欲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