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智谋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200000051

第51章 敏悟篇(2)

五代十国时,南唐的赵王李德成镇守江西,当时有个占卜的人自称对世人的贵贱一目了然,赵王不信,于是想考一考他。

赵王将占卜者请进府中,密令几个女伎与他的妻子滕国君做同样的梳妆打扮,一起站在庭院中,然后请这位占卜者从中找出哪一位是他的夫人。

占卜者看了她们一眼,不慌不忙地说:“夫人头上有一朵黄云,不难识别。”女伎们听了,不由得都仰起头来看着赵王的夫人。于是占卜者很快就看出了谁是赵王夫人,说:“这是滕国君。”

赵王一见,虽知他是欺骗之术,但也很高兴地送他走了。

难以分清一些东西的真假时,可以出其不意地提些问题或说些话,引知道内情的人入彀,很快就可以找到答案。

丁谓靠书信解困

宋太宗时,大将曹翰被贬到汝州。有一个宫廷派出的使者来到汝州,曹翰对着他掉眼泪,说:“家里人口太多而缺吃的,活不下去了,我用包袱包上一包新衣服,请您帮我抵押一万文钱。”

使者回京后,不敢隐瞒,向宋太宗汇报了这件事。宋太宗将曹翰的包袱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幅画屏,画题为《下江南图》,画的是当年曹翰任先锋都指挥使,按宋太祖的旨意,为大宋灭江南南唐的情景。

太宗看到这个画屏,想到了曹翰当年的功勋,心里很难过,对曹翰产生了怜悯之心,因此把他召回了京师。

后来,丁谓从这件事中找到了灵感,借他人之手对皇帝进行公关,从而获得待遇的改善。

丁谓被贬官到崖州之后,他的家还在洛阳。他为了重新获得皇上的起用,就想向皇上表达自己的忠诚与心意。但是皇上已经不太相信他巧舌如簧的表演,况且谁又肯替他这个罪人送信给皇上呢?

他冥思苦想了很长时间,想到曹翰的故事,于是有了主意。他挥动生花妙笔,写了一封家书,派使者交给太守刘烨,祈求刘烨转交给自己的家人。他告诉使者说:“你要等到刘烨会见下属官员时,再上呈给他。”

送信人来到刘烨的衙门,刘烨正在大堂上议事。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到丁谓的信,不敢隐瞒此事,马上把丁谓来信的事向皇帝报告,并把信送到了宫中。

皇帝拆开信看了,里面写了许多严厉批评自己的话,还谈到了皇帝对自己的深厚恩惠,告诫家人不要因为他的远贬而产生怨恨之心。

皇帝看完以后,非常感动,便调丁谓到了条件较好的雷州。

曲折地通过他人,用自己的语言或事物进行公关,打动别人,外力在其中就会发挥传声筒的作用。

穿石见泉

北宋大将种世衡在宽州修筑了城池,苦于没有泉水,于是凿井。凿地一百零五尺,遇到了石头,工匠们拱着手说:“这里打不成井了。”

种世衡说:“穿过石头一直往下打,还没有泉水吗?你们要把石头粉碎,取出井外,凡运出一筐石头,就付给你们一两银子的报酬。”工匠们再用力凿,凿穿了好几个石层,泉水果然奔流而出,水量充足。朝廷因此给宽州城取名为清涧城。

如果离成功只差一步时,因畏惧艰险而退缩了,岂不是得不偿失。因此,要想成功,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要半途而废。

雷简夫顺水推石妙计

北宋仁宗时,雷简夫在雅州(今四川雅安)为官。任职期间,他大力开发河道,发展生产,使雅州逐渐富裕起来。

有一年夏季,天降大雨,山洪暴发。无数块大石头随着洪水冲进河道,一时间造成河道堵塞,河水上涨,淹没了岸边许多农田和村庄。

雷简夫赶到现场时,人们已将小的石块清理好,手扒人传地送到了崖上。中等的石块则用大绳拴住,岸上的人用力拖拉,把它拉到岸边再弄上岸去。最后,河道中只剩下十几块大石头了,最大的石头有半个院子那么大,任凭人怎么推拉,始终不动分毫,就像生了根一样。

但是,如果不弄走这些大石块,河道的险情就排除不了。

众人一时想不出该怎么处理这些大石块,一个个都愁眉不展。雷简夫沉思了半天说:“不如在大石块前面顺水流的地方挖一个大坑,坑大得足以容下石头,然后把大石块顺流推动,让它落在坑中。”

大家都觉得这办法好,于是众人赶紧在大石块前面挖坑。挖够一个坑就拴上大绳,将大石顺水拖去,石块一动便正好跌进坑中。

就这样,那些大石被推进坑中后,河道的险情也就排除了。

当用固有的思维模式解决不了问题时,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办法,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

老仆役教育范讽

宋朝时,御史台衙门有一名老仆役,向来以刚正不阿而出名,他有一个怪异的举动:每当御史有了过失,他就立即把手中的廷杖直立起来。后来,衙门中的人每将他的廷杖挺直与否作为御史办事贤与不贤的标志。

后来,范讽担任了御史。有一天,他接待客人,他亲自告诉厨师该如何准备饭菜,一连对厨师吩咐了四遍。厨师刚走,他又叫回来,一再叮咛。

这时,范讽回头一看,这位老仆役的廷杖已经直立起来了。他觉得奇怪,就问老人,他犯了什么过失。

老仆役回答说:“凡是指使下属,都只制定章程,然后要求他完成任务就够了。如果他不照着章程办,自然有固定的刑法来处置他。何必亲自喋喋不休呢。假使御史中丞您做了宰相,要治理天下,您能做到每一个人都去告诉他怎么做吗?”

范讽听了,十分惭愧,同时也十分佩服。

《汉书·艺文志》:“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秉要执本是统治的权谋,领导的艺术。那些不会做领导的人,伤形费神,愁心劳耳目,结果却管不好下属,做不出成绩,因为他们不懂得秉要执本。

水中锯木

宋代人尹瞻在某地任通判时,一次出巡在江心遇到一棵大树。这棵树竟是从水底生出来,直立于江心的。尹瞻便将船停在树边观察,问船工这是怎么回事?

船工说,某年山洪暴发时卷下一棵大树,正好江心有一大坑,树就立在那里了。后来这树愈长愈大,竟成了江中一祸害,不少夜间行船的人没想到江心会有大树,稍不小心就会撞在树上,一年不知要毁掉多少条船。

于是尹瞻问:“为什么不锯掉它呢?”船工说:“不容易啊。从水面上去锯解决不了撞船的问题。如果下水去锯,又有谁能长时间待在水中呢?”

尹瞻想了一想说:“我有办法。”

于是他让船工下水去量一下这树在水中有多长。船工上来报告说有一丈二尺,尹瞻记下后就回去了。

第二天,他让工匠们做了一个无底大木桶,桶粗一丈,高一丈五尺,命工匠们带木桶去除那棵江心大树。

来到江边,尹瞻让几个船工把工匠们载到树边,从水面上锯下树头,然后把木桶套在树干周围,打入江心泥中一尺。之后又让人用工具从木桶中往外舀水。

不久,木桶中的水就舀光了,尹瞻让工匠们下到水底,从容地贴着江底锯下那段树干,从此排除了这个撞船的祸根。

最佳的危机处理方式,就是要在不利的大环境中制造一个有利的小环境,这也是尹瞻这一奇点子的出发点。

河中浮铁牛

宋代时,河中府这个地方有一座浮桥,它是用八头铁铸的牛做桩子,用绳索牵联而成。每一头铁牛的重量有数万斤。

宋英宗冶平年间,河水暴涨,浮桥冲断,牵着绳索的铁牛也都淹没在河中。官府招募能够把铁牛拖出水面的人。

真定县的僧人怀丙应诏,就用两条大船,里面装满土,夹在牛的两边,用绳索系起来,并用大木头当做权衡轻重的秤一般,钩住铁牛,然后慢慢将船中的土拿掉,船于是往上浮,铁牛也就弄出来了,接着再把铁牛拖出原地。

转运使张寿将此事上奏朝廷,朝廷于是赐他紫色袈裟以示褒扬。

有些事情要解决,不想点方法,就会既费时又费力,其实只要巧妙地利用一些外部物件,就能很轻松地解决问题。

西厢谜诗

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张生与崔莺莺由于老夫人赖婚,陷入相思之苦。张生从此茶饭不思,形容枯槁。张生将这种心情写了封信托红娘送给崔莺莺。

崔莺莺看到书简,听红娘说了张生的近况,当着红娘的面表示要写个回信,他们只是兄妹相待,叫他以后不能这样。

红娘把信送给了张生,张生打开看是一谜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看后对红娘说:“书中的意思,是要我晚上到花园里相见。”

红娘不明白,张生就解释道:“‘待月西厢下’,让我待月亮升起来;‘迎风户半开’,她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让我跳墙进去相见。”

当夜,张生便翻墙过去私会了崔莺莺。

崔莺莺的聪明之处在于将意思隐于谜中,因两人有同样的心思,张生便解开了,成功地进行了约会。

万二听诗知势

明太祖洪武初年,嘉定县安亭有个人叫万二,是元朝的遗民,他家资殷实,在郡内是数一数二的富豪。

有一次,万二见有人从京城回来,就问他京城有什么见闻。那人回答:“皇帝最近作了首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

万二叹道:“要有祸患了。”随即把家财委托给几个能干的家人掌管,自己买了一艘巨船载妻子儿女泛水漫游,到洞庭湖和湘江一带去了。

不到两年,江南财主陆续破产,只剩下万二仍然家业兴旺。

作者作诗,定是有感而发。而从诗意中去寻找作者的本来意思,则是一种智慧。

明成祖立功德碑

明成祖继位后,曾经在钟山为明太祖朱元璋立功德碑,这个碑高大壮丽,但是雕成的龟形碑座太高,没有办法把碑放上去,众人都不知道怎么办。

一个小吏听说此事后,就告诉明成祖说:“我有个法子可以将碑竖在碑座上。”明成祖答应让他试一下。

小吏于是让人在龟形碑座周围堆土,到土堆到与龟背一样高时,再用车子把功德碑拉到龟背上,待碑在龟背上竖好以后,再把周围的土除去。

这样,整个过程没花多少力气,这件事就完成了。

事情在遇阻行不通的时候,聪明人只要用一句话,一个点子,就可以启迪众人,使人茅塞顿开。

杨佐巧换井壁木

明朝时,蜀中陵州地区有井盐,当地人就打井取盐,井深五十丈,都用石头做井底,用柏木做井壁,井壁的柏木直露出井口,长的井绳才能把水打出来。

这些取盐的井用久了,井壁的柏木慢慢朽坏,必须更换,但是井里有一股气体向上腾开,下井的人一闻到这种气体就会晕倒。

但是下雨时,井里的气体随着坠落的雨水而沉入井底,可以施工更换柏木,一晴天就必须立刻停工。

当时,杨佐在陵州做官,他想了一个好办法。他让工人做个大木盘,盘面布满孔眼,架在井面,然后往木盘里倒水,这样就像下雨一样,水柱往井下落,工人就可以乘机更换井壁朽坏的柏木了。

就这样做了几个月,这些井壁全部换上了新柏木,又可以像当初一样晒盐了。

解决问题时,思想僵化是不行的。只要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就可以有所建树。

住持巧谋运建材

据说江西大余境内一座高山上以前只有一座不大的寺庙,但住持是位得道高僧,因此有很多人前来投奔,日子一久,寺庙就显得拥挤不堪了。

住持决定扩建寺院,于是让众僧买齐材料。可是材料都买齐了后却遇到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把这些建筑材料运到山顶上来呢?

大家一时都想不出好办法,这时,住持却笑了笑说:“我有办法。”

他让众僧扮成平民百姓的模样,到附近各处城镇四处传扬:“山上的寺里来了一位神僧,擅长飞瓦砌房。作起法来,砖瓦会自动堆砌成房。”同时,这些和尚假扮的平民也把“作法”的时间透露了出来。

大家一听说有这样有趣的事都想一饱眼福,于是,到了“作法”的那天,天刚亮,成千上万的人就都来到了山下。

住持已经预先让众僧扮成仆工模样,从山下往山上挑砖瓦。来看热闹的百姓一见,心想这么多砖瓦你们这几个人要挑到什么时候?那要等多久才能看到和尚作法呢?横竖无事,不如先帮忙搬砖瓦吧!

这样,有几个人带了头,众人就都帮起忙来。不到半天时间,所有的建筑材料就都搬上了山。这时,住持才出来对大家说:“我说的‘作法’,不过就是刚才那样而已,我不是作‘神法’,而是作‘智法’啊。”

众人一听,才知道上当了。但大家都佩服住持的足智多谋,所以也没人有怨言。

善用智谋才能让旁观者为你献上一份心力。

高士奇手眼通天

清朝康熙时,有个叫高士奇的臣子,聪明乖巧,很受康熙宠爱。

高士奇常常是五更入朝,至黄昏才回去,一刻也不离开皇上。

有的大臣见不惯高士奇的这种行为,就对康熙说:“高士奇当初进宫时,非常穷困,如今只要问他的家产有多少,就可以找到他利用职权收受贿赂的罪状。”

后来,康熙就这件事问起高士奇,高士奇说:“朝廷中的内外大臣,因为我受到您的关爱,常常送东西送钱给我。所以,我的一丝一毫都是从您的恩惠中得来的。”

康熙帝听了,笑着点了点头。

有一次,康熙和高士奇、明珠一起站在偏殿中,皇上说:“今天这样子我们像什么?”明珠回答说:“像三官菩萨。”高士奇急忙跪下说:“高明配天。”

明珠自知失言,额头上汗都出来了。康熙一笑,并未怪罪明珠,却暗夸高士奇的回答巧妙。“高明配天”既是《中庸》中的一句话,又巧妙地指出了高士奇、明珠两个人的名字和皇上的身份。

高士奇官居要职以后,他就结交皇上的近侍以打探皇上的日常起居。每告诉他一件事,他就给一粒金豆子。

每次他进宫当值,口袋内装满金豆子,到了晚上,金豆子都发完了,宫中的事他就知道了。探听到皇上读某书,他就找出某书来读。偶尔,皇上问此书中的事时,高士奇就能说出个大意。因此,康熙帝对他很欣赏。

高士奇还善于逢迎皇上。

有一次,康熙帝在打猎时,马闪了蹄,很不高兴。高士奇听说了,就故意将自己的衣服上弄了好多污泥,然后入内侍候皇帝。

康熙看高士奇满身污泥,很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高士奇说:“我骑马落入泥中,没来得及洗衣服。”

康熙大笑说:“你们南人,原来懦弱到如此地步,刚才朕马闪蹄,都没有掉下马来。”

这样,康熙心头的不快很快就消除了。

高士奇对皇帝处处讨好逢迎,迹近奸臣小人。但他的心机之巧、才思之敏捷,确实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