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哲理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000000057

第57章 心灵的禅悟(2)

法常听罢,长叹一声:“这个老汉捉弄人,让他‘非心非佛’吧,我还是‘即心是佛’。”

弟子回见马祖,把法常的情况细述一遍。马祖感到法常悟得透彻,脚踏实地,心不受扰,不禁合掌欢喜,对众弟子说:“梅子熟了!”

此话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法常所住的大梅山上的梅子已成熟,暗中却指法常的功夫已经到家了。

万事贵在一心,持之以恒;朝三暮四,心猿意马,什么事都做不好。

画师像

盘山寺里的住持名叫宝积禅师,一天,他预料到自己将要离开人世,于是把众弟子叫到面前,对他们说:“我就要离你们而去了,你们谁能为我画一幅肖像?”

众僧非常伤心,都开始画像。

他们与禅师朝夕相处,音容笑貌早已印在心中,画出的肖像千姿百态,有的相貌庄严,有的慈眉善目,没有一幅是相同的。

禅师看到他们画的像,感到很失望,喝道:“这些年你们怎么跟我学禅的?你们没有一个会画!你们自己对照着看看,画得像不像我。如果像我,就杀了我;如果不像我,就把画像烧掉!”

众弟子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这时,弟子普化走上前去,对宝积禅师说:“师父,你看我画的。”说完,他就在禅师面前翻了个跟头,然后从容地走出禅房。

众僧都瞪大了眼睛,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纷纷说他是疯子。

宝积禅师终于露出了笑容,望着普化的背影,说道:“画得好!我相信他以后一定会和我一样的!”

于是他向众人说道:“从今往后,就由他来做住持。”然后脸上洋溢着微笑,闭目而去。

禅师求画的真正用心是希望僧徒们像自己那样,如痴如醉地教化别人。只有一个弟子理解了禅师的意思,他翻了一个跟头,表示要和禅师一样“发疯”般地教化别人。

普化领悟,老禅师口骂心喜,不枉他一世育人有了结果!

不可忽视学习,同时不要只学表面、学形似,而忽略了学内在神韵。

能大能小

有一位信者问无德禅师:“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之分呢?”

禅师并未直接作答,他告诉信者:“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池。”

信者于是闭目冥思,心中勾画了一座城池。

过了一会儿,信者说:“城池已经建造完毕。”

禅师说:“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者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者说:“毫毛也造完了。”

禅师说道:“当你造城池时,是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别人的心去造呢?”

信者说:“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继续问:“当你造毫毛时,你是用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心去造?”

信者说道:“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禅师就对信者开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池,只用一颗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颗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我们总以为自己的心量是大小如一的,却不知道在对待具体的事物时,已经不自觉地分了大小。

佛陀的烦恼

有信者问赵州从谂禅师:“佛陀有烦恼吗?”

赵州:“有!”

信者:“怎么会呢?佛陀是解脱的人,怎么会有烦恼呢?”

赵州:“因为你还没有得度。”

信者:“假如我修行得度了以后,佛陀还有烦恼吗?”

赵州:“有!”

信者:“我既已得度了,佛陀为什么还有烦恼呢?”

赵州:“因为还有一切众生!”

信者:“众生是无尽的,那佛陀岂不是永远在烦恼之中而无法超越了?”

赵州:“已经超越,已无烦恼。”

信者:“众生既未度尽,佛陀为什么又不烦恼呢?”

赵州:“佛陀自性中的众生都已度尽。”

信者似有所悟。

凡夫众生的烦恼,是从无明妄想中生起的;而佛陀的烦恼,是怜悯众生的烦恼而起的,佛陀实无烦恼。

仔细想来,烦恼其实本没有真实性。像佛陀一样烦恼非烦恼,这样生活,该有多好!

马祖的感叹

成都北门有条簸箕街,传说马祖道一禅师的父亲马簸箕曾在这里以编织簸箕为生。马祖从小出家,后来在福建、江西参禅修行,因而他一生教化的中心是在江西。

马祖自从在南岳得道后,在佛门的影响日益增大。有一次,他回四川老家弘扬佛法。四川各地人们听说高僧马祖到了成都,都奔走相告,前去谒拜。

可当人们发现马祖是穷苦的马簸箕的儿子时,都深感失望,一哄而散。见此情景,马祖无限感慨,叹道:“学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

然而他的嫂子却十分钦佩他,恳请他指点迷津。

马祖笑着说:“你这么信我!好,你把一个鸡蛋用绳子悬挂在空中,早晚都去听,听到声音,你就得道了。”

嫂子照办了,等马祖辞别后,她早晚都去听,却根本听不到什么声音。

突然有一天,绳子断了,鸡蛋落地,发出响声,嫂子顿时大悟。

马祖教她嫂子的方法显然是比喻学道离乡才香,同样,鸡蛋断离原处,落地才响。

只有抛弃世俗的眼光,才能心无旁骛,取得成功。

打坐四十年

宋朝佛窟惟则禅师本是长安人。他自幼喜爱佛法,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佛窟庵修行。

到了天台山,他用树枝和茅草盖了一间草庵。平日以泉水滋润咽喉,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野果充饥。每日如此,不知过了多少年。

这天,有一个樵夫路过草庵,见到一个修行老僧,就好奇地问他:“您在此打坐多久了?”

佛窟禅师回答道:“大概已有四十寒暑。”

樵夫又好奇地问道:“只有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

佛窟禅师点头道:“深山老林,一个人在此都嫌多,还要那么多人干什么?”

樵夫又问:“难道你没有其他朋友吗?”

佛窟禅师拍掌三声,一时间一群虎豹从庵后拥出,樵夫大惊失色。佛窟禅师忙说莫怕,并示意虎豹退回庵后。

禅师道:“你看到了吧,我的朋友很多,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狼虫虎豹,都是我的伙伴。”樵夫听后深受感动,自愿皈依佛门。

从此修行者纷至沓来,天台山翠屏岩白云飘飘,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鸟飞虫鸣,最终发展成佛窟学禅派。

禅师一坐四十年,这与浮躁的现代人相比,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在禅师的眼中,山河大地,狼虫虎豹,皆为朋友,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净心修行。可现在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做些事情?与禅师相比,我们是不是少了很多耐心和恒心?

磨砖与成佛

马祖道一禅师曾是南岳怀让禅师的弟子,他出家前随父亲学做簸箕,后来父亲嫌这个行当没出息,于是把儿子送到了南岳般若寺怀让禅师处学习禅道。在般若寺修行期间,马祖整天盘腿静坐,冥思苦想,希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

有一次,怀让禅师路过禅房,看见马祖坐在那里面无表情,神情专注,便上前问道:“你这样是在做什么?”

马祖答道:“我在参禅打坐,这样才能修炼成佛。”怀让禅师没有言语。

第二天早上,马祖吃完斋饭准备回禅房继续打坐,忽然看见怀让禅师神情专注地在井边石头上磨些什么,他便走过去问道:“禅师,你在做什么呀?”

怀让禅师答道:“我在磨砖呀!”

马祖又问:“磨砖做什么呀?”

怀让禅师说:“我想把它磨成一面镜子。”

马祖一愣说:“磨成一面镜子?这怎么可能呢?砖本身没有光亮,就算你磨得再平,它也不会成为镜子的,你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

怀让禅师说:“砖不能磨成镜子,那静坐又怎么能够成佛呢?”

马祖顿时开悟:“弟子愚昧,请师父明示。”

怀让禅师说道:“譬如马在拉车,如果车不走了,你是用鞭子打车,还是打马?参禅打坐也一样,天天这样坐禅,能坐成佛吗?”

佛是靠外在的打坐和内心的感悟共同修成的,如果单纯执著其一是无法成佛的。学习也一样,只是拘于一些表面的形式,而不去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同样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机敏的鱼儿

深禅师和明和尚都是得道高僧,他们常结伴同行云游四方。

这天傍晚,他们来到了淮河边上,看到一位渔夫正在收网,于是驻足观看。夕阳西下,河边洒满了落日的余晖,网中金光闪闪,鱼儿活蹦乱跳,半边江水都被夕阳染成了红色,好一番迷人景象。

然而渔夫看到两位禅师到来却不禁喃喃自语:“罪过、罪过,在师父们面前做这种活儿,我真是心中有愧。”

明和尚闭目合掌道:“俗家人也要养家糊口,生活所迫,何罪之有?阿弥陀佛!”

渔夫听后,若有所思,不禁放慢了收网速度。忽然,有条鱼儿趁机一跃跳出网外,直入水中。深禅师看在眼里,对明和尚说道:“明兄,真机灵啊!它完全像个禅僧。”明和尚对着那泛起涟漪的水面,回答道:“虽然死里逃生,还不如当初别撞进网里好。”深禅师笑了起来:“明兄,你省悟得还不够哩。”

明和尚百思不解其意,半夜仍在河边徘徊思索。河水闪着幽幽的光静静地向前流去,仿佛明和尚淡淡的思绪一样随时间流逝。是了,是了,他顿悟:“那鱼儿进了网里与没进网里,只是外在的区别,其实自性都丝毫没变啊!”明和尚兴冲冲地向深禅师报告自己的心得体会去了。

只有自我是真实的,外界的环境并不能说明什么。凡事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而应保持率真的自我和良好的心态,要不失时机地把握成功的机会。

自傲的隐峰

隐峰师从马祖禅师三年,自以为得道高深,于是有些扬扬得意起来。他备好行装,挺起胸脯,辞别马祖,准备到石头希迁禅师处一试禅道。

马祖禅师看出隐峰有些心浮气躁,决定让他亲自碰一回钉子,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临行前特意提醒他:“小心啊,石头路滑。”这话一语双关:一是说山高路滑,小心石头绊了栽跟头;实际却是说那石头禅师机锋了得,弄不好就会碰壁。

隐峰却不以为然,扬手而去。他一路兴高采烈,并未栽什么跟头,不禁更加得意了。一到石头禅师处,隐峰就绕着法座走了一圈,并且得意地问道:“你的宗旨是什么?”石头连看都不看他,而是两眼朝上回答道:“苍天!苍天!”(禅师们经常用苍天来表示自性的虚空。)隐峰无话可对,他知道石头的厉害了,这才想起马祖说过的话,于是重新回到马祖处。

马祖听了事情的始末,告诉隐峰:“你再去问,等他再说‘苍天’,你就‘嘘嘘’两声。”石头用“苍天”来代表虚空,到底还有文字,可这“嘘嘘”两声,不沾文字!真是妙哉!隐峰仿佛得了个法宝,欣然上路。

他这次满怀信心,以为天衣无缝了。他还是同样的动作,问了同样的问题,岂料石头却先朝他“嘘嘘”两声,这让他措手不及。他待在那里,不得其解。怎么自己还没嘘出声,就被噎了回来!

这次他没有了当初的傲慢,丧气而归。他毕恭毕敬地站在马祖面前,听从教诲。马祖点着他的脑门:“我早就对你说过,‘石头路滑’嘛!”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事应当谦虚认真,不要满足于现状;学习要深入细致,不能心浮气躁。

你点哪个心

德山禅师是中原人,本姓周。他自幼熟读经律,精通《金刚》,尤其对《青龙疏钞》很有研究,他常向众人讲解《金刚经》,因此时人都称之为“周金刚”。

他听说南方禅风很盛,大有超越中原之势,便大为不满地说:“我学佛多年,不知走了多少里路,翻烂了多少本书,才能称得上得道高僧,这帮南方小喽罗也配谈佛?我决定去会一会他们。”于是他挑着《青龙疏钞》,从中原直奔南方而去。

有一天他遇到一个老太婆在树下卖饼子,于是便放下了担子,上前买饼。老太婆见他挑了一担子书,便问:“你挑的是些什么书啊?”

“《青龙疏钞》。”德山得意地答道。

“是讲哪一部经的?”老太太接着问。

德山回答:“《金刚经》。”

老太婆见他读过经书,便有意考他:“我有一个问题,如果你答得出来,我免费供给你点心;否则,你只好饿肚皮啦!”德山一口答应。

于是老太太便说:“《金刚经》中曾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你要点的是那个心。”德山没想到老太太会问出这样的话来,一时哑口无言,只得饿着肚子去龙潭了。

一进大门,德山就大叫起来:“我早就向往龙潭,可是到了这里,原来是空空如也,潭也不见,龙也不现。”龙潭禅师听到后,走出来对他说:“你已经见到龙潭了。”德山想到那卖点心的老太太,早已觉得无地自容。

禅不是靠熟读一两本经书就能悟得到的。学习也一样,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如果只是死读书,读死书,个人的修养与学识肯定不能得到质的飞跃。

香林开示

香林澄远禅师把悟得禅理、求得解脱看做是识见自性。

有一天他在法堂上对弟子们说:“你们都是顶天立地的汉子,是否识得自性?不妨站出来说说看。”众人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禅师说:“既然不识自性,即便走南闯北,云游四方,也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平常你们在衣食住行之间就没有悟到什么是自性?”众弟子还是默不做声。

禅师见依然无人回答,便继续开示道:“你们整日高谈,自性始终不生不灭,亦无高下丑恶之分,可知自性究竟在何方?如果你们知其下落,也就知道了诸佛解脱之法门。如此一来就会悟道见性,知道自己乃是生命之唯一主人,就能始终不疑虑,言行理直气壮,任何人都对你奈何不得。好比买田必得契约。无契约则田地不能归属于你。无凭无据,田地终究被人夺去。所以参禅学法亦是如此,必定要有自在之心。你们谁有契约?拿来我看。”

说完注视着众僧,依然无人作答。香林又继续说下去:“不了解自性,即使学会各种理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也不过是鹦鹉学舌,亦步亦趋。”

修行学禅,要知其精髓,得其根本,方能悟道见性。工作学习也应当抓住根本,得其要领。不要仅仅看到空洞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应用和实践理论的方法。

敬钟如佛

有一天,奇山禅师清晨起来,听到一阵阵悠扬的钟声。

禅师侧耳聆听,感觉心旷神怡,待钟声一停,他忙召唤侍者问道:“清晨敲钟之人是谁?”

侍者回答:“是一个刚来的小沙弥。”

于是奇山禅师就把小沙弥叫来,问他:“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敲钟呢?”

沙弥不知禅师想要问他什么,怯怯地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是尽职敲钟而已。”

奇山禅师不相信,于是紧追不舍:“恐怕不是吧?因为我今天早晨听到的钟声非常清脆而响亮,那是心诚意正之人才能敲打出的声音。请问你在打钟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沙弥想了想回答道:“禅师,其实我当时也没有刻意想什么,只是在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父时常告诫我,打钟的时候心要虔诚,应该想到钟也是佛,要敬钟如佛,用入定的禅心来司钟。”

奇山禅师听了感觉非常欣慰,又鼓励他说:“以后处理任何事务,都要保持今天早晨敲钟的禅心。”

小沙弥把禅师的开示谨记在心。从此他做任何事情都保持着司钟时的禅心,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禅师。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重要的不是事情的大小,而是做事的态度,做小事不认真的人,你能期望他把大事做好吗?这就是当下那句名言所说的:“态度决定一切。”

不作不食

百丈怀海禅师是著名的禅师,他不仅勤于修禅,而且勤于劳作,至死不惰,这在佛门中传为佳话。

弟子们心疼师父,见师父年过八旬,还日日耕作,实在于心不忍,就劝师父休息。但百丈禅师怎么也不肯休息,耕作就好像他参禅打坐一样每日必不可少。

这天,弟子们聚在一起商讨,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晚上偷偷地把师父的耕具都藏了起来,放到了师父找不到的地方。弟子们都暗自高兴:这回看师父怎么去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