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廉明之士是用德行教化别人,使清廉刚正的风气得以发扬光大,而不是时时处处刻薄自己,那样做只能叫迂腐。
舔痔得车
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从小父母双亡,家徒四壁。
一个偶然的机会,宋王派他出使秦国。他去的时候,只得到宋王给他的几辆车子。到了秦国,曹商有意讨好秦王,专拣秦王爱听的话说,秦王听得晕乎乎的,又赏给他一百辆马车。
曹商得到这么多马车,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回到宋国,他碰到庄子,得意忘形地说:“要说住在破巷子里,穷得织草鞋,饿得颈子细长,面孔黄瘦,我可比不上你;至于一旦见到大国君王,就得到百辆马车,这就是我的长处。”
说完他得意地大笑起来。
庄子是个很有志气的人,最看不起这种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庄子想狠狠地教训曹商一番,于是也笑着说道:“您是比我有本事,稍微摇唇鼓舌就得到了这么丰厚的馈赠。”
“我听说秦王得了痔疮,请人给他治,谁能把痔疮弄破,就得到一辆车子;谁能舔他的痔疮,就得到五辆车子。看来,所医治的病越下贱肮脏,得到的赏车就越多,这对某些人来说,似乎也是一桩美差。”
“你现在得到秦王这么多赏车,大概不止是给秦王舔痔疮吧?要不然怎么会得到这么多的马车呢?”
说完,庄子哈哈大笑起来。
曹商被庄子嘲笑了一番,脸一阵红一阵白,灰溜溜地走了。
社会上确实有一些通过拍马逢迎来发迹的人,这类人事业稍微有点起色,就志得意满地到处张扬,巴不得全世界的人都来向他道贺。其实这种人说穿了就是替人吮痔之辈,有的甚至比这更肮脏龌龊。
晏婴讥笑齐景公
有一次,齐景公游览牛山,登高远眺,忽然慨叹时光飞快、韶华易逝,富贵功名,不能久长。不禁泪流满面地说:“美丽的国都啊,多么令人流连!为什么随着时光的流逝,万物都要死亡呢?假若从古到今没有死亡,我就能够永远享有富贵荣华了!”
陪侍的大臣艾孔和梁丘据见主公忧伤,也跟着流泪:“我们依靠君主的恩赐,整日锦衣玉食,香车宝马;看见死亡临近,心情也很悲伤,何况我们的君主呢?”
他们说的这些话,被晏子听见了,晏子在旁边轻蔑地冷笑着。
景公看见晏子笑,不由十分奇怪,揩干眼泪问他:“我今天登临牛山,见物伤情,觉得心里悲哀,艾孔和梁丘据看我流泪,引发了同感也跟着流泪。这有什么好笑的呢?”
晏子说:“假如尧舜禹等贤明的君主长久地统治国家而不死去,你就只会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田地之中观察庄稼的长势,永远只能做一个粗鄙的农夫。这样一来,你就根本没有机会当上国君,更没有时间和心思来为死而忧伤了。”
“正是因为人世间有生有死,才有机会让另一个人承袭帝位,也才有机会轮到您当上国君,享了几十年清福,优哉游哉。”
“现在你却为自己即将死亡而悲伤哭泣,这是很不仁义的啊。我今天看见了不仁义的君主,又看见了阿谀奉承的大臣,感到十分滑稽,故而发笑啊!”
景公听了十分惭愧,举起酒杯来罚了自己一杯酒,又罚艾孔、梁丘据两人各一杯酒。
以宽大的胸怀对待权、势、钱等功名利禄,你才会摆脱它们的束缚,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快乐幸福的人。
列子学射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列御寇喜好打猎,经常邀请朋友们一块儿到深山密林中捕猎野兽。但是他的朋友们却不愿意和他一起去打猎,因为列御寇虽然喜欢打猎,但射箭技术却很糟糕。
列御寇自己也很着急,决心从头开始学习箭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练习,列御寇的箭术有了明显的进步。
列御寇感到非常高兴,于是就去朋友们面前夸耀自己的箭术。为了增强说服力,他决定先找个精通箭术的人来给自己射箭的技术作个权威性的结论。
他想到了著名的箭术专家伯昏无人。
列御寇向伯昏无人说明了自己的意图,就在自己的后院中立好箭靶开始射箭。
列御寇找来弓,拉满弦,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肘上,凝神看箭,这样发了好几箭,所有的箭都射到了同一点上,真的是有百步穿杨的本领。射完后,列御寇十分得意地看着伯昏无人。
然而伯昏无人却像个木头人似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嘴里连一句赞美的话也没有。
伯昏无人说:“你是为了向人展示你的箭术而射的,还没有达到那种不射之射的境界。只有那种看似不经意的射箭,才是真正的好箭术。”
“如果我和你登上高山,脚踩着不断摇动的石头,前面是万丈悬崖和幽深的瀑布,你还能射吗?”
于是伯昏无人便带着列御寇登上高山,踩着摇动的石头,面临着无底的深渊,背后高低不平,脚面一半在山巅之外。
列御寇好像患了恐高症一样趴在地上,汗水流到脚跟,哪还敢站起来射箭呢?
伯昏无人说:“最有修养的人,上可以望青天,下可以入黄泉,技穷八荒,放纵自如。现在你战战兢兢,生死得失之心表现于眼神和心态,你内心的害怕就可想而知了。”
“大本领者日不见其有奇异处,真学问人终生无所谓满足时”,真正有本领的人往往不愿为人所知。而浅薄的人学会一点东西,便四处向人夸耀,以为自己了不起,却不知道真正有大本事的人是不轻易向人表现的。
社稷之臣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杼因为和齐庄公为了一个女人争风吃醋,杀了庄公。晏婴站在崔杼家的大门外,崔杼问他说:“你难道要为君侯去殉葬吗?”
晏婴说:“君侯如果为社稷而死,那我就随着他去死;君侯如果为社稷而逃亡,那我也随着他去逃亡;君侯如果为自己而死,那么除非他的亲信,谁会随着他去死呢?”
晏婴的言外之意是说齐庄公因为与崔杼争风吃醋而被杀,不是为社稷而死,所以自己也不值得去为他死。
可见晏婴在齐国当宰相,把自己看做是国家的大臣,而不是国君的亲信,时时用国家大臣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齐庄公被杀死以后,齐景公即位。不久,齐景公又任命晏婴为齐相。
有一次,齐相晏婴陪侍齐景公处理朝政。
这一天的清晨,天气特别寒冷,冻得齐景公浑身发抖,手脚冰凉。
齐景公对晏婴说:“相父,麻烦您帮寡人端碗热粥来。”
晏婴说:“臣是朝廷的大臣,而不是侍奉君侯饮食的臣仆,这不是我的职责!”
齐景公又对晏婴说:“那请您把皮袄拿来给我披上。”
晏婴说:“臣是齐国的大臣,而不是您一个人的大臣,更不是管衣服坐褥的臣仆,这也不是我的职责!”
齐景公见他支使一件事,晏婴就推辞一件事,非常生气。
于是景公就对晏婴说:“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么,寡人倒要问一下,相父刚才对寡人说既不是伺候饮食和坐褥的臣子,也不是寡人一个人的臣子,那相父到底属于什么样的大臣呢?”
晏婴回答说:“回王上,臣是社稷之臣。”
齐景公问:“什么叫社稷之臣?”
晏婴说:“社稷之臣就是国家的大臣,他能够建立国家,区分君臣上下的关系,让他们合乎伦理;他能够确定百官的先后次序,让他们处在适当的位置;他能够使用外交辞令,可以传布到天下各国。”
晏婴不是偷懒耍滑,而是要保持大臣的体统和尊严。
从此以后,不涉及到国家大事,齐景公就不再召见宰相晏婴了。
为臣心系社稷,为士注重操守,晏子是值得人们效法的为臣为士的典范。
有功不居
杨朱带领学生周游天下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住宿在路边的旅馆里面。旅店老板有两个小妾,一个漂亮,另外一个不漂亮。
但是店主偏偏喜欢那个不漂亮的小妾而不喜欢漂亮的那个,杨朱很奇怪,就询问店主原因所在。店主解释说:“那个你们觉得漂亮的小妾自认为很美,于是常常盛气凌人,天长日久我反而觉得她比较讨厌;而那个大家认为不太漂亮的,却是温柔贤惠,体贴可人,时间长了我觉得她越来越可爱。”
杨朱听罢店主的解释,转过头来对众弟子说:“你们应该谨记店主的这番话,只有完成功业而不自认为有所成就的人,才会得到大家真正的尊重!”
一个人越是对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反而越是得不到大众的尊崇。而那些德满天下却谦虚卑下并不自认为了不起的人,反而最终得到大众的爱戴。
好好先生
东汉时,名士司马徽从来不谈论别人的短处,跟人说话,不论好事坏事,都说好好好。
一次,有人问他是否平安,他回答说:“好。”
有人向他诉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仍然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很好。”那人听了非常生气,不再理睬司马徽。
他的妻子知道后,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所以才告诉你。可是你为什么听到人家说儿子死了,反而也说好呢?这样人家听了多伤心啊!”
司马徽听了,不住地点头说:“像你说的这些话,也很好啊!”
为人不可丧失原则,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好好先生”,其实并不一定好。
不轼降民
春秋时期,楚国出兵讨伐陈国,占领了陈国的都城。
陈国都城的西门被战火烧毁了,楚军强迫已经投降的陈国民众修建这座城门。
有一天,孔子乘车经过陈国。他的弟子子贡给孔子驾车,来到陈国都城的西门。他们在这里看到陈国的许多百姓正在楚军的监督下修筑城门。有的运土,有的打夯,来来往往,忙忙碌碌。
孔子没有手扶车轼。在当时,手扶车轼,是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子贡知道孔子是最讲究礼仪的,还给他们开过一门“礼经”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讲授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及待人接物的规矩等内容。
他还记得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时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人如果不学礼仪,在社会上便无法立身。子贡觉得今天孔子的态度有些反常。
想到这里,子贡就拉住马缰绳,问孔子道:“先生不止一次讲过,按照礼仪的要求,乘车经过有三个人以上的地方,就要下车,表示对人有礼貌;经过有二人的地方,就手扶车轼,表示对人的敬意。今天陈国修筑城门的人众多,先生不但不下车,连手扶车轼的礼节也不表示,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国家灭亡了,他们却麻木不仁,这是无知的表现;如果知道了,却不去抗争,最终使陈国灭亡了,这是不忠的表现;虽然抗争了而不起作用,却不去为国战死在沙场上,这是不勇敢的表现。今天修筑城门的陈国百姓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对于知、忠、勇这三种美德,没有表现出一种,对这些没气节的人,我怎么能表示敬意呢?所以我不扶车轼行礼。”
子贡恍然大悟,说:“啊!原来如此。”
坚守高尚节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丧失节操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正人先正己
唐朝人李师古,是淄青节度使李纳之子,为人跋扈,目中无人。每次走在街上,必有一队人马前呼后拥,行人遇见他必须为他让路。他强占民宅,欺压百姓,俨然是京城一霸。由于他父亲手握重兵,竟连皇帝也拿他没办法,不敢治他的罪。
在整个朝廷中,李师古只畏惧一个人,他就是杜黄裳。杜黄裳为官清廉,任何人给他送礼他都不会收。而且杜黄裳也不怕李师古那一套,李师古着实对他有些忌惮,见到杜黄裳,他也会恭恭敬敬地行礼,没有一点嚣张的气焰。
李师古想缓和一下和杜黄裳的关系,于是就想给杜黄裳送点礼去。他筹备了价值几千串钱的毡车一辆,派手下一个得力干将给杜黄裳送去。
手下不敢轻举妄动,害怕直接送进门,会被赶出来。就在杜府大门外守候,待有人出来时,再作打算。可是一连等了几天,杜府都没有人出门,手下等得不耐烦了,可又怕主人怪罪,只好耐着性子,继续等。
终于,这天看到里面出来一辆破马车,那匹马又老又笨,不时地喘着粗气。而车篷也是千疮百孔,看样子只要轻轻一扯,篷布就会顿时变得粉碎。再看马车旁边跟着的那两个侍女,破衣烂衫,脸上丝毫没有胭脂水粉的迹象,倒是一脸的菜色,一看就知道营养不良。
李师古手下猜,一定是最下等的奴婢,可最下等的奴婢怎么可能跟着一辆破马车出来呢。按理说只有主人才可能乘马车出行啊,可这破马车又怎么可能是主人的呢。一时间,他也想不明白。就悄悄来到看门的那里问,刚刚出门的是什么人,一问才知道,原来车里坐的竟然是杜夫人。手下急忙回去把所见所闻报告李师古,李师古惊得要死,从此再也不敢给杜黄裳送礼,也不敢再做出太出格的事。
要想别人成为你所期望的人,你首先得把自己塑造成那样的人,指望着别人成为活雷锋,自己得先成为真雷锋。
邓禹之德
邓禹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之一,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和光武帝刘秀相识,两个人感情很好。
王莽当政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有很多人都推荐邓禹出来做官,让他造福百姓,但邓禹都没有答应。
后来,他听说刘秀的义军到了河北,就跑到那里求见刘秀,刘秀见到他很高兴。问他:“你大老远地跑到我这里来,是想要做官吗?”
邓禹回答说:“我还是不想做官。”
刘秀听后,觉得很不理解,说:“我现在起兵造反,正是用人的时候,你要是不想做官,为什么跑到我这里来?”
面对刘秀的疑惑,邓禹直截了当地说:“我来这里帮助你树立威信,把恩德布施天下,这样能够青史留名。”
接着,邓禹给刘秀讲了一大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刘秀觉得邓禹讲得很好,就把他留下来,一起商量大计。并且让左右的人叫邓禹为大将军。
有一次刘秀在广阿的城楼上安营扎寨,他摊开地图对邓禹说:“天下是如此之大,我们现在仅仅得到了其中之一,你以前说我的想法还不能够安定天下,这是为什么呢?”
听到刘秀这样坦诚相问,邓禹也就把心中所想的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现在天下混乱,人们都在盼望着英明的君主出现,这样的一种渴望就如同小孩子想要慈母一样。从历史上来看,古代君王兴盛起来,依靠的是他们高尚的品德,而不在于领地的大小。”
可见,国家的兴盛在于德,而对于个人,能否成功,道理也是一样。
打即是不打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丘浚的人,他在朝廷中做一名殿中丞官员。
有一次,他去杭州大寺院里拜访一位老和尚。老和尚瞧着丘浚官职低微,理都不屑理一下,态度很傲慢。
一会儿,外面报说有位将军的公子驾到,老和尚慌忙跑下石阶,亲自把公子扶下马鞍,迎进禅堂,又是点头哈腰,又是忙着倒茶。
丘浚在一旁看着,心里气愤不平,等公子走了以后,他责问老和尚说:“你待我如此傲慢,为何看见将军公子这般恭敬?”
老和尚回答:“先生不懂我们出家人的道理,这就叫做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就是恭敬。”
丘浚勃然大怒,抄起杖棍就在老和尚的秃头上狠狠打了几下,一面打一面说:“师傅休要见怪,打你就是不打你,不打你就是打你!”
嫌贫爱富、见风使舵,见到穷朋友就不予理会,见到有一些权势的朋友就点头哈腰,这样的人只会受到别人的轻视。
讳疾忌医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国君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恐怕将会加重!”
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
待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对身边的近臣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国君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恐怕会更加严重。”
桓侯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