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1600000023

第23章 探究宇宙太空的奥秘(3)

日珥是太阳表面上红色火焰状的炽热气体,像是太阳突然长出的大耳朵。发生日全食时可以用肉眼观看到。日珥的爆发非常壮观,爆发前是一团密密实实的“冷气团”,温度只有7000℃,悬浮在1000000℃摄氏度的日冕中。

黎明前的黑暗是怎样形成的

人们看到的亮光是太阳光照射在大气层上,经过大气层中的空气分子和飘浮在空中的尘埃发生散射作用而形成的。所以说,如果没有大气对光的散射,人们就永远看不见亮光,人们看到周围的太空漆黑一片就是这个道理。

地球上的空气分子和尘埃分布是不均匀的,靠近地面的空气分子和尘埃比较多,在高空则稀少。天亮以前,太阳光射在3万千米的天空,那里空气稀薄,散射作用微弱,所以这时天还没“亮”,人们只能看见星光闪闪。随地球转动,当太阳光进入到2000~3000千米高空时,那里会散射出很微弱的亮光,即使这些亮光不能射到地面,也已经可以把星光冲淡。这时,最初的一点星光也没有了,地面又没有亮光,于是变得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所以黎明前一刹那比起夜里其他时间更黑暗。

光的散射

光的散射是由于介质不均匀而使光线离开一定的线路,传向四面八方。我们看到明亮的天空是由于太阳光通过有尘埃的空气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而形成的现象,这就是大气层对阳光的散射作用。

太阳与人的距离在早晨和中午一样吗

太阳离人们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大约有1.5亿千米。如果人们驾驶超音速飞机直奔太阳的话,飞机的速度达到每小时2000千米,那也至少要花8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到达。

而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一天之内太阳什么时候离人们更近,是由地球在太阳轨道上的位置决定的。当地球到达近日点(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离地球最近,从这一天开始,地球开始远离太阳,一直到远日点(夏至6月22日前后)这一天达到最远。因此,地球从近日点往远日点运动的过程中,每天早晨的太阳总会比中午的太阳离人们近。而从远日点到近日点运动的过程中,每天早晨的太阳则总比中午的太阳远。

近日点与远日点

由于行星或彗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非正圆形,而是椭圆形,所以它们与太阳的距离并不时时相等。行星或彗星围绕太阳公转时离太阳最近的点叫做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点叫做远日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在变化的吗

地球本身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理论上讲,没有生命的物体是不会发生大小变化的。可是对地球来说,并不是这样,成语“沧海桑田”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现象。地球虽然没有生命,但是它却一刻也没有停止变化。

对于地球是在变大还是在变小的问题,目前的说法还不一致。科学家们有的认为,地球在不断缩小,他们通过对阿尔卑斯山所作的调查研究,推算出了地球半径比2亿年前阿尔卑斯山刚形成时,缩短了2千米;有的人认为,阿尔卑斯山的情况,不足以证明整个地球的发展,他们发现在赤道一带,地球半径有加长的现象;还有的人则认为,由于地球有很强的引力,会将地球附近的宇宙尘埃不断地吸引到地球上,据估计,一昼夜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宇宙尘埃,约有10万吨。

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地运动着,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天高,自然要从地面算起。可是算到哪儿为止呢?人们都知道宇宙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如果一直算到宇宙的尽头,那天就真的是无法丈量了。

人们所能知道的天高,通常是指大气层的高度。过去人们认为约有800千米,后来探测到在距地面1000~2000千米的高处仍有空气存在。近20年来,根据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火箭的考察结果,在距地面2000~3000千米的高空,也找到了气体分子。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个不同性质的同心圈层。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地壳以下到离地面2900千米,叫地幔。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是半径达3471千米的核心,叫做地核。所以从地球表面向下到地球中心整个地层的厚度大约是6400多千米。

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大小,可以用下列数值表示: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0075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极半径(短半径)约6356.8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径(长半径)约6378.1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2千米。

为什么地球是深蓝色的

人们在看电视或听广播时,经常会听到“深蓝色的地球”一说。从宇航员在太空中拍下的照片上人们可以看到,地球之所以被称为“蓝色星球”,那是因为地球上有三分之二是海洋、湖泊、河流,仅太平洋就占据了半个地球表面。地球上近97%的水都是咸水。海洋主宰着世界的气候系统,同时“包容”了大量的生命:从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到最小的浮游生物。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源于远古的水体中。重大的科学新发现已使人们对海洋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海洋95%的部分仍有待研究。换句话说,海洋是人们最后未开发的领域。了解和呵护海洋,就是珍爱人类最后的家园。

地球上最大的动物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有些蓝鲸重达150多吨,比最重的恐龙还要重一倍。蓝鲸是哺乳动物,鼻孔在头的上部,用肺呼吸,它的捕食方式为吞食型,主要食物是小虾、水母、硅藻等浮游生物。由于污染和捕杀,现在蓝鲸面临着生存威胁,海洋中只剩下1.2万头左右的蓝鲸了。

月球是怎样形成的

目前,关于月球起源主要有三种假说。第一种假说是“同源说”,认为月球和地球都是大约46亿年以前,由同一块太阳星云形成的。由于凝聚作用,中心部分形成原始地球,它周围的气体团块状物质形成月球,在引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各自的运行轨道。第二种假说叫“分裂说”,认为月球和地球曾是同一个星球,当熔融状的地球自转很快时,月球被抛了出去,独立成为地球的卫星。第三种假说是“俘获说”,认为月球是在遥远宇宙形成的天体,后来因为飞到地球附近而被地球引力俘获。

科学家多数认同第一种假说,但自从登月计划实现后,三种假说都有致命的缺点。从天体力学来看,“俘获说”站不住脚;从月球上发现了六种地球上没有的矿物来看,“分裂说”也不能自圆其说。宇宙飞船带回的月面土壤标本,表明月球与太阳系的年龄大致相当,比地球早得多,因此也就否定了“同源说”。看来月球真正的起源问题,还需要人们继续探索。

天体力学

天体力学是天文学和力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以数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应用力学规律来研究天体的运动和形状。天体力学以往所涉及的天体主要是太阳系内的天体,20世纪50年代以后也包括人造天体和一些成员不多(几个到几百个(的恒星系统。

月球上有风雨雷电吗

月球的表面和地球的地貌差不多,也有湾、湖、谷、溪、断岩等,但是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更没有生命。由于没有空气,也就没有风;没有大量的水汽,就没有形成雨的条件,也就没有云和雷电了。与地球的气象万千相比,月球只是一个无声无息、死气沉沉的世界。

月球上白天的温度能达到约127℃,夜里温度会降到约—183℃,昼夜温差比较大。地球上的生物是不能忍受这样的温差的。月球的质量比较小,不能像地球一样凭引力把空气吸附在自己的周围。没有空气,就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况且月球表面白天的最高温度为127℃,此时即使有水分,也会马上被蒸发掉。但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1998年美国“月球探索者”号飞船在对月球进行探测时发现,在月球的南北极,终年照不到太阳的环形坑土壤中,存在大量的水冰。据初步估计,这些水冰约有1100万~3.3亿吨。这一消息无疑给人类关于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实验室或定居的设想带来了希望。

雷电是怎么形成的

地面的热空气携带着大量水汽不断上升到天空,形成大块大块的积雨云。天上的积雨云受到地面上升热气流的冲击,在各部位发生电离而带有强大的电荷。当两种带不同电荷的云接近时,便互相吸引而出现闪电。在闪电的冲击下,周围的大气和水汽剧烈膨胀就产生了“轰轰”的雷声。

你知道月球上的环形山吗

环形山是月球表面上最显著的地貌特征。环形山很像地球上的火山口,中央有一块圆形的平地,外围是一圈隆起的山环,内壁陡峭,外坡平缓。

环形山的中间有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围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8千米之间。月球上环形山很多,而且大小不一,直径相差悬殊,小的环形山直径不足10千米,有的仅一个足球场大小;大的环形山直径超过100千米。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千米,比中国的浙江省稍小一点。

科学家认为环形山的形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陨星撞击的结果,二是火山活动。而研究证明大多数环形山是陨星撞击的结果。

什么是月海

人们从地球上看月亮,肉眼看到的暗色区域就是月海。月海一般比月球平均水平面低1000至2000米。目前已知月球上有22个月海,最大的月海是风暴洋,它有大半个中国那么大。

月亮上为什么会有阴影

每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地球上的人们就会看见月亮的表面有很多阴影部分,这些阴影部分有些看起来很像是一棵树,我国就有吴刚砍桂花树的神话故事,西方也有相似的神话故事。这些当然都是人们的想象,但是这些阴影到底是什么呢?

原来,月亮上和地球上一样,也有山脉、平原和盆地等凹凸不平的地貌。山脉的反射能力比较强,看上去就明亮,平原和盆地的反射能力比较差,看上去就是阴影了。

月亮上连绵起伏的山脉竟然多达十几条,最长的山脉有6400多千米,最高的山峰比珠穆朗玛峰还高,达到9000米。人们从地球上看见月球表面上的暗斑叫做月海,是月球上的平原或盆地。月面的反射率非常低,平均为7%,其中月海的反射率约为6%,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射率为17%,所以,在地球上看见的暗弱部分是月海,明亮部分便是山地。

天体的反射率

物体表面所能反射的光量和它所接受的光量之比叫做反射率,常用百分率和小数表示。行星的反射率是描述行星表面物理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以金星的反射率最大,为76%,水星的最小,为10%。地球的反射率研究者们所得的数值各不相同,在35%~43%之间。

为何月球不会发光却是明亮的

月球只是一颗围绕地球运行的卫星,它本身不是光源,既不会发热,也不发光,是一个黑暗的星球。在黑暗的宇宙空间里,人们之所以能够看到月亮,是因为它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会发光的太阳,把自己发出的光照射到月亮上,月亮就被照得亮亮的,所以地球上的人在黑暗的夜晚也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但不同步。然而有专家推算,大约再过260亿年,月球将会变成地球的同步卫星,也就是说到那时地球自转的周期,会慢到与月球公转的周期一样,那时地球上的一天就大约等于现在的30天,即现在的一个月。

地球同步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简称同步卫星。所谓同步卫星是指:卫星距离地球的高度约为36000千米,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运行轨道为圆形、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即约24小时。

为何月亮不让人们看见它的背面

天上的月亮有着阴晴圆缺的变化,形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常常改变,然而由于它在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稍微有些前倾后仰、左摇右摆,使得科学家们能看见的只有它59%的表面。对于一般的观测者来说,看见的也永远只是它的同一面。

月球为什么不肯让人们看见它的另一面呢?原来月球绕地球转一周约要27.3天的时间,而它自转一周也是27.3天的时间,所以它就永远是同一面朝向地球。而且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人们知道,地球上的潮汐主要是由于月球的引力引起的。其实,除了人们比较常见的海潮以外,还有大气的气体潮和地壳的固体潮。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造成大气、海水、地壳内部物质之间的摩擦,使地球的自转能量受到了损失,从而减慢了地球的自转速度。

月球背面有什么

月球背面的地形更加崎岖不平,密集着许多大小不等的环形山。月球背面没有明显的山脉,月海也只有3个:东海、莫斯科海和理想海。

月亮为什么时圆时缺

因为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它身上的光都是反射太阳的光。月亮在围绕地球运动时,它和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会时常发生变化。由于月亮在不停围绕地球公转,时时改变着自己的位置,所以它正对着地球的半个球面与被太阳照亮的半个球面,有时完全重合,有时完全不重合,有时一小部分重合,有时一大部分重合。完全重合时,人们就看到一个圆圆的满月;完全不重合时,就看不到月亮;一小部分重合就看到弯弯的钩月;一大部分重合时看到的是胖胖的弯月,这样月亮就表现出了圆缺的变化。

月亮离我们有多远

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我们名副其实的近邻。从地球到月球大约有38万千米,如果以5千米/小时的速度步行,走完这段距离需要8年零9个月。

为何说中秋之夜月亮分外明

中国有句俗语:“月到中秋分外明。”人们认为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大最圆的。但是从天文学的角度上看,中秋节的月亮并不比其他满月时更圆更亮。

月亮在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上运行,它离地球的距离时近时远。中秋节这天,月亮经常不在离地球最近的位置。而且,人们从地球看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从一个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大概需要30天,就是一个朔望月。“朔”是每个月的初一,15天以后就是“望”。只有“朔”发生在初一,“望”才会发生在十五晚上,但这是很少见的。很多时候望月并不在十五,而是发生在十六的晚上。因此人们也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见中秋节的月亮并不一定是最亮最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