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为什么
27001300000047

第47章 走进神奇的动物世界(13)

在动物世界里,丹顶鹤只能算是一种弱小的动物,它们有许多强大的天敌。它们要生存下去,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丹顶鹤在野外生活的时候,为了防止敌害的突然袭击,它们就不能卧在地上休息,一旦遇见敌害来袭击,它们只要拍拍翅膀很快就会飞上天空了。况且,这样单脚伫立的动作,比两只脚站着看得更远,也可以早点发现敌害的踪影。

小资料,黑颈鹤的求婚之舞

黑颈鹤的“婚配”极为有趣,它们在成婚之前要先举行“求婚”仪式。先是雄鹤在雌鹤的身边跳舞,雌鹤在一旁窥视。舞蹈停止后,雄鹤又引颈高歌。这时,如果雌鹤接受“求婚”,便应声伴唱,接着,雌雄双双翩翩起舞,高声唱歌,这就算是举行了“婚礼”仪式,然后一起返回芦苇丛中共建新房。

鹦鹉真能说话吗

有些鸟类喜欢模仿其他动物的叫声,这是由于它们有灵敏的听觉和精巧发达的鸣管。其中鹦鹉、八哥、鹩哥等由于舌头比其他鸟类尖细、柔软、多肉,所以模仿人的声音更像,尤其是鹦鹉,可以说是仿效人类声音的冠军。

鹦鹉,俗名“鹦哥儿”,人们一般看到的是红嘴绿鹦哥儿,它原产于我国广西、云南和海南岛。鹦鹉中,体型最小的是产于新几内亚及其附近岛屿的侏鹦鹉,身长只有8.4厘米;体型最大的是产于南美洲的金刚鹦鹉,身长可达1米。

虽然鹦鹉会说一些简单的话,有的还会哼唱曲子,但是它们只是从声音上模仿人类,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话,再加上鸟类的大脑结构很简单,根本不可能理解人类的语言,所以不能说鹦鹉会说话。

孔雀为什么会开屏

孔雀是一种美丽的鸟,是世界上有名的观赏鸟。世界上的孔雀可以分成3种:生活在中国云南南部和东南亚的绿孔雀,生活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蓝孔雀,以及数量稀少的由蓝孔雀变种的白孔雀。

孔雀开屏时,光彩艳丽的尾羽就像一把漂亮的扇子。长着漂亮羽毛的孔雀一般是雄孔雀,孔雀开屏最频繁的季节是在春季三四月份。雄孔雀开屏其实是在求偶,它为了展示自己漂亮的羽毛,以引起雌孔雀的注意,或者是为讨好雌孔雀,希望雌孔雀与自己在一起多生一些孔雀蛋,这都是出于动物的本能。另外,当孔雀受到惊吓时也会开屏。在动物园中,游客穿着漂亮醒目的服装站在孔雀面前时,孔雀常常会开屏,大家以为孔雀开屏是为了与人类比美,其实不然。动物学家研究认为,孔雀此时的行为是因为受了惊吓而产生的防御示威行为。

小资料,孔雀身上的羽毛为什么会反射多种光彩

孔雀的羽毛表面长了一层薄薄的角质。这种角质有特殊的功能,可以把日光反射成灿烂夺目的多种色彩。人们从孔雀身上看到的,正是光线通过角质反射或折射出来的颜色,而不是羽毛本身,这种颜色会随着光照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因而很不稳定。

动物也有亲情吗

俗话说:“舐犊情深。”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动物之间的亲情。以凶残的鳄鱼为例,它们虽然在猎食时心狠手辣,但对自己的子女--小鳄鱼,却充满了关爱之情。比如在幼鳄即将出生时,鳄鱼妈妈如果看到它破壳很费劲,就会把蛋叼起来放在牙齿间轻轻滚动,以帮它破壳,这需要很有耐心和爱心,因为牙齿所用的力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既使蛋壳裂开,又不伤害幼鳄。幼鳄出生后,鳄鱼妈妈会小心翼翼地叼起它,带到事先选好的水塘中去细心养育。

企鹅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顺利地成长,少受冰雪的侵袭,直接把卵产在自己的双脚上,然后再把自己温暖的带毛的皮褶垂下一块给即将出生的小企鹅保温。小企鹅出生后,企鹅妈妈和企鹅爸爸就让它站在自己的脚背上,它们自己则用尾部支撑在地上,身体后仰,让脚趾翘离冰面,尽量防止热量从冰面上流失。小企鹅渐渐习长大后,企鹅爸爸和企鹅妈妈要经常出海为小企鹅捕捉含有丰富油脂的鱿鱼吃。但企鹅爸爸和企鹅妈妈每次总要留下一个照顾自己的孩子,以防止小企鹅受到其他动物尤其是南极贼鸥的袭击。

豺在捕食猎物时毫不手软,几口便能将猎物置于死地,但是当母豺在远处听到幼豺呼唤的声音后,会不顾一切地跑过去,吐出胃里储存的食物喂食幼豺,完全没有了猎食时的那种贪婪相。

澳大利亚的树袋熊(考拉)每天抱着大树,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可它在哺育子女时不辞辛苦,总是把小树袋熊背在自己的背上,从不叫苦。

动物也喜欢听音乐吗

人们常用“对牛弹琴”讽刺某些人说话不看对象。但实验证明,动物虽然不懂音律,可是对音乐还是很感兴趣的。比如,对牛弹琴并非一无所得,牛在听到清新悦耳的音乐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兴奋感,从而分泌出更多的牛奶来。这表明动物对音乐并非毫无感受。

常年航行在海洋上的船员都知道,海豚十分喜欢听音乐。每当船员在船上播放音乐时,成群的海豚便会寻声而来,追随着播放音乐的船只欢快地翻腾、跳跃,并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旦音乐中止,海豚就会平静下来,默默地跟随着船只前进,似乎在等待什么。一旦船上再次播放乐曲,安静的海豚又会发出欢快的叫声,仿佛是在欢呼,并且重新开始翻腾、跳跃。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在一篇小说里描写过一只名叫“卡什坦卡”的小狗。这只小狗很聪明,它竟然学会了唱歌,并且经常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据说,与契诃夫同时代的俄国著名驯兽员杜洛夫有一只名叫“皮什卡”的小狗,那只小狗的确曾在马戏院的舞台上表演过精彩的音乐节目。看来,契诃夫的小说并不完全是虚构的。

有人认为音乐对动物的神经系统有一种刺激作用,动物对音乐的反应是不由自主的本能行为。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动物如何感知音乐这一问题还是个新课题,尚待人们继续深入探讨。

地震前动物为什么会表现异常

地震之前,好多动物都会有一些反常的行为,比如马会表现得烦躁不安,蹦跳嘶鸣;狗会狂吠乱叫;鸡会飞到房上去;一向安稳的猪也会跑来跑去,极不老实;泥鳅在水中上下翻腾,一刻不停;冬眠的蛇也会爬出洞来,四处乱窜……动物的异常行为,已经成了人们预报地震的一种依据。

那么,动物为什么会提前感知地震呢?

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主要是因周围环境发生变化而造成的动物内分泌异常引起的。在地震前,空气中因地球磁场变化而产生了大量的静电荷,它们使动物体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神经激素,刺激其中枢神经,使动物感到惊恐不安,从而出现反常行为。

还有些科学家认为,动物行为异常,是因为动物听到了地下深处的响声,或者嗅到了地下逸出气体的味道。可事实上,狗的嗅觉十分灵敏,而鸡却没有嗅觉;老鼠能感觉到超声波,鸟对超声波大都没有反应;蛇对震动极其敏感,而猪却十分麻木。在这些动物身上找不到共同的地方,所以这种看法并不全面。

地震前动物行为反常,原因是复杂的。虽然人们目前还找不出确切的答案,但至少已经能够根据动物的异常表现来预测地震的发生,从而减少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成了地震的义务预报员。

动物间怎样互惠互助

动物之间常常会有些互惠互助的行为。

美洲大白鹈鹕的捕鱼方式,最能体现动物的相互合作精神。在捕鱼时,鹈鹕群从天而降,在近岸水面上形成半圆形的包围圈,然后一齐涉水向岸边进发。它们并排前进,嘴刚好露出水面,像个活动渔网。

它们不时地用翅膀拍水,把小鱼赶到岸边。它们的包围圈越来越小……这种巧妙的配合行动,终于将鱼群困在岸边的浅水中,参与行动的每一个鹈鹕都得以饱餐一顿。

还有一种生活在草原上的白尾鹫,则是互相谦让的典范。这种专门吞食野马等动物尸体的猛禽,在发现食物之后,会发出尖厉的叫声,把自己的同伴招来共享美味。吃的时候,它们不是一拥而上你抢我夺,而是敬老爱幼,先让老鹫饱餐一顿;老鹫吃饱以后,就到附近的高丘上去担任警戒任务,这时其他白尾鹫才来聚餐。

动物的互惠互助在同类之间表现得最为明显。如瞎眼老鼠咬着其他老鼠的尾巴行走;鸭子相互用喙梳理羽毛;受伤的小鹿被同类驮回加以悉心养护等等。

动物奔跑和游动的速度有多快

在陆地动物中,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首推猎豹,其奔跑速度可达110千米/小时。假如在百米比赛中,让一名出色的运动员站在离终点只有35米远的地方,而让一只猎豹站在百米起点处,两者一起起跑,最终的赢家仍是猎豹。猎豹奔跑起米,一次跳跃可达7米远,平均1秒钟能跳跃3.5次,是陆地其他动物和人类所望尘莫及的。

在动物王国里,马是最善于长途奔跑的。在一些古代的文艺作品中曾记载有“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宝马良驹。如果按70千米/小时的速度计算,一匹良马在理论上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鸵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鸟,也是两条腿的动物中跑得最快的。鸵鸟在短距离内奔跑速度可达到70千米/小时,而且它能以30千米/小时~35千米/小时的速度连续跑半个小时,很有耐力。

雌性袋鼠要比雄性袋鼠跑得快,每小时能跑60千米,而雄性袋鼠每小时只能跑50多千米。像鸵鸟一样,袋鼠的耐力也是很是强的,它能够连续40分钟高速奔跑而毫不减速。

羚羊也以善于快跑著称。在北美开阔的原野上,羚羊跑起来速度可达70千米/小时。

人类最杰出的游泳运动员游100米(采用自由泳的方式)需要47秒多,相当于每小时游7千米左右,而海狮游泳的速度是这一纪录的10倍。海豚和企鹅因为能够跃出水面减少受到的阻力,游速可达30千米/小时。企鹅貌似笨拙,却是水鸟中游得最快的。鲑鱼是淡水鱼中游速最快的,它的游速可达35千米/小时。

动物有记忆吗

一位美国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蜘蛛有记忆力。他把一个振动着的音叉向蜘蛛移近,蜘蛛听到了动静,以为是猎物的声音,马上吐出一缕丝,然后降落下米。过了一会儿,蜘蛛发现没有猎物,又沿着原来的蛛丝爬了回去。再振动音叉并移近蜘蛛,蜘蛛又降落下来。就这样,蜘蛛连续9次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都会降落下米,但是最后3次降落不远又爬了回去。第二天重试,情况和第一天一样。从实验中可以看出,蜘蛛有一定的记忆力,最后3次它降落不远又爬了回去,说明它不想再上当。第二天的实验和第一天的情况类似,说明蜘蛛即使有记忆力,也是有限的,它很容易忘记第一天上当的情况。

蜜蜂的记忆力稍好一些。实验中,人们每天定时用盘子装上蜂蜜喂养蜜蜂,其他时间盘子里则是空空的。过了儿天,喂食的时间一到,即使盘子是空的,蜜蜂仍然按时飞过来,说明蜜蜂的记忆力可以持续几天时间。

章鱼的记忆力也颇佳。有人向一条章鱼投了一个大牡蛎,章鱼想撬开牡蛎的壳,可是摆弄了半天也没弄开,只好放弃了。一周后,又有人向这条章鱼投了一个大牡蛎,章鱼的腕足连伸都不伸一下,看来它对一周前的“挫折”记忆犹新。

北极熊是如何生活的

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动物,它身体健硕,气势威猛,在整个北极地区没有任何一种动物敢与它为敌。

北极熊主食海豹,每当春天到来之际,成群结队的海豹躺在冰上晒太阳,北极熊会仔细地观察猎物,然后巧妙地利用地形,一步步地向海豹靠近,当行至有效猎捕范围后,就如离弦之箭般猛冲过去。尽管海豹每时每刻都非常谨慎,但等它发现危险到来为时已晚,巨大的熊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拍下来,海豹顿时脑浆涂地。

对于那些躺在浮冰上的海豹,北极熊也有一套对付它们的方法。北极熊会发挥自己的游泳特长,悄无声息地从水中接近海豹,有时它还会推动一块浮冰作掩护。北极熊十分聪明,如果在游泳途中遇到海豹,它是从来不会张开大嘴咬海豹的。因为它知道,在水中,它绝不是海豹的对手,与其拼死拼活地决斗一场,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免得消耗自己的体力。

北极熊全身披着厚厚的白毛,甚至耳朵和脚掌上也长满了白毛,只有鼻头一点黑。北极熊体毛的结构极其复杂,里面中空,起着极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因此,北极熊在浮冰上可以轻松自如地行走,根本不怕北极的严寒。

北极熊的体形呈流线型,善游泳,熊掌宽大如桨,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里,可以一口气畅游四五十千米。北极熊爪如铁钩,牙齿锋利无比,它的前掌一扑,便可以将猎物的头颅打得粉碎。北极熊奔跑起来风驰电掣,时速可达60千米,但并不能持续太久。

北极熊一年四季活动在北极地区,在严冬时节它会冬眠,不吃不喝,呼吸频率极低。北极熊冬眠时仍保持着很高的警惕性,一有动静它会马上惊醒。北极熊的嗅觉也十分灵敏,能嗅到三四千米以外海豹脂肪的气味,并寻味而至。每年三四月份,北极熊开始交配,一般持续两周,有时也持续一个月。

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企鹅都分布在南半球,而北半球一只也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

据说北极地区过去也有企鹅--生物学家曾在北极地区找到一种已经灭绝了的鸟类骨骼,他们称之为“大企鹅”。这种鸟身高60厘米左右,棕色的脑袋,一身黑披风似的羽毛,腹部呈雪白色。“大企鹅”不擅长在陆地上行走,和南极企鹅一样,走起来摇摇摆摆的,可在水里却灵活异常,经常捕食各种鱼类作为食物。这种“大企鹅”分布范围不是很广,主要生活在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亚洲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以及北冰洋的一些岛屿上,数量曾达到上百万只之多。但是欧洲在16~17世纪掀起北极探险热潮,许多探险者和旅行家纷纷涌入北极定居。由于移民贪婪无节制地大肆捕杀“大企鹅”,使其最终在北极地区绝迹了,也从地球上消失了。

水生动物是怎样避暑的

当炎热的夏大到来之际,不仅人类会想尽一切办法躲避酷暑的袭击,其他各种陆上动物也会各自寻找阴凉处避暑。那么,水生动物怕不怕热呢?它们都是怎样避暑的呢?

海马在炎热的夏季自有一套防暑妙法。它们既不潜入深水中,又不到海草多的地方去纳凉,而是一动不动地伸展四肢平躺着,不了解内情的人还以为它们在晒太阳呢。那么,海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来,海马的皮肤腺能分泌出一种红色的黏液,黏液干燥之后会像遮阳板一样贴在海马身上,可用来保护其敏感的皮肤免受太阳暴晒。

鳄鱼在炎热的夏天会成群结队地游到靠近岸边的水域,长时间待在那里避暑。它们张大嘴巴不停地呼气吸气,通过这既急促又有节奏的动作,将体内的热气顺利地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