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诡计大全集
27000400000043

第43章 洞悉心理奥妙,扩充人际关系(3)

这么一来,他不再是任何人可以随便下命令使唤的修理匠了。成为一个部门的主任,他有了自尊、自重的感觉。这位“服务部主任”现在很高兴,也不再抱怨了。

也许,你会表示怀疑,头衔真有这么神奇的吸引力,有如此特殊的功效吗?确实是这样的。头衔虽然是无形的,但它会让人觉得很有面子,是最能迷惑人的一种公开的赞誉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在别人的名字后面加上经理等头衔的原因。

还记得小时候,在学校足球队,什么样的奖励最让你激动吗?教练的口头表扬?印有某某字样的队服?进了一个球?我想这些都只能让你激动一下子。最让你激动的恐怕是教练亲手为你带上队长的袖标,或者是被评为球队的最佳射手,诸如此类的头衔,让无数的孩子或成年球员梦寐以求!

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头衔让球员们拥有了无上光荣的荣誉感,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可以肯定地说,人们都希望在自己的头上套上某种头衔。古今中外,许多领导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给予人们这样或那样的头衔,才笼络了人心,赢得了胜利。

1991年海湾战争时,美军参战人员是43万人,美军的目标是“零伤亡”,但他们还是准备了2万个装尸袋,而军方准备的勋章整整有22万个!这也是美国人打仗为什么那么拼命的原因之一。

当年拿破仑奖赏他的部下,共计颁发了15000枚荣誉勋章,把18个将军升为“法国元帅”。拿破仑还称他的军官为“无敌将军”。拿破仑的这个“赋予名号头衔”的政策给了人们一种拥有荣誉的自重感,让他的臣民感激他、拥戴他,他的帝位也因此得到了巩固。

美国一位伟人演讲道:“当我们今天得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时,不要忘了独立宣言,虽然那没有几句话,却是200多年来给予我们每个人的保障。同样地,当我们这些年致力于种族平等时,不要忘了那也是因为某些字眼的组合而激发出来的行动所致……”

一家全国性的卡车服务公司,只不过改了一个字眼就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工作品质。这家公司的管理阶层发现他们所送的货物中有万分之六会送错地方,这使得公司每年得额外赔上25万美元的损失,为此公司特别聘请了戴明博士去给他们诊疗一番。根据戴明博士的观察,发现这些送错的案子中有五六成是因为该公司的司机看错送货契约所致,为了能一劳永逸地消除这样的错误,使该公司提高服务品质,戴明博士建议最好把这些工人或司机的头衔改为技术员。

一开始公司觉得戴明博士的建议有些奇怪,难道将职位头衔改一改就能把问题解决?难道就做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便可以了?可是没过多久绩效就出现了,那些司机的头衔改为技术员之后不到30天,先前万分之六的送错率一下子便下降到了万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说从此那家公司一年可以节省25万美元。

塞缪尔·冈珀斯是美国劳工协会的缔造者,在刚刚开展工作时,他感到十分艰难。工人们大部分是没有组织的。而当时,他既没有钱,又难以从外界获得足够的帮助。

如何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呢?塞缪尔·冈珀斯冥思苦想。一天,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计划:创设一个“民间委任状”。这个委任状的主旨是授予那些愿意组织工会的人一个荣誉称号。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把这一荣誉称号授予了80多人。令人惊讶的是,美国劳工协会会员的数目从此开始激增。

也许,有人会说,在崇尚光宗耀祖的旧社会,头衔具有激励作用,在当今社会,人们疯狂追逐物质,对头衔不会有太多的兴趣。不过,事实表明,头衔的魅力并没有减少。

就拿一所私立中学来说,在每年旅行时,学校总要分一些事情给学生去做,但历年来被选出的学生都没有兴趣,根本不想去做。有一年,学校就把这些选出来的学生冠以“旅行委员”的头衔,结果所有的学生都非常踊跃地抢着做。事实上,工作的内容完全不变,只是冠上了头衔而已。

头衔的制定没有一定之规。时代性是头衔的一个特征。如果头衔富有创意,也许更容易让员工接受这些头衔并融入其中。作为经理人,在使用授予各种头衔时,不妨多征求员工的意见,设立一些诸如“创意天使”、“智慧大师”、“霹雳先锋”、“完美佳人”等与时代同步的荣誉称号。每月、每季、每年评选一次,举行适当隆重的授予荣誉称号的仪式,效果会更好。

头衔的创新不仅可以体现在名称上,也可体现在授予方式上。就像日本电气公司。该公司在一部分管理职务中实行“自由职衔制”,就是说可以自由加职衔,取消“代部长”、“代理”、“准”等一般普遍管理职务中的辅助头衔,代之以“项目专任部长”、“产品经理”等与业务内容相关、可以自由给予的头衔。

总之,不要太吝啬头衔、名号,大方地授予员工。要相信,头衔虽是虚的,但它的确可以用来激励员工,让员工觉得有面子。

10—7、掩藏你的优越感,甘当“配角”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轮被人卸下来了。

“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但卸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拿走了。没有螺丝有备胎也装不上去啊!

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卸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是呀,正如那位疯子,尽管他疯了,但是脑子还是灵活的。同样,在你身边,一个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人不一定就没有优秀的口才;一个平时行事十分低调的人也不一定没有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事实上,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优点,每个人都有值得他人称赞的地方。你身边的同事也是如此。所以,千万不要瞧不起他们,更不能让别人觉得你比他优越,相反,让他人表现自己的优越感是做人的一大智慧。

据心理学家研究证实,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称赞自己,认可自己,都在不自觉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每每表现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无疑是对对方的形象和尊严提出挑战,对方当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排斥心理,乃至敌意。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积极表现自己,处处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士的习惯。这也是许多人难以扩充自己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几乎每天都能遇到这样的人:如果家中经济条件好,一开口就是今天我买了一条什么名贵首饰,到哪家大酒店吃的午餐,以及这家酒店的服务如何如何,星期天又到哪里游玩了,带回了多少当地特产,等等,一大堆让他(她)得意的事情;如果家中有权,开口闭口就是我爸(妈)又怎么样了,他们接见了某某;如果在单位,因为在处理某件事情时得到了领导的夸奖,就会每见到一位同事就说:某某领导对他(她)怎样,答应他(她)什么。

这些人犯了一个共同的毛病:处处表现自己,处处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其实,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过分自负的人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使人们对你敬而远之,使你逐渐失去朋友。这样的人往往难以取得大的成功。

一位软件工程师被一家IT公司聘用。由于这位软件工程师经验丰富且有创新的头脑和在微软工作中的经历,所以公司对他特别的重视,除了支付给他比其他工程师高几倍的薪水外,还特意为他免费提供了一套三室一厅的精装住房。但是,公司告诉他,为了体现公平,避免其他工程师心理不平衡,这一切都不能对外宣扬。

公司总经理还宣布这位软件工程师在公司享有一些特权,开会时和开发部门经理平起平坐。另外,每次开拓新项目,即使该项目不由他负责,部门经理也喜欢问问他的想法。

同事们看到公司对他这样的重视非常羡慕,因此这位软件工程师心里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刚开始,软件工程师对公司的交代始终守口如瓶。但过了不久,由于虚荣心作怪,他不小心说漏了嘴,把自己的特殊待遇告诉了关系最要好的同事。同事惊讶的表情,更进一步滋长了这位软件工程师的虚荣心。不断膨胀的虚荣心促使他将这一秘密告诉了公司更多的同事。

有一天,这位软件工程师发现以前和自己关系非常亲密的同事,总是躲着他,对他的工作安排,也不像以前那样积极配合了。他想,他们可能是妒忌自己吧,过一段时间就没事了,所以并未放在心上。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公司里两位资深软件工程师直接找到总经理,拿他作为标准,提要求。结果,弄得总经理焦头烂额,无奈之下,只好隐痛割爱,解雇了这名软件工程师。

这样的故事在职场每天都在上演。它时时给人警示:不要在办公室里当众炫耀自己。但是,人往往会产生优越感,因为人总会拥有某种优势、某种能力、某种创造、某种成就,使他自我感觉优于别人。这其实是很普通的事。优越感藏不藏得住,能藏多少,说白了,就是一个人能否心甘情愿地当“配角”。

提到乔丹,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曾是NBA最伟大的球员。而乔丹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全面的技术,能成为篮球场上的领军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在赛场上,只要为了团队的胜利,他能付出任何牺牲,不求回报。当很多球员在想着怎样争取更多上场的时间、怎样得分、怎样的动作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并成为媒体的焦点时,乔丹却可以放下“巨人”的架子、最伟大球员的尊严,甘当“配角”,去助攻、去帮助队友防守,而不会只求个人的突出表现。乔丹这种为了大局而甘当“配角”的风格深深感染了队友,也因此获得了极好的人缘。同时,在他的影响下,罗德曼能毫无怨言地做“苦工”,不再闹对立情绪;哈帕、库科奇也能放下“架子”,主动帮助队友,使队友获得更多出彩的机会,而自己则甘当他们的“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