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克服一些不良的肢体语言和习惯。如谈话时不能正视对方。与人交谈时,无论你出于何种动机,不正视对方会使对方觉得你轻视他,或者有不尊重的倾向。一般地说,对自信乐观且较外向的人,随谈话感情起伏可以用多一点时间注视对方,但最好不要超过2秒钟以上;与人交谈时做各种不雅举止,当面擤鼻涕、掏耳朵、剔牙齿、修指甲、打哈欠、咳嗽、打喷嚏等,会让你的形象大损,对客人也十分不礼貌;随意打断别人的话题,横插自己的意见也是不妥的。有些人具有强烈的说话欲望,不分场合和时间,也不管对方是否愿意听,逮着了就发表一番自己的观点。尤其当别人谈兴正浓时,还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被贸然打断话题。这些都是不礼貌的习惯,应该努力改掉。
自然、自信的口头语言加上协调一致的肢体语言才能使我们的沟通更为自如。比如在面试中,你若能简洁自信地陈述自己的特长,热情洋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又面带微笑、仔细聆听,与主考官保持目光接触,自然会给考官留下一个深刻的好印象。
掌握以下几点,加强自身控制,势必让你的沟通更加有效。
—看着对方的眼睛。与人交谈时,看着他的眼睛。这样做能防止他走神,更重要的是你树立了自己的可信度。
—面带微笑。任何时候都记得面带微笑,人们会觉得你和蔼可亲。真心的微笑能从本质上改变大脑的运作,使自己身心舒畅起来。
—讲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时,都注意它的含义。懂得在什么时候,配上恰当的面部表情。
—使用张开手势给人们以积极肯定的强调,表明你完全地专注于眼下所说的事。
—如果与人的距离不足1米,会产生局促不安的感觉,听者会本能地往后移。如果距离达1.5米或更远,听者就会觉得你不在乎他。
3—11、不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古代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芹菜,他总以为别人也像他一样喜欢吃芹菜。于是一到公众场合就向别人热情推荐芹菜,最后沦为了别人的笑柄。有的人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在骗自己;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认为在别人眼中,他一样很出色;有些女孩对于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会欣赏,因此疑神疑鬼,莫名其妙地吃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自己的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他们身上……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叫做投射效应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上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在人际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应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投射效应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感情投射,人们常常认为别人有着和自己一样的好恶,喜欢把他人的特性硬归到自己划定的界限内,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比如,有些人自己喜欢唱卡拉OK,认为别人也喜欢唱卡拉OK;自己喜欢郊游,认为别人也喜欢郊游。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些事,也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其实对方对此根本毫无兴趣,只是碍着面子才没有打断。另一种是认知缺乏客观性,比如,有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不惜捏造事实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
投射效应的这两种表现形式势必会让我们的认知产生偏差。中国有句古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讲的就是投射效应的一种不良表现。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嫉妒心强的人常常将别人的行为看做是嫉妒,别人对他稍不恭,他便觉得人家是在嫉妒自己。
这种过分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自己喜欢或厌恶的人和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双方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
“农夫与蛇”的故事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农夫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认为蛇也是一种很善良的动物。等到农夫把它救活时,它给了恩人致命的一口。
一天晚上,在一条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开的汽车爆胎了。年轻人翻遍了工具箱,始终都找不到千斤顶。怎么办呢?这么晚,这条路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看见前面有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家借千斤顶。在路上,年轻人不停地想:“要是没有人在家怎么办?”“要是他们家有人不开门怎么办?”“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那又该怎么办?”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刚探出脑袋,他冲着人家大嚷:“有个千斤顶有什么了不起的!”弄得主人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了个神经病,“砰”的一声关上了大门。
一家经营高级童装的台湾公司,看到大陆实施独生子女政策,感觉大陆的父母一定会很舍得为孩子花钱,于是到大陆投资高端童装。以高价位、高品质为诉求,结果市场销售并不乐观。经过仔细的市场调研发现,大陆的父母更倾向于把钱投资在儿童的教育上,而不是穿着。
由此可见,投射效应会使人的主观判断产生如此大的偏差。
人与人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当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地位等等与自己相同的时候,人们常常会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此,在评价和自己属于同一群体的人时,往往不根据事实,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也具有和自己一样的特性。人会被出生的年代所影响,“70后”、“80后”、“90后”就被人们常常挂在嘴边。“70后”代表的是一类艰苦创业,努力拼搏,现在事业有成的年轻人;“90后”给人的印象大多是追求张扬的个性,喜欢新奇的事物。而“80后”既有“70后”的特点,又有“90后”的个性。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并不是每一个处在相对年龄段的年轻人就具有与其同龄人共同的特点。“90后”中也有吃苦耐劳的,“70后”中也有追求时尚个性的,切不可以偏概全。
同时,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有某些不好的特征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也会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这些恶习或观念。人们更喜欢把自己所具有的那些不好的特征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比自己强得多的人身上。这样一来,心里的不安就会大减。
有些时候,看来很好的事物投射到别人身上,别人也不见得乐意接受。《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福”、“寿”、“多子”都不见得是美事,何况平常的一些小事。既然投射效应会对人的主观判断产生各种不良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尽量避免呢?首先,遇到事情应多加揣摩。投射固然是一个了解别人的方法,但仍需要经过揣摩来印证。因为透过揣摩,我们才不至于被其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蒙蔽或误导,而导致我们错误地以自己的想法投射他人。其次,设身处地地多为别人着想。公共汽车上,别人踩了你一脚没有道歉,你会很愤怒,同时觉得对方是个很没有礼貌的家伙。可是当你穿过拥挤的人群下车时,踩了别人一脚,由于着急下车来不及道歉。你会对自己说:“太挤了,实在没办法。”最后,加强与人的沟通与了解。不论是同级还是上下级,对于存在的问题,面对面真诚地进行沟通,用客观的分析代替猜疑才能真正地找到解决事情的方法。
3—12、授人玫瑰切勿以刺对人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相信生活中,大家在看到别人困难的时候都会帮上一把。助人为乐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了一种美德,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助人为乐的事迹。
相传我国东晋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虽以书法闻名天下,但却轻易不给人写字。有一天,王羲之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贫苦的老婆婆,提着一篮竹扇在集市旁叫卖,却没有什么人去买。他看到后心里很是同情,于是就帮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题上字。人们知道后纷纷围拢来抢着购买,一篮子竹扇很快被抢购一空。等着买米下锅的老婆婆非常高兴,十分感谢这位乐于助人的大书法家。
在国外也有这么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一个刮着北风的寒冷夜晚,路边一间简陋的旅馆迎来了一对上了年纪的客人,不幸的是,这间小旅馆早就客满了。“这已是我们寻找的第16家旅馆了,这鬼天气,到处客满,我们怎么办呢?”这对老夫妻望着店外阴冷的夜晚发愁。店里小伙计不忍心这对老年客人受冻,便建议说:“如果你们不嫌弃的话,今晚就住在我的床铺上吧,我自己打烊后在店堂打个地铺。”
老年夫妻非常感激,第二天按照店内价格要付客房费,小伙计坚决拒绝了。临走时,老年夫妻开玩笑似地说:“你经营旅馆的才能真够得上当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那敢情好!起码收入多一些,可以养活我的老母亲。”小伙计随口应和道,哈哈一笑。
没想到两年后的一天,小伙计收到一封寄自纽约的来信,信中夹有一张往返纽约的双程机票,邀请他去拜访的正是当年那对睡他床铺的老夫妻。小伙计来到繁华的大都市纽约,老年夫妻把小伙计引到第5大街和34街交汇处,指着那儿一幢摩天大楼说:“这是一座专门为你兴建的五星级宾馆,现在我正式邀请你来当总经理。”
这就是著名的奥斯多利亚大饭店的总经理乔治·波菲特和他的恩人威廉先生一家的真实故事。乔治·波菲特因为一次举手之劳的助人行为,而由一个小旅馆的伙计成为一位著名大宾馆的总经理,美梦成真。
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也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有句话叫做“助人者天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很多时候助人也需要“动脑子”!如果遇到下面的情况你会怎么处理:
别人挂的衣服没晾干掉地上了,而她本人不在附近没看到。你是立即帮她捡起来挂上呢,还是帮她捡起来堆在一边呢?如果你马上帮她捡起来挂上去就错了。若是她亲眼看见自己刮落在地的衣服,也许会觉得很脏因而会再洗一次,而你帮她立即挂上去后,她就不知道自己的衣服曾掉落在地,无法注意衣服上沾染的尘土……这也就是我们要讲的助人的方式、方法。
有些时候,当一些糊涂的人因为不听劝告或处事不当而即将面临某些小灾小难时,不一定要马上点化他,将灾难过早地化解于无形。而是让他先亲身经历这种灾难的过程,在“大祸临头”的时候,我们再去帮他详细地解析、揭示他自己身上的缺陷以及灾难产生的原因。这时,由于他自己的亲身体会,他就会比平时更加听得进你的话,也更容易清楚明白地理解你所说的道理之所在,并在他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雪中送炭”肯定要比“锦上添花”更弥足珍贵。这也是一种巧妙、开明的助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