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科毕得斯(2010年)在分析产业重塑时提出:企业可以通过特定的剧本,来导演不同角色的行为,进而重塑新产业。实际上,从顾客角度看,顾客问题解决方案就是一个由企业设计的“剧本”,产品只是这个剧本中的道具之一。好的方案剧本将产生一种特定的消费场景效应(Scenario—basedEffect)(切奈尔,2007年),由此确保采掘的过程不仅高效,即能够实现高流量采掘,而且持续,即通过场景效应形成隔离机制,使这种高效的采掘方式不会因为竞争者模仿而导致流量分摊。
除了顾客和企业这两个必备角色以外,与企业产品形成互补关系的主体也是方案剧本重要角色。例如,主题商业地产(最典型的如迪士尼公园)可以将猎奇、餐饮、玩具等具有互补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独特的消费场景。而商业模式的采掘板块则担负了组合、创造角色及导演剧情的重任。互联网之所以经常与新商业模式联系在一起,就是因为它为引入新角色、新关系、新剧情提供了形形色色的机会与途径。另一方面,正因为商业模式的功能不仅仅取决于采掘板块,所以,炫目的剧情并不代表模式的整体优越性。
商业模式中顾客问题解决方案板块的功能水平,即容量贡献,除了剧情的吸引力以外,还取决于能否持续地吸引顾客,也即它能否产生强有力的隔离机制。近年来风靡世界的“平台”解决方案就是面向这一情境采掘效应的典型代表。具有开发功能的平台(例如苹果手机),可包容不断更新、扩展的服务功能,这些功能彼此之间可能是互补的(例如通讯和导航),也可以互补关系不明显(例如娱乐和词典),但所有这些功能打包于一部手机,使手机用户获得了一种包含通讯在内的丰富服务,顾客进入到一个基于苹果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苹果手机)的高价值情境。另一方面,基于开放性平台的动态服务更新,也使得对这种消费情境的模仿十分困难。
综上,我们进而可以发现:商业模式的平庸性,或者说消极性,往往不在于其解决方案的吸引力,而在于这种方案的隔离机制过于脆弱。这类商业模式是导致震荡型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推论:顾客问题解决方案中,产出的互补性越强,对服务情境的保护机制越完善或反模仿能力越强,采掘效应就越显著,解决方案板块的容积贡献就越大。
收入板块:基于产出组合的收割效应
收入板块由对两个问题的设计方案所组成:第一,企业选择对何种要素(产品、服务)、哪个环节上进行收费以及价格确定以及支付方式;第二,企业选择哪些要素免费或低价提供以吸引顾客并支持隔离机制。这一板块的功能较为显著:在场景效应的基础上,产生尽可能稳定的企业收入。这种收入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交易规模,它由顾客数量和消费频率决定;二是单位消费的收费即价格。我们称收入板块的这种功能为收割效应。
由解决方案所确定的情境效应,包含了企业及其合作者所提供的全部产出。这些产出中存在一个或若干相对有利的收割点,即对此收费可产生最大的溢价效果,而其他非收割点产出就构成了所谓“圈地产出”。这些圈地性产出虽然是免费或低收费的,但它们对收割性产出的溢价不仅起到重要的衬托、掩护作用,而且还担负着阻隔竞争对手价格冲击的重要作用。著名的“吉列”模式中,“圈地产出”刀架就对收割点产出—刀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蒂斯,2009年)。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收入板块也存在做出根本性调整的可能与必要。例如,在水、电、气计量表制造业中,有的企业不仅生产提供计量表,同时也提供远程查表、报送数字、代扣代缴费用等业务。这样一来,企业即可就产品收费,这就是典型的制造模式,也可以就服务收费。如为后者,那么传统意义上的收割性产出——计量表就将转化为圈地性产出——免费或低价提供给顾客,企业就转为服务收费。从溢价能力、交易频率等角度看,这种模式显然优于传统模式(RitaGuntherMcGrath,2009年)。基于场景的收割效应不仅仅取决于作为道具的产品(切斯布罗格,2002年;祖特,2009年),这表明技术水平与管理智慧的区别,也证明了商业模式对企业发展所具有的独特影响。
综上所述,盈利模式可集中体现为对产出组合中,收割点和圈地产出的组合安排。据此我们可以归纳三类典型的收割模式:第一,主营业务产品单独销售,没有配售产品或服务。也就是说,产出组合只有一个元素,即销售产品。我们称之为传统型。第二,主营业务产品销售中配有赠品(售后服务、销售积分等),但这些赠品的吸引力一般,且较为普通(已成为行业规范或流行),圈地产出对收割点的支撑能力一般,我们称此为赠品型。第三,“赠品”有特色,具有较高吸引力。企业促销方面,除了宣传以外,还有其他吸引顾客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特定服务等,可为顾客带来他们感兴趣的利益。圈地产出对收割点形成较好的支撑,我们称之为协调型。我们推论,传统型、赠品型、协调型三种收割模式的容积贡献由低到高。
运营板块:基于内部流程的扩张弹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第3章已经指出运营板块的功能,在于当企业在现有基础上扩张其规模,也就是以更高的频率,或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提供产出,其完整形式是某种顾客工作情景时,企业的运营成本可保持在理想范围内。现实中经常存在这样的情况:当企业在较小的规模上开展运营时,业务可以保持盈利,而一旦运营规模有所扩张,维持产出质量不变的运营成本将急剧增加,该业务的商业模式运营板块存在功能障碍是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种较为典型的情况是,支撑运营板块的某个关键资源不具备可复制性,因而无法支持空间扩张或数量扩张。因此,体现其功能大小的板块面积是由情景产能的冗余状况和关键资源的复制效率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对应地,存在两类途径可以改进此板块的功能:第一,优化内部运营系统中的关键资源结构,使更多的关键资源在具备独特性的同时,提升其复制效率;第二,改进或创新关键流程,使其产能潜力得到大幅改进。基于数字网络的跨企业合作可显著改进某些原本孤立的流程效率。因此这一途径往往又是和外部网络的改进联系在一起的。
成本板块:基于合作网络方案的弹性效应
简单来说,合作网络板块的功能在于在做大顾客价值蛋糕的同时,可有效实现企业价值“防漏”,也就是防止基于顾客价值的供方蛋糕被过度瓜分,以致核心企业在抵扣所有成本项目以后只有微利甚至亏损。因此,该板块的支撑因素就由合作网络增值效能和合作网络防漏效能这两个方面组成。前者面向促进合作者的贡献,后者则针对合作者的过度瓜分。
在数字网络技术发展、制度创新、市场全球化等宏观因素作用下,资源合作网络成为商业模式构成板块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原因在于,随着上述宏观因素的发展、改善,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交互成本(关于“交互成本”的概念及其应用请见本书第1章的阐述)将不断降低,这就使得跨企业边界的合作行为日益方便和可靠,企业在获得外部资源方面,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途径。换句话说,企业在选择关键资源方面,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这就是企业解绑浪潮的背后原因。这种情况不仅在eBay等典型的电子商务平台业务中得到充分展示,即使在商业性地质勘查注9、家庭装修注10、各类教育(视频课程教学)等传统行业中,也不断出现且日新月异。
商业模式的政策功能
对马龙分类的回顾:远距离下的商业模式
在本章图4—2的商业模式功能象限中,产业功能位于Y方向较高的区间。这个区间的含义是,观察者在较远的地方审视并定义商业模式。在这样的位置上,观察者能够看到商业模式的什么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在前面章节提到的马龙分类。马龙教授将人类社会全部可能的商业模式划分为16种,其中两种(贩人模式1和2)不符合美国法律(也不符合所有文明国家法律)。
他们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二:一是企业所应用的核心资产,如金融资产、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以及人力资源等;二是企业交易或者说出售的权利,如所有权、使用权等。我们可以“不失其精确性”地推断,这两个纬度基本等价于企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和产出要素。只要这两个要素相同,马龙等人即将其划分到同一类商业模式。在这里,同一类“模式”内的差异消失了,例如从规则角度可以甑别的容量差异被忽略掉了。
你看到了什么?是的,可能你已经发现了,马龙等人划分出的是更接近于“产业”的东西。从马龙等人的分类模型可以得到这样的表达:“因为我们俩处在同一产业中,因此我们俩具有相同的商业模式”,或者“因为我们的商业模式是一样的,因此我们俩处于同一产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