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大国海军
26995100000031

第31章 狼行天下,德国海军辉煌一时(5)

邓尼茨又一次耷拉了脑袋,但依旧坚持派出潜艇发动攻击,直到1944年2月遭到了重创,他才开始醒悟:在水面护航、岸基航空兵护航和航母舰载机的配合支持下,北大西洋护航运输队实际上已如钢铁堡垒般无法撼动了。

随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德国潜艇无法再使用法国的港口了,又随着苏联军队的向西推进,德国潜艇在波罗的海也无容身之地了。这场大西洋海战也就要结束了。

在北大西洋的海面上,风向开始改变了,对于这片广阔的海域,德国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他们的潜艇每日还在这里四处游荡,试图抓住一些曾经的景象。然而,邓尼茨看到的终究只是一些幻象而已。

正在这时,一种新型潜艇“沃尔特”的出现,让邓尼茨重新燃起了希望。这种潜艇获得了邓尼茨的青睐,加入了德国潜艇的大家族中,姗姗来迟的它会有所作为吗?这种潜艇承载着邓尼茨的希望,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柴油机由过氧化氢提供氧气而不是用空气,因而它不需要浮出水面就能够一直前行,而且还能在水下进行很长时间的高速航行。这种潜艇的设计方案很早就被提出来了,但因由于遇到了技术上的困难和建造方面的问题,直到1944年德国造船厂才开始生产排水量300吨和1600吨的“沃尔特”潜艇,仅从时间上来看,它的出现已经太晚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仅有5艘能够真正投入战场的“沃尔特”潜艇参加了战争,它对盟军舰队造成的打击已经不可能很大。邓尼茨和他的潜艇部队已经迎来了黑色的5月。

这年5月的比斯开湾死气沉沉,大多数日子里充斥着浓烟和炮火,水面上的船员看不清岸上的情况,岸上的士兵也无力对海面上燃烧的潜艇伸出援手。与战舰不同的是,潜艇一旦遭受致命打击,任何艇员都难逃死劫。

在这个黑色的5月里,大部分德国潜艇都会由比斯开湾出入基地,因而港湾中常常停泊着大量潜艇。在这段时间内,皇家空军海岸司令部的轰炸机从英国西南部起飞,在比斯开湾上空不停地盘旋,对这里的德国潜艇进行轰炸。英国人的轰炸机火力十分猛烈,一架架轰炸机列队飞过投下炸弹,然后转向回来再次轰炸,循环往复,往往在一天时间内能进行十几轮的空袭,隔天休整过后再次出现。浮出水面的潜艇都炸得分崩离析,那些事先没有从潜艇逃出来上岸的士兵,由于想要逃命强行冲上甲板,却倒在了枪林弹雨之中。在港湾里,靠近岸边的潜艇更加容易遭到攻击,因为它们没有丝毫下潜的空间,也没有对空的反制措施。

就这样,整个5月中,英国人一共击沉了7艘德国潜艇。后来,还有36架轰炸机和12架“卡特林娜”式水上飞机被派到这里协同作战,在7月28日之后的这个星期里对德国潜艇展开更大规模、更大强度的轰炸,6天内就有9艘潜艇被击沉。从这年的5月一直到年底,共有32艘德国潜艇在比斯开湾被击沉。在这样惨烈的战况下,邓尼茨依然找到了—些志愿者加入潜艇战的队伍中,但这些人多半都是徒劳无功,白白搭上一条性命。

而大战的另一方,盟军的护航运输队成功地将大批物资运往英国,盟军的胜利就在眼前。邓尼茨终于绝望了,他给U形潜艇部队下达了投降的命令。他最后沮丧地说道:“众位已经尽力了,现在我要给你们下达我最难说出口的一道命令,那就是浮出水面,升起那面黑色的旗帜,向敌人投降。”U形潜艇的官兵们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也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个结果,却有200多艘德国潜艇在浮出水而之后自己凿沉,总数700艘的U形潜艇中只剩下了156艘。

英国海军终于长吁了口气,他们俘虏了这支给大西洋造成了巨大威胁的“狼群”。这支“狼群”用鱼雷和炮弹,在此次战争中一共击沉了约2770艘盟军舰船,这真是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曾令盟军不寒而栗的“狼群”从此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中。

世纪之交走向浩瀚大洋,期待再次崛起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尽管海军并不是德国的主力部队,但德国海军仍然让他的敌人吃尽了苦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并重新建设海军力量,可是,在冷战时期,联邦德国海军力量较弱,且偏于西欧一隅,其主要作用局限于国内防御和协助北约各国保卫从北大西洋到波罗的海的海上运输线,并与北约各成员国海军一道,抵抗来自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的威胁。当时,联邦德国海军有两项主要任务:一是守护住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把苏联海军的波罗的海舰队封锁在内海;二是协助北约在北大西洋的反潜作战。这一具有局限性的使命决定了德国海军的近海防御性质,使其作战和活动区域仅限于北欧,也就是德国海军的战舰一般情况下只在自家门口打转转。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华约组织的分崩离析和东欧的剧变,德意志最终走向了统一,海军的战略任务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自从90年代初以来,针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德国海军及时对其战略、任务、规模、装备、战术及用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为了确立在欧盟的主导地位和扩大国际影响力,德国希望在保留原有近海防御型海军的同时,发展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蓝水海军”,并积极参与北约“由海向陆”战略指导下的登陆作战,提高预防和遏制国际冲突的军事能力,通过舰队环球航行及参与国际军事行动等多种形式彰显海军力量,扩大世界影响力,加强对外联系,为国家的安全和外交提供支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实力迅速名列世界前茅,政治地位也获得了快速提升,在西欧地区成为同英、法齐头并进的“三驾马车”。但相比之下,德国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的实力跟英法等国还相去甚远,其大多战舰服役时间过长,技术性能已经不符合实际需要,这与德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极不相称。有鉴于此,在新军事战略的指导下,自90年代初德国海军便开始实施一系列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发。主要包括:新型海上巡逻机,212级常规潜艇,F124型防空护卫舰,K130型轻型护卫舰及702型AOR作战支援舰等项目。目前F125型多功能护卫舰项目也已经开工。尽管取消了驱逐舰这一舰型,但德国海军新型护卫舰的排水量、尺寸和作战性能都远远超过先前的驱逐舰。进入21世纪后,德国海军明确提出必须维持两支能够在远洋行动的特遣编队,以便能够对欧盟、联合国和其他的国际组织的行动实施快速反应。

随着德国海军战略的不断调整,新型武器装备的陆续服役,海军作战实力尤其是蓝水作战能力的逐渐增强,德国海军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一些国际军事行动中,“日耳曼”战舰又开始游弋于世界各大洋。作为北约成员国之一,德国海军向北约海峡常备海军部队派遣了潜艇和反水雷舰艇,分别向北约地中海常备海军部队和大西洋常备海军部队派遣了护卫舰,这些战舰已成为北约快速反应部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德国海军派出扫雷舰队,去波斯湾水域执行扫雷任务,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海军首次前往海外执行作战任务。1994年7月,德国政府颁布了允许向海外派兵的法案,海军的任务范围有了新的拓展。自此之后,德国海军先后参与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波黑的海上封锁和科索沃战争及在黎巴嫩的维和行动等。2006年9月,德国政府决定向黎巴嫩派遣2000多名海军官兵,支持联合国在黎巴嫩的维和行动。德国海军派出两艘护卫舰,两艘补给舰,一艘辅助舰,四艘快速巡逻艇和两架直升机,同丹麦、挪威、瑞典和荷兰等国的海军联合执行任务,检查出入黎巴嫩海域的船只,防止军火商向黎巴嫩真主党武装提供武器。这是德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第一次在中东地区参与军事行动,德国海军正从西欧一隅走向蓝水海域,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