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国学
26991100000004

第4章 诸子百家,群星璀璨(3)

孔子问礼:孔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一起到周朝的国都洛邑找老子询问周礼,老子看到孔子不远千里来向自己请教学问,就详细地给他讲解了周礼,等到孔子将要离去的时候,老子对孔子说:“我听说富有的人把财物当作礼物送给别人,仁义的人把言语送给别人,我这个人是个穷人,只好盗用仁义之士的名义送你几句话,也不枉我们相识一场。”

老子接着说:“聪慧无比、洞察一切的人反而更容易接近死亡,这是因为喜欢议论他人的缘故。博闻善辩、气度宏大的人反而容易危及自身,这是因为喜欢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的儿子和做君主的臣子的时候心中都不能有自己。做人应该大智若愚,欲望、骄气都无益于身。”

孔子拜别老子后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说老子是“人中之龙,高深莫测”。

老子出关:传说老子晚年的时候看到周王朝越来越不成样子,就想途经秦国,出函谷关到西域去。函谷关的守令叫尹喜,这一天他在城墙上巡视,突然看到“紫气东来”,知道有圣人向函谷关而来,于是就赶紧布置一切,准备迎接圣人。

果然没过多久,老子就骑着青牛翩然而至,尹喜和老子一聊天,才得知眼前骑青牛而来的就是名满天下的老子,这下子尹喜喜不自禁,当他得知老子要出关时,就缠着老子,要老子把平生的思想写成一本书,作为出关的条件,不然就不放老子出关。老子一看尹喜也是有缘之人,自己又急着出关,就将自己平生的思想写成了一本书,总共五千多字,这就是《道德经》。

传说老子写完《道德经》后就劝尹喜和自己一起出关,结果尹喜就真的和老子一起走了。据后来的道教信徒说他们出关后到达了今天的印度,后来又点化了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让他悟道成佛了。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夫唯不争,故无尤。

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9.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0.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5.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

愿做一只自由的乌龟——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道家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被后世尊称为“南华真人”,一生淡泊名利,廉洁正直,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蔑视荣华富贵,虽然生活穷苦,但是却拒绝楚国的重金聘任,为了生活也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着有《庄子》一书,收录了他生平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庄子的思想和老子一样都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他觉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道”并没有什么差别界限。他主张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庄子否定了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地去否定现实,创造出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他主张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却也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他的思考非常超前,比如说他提出了“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的极限思想。庄子还崇尚自然、纯真、自由,反对虚伪。他主张摒弃心中的杂念,专注于自己的内心。

和老子一样,关于庄子也流传着很多传说和故事。例如:

庄周梦蝶: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他的《锦瑟》诗里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前半句讲的就是“庄周梦蝶”的典故。这个着名的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讲的是有一天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悠然自得,非常快乐。庄子梦醒后却迷茫了,因为他弄不清楚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视权贵如腐鼠: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七律《安定城楼》中有这样一句诗:“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在这里,他引用了另一个关于庄子的典故,具体出自《庄子·秋水》篇,说的是庄子听说自己的好朋友惠施在魏国做了宰相,就很想去看看他。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去报告惠施说:“庄周到魏国来是想抢您的宰相之位,您可要防着他点。”

于是惠施也有些紧张,就派人在大梁(魏国国都)搜寻了三天三夜,想要阻止庄子,没想到庄子却大大方方地来拜见他。

庄子对惠施说:“南方有一只鸟,名叫鹓雏,不知道您听说过没有?这只鹓雏展翅而飞,从南海飞向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有一天它恰好从一只正在吃着腐烂老鼠的猫头鹰头顶上飞过,这只猫头鹰以为鹓雏是要和他争夺腐鼠,于是就急忙护住了自己的食物,仰头对鹓雏说:‘吓!’难道现在您也想用魏国来吓我吗?”

惠施听后默默无言。

濠梁之辩: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篇,讲的是:有一天庄子和惠施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tiáo)鱼(一种白色的小鱼)在河水中悠然自得,它们是多么快乐啊!”

惠施说:“您又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您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施说:“我不是您,的确不知道您的想法;同样的,您不是鱼,也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又说:“让我们先捋一捋,现在回到刚开始的问题。您说‘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这就说明您已经知道我了解了鱼的快乐而来问我,那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的快乐的。”

要做自由的乌龟:有一天庄子在濮水垂钓,楚威王派出的两名使者带着重金来礼聘庄子做楚国的国相,使者对庄子说:“楚王早就听说先生是个贤士,愿意把国事托付给先生,希望先生能够出山相助。”

庄子拿着钓鱼竿头也不回,他淡淡地回答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被杀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多岁了,楚王把它珍藏起来,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这只乌龟是宁愿死后留下骨头被供奉起来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泥水中潜行,摇摆着尾巴呢?”

使者回答说:“当然是在泥水中自由地潜水而行啊!”

庄子说:“那两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意在泥水中潜水而行。”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2.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4.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5.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6.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7.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賷(jī)送。

——《庄子》

法制、权术、威势——法家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一个比较独特的思想流派,它主张“法治”,韩非子则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先驱荀子在尊王道、举贤能的基础上又强调要依靠霸力,主张不仅要法先王,也要法后王,韩非子之前,法家主要分为三派:

一派以慎到为首,慎到是战国时赵国人,他是从道家分离出来的法家,长期在齐国讲学,还做过楚襄王的老师。他在政治上主张百姓和百官都要听从君主的命令,而君主就要完全依法办事,把“立法权”和“执法权”都集中在君主手中,特别强调“势”,主张在政治中权力和威势最为重要,要把权力和威势结合起来。君主应该把具体的政务分配给臣子做,自己什么都不用做。

另一派以申不害为主,强调“术”,也就是君主的政治权术。申不害是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韩国为相19年,主持韩国变法,让韩国变为强国。

最后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也就是注重法律和规章制度的作用,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变法,终于让秦国后来居上,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这三派之后出现了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韩非是战国时韩国的没落公子,他主张将“势”、“术”、“法”三者结合起来,认为君主必须具备“势”、“术”、“法”,才能将国家治理好。

法家的历史哲学观相对于先秦其他哲学流派来说可以说是全新的、革命性的,儒、墨、道三家都主张回到过去,效法过去,而法家却主张要正视现实,用变化的观点去看待世界。

在政治上他们主张依法治国,用法律规范百姓的行为,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君王只要掌握了权力和威势,并拥有一套驾驭臣子的权术,就可以很好地治理官员和百姓。

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韩非,是战国晚期韩国人,被后世尊称为韩非子,是韩国王室诸公子之一,一直都不被重用。他是战国时法家思想学说的集大成者,着有《韩非子》一书。

韩非是战国末期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但是很多古人都说他是阴谋家,因为他在着作中讲了很多关于阴谋的理论。韩非看到韩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忧心如焚,多次上书韩王要求变法,可是都没有被采纳。韩非这个人因为口吃而不善言辞,但是他的思想见解和文章却独步天下,连他的同学李斯都自愧不如。他的着作传到了秦国,被当时的秦王嬴政看到,嬴政赞赏不已,就派军队进攻韩国,非要得到韩非。韩国无奈,只能派韩非出使秦国,结果韩非受到秦国的重用。后来韩非遭到同学李斯的陷害,被逼自杀。韩非虽然死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和李斯手上被发扬光大。

韩非之死:据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王嬴政在秦国看到了韩非所着的《孤愤》、《五蠹》(都收入《韩非子》中)等文章,非常赞赏,他对李斯说:“寡人如果能够在有生之年见到作者,并和他做个朋友,那么就算是死都不遗憾了。”

李斯听秦始皇这么说,心里不免有些嫉妒,但还是照实告诉秦王,这是他的同学韩非的作品,接着又向秦王简单介绍了韩非这个人。

秦王听了之后很想立刻就见到韩非,因此马上派出大军进攻韩国,向韩王索要韩非。韩王无奈,只好派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重用。李斯和另一个重臣姚贾心里面嫉妒得要死,他们就对秦始皇说:“陛下要扫灭六国,第一个要灭的就是韩国,韩非是韩国的公子,肯定不会帮助秦国去攻击韩国,这是人之常情。如果把他放回韩国,那肯定是我们秦国的麻烦,不如把他抓进监狱,不让他回韩国去。”

秦王听信了他们的话,命廷尉将韩非抓进了监狱,过了一段时间秦王后悔了,想把韩非放出来,却得到了韩非已经在监狱里自杀的消息。

韩非总结了前期法家代表慎到、申不害、商鞅这三个人的思想,提出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思想,最终建立了法家完整的思想体系。

韩非主张以严刑峻法治国,第一次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和“事异则备变”。

韩非还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的历史,指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必拘泥于老一套的办法。在中国历史上,他还是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3.不吹毛而求小疵。

4.欲速则不达。

5.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6.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8.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

纪律严明,胸怀天下——墨家

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信仰墨家学说的人被称为“墨者”。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大都来自社会下层,是有一定知识的劳动者,他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根本目的。墨者在为自己的理想或是目标奋斗时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就是说就算上刀山下油锅,也不会改变前进的方向,他们把维护公理和道义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