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当徐留平跟沃尔沃、福特公司高层在重庆再度见面后,李书福突然接到一个欧洲打来的电话。电话的内容很简单,福特公司的一位董事将飞抵北京,吉利集团一定要详细汇报自己的规划。
在北京长安街上的东方君悦大酒店,李书福跟当时负责收购沃尔沃项目的副总裁张芃见到了约翰·桑顿。这么个节骨眼上约翰·桑顿还能回中国帮忙,可见曾经是他麾下的两员大将的能耐。见到约翰·桑顿后,李书福充满激情地向约翰·桑顿坦承了吉利集团对收购和运营沃尔沃的计划。
听完李书福一行的汇报,约翰·桑顿匆匆忙忙飞回美国。不过,他对李书福的印象还不错,他给福特公司掌门人比尔·福特二世一句话:建议认真考虑吉利的提议。
约翰·桑顿的北京之行,让大卫·罗斯柴尔德非常开心。
大卫·罗斯柴尔德亲自给艾伦·穆拉利打了个电话,希望他能够在底特律国际车展期间,跟吉利集团的老板李书福进行一次会晤。大卫·罗斯柴尔德的出马,让福特公司的掌门人比尔·福特二世感到不好意思,这回老霸主都出面了,自己再不跟李书福见见面,实在说不过去。
2009年1月,李书福再次前往底特律,将跟艾伦·穆拉利和比尔·福特二世会面。李书福的底特律之行,依然带着收购沃尔沃项目的核心成员,他们不仅带去了参展车辆,还带去了精心准备的收购计划。艾伦·穆拉利在听完李书福的计划后,留下了一句话:“以后我们启动收购,会第一个告诉你们。”
这句话让人有点儿摸不着头脑,艾伦·穆拉利这是什么意思呢?
福特公司在2008年12月就已经开始挂牌叫卖沃尔沃了,怎么说以后启动收购呢?这难道是福特公司的推脱之辞?不过跟比尔·福特二世的短暂会晤之后,李书福心里仍然充满了期待。他很快收到一个消息,在罗斯柴尔德银行欧洲投行部主管汉斯·奥诺夫·奥尔森的牵线搭桥下,福特公司将派员到吉利集团洽谈。
2009年2月初,福特公司跟吉利集团项目团队终于见面了,令李书福欣喜万分的是,这一次见面,宾主双方不再是寒暄,福特公司的代表向吉利集团提供了沃尔沃的相关重要数据。
数据是提供了,然而福特公司却提出了一个近乎苛刻的要求:吉利集团必须在2009年3月底递交标书。
福特公司如此心急火燎,跟新上任的总统奥巴马有很大关系,这位在金融危机之中爬上总统宝座的黑人小伙子,面临的不仅仅是华尔街的崩溃,还要面对一片狼藉的汽车市场,奥巴马上任后立即与总统汽车顾问团队协商,定于3月30日公布美国汽车制造商未来发展计划。
福特公司2008年亏损147亿美元,竞争对手通用跟克莱斯勒在2008年12月分别获取了政府180亿美元跟70亿美元的救助贷款。比尔·福特二世要面子,当初拒绝了政府的救助贷款,现在好了,一旦两个竞争对手在危机中迅速翻身,这对于福特公司来说就是雪上加霜。
时间就是金钱,现在福特公司急需将沃尔沃这个包袱给甩掉。俞丽萍得到福特公司的信息,深知留给吉利集团的时间不多,竞标书一定要在3月12日之前完成,否则吉利集团将错过第一轮的竞标。
竞标书在规定的时间内投出去了,后来的一切都很顺利。2009年4月,福特公司将沃尔沃的数据库向竞标方开放,其中包括吉利集团。吉利集团在罗斯柴尔德银行、会计师行、法律顾问等中介机构的协同合作下,进行了长达四个月的尽职调查,整理出核心文件6 000余份100多万字。
在罗斯柴尔德银行团队进场调查期间,沃尔沃的情况是急转直下,到了2009年6月销售收入才30多亿美元,整年的销售已经很难达到70亿美元。这样一来,沃尔沃的价值再也达不到60亿美元,比尔·福特二世的面子再也保不住了。
2009年7月30日,吉利集团向福特公司递交了约束性竞标书,进入第二轮竞标。俞丽萍团队给吉利集团出具的收购报价是20亿美元,因为罗斯柴尔德银行团队对沃尔沃进行了重新评估,沃尔沃的实际价值不超过30亿美元。事实上,报价20亿美元,背后还谈了很多的隐形条件。
8月4日,吉利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一事达成初步意向。9月8日,吉利汽车高层在香港召开中期业绩发布会时首次公开表示,吉利方面正在参与收购美国福特公司旗下著名高端轿车品牌沃尔沃。
谈判的焦点是“钱”,因为在谈判的过程中,福特公司一直对吉利集团的财力颇有疑惑。这也正是吉利集团的软肋,即便有再宏大的规划,没有钱啥都不要说了,那都是白搭。
吉利集团确实很差钱,在2008年前后,吉利集团一度找到贝恩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晶生,希望低价出让吉利集团股权。贝恩投资有限公司拒绝了李书福的要求,因为当时国内汽车产业格局基本成型,吉利集团这样的民营汽车制造商,不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之列。
贝恩放弃了,高盛来了。
2009年9月23日,高盛终于高调地浮出了水面。
吉利集团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宣布与高盛资本合伙人(GS Capital Partners VI Fund,LP)签署协议,高盛资本合伙人将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认股权证投资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将于可转债发行及认股权证获全面行使后获得25.86亿港元(合约3.3亿美元)。
高盛资本合伙人隶属于高盛集团的私募股权部门。这间公司在高盛整个帝国之中最为神秘,这跟它的注册有很大的关系。高盛资本合伙人注册于德拉瓦,这个地方位于美国东岸,是美国第二小的州,全球五百强企业中有一半以上在这里注册。
德拉瓦成为全球企业巨头注册天堂的原因是这个地方不审查注册股东背景,保密性非常强。如果不在美国经营商务活动,每年只需要缴纳35到100美元的年度特许经营税就可以。所以高盛资本合伙人选择这个避税的天堂,更重要的是为公司背后的客户绝对保密。
高盛资本合伙人的第六只全球多元化投资基金募集了203亿美元,这只基金主要投资于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多个行业,投资目标在2亿美元至8亿美元之间。要想从高盛资本合伙人那里拿到资金,可要付出努力,因为他们要求目标投资回报率为投资成本的2~3倍。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拿了高盛资本合伙人3.3亿美元,按照高盛集团的最低要求,在最后套现的时候,高盛资本合伙人至少要提走6.6亿美元。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跟高盛资本合伙人约定,2014年到期的可转债年息3%,并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按最初换股价每普通股1.90港元转换为约9.98亿股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新普通股。
高盛可不会做亏本的生意,双方签约的时候约定,如果不予债转股,债券将按面值赎回,也就是说一旦转股的时候股价比债券面值低,高盛完全没必要按照约定转股,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稳赚不赔。
转债只是合作中的一项,在整个合作的合同中还约定,高盛资本合伙人将获得约3亿股认股权证,每1份认股权证可认购1普通股。不过认股权证的认购价格比转股价格高,行使价为每普通股2.30港元。
李书福一定会答应高盛这种稳赚不赔的条件,因为现在吉利集团需要大量的资金,旗下的上市公司这个时候资金出现问题,那对于集团收购沃尔沃可是致命的打击。
李书福那是相当开心,能够从华尔街大佬高盛手上拿到3.3亿美元的资金,一方面可以实实在在确保上市公司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的资金链,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贝恩资本有限公司这样的潜在融资对象,甚至告诉中国的地方政府,吉利集团有的是融资魅力,你们看,高盛集团这么大的腕儿都跟我李书福合作了。
在签约的时候,李书福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我们十分高兴高盛资本合伙人成为我们的投资伙伴。我们相信,这项投资不仅表明我们的业务策略是行之有效的,还为吉利注入了额外资本,为我们的长期增长策略提供资金支持。我们还计划与高盛资本合伙人密切合作,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运营效率和公司治理。”
高盛的进入,令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股价一飞冲天,早已实现了2到3倍收益率的内部约定。事实上,高盛的老伙计是福特公司出售沃尔沃的主角,吉利集团未来的预期就在成功收购沃尔沃,高盛跟吉利的交易,老伙计们是高盛资本合伙人的定心丸。有了高盛老东家出手,肯尼斯·立特也要为老板比尔·福特二世从吉利集团口袋里掏更多钱了。
7. 李书福,你总算上船了
肯尼斯·立特最常用的一招就是知识产权。
李书福从高盛那里拿到一大笔钱,兴奋还没有过,很快就被肯尼斯·立特敲了一棍子。
2009年10月,就在高盛投资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的第二个月,吉利集团跟福特公司的谈判突然陷入了僵局,原因是双方在知识产权方面分歧重大。
吉利集团收购的标的是沃尔沃百分之百的股权,在李书福的理解中,既然股权都百分之百收购了,那么沃尔沃在安全与环保方面的知识产权,也就自然归吉利集团掌控,因为这两方面的知识产权代表了未来汽车业的发展方向。
谈判总是需要技巧的,更何况比尔·福特二世身边站着高盛的火枪手呢?肯尼斯·立特想出了当年分拆汤姆逊集团彩电业务知识产权的法子,将关键技术跟知识产权剥离给福特公司,将科研人员移交给吉利集团,称他们可以为吉利集团开发新的技术。
在吉利集团谈判团队跟福特公司团队紧张谈判的过程中,福特公司就沃尔沃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权转让方面动手脚。福特公司试图拆分和规避,他们谋划组建一家全资子公司,接手并继续享有沃尔沃剥离出来的关键技术的所有权及再开发权。
这个秘密很快就泄露了,拿关键技术跟知识产权做文章,这让吉利集团的谈判团队感到很恼火,谈判自然就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肯尼斯·立特可不想就这样把吉利集团给吓跑了,他知道,一旦交易失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价就会哗啦啦下跌,而老东家高盛要想赚取2到3倍的利润,那就真的有点儿难。
2009年12月3日,突然冒出一个更强劲的对手。
美国皇冠财团向福特公司提交了修改后的沃尔沃竞购标书,竞购的价格超过吉利集团提出的20亿美元。皇冠财团在标书中明确保证,财团的融资方案已经完全解决,不仅有美国的基金,还有沃尔沃老巢瑞典的投资机构。
这份充满激情的标书让吉利集团立即陷入尴尬境地,因为吉利集团没有说明融资方案,这让沃尔沃的工会也感到很忧虑,也就是说,吉利集团很难得到沃尔沃工会的支持。
更让吉利集团尴尬的是皇冠财团的股东背景。
牵头皇冠财团竞购沃尔沃的是迈克尔·丁曼(Michael Dingman)和萨缪尔·拉什文(Shamel Rushwin)。迈克尔·丁曼曾经是福特公司的董事,萨缪尔·拉什文则是福特公司及克莱斯勒管理人员。
皇冠财团的出现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吉利集团需要加价了。
没过一个月,突如其来的一位瑞典客人更令李书福始料未及。
2010年1月,瑞典国务秘书、产业大臣助理哈格隆德(Hagglunds)带领一帮人访问中国,期间特意来到杭州拜访李书福。哈格隆德跟吉利集团收购团队不是第一次见面,所以双方见面的时候气氛友好和谐。
吉利集团当时也是相当开心,可是哈格隆德在跟吉利集团见面之后立即接受了瑞典媒体的采访。吉利集团当然希望瑞典媒体能够报道这一次友好的会见,让沃尔沃的工会能够看到吉利集团的真诚。没想到哈格隆德突然冒出一句:“原先的积极信号被夸大了。现在我只能说,双方还未达成一致。”
李书福一听这话,大吃一惊:这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早在2009年11月27日,吉利集团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宣称吉利集团是福特公司首选的竞购方,收购的标的是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沃尔沃将保有其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包括沃尔沃的安全与环保方面的知识产权以及公司为实施既定商业计划所需要的所有福特知识产权的使用权。
吉利集团的高调远远没有结束。2009年12月23日的晚上,国内众多媒体记者收到一条由吉利集团发出的短信:“吉利已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在中国,吉利集团传递给大家的信号是一切都搞定了,而哈格隆德的一句话让大家突然觉得,这是李书福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不,应该是李书福跟200多人的收购团队说单口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