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微动作
26987600000015

第15章 内涵丰富的五官(2)

一家银行遭遇了现金被窃事件,失窃近30万元人民币。银行金库,闲人很难进去,因此最大的嫌疑人就是银行的内部人员,可能是金库管理者,可能是柜台营业员,也可能是办公室里的职员。可是,7名曾经接触过这笔钱的嫌疑人都矢口否认,声明自己是清白的。警方找不到任何线索,案件陷入僵局。

如果能从嫌疑人口中获得线索,警方就会有追查的方向,关键是,如何撬开他们的嘴,让嫌疑人哪怕露出一点蛛丝马迹也好。无奈之下,警方找到了犯罪心理学家魏晋协助调查。魏晋分析,作案的人如果想拿到钱而不被人察觉,就要清楚时间、地点,还要避人耳目,银行的钱每天在柜台、走廊、金库之间流动,他是哪一时刻,在哪个地方下的手呢?更重要的一点,窃贼为什么要拿这笔钱,作案动机是什么?

调查过银行内部人员的背景后,魏晋首先和赌博、炒股、包二奶、做过保密工作的人分别进行了商谈,一轮过后,他锁定了嫌疑人谭俊。谭俊在部队待了多年,转业后到银行担任押运一职。审讯时,魏晋才发现,谭俊的心理素质非常好,对于警方的审讯,他一个字都不说,但是,当魏晋直接问他,“钱是你拿的吗?”“走廊、金库、柜台,哪个地方更方便作案?”时,谭俊的表情僵了一秒钟,之后继续保持扑克脸式的沉默。魏晋认定,窃贼就是谭俊,而且是他一个人干的。当警方循着魏晋的表情提供的线索找到赃款时,谭俊非常惊愕,因为他什么都没说,警方却掌握了所有线索。

左眼左看,右眼右看

人在观察世界时,每个人的眼球运动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眼球都有自己独特的运动轨迹,这一区别可以鉴定一个人的身份。保密单位进门或者进入办公大楼时都需要使用智能卡,或者输入一连串很长、很复杂的密码,后来人们发现,用扫描眼球的方法要简单方便得多。

眼球的运动方式是一项可靠的指标,能够显示出特别的信息。来自芬兰的研究人员调查过广告及其投放位置对在线阅读的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突然弹出的广告最容易让正在浏览网页的人分心;和设置在页面右下角相比,设置在页面上方的广告更能令人分心;动静结合的广告则比单纯动态或者单纯静态的广告更有效果。

专家和新手的眼球运动轨迹是不同的。英国的研究人员对比了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实习医生和医学院学生参与模拟手术的过程。有经验的外科医生的眼球运动完全在呈现手术过程,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应的眼球运动。在学习能力方面,实习医生比医学院学生表现更好,他们更关注如何移动手术器械。

男人和女人看同一幅图时,眼球运动的轨迹是不同的。研究人员对来自不同国家的200多名参与者进行了调查,参与者有20秒时间关注图片。所有参与者都关注图片中女性的面部,结果男性参与者所花时间更长。此外,男人更关注图片中女性的胸部,女人则关注图片中女性手指上的戒指。

眼球的运动方向能显示出一个人是诚实还是撒谎吗?中肯的答案是: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观察眼球运动分辨谎言并不像电影、电视剧里的情节那样简单,如果警察简单地和嫌疑人聊两句,然后观察嫌疑人眼球是向左动,还是向右动,就能轻松地推断出其是否诚实,那就太武断了。事实上,即使能够推断,也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寻找实证,任何没有调查而做出的判断都是愚蠢的。

如果你让一个人“想象一头梅花斑点的狮子”,那么他的意识会在构造视觉上创造出一头梅花斑点狮子,眼球的方位就会停留在右上方。如果你问他“你的袜子是什么颜色的”,他的眼球会转到左上方,去记忆视觉上寻找答案。

也就是说,当望着右边时,他在呈现一个虚构的、想象的事件,如果他看向左边,可能会呈现一段真实的记忆。因为这个原因,说谎者在编造谎言时往往看着右边。此外,眼球水平向右,代表他在构想一个从没听过的声音;眼球水平向左,代表其正在回忆里找寻听过的声音。眼球朝向右下方,他在调用味觉、感觉、嗅觉;眼球朝向左下方,表明某人在自言自语。

当大脑做真实回忆时,眼球会向左上方转动;说谎时,眼球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向右上方转动。如果想知道一个人是否说谎,你可以问一些必须要回忆才能想起来的细节,然后,观察他的眼睛。提醒一下,问的问题要有些难度,如果只是问“你吃饭了吗?”“工作进行得怎么样?”这类问题过于简单而且不需要回忆,眼球是不会明显运动的。

你需要问一些复杂的,需要稍微回忆才能回答的问题,比如,“你是什么时候认识王教授的?”“上个星期在书店碰到了前女友吧,你们说了些什么?”如果对方不经思考就回答,他给你的很可能是一个编好的谎言;如果他的眼球向左上方移动,说明他在回忆当时的情况;如果眼球向右上方移动,他的大脑正在飞速运转,构想一个说得通的答案。

美国犹他州大学的研究人员根据这个理论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测谎工具——眼球测谎仪,即根据眼球运动的轨迹来判断某个人是否说谎。受测者将在计算机上回答是非题,计算机会记录他们作答时的反应。

说谎要比说真话多花心思,因此,说谎者的表情是有迹可循的,比如瞳孔扩张。这些微妙的反应在瞬间发生,人眼很难察觉到,但精密的测试系统能够区分。传统的测谎仪测量的是一个人撒谎时的情绪反应,根据情绪变化引起的生理波动进行判断,眼球测谎仪则依据一个人对某件事的认知反应。

不过,英国的心理学家怀斯曼教授一直在呼吁,眼球轨迹并不能说明说谎,建议人们不要使用这种方法测谎。为了证明眼球运动测谎的不可靠,他们用摄像机拍下了说真话者和说谎者的眼球运动轨迹,接下来,让另一组参与者观察视频中的人是否说谎。在第一个实验中,他发现,说谎和眼球轨迹并不存在关联;第二个实验证明,观察眼球运动轨迹并不能帮助人们明辨谎言。

如果你觉得上面说的这些都是胡扯,最好的方法是亲自验证。眼球运动只是提供线索,不能以此绝对地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在下结论之前,还应该结合其他身体语言,整理了全部的基本行为后再做判断。亲自试试也不错,找一些对应的问题,问问你的家人或朋友——如果他们愿意当你的“实验小白鼠”的话——然后将观察到的眼球运动记录下来。

眼球运动的心理变化适用于绝大部分人,但不是所有人,左撇子的眼球运动和右撇子的情况就正好相反。还有,如果被观察者发现有人观察自己,他就可以保持眼球不动,即使动,也不是自然地运动,观察到的结果是不准确的。此外,如果被观察者的眼球发生病变,这个理论就不适用了。

用眼神杀死你

人类是视觉动物。眼球后方拥有对光线非常敏感的角膜,角膜上有1.37亿个细胞,通过这些细胞,外界输入的信息能够传导到大脑,构成人的视觉印象。感光细胞工作效率非常惊人,可以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也就是说,在转瞬即逝的眼神中,已经有千万个信息从大脑发出,通过眼神表达情感和意向。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眼睛是人类器官中最灵敏的,其感觉涵盖了所有感觉的70%以上。在生物界,能像人类一样识别各种颜色的只有猿猴。视觉位居“五官之王”,足以支配其他的感官。我们品尝食物的时候,绝不会仅靠味觉分辨,食物讲究色香味,首先这“色”,便是通过眼睛来分辨食物的好坏,还有装盛方式、排列方法等。

在阴暗的房间里用餐,即使服务员告诉你说,这是一道美味佳肴,心理也会产生不安的感觉,眼睛看不到,心理上没有安全感,无心品尝,胃口也会大减。反之,在整洁的餐厅里,光线明亮,用精致器皿装盛的食物则使人产生良好的情绪。而一间餐厅的服务好坏,从服务员放下盘子,转身瞬间的眼神就可以看出来。

对于眼神的作用,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了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意思是观察一个人,最好是观察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掩盖不了一个人内心的丑恶。心地光明正大,眼睛就会明亮;心术不正,眼睛就会灰暗无神。透过一个人的眼神,可以窥探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欲望或情感,必然表露在视线上。透过视线了解他人的心态,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重要。

事实上,通过眼神来传情达意,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古时候,人们用“心许目成”、“暗送秋波”形容情人之间的眼神交流,如今依然使用的词语中,如“眉来眼去”、“含情脉脉”、“眉目传情”、“一见钟情”,也都是眼神代替话语传递情意的例子。此时无声胜有声,眼神并不能构成任何话语,却如千言万语随心传播。正如古罗马诗人奥维特所说:沉默的眼光中,常有声音和话语。

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视线固定,久不移开的女性,其内心藏有某种秘密。男性的目光注视是为了观察女子的体形和外表,寻找心理上的接触点。男女不时地对视,是为了将对方引导到自己心上。对于“暗送秋波”,女性优于男性,只要流波转盼,就可以达到含情脉脉,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效果。

王菲在歌曲《传奇》中唱道,“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情人之间的传情达意往往都是从眼神开始的。对异性只看一眼,然后故意将视线移开,恰恰表明其心已生爱意,渴望与之交往,眼神回避不过是心理的反向作用。

火车上或者公交车上出现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在她身上,但是年轻男子会很快将脸扭向一边,转移关注的视线。对于美女,他们可能比任何人都感兴趣,但是基于压抑作用,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制行为。兴趣越大,欲望越大的人,便会使用斜视来偷看。想看清对方,却又不愿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思,基于这个心理,才会出现这种独特的眼神。

与人交谈时,有无视线接触,可以说明对方对自己所说的话是否有兴趣。如果对方完全不看自己,便是没有兴趣。如果对方眼神沉静,说明他已经对所谈的问题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当然,如果对方城府太深,老谋深算,你也只好静观其变了。

如果你向某人求助,他的眼神散乱,说明他有些不知所措,对你的要求有些猝不及防,过了一阵子,他的眼神依旧如此,那他或许真的没有办法帮忙,即使你再着急,也是徒劳无功的。这时候,不必浪费时间,还是自己想办法吧。

及时的眼神交会是真诚、友好交谈的前提。当然,如果你走在路上,发现陌生人一直盯着你,试图与你进行眼神交流,你心理一定会感到不安,甚至感到害怕。不认识的人,眼神偶然相交的时候,便会立刻撇开。因为人们会觉得,被别人看久了,自己就会被看穿心思或侵犯隐私。如果是亲人、朋友,彼此则会默许视线相交的权利,这样便于交谈和心灵沟通。同样是避开视线的行为,受人注意时,人们也会移开视线,尤其当心有愧疚、隐瞒时,就会产生这种现象。

一位名叫詹姆士·薛农的建筑家,曾经画过一幅抽象画,内容是一只皱着眉头的眼睛。他将这幅画镶于大透明板上,悬挂在几家商店前,目的是想借此减少偷窃行为。果不其然,在这幅画悬挂期间,商店的失窃率大大降低。虽然不是真正的眼睛,但对于做贼心虚的人来说,却构成了心理上的威胁。小偷总是极力避开被人盯梢的感觉,即使是假的眼睛,也会让他们对商店望而却步。

由于社会地位、职位的不同,视线接触时的心态定然是不同的。上司和下属讨论工作时,上司的视线肯定是从高处发出,直接投射到下属,下属即使没有做错事,视线也要从下而上,以示尊敬服从,这是职位高的人保护自己威严的方法。如果下属采用平视甚至俯视的态度对待上司,上司的权威就会受到威胁。

性格内向的人在与人交往时很容易移开视线。一旦被别人注视,迅速将视线移开的人,大多内心自卑,有相形见绌的感觉。无法将视线集中在对方身上,或者轻瞥一眼马上将视线收回的人,属于内向而不善交际。听别人说话,一边点头,一边将视线放在别处,说明此人对当下的话题并不感兴趣。两人交谈时,将视线集中在对方的眼部、面部,表达的是真诚的倾听、尊重和理解;一边听话,一边忙活自己的事儿,拒绝眼神交流,是怠慢或者心不在焉。

仰视对方,表示尊敬、信任;俯视对方,有意保持自己的尊严。皱着眉头注视他人,是担忧和同情;面无表情地斜视,是鄙视;看完对方,突然笑了,是讥讽;将眼睛瞪得很圆是一种警告;从头到脚地打量对方是一种审视。

有些喜欢戴太阳镜的人,即使在室内或阴影下也不愿将眼镜摘下,是不希望别人从他的眼睛中发现秘密,也代表一种拒绝的态度。香港导演王家卫常年墨镜不离身,甚至有人调侃说“墨镜就像长在他脸上似的”,除了眼睛不能见光这种客观的生理原因外,时时刻刻戴着墨镜的王家卫似乎也在表达他对当下电影发展趋势的拒绝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