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26984800000027

第27章 重塑自我——跨越人格障碍(5)

可以说,王某的前男友在生活中不仅扮演着恋人的角色,其中更多的还是她潜意识中的父母的角色。但这种情况在恋爱期间,王某是享受的,而在提到结婚的问题时,已经对婚姻产生恐惧心理的王某就十分担心婚后自己会失去那种稳定的情感关系。男友离开时,她才发觉自己失去了精神依靠,体验到被父母抛弃的感觉,难以割舍。像这种情况,即便王某重新恋爱,依旧还是会对另外一半极度依恋。

依赖型人格障碍及其诊断标准

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需要一座靠山,时刻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怀和温情,只要如此,他们往往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兴趣,乃至改变自己的人生观。这样一来,他们便会变得越来越软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处处委曲求全,导致其越来越压抑,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个人追求。案例一中的许某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她由最初对父母的依赖,转而开始对男友依赖,期望获得关怀和照顾,但遭到男友抛弃后,她开始转变为另外一种形式的依赖,即用自己的付出去赢得想要的关注,从中享受被需要和被依赖的成就感。

专家分析,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对自己的事情做出果断决定,依赖于他人给予指引,甚至无条件接受对方的所有意见和建议,听从对方为自己所安排的一切,包括人生规划、职业方向等重大决定。这种过度依赖导致他们不敢独处或者在独处时感到无助和恐惧,生怕被抛弃,在遭到批评和忽略时极度敏感,受伤很深。即便很多时候他们也知道不是自己的错,依旧笑着迎合,为此常常去做违背自身意愿的事情,甚至失去自尊。

那么,依赖型人格障碍要符合哪些标准才能确诊呢?专家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至少符合其中的三项,才可确诊:

1.当自己与亲人的亲密关系结束时,比如离家外出或家人外出,和恋人分开等,感到极度无助和被毁灭的心理感受。

2.总是依赖他人为自己的生活做决定,假如没有他人的大量劝告或保证,便很难做出选择。

3.将决定交给所依赖的人,这样就不用因选择失误而承担责任了。

4.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所依赖的人,过度地服从对方的意志。

5.时常感到无助,尤其是在独处时更有孤寂感,感到自己无能,缺乏精力。

6.不愿对所依恋的人提出要求,包括一些合理的要求。

7.很难对他人的意见提出反对意见,担心失去支持和关注。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现实生活中,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依赖,对身边的人适当的依赖其实是维系感情的良好动机,如果失去了来自别人的关心和照顾,人生似乎就不太完整了。所以,正常的依赖应该是适度的,而病态的依赖就是过度的了。因而,在区别正常的依赖和病态的依赖的过程中,我们很有必要了解病态依赖的形成原因,只有找到这些原因,才能进一步对病态依赖采取矫正措施,不让它扰乱正常生活。

第一,依赖型人格障碍发源于幼年。儿童在幼年时期如果过度依赖父母,会形成依赖型人格,在他们的印象中,父母是保护神,一切事情离开了他们就进行不下去。再加上父母的过分宠爱,事事都帮孩子安排好,任由孩子依赖自己,不给他们独立长大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产生了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性。

儿童时期的过分依赖,严重影响到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发展和形成,乃至成年之后依旧难以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要依靠身边的人为自己做决定。这种情况在女孩的身上比较多见,家长对女儿讲究“富养”,总是处处周到,包办一切,女儿的依赖心理在童年时期产生,青少年时期成形,在成年之后已然定性,导致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形成。

天津市少工委曾经对1500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有51.9%的学生都依靠家长长期为其打理学习和生活用品;有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一旦离开了父母就失去了方向,变得茫然无措;仅有13.4%的学生能够自己处理简单的家务,自己安排学习和生活计划。

法国心理治疗师皮纳发现,那些不愿自己做决定的人其实都是在等着别人给他们做决定。也就是说,这些依赖心理较强的人之所以不愿自己做决定,正是因为在他们的身边有着一群时刻会帮助其做决定的人,这就成了依赖心理养成的重要后盾。如果家长们不注意加强训练子女的独立意识,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第二,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本身也有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

1.没有独立性。由于缺乏独立性,因而患者时常会感觉很无助,在独处时感到没有精神,有被遗弃的心理感受,过分顺从他人而阻断自我追求。

2.缺乏自主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但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是常常意识不到这方面的需求的,或者即使自己有这方面的意识,也会因刻意迁就他人而果断放弃,认为只要自己能够得到对方的照顾和关怀,牺牲这些并不足惜。

3.逃避现实。亲密关系的终结会促使这类人对自己产生怀疑,对亲近和归属感的过分追求导致其失去理性,往往不切实际地将自己置于毁灭的境地。这类人认识不到现实,不能客观分析事件和正确看待人与人之间的远近亲疏。

4.总是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都有一种“自我牺牲”精神,他们自认为只要自己做出妥协,就能换来对方的关注和照顾,实际上却忽略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令其依赖性加重,全身心地依赖于他人。

5.追求完美。心理学家认为,那些自己做不了决定的人通常都有一种不现实的完美主义追求,试图掌控所有因素,但因自身缺乏足够的自信,所以很担心在某些细节上出现差错,让身边的人不满意。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自我修复

第一,针对患者发病的家庭因素,矫正依赖型人格障碍应该先从生活环境入手。这就要求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依赖倾向,要及时警觉,逐步改正孩子的成长环境,包括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等。比如多让孩子独立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交代一些难度不大的任务,令其自行完成等,以便培养起独立做事的意识,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此外,在做关于学习计划等与孩子相关的决定时,成年人最好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一些比较合理的建议要尽量采纳,这些都有助于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的勇气。

第二,对于已经成形了的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要积极做矫正训练。心理学家提出的治疗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习惯矫正法,一种是自信重建法。

1.习惯矫正法。

具有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一般都有既定的依赖行为,所以,矫正的关键就是要打破这些不良的依赖习惯。患者要认清自己的依赖行为,并客观分析哪些事情是自己可以做到,却总是要依赖他人的。

患者在展开自我矫正训练的当天,就应该做好记录,认真把自己每天所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依次写下来。一个星期之后,再把这些事情按照自主意识由强到弱排列出来,并分为三个等级,比如,周一这一天出现的事情,有哪些是属于自主意识较强的事件,哪些是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哪些又是自主意识较弱的事件,分别列出来;周二这一天出现的事情,又有哪些是自主意识较强的事件……这样把一周内的每一天都做简单的划分,周末做一个小结。

下一步,患者要针对自主意识较强的事情做出自己的选择。譬如,周一要穿什么鞋子去上班,穿什么颜色的外套等,这些大可不必征求别人的意见,只要自己觉得好的,自己觉得开心的就可以。训练期间千万不能因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或要求而中止自己的选择,坚持下去,你便会发现:自己做选择的感觉非常好,并且你也会以此为突破口,渐渐在其他事情上有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对那些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患者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加入进去。譬如,当某个计划由他人做出决定之后,你发觉自己并不完全认可,此时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说明不赞同的原因,或者是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一来,在实施的过程中,你既采纳了对方的观点,其中也不乏自己的意见,最后随着自己的观点逐渐增多,你就可以渐渐地由之前完全听从他人安排,转变为自己做决定了。

另外,对于那些自主意识比较弱的事情,患者可以在不改变、不拒绝别人的要求的前提下,做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行为来。譬如,你的朋友过生日,她曾经提出想要一个特别的礼物,在这种情况下,你完全有空间行使自己的决断权——这份特别的礼物你可以在考虑到对方的喜好的前提下,自己做选择。

再如,对方明确指出想要一束红玫瑰,此时你若直接送一束玫瑰给对方,实在有按照对方意愿办事的倾向。但是,下一次你可以不用对方要求,而自己主动去买一束红玫瑰奉上,此外,还可以提议一起去公园游玩或去餐厅享受烛光晚宴等。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已经很享受这个过程了,因为你已经从这类事情中体验到自我创造的愉悦感,事情的本质已经发生了转变。

以上习惯矫正法需要患者的坚持,依赖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正的,但可以在一点一滴的小事情中积累成效。患者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些小事,因为如果患者一不小心就回到了依赖轨道上,便会使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所以,最好是找一个值得信赖的监督者来监督自己。

2.自信重建法。

依赖习惯的彻底矫正还需要从根本上入手,即患者需要找回自信心,从根源上破除依赖习惯。自信重建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方面是排除幼年经历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是找到独立自主的勇气。

童年的经历是造成依赖型人格的重要因素,患者要正确看待在童年时期出现的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的评价,比如,母亲曾经说:“你怎么这么笨,做事磨磨蹭蹭的。”父亲甚至也说过:“快别洗了,让你妈帮你洗,你洗不干净!”其他的亲戚可能也有类似的评价:“你还小,只要专心读书,将来考一个好大学就可以了,别的事情尽管交给我们!”诸如此类的话语,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对你已经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导致你除了读书之外,对其他一切事务都失去了参与和实践的机会。

现在,你应该意识到它们对你的作用了,然后把它们分别写下来,整理好后再逐条分析,并逐一重建认知,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将这些话转告你的父母和亲戚,让他们允许或监督你从现在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要总是拿那些话去指责和阻止你,用鼓励性的话给你勇气和自信心。

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做决定是带有一种恐惧心理的,生怕做错了,失去对方的肯定等。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所在,更有自主做选择的权利,只是你将这种能力放弃了而已,况且你都还没有尝试着自己去做呢,怎么就断定了结果呢?

所以,现在起就赋予自己勇气,大胆地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比如,你可以自己做决定去周边的公园或娱乐场所放松一天,当做给自己放假,也可以试着在某一天里不要去依赖任何人,自己去做一切决定等。通过这些训练,相信久而久之,你独立行事的勇气便会有所增强了,并渐渐不再事事都要依赖他人,最终克服依赖型人格障碍。

矫正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障碍案例

汪强从小就不大爱说话,去年大学毕业,但是最近,已经工作一年的他总是被老总批评。其实,汪强在公司的表现是很不错的,因为他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升职为部门经理,同事和老总还是很看好这位年轻的小伙子的。只是,升为部门经理之后,汪强开始忧心忡忡了,每天的工作量并不大,但他却总是让自己绷紧神经。

一天下来别的同事都是笑嘻嘻地下班了,而汪强却天天愁眉不展,下班时间到了,还不愿离开办公室,有时候甚至累得趴在电脑桌上睡好几个小时。如果汪强如此努力换来的是极高的工作效率,老总肯定不会说什么,可事实并非如此,他经常不能在下班时间完成工作,在召开例会时也时常走神。为此,领导也不止一次地批评他。

一段时间之后,汪强深感体力不支,晚上睡不着觉,早晨起不来,上班后神经紧绷,有时候甚至紧张得不能工作。他也考虑过辞职,休息一段时间,但又觉得现在取得的一切很难得,不想就这么放弃。

后来,汪强把这种情况和最好的朋友说了,在朋友的建议与支持下,汪强找到了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的指引下,汪强回忆了自己以往的经历。

原来,在汪强读小学二年级那年,小汪强和伙伴们做游戏,但由于不小心,他从高处摔了下来,四仰八叉的样子让他感到很尴尬,恨不得当场就钻进地缝里去,而且当时有很多同学在场,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这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次之后,汪强就再也不敢和伙伴们玩游戏了,每次都是自己悄悄地躲在一边,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内向,不爱与人接触。

更重要的是,他从那次之后就非常在意一些细节,比如昨天的红领巾打歪了,被某个同学嘲笑了;今天的鞋带散了,被同桌踩到了;衣服的后襟卷了等等,每次都十分紧张和不安。高考那年,汪强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原因是怕自己考不上大学,后来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汪强勉强参加了高考,但依旧没有考取大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