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缺失的心理课
26983600000033

第33章 社交课——莫愁前路无知己(3)

三年后,晋国侵犯楚国,楚庄王亲自带兵上阵。在交战中,楚庄王发现有一个叫做唐狡的将士,总是奋不顾身地冲在前头。将士们在他的带领下,斗志高昂,在最后一战中,楚国大败晋国,得胜回朝。

在犒赏将领时,楚庄王将唐狡叫到了跟前,好奇地问他:“作战时,你为何如此勇猛,难道你不怕死吗?”唐狡低着头说:“三年前,大王宴请群臣的时候,有人趁着夜黑,冒犯了大王的爱妃许姬,那个人就是我。大王没有追究,反而让所有人脱去帽缨,保全了我的颜面。大王的恩情,我就算不惜性命,奋勇杀敌也无以报答。”

人们说,野花的宽容在于将香气留在了践踏它的马蹄上。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也是将宽容做到极致的境界。贝尔奈说:“不会宽容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我们以宽容待人,对人对己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精神财富。

当然,宽容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还是一种善行的实践。当我们宽容别人的时候,也是在宽容自己,放过自己。同样是面对伤害或者背叛,那些生活在仇恨中的人不见得比选择宽容的人过得更好、更舒心。

与其花时间和力气去仇恨某个人,不如给别人一次改过的机会,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你会倾听吗——做一个“耳聪”的朋友

在一家电台的办公室里,有着几十部电话,每天都会有一些热心的听众打进电话来,电话内容不过是夸奖某个栏目主持人,或者抱怨节目中过多的广告,也有一些年轻的小伙子,专门打进来打听女主持人的电话。

一般情况下,这些电话专门由办公室的实习生接听,主持人是不碰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那个时间。一天夜里,一个加班到很晚的主持人接听了一个响了许久的电话。和对方聊起来才发现,原来他是一个在逃犯。

男子姓王,贪污了巨额公款之后,离开了家乡。三年的时间里,他揣着那笔钱和一大堆高层的秘密在全国各地流浪。可是,不管走到哪里,他都在担心被抓,担心随时会有警察出现。由于长期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他拨通了电台的电话,想要找一个倾诉的对象。主持人倾听了他的故事之后,用耐心和真情慢慢感动了他。最后,他选择了自首。

当“在逃犯主动自首的故事”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时,接听电话的主持人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多人对她冠以“爱心天使”、“谈判专家”的称号,也有人质疑,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电台主持人,并不比其他人出色。当那位爱心主持人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说:“其实,我不过是接了一个电话,和他聊了几个小时。如果说我真正做过什么,那不过就是认真地倾听。”

很显然,作为电台主持人的她,可能时常需要倾听听众来电,需要倾听陌生朋友的心声,于是,她已经将“倾听”当成了一种自动化的程序,好像不需要能量,就能够轻松开启。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倾听不仅是成为他人朋友的一种能力,还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倾听者,要用耳朵,更要用心。尤其是朋友之间的倾听,是一种关怀,更是一种陪伴。有时候,即使没有及时的语言安慰伤心、愤怒或者失落的朋友,只要认真地倾听,同样能够达到安慰的效果。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大概正是这个意思。

莫斯是一位汽车公司的推销员。凭借他出色的口才和热忱的服务,他一直稳居销售部年度业绩第一名。每次接待一个客人,他都会热情地介绍车子的性能、优点、性价比,往往不用多久,他就能轻松搞定一单生意。可是有一次,他的热情战术却失灵了。

从客人进门开始,莫斯就展开了攻势。莫斯从客人的言谈中得知,他想买一款年轻人喜欢的车型,价钱不是问题。于是,莫斯相继介绍了几款高价位的车型,客人也表示很满意。就在莫斯带着客人去办理购买手续的时候,客人突然决定不买了。

看着眼前的中年男子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莫斯开始内心煎熬。

为什么他会突然改变主意呢?莫斯回忆刚刚带领客人看车的过程,他细心地检查每一个讲解的细节,发现自己并没说错专业的知识,也没有冒犯客人的地方。

客人打算出门的时候,莫斯走到他的面前,诚恳地说:“在您离开之前,能告诉我您为什么改变主意吗?如果您愿意指出不满意的地方,下次我就能够改正,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客人说:“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提供服务,你只是在推销车而已。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买车吗?”“送你儿子,因为他考上了大学。”

这时,莫斯才终于明白客人生气的原因。从进门开始,这位中年父亲就提起了儿子考上大学的事,在随后的交谈中,他也屡次提起,很显然,这件事让他非常自豪。可是,莫斯完全忽略了这一点,他只看出了客人不在乎价钱,于是介绍了一些高价位的车型。他完全忽略了,对于这位客人来说,车子的款型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要有人分享他的喜悦。

送走了客人之后,莫斯突然觉得自己离优秀的推销员还差很远。

从此以后,他都以这次失败为戒,在工作中,不仅带着嘴巴介绍产品,还会带上耳朵,倾听客人的心声,用感情和爱心与客人交流。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将朋友当成“垃圾桶”,将一切不愉快的情绪都倾诉出去。当你有一天,能够反过来倾听别人的内心时,就会发现,倾听本身就是一种荣誉。朋友对你有话说,就证明了他对你的信任,如果朋友将他所有的伤心、软弱都放在了你的面前,已经算是作为朋友最高的礼遇了。

然而,人们在倾听的时候,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先入为主。

尤其是年龄偏长,社会经历丰富的人,喜欢以己度人,按照惯有的思维模式猜测对方的心意。这时候,倾听不再是一种心灵的安慰,而变成了善意的曲解。

曾经有一位知名的主持人访问了一位小朋友。主持人问小朋友:“你长大想要做什么呀?”小朋友转了转眼球,笑着说:“我要当飞机的机长。”主持人说:“可是,如果你驾驶的飞机飞到了太平洋的上空,突然燃料用尽了,你怎么办啊?”小朋友说:“我会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背着降落伞先跳出去。”

听到这个答案,在场的所有观众都笑得前仰后合,不过,也有人怀疑,难道这个孩子是个自作聪明、自私自利的家伙?主持人的内心也产生了怀疑,过了十几秒,主持人接着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小朋友说:“我得去拿燃料,然后回来救他们。”听到这个答案,那些心存疑惑的人都舒了一口长气。

很多时候,我们都像那些哈哈大笑的观众一样,听话只听一半就下结论,而且还要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在别人的话里面。作为倾听者,不仅要听到,还要听懂,要经常询问自己,你真的听懂他的话了吗?

是真的理解,还是在自我加工基础上的歪曲?

正所谓“说话是银,倾听是金”,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并非易事,为自己找到一个耐心的倾听者更加困难。每个人都希望身边有一个忠诚的听众,在自己感到无助的时候,可以向他倾诉。可是,在你寻找自己的听众之前,不妨问问自己,你会倾听吗?

谨言慎行——不做伤人的瀑布

梁静是一个说话特直的人,说出来的话有时候都不经过大脑,因此,她总是因为“说错话”而得罪朋友。

有一次,梁静过生日,她邀请了四个朋友到外面吃饭。其中三个朋友都纷纷到达,最后一个却迟迟不到。所有人都在等待,梁静心里也有些着急,于是她随后说了一句:“真是急死人了,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呢?”

梁静觉得自己不过发了一句牢骚,没想到在座的一位朋友不高兴了,他对梁静说:“什么叫该来的不来,这么说来,我们都是不该来的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先告辞了。”说完,就起身离开。随后,另外一个人也跟着走了。

梁静兴致大减,又冒出来一句:“怎么回事啊?该来的不来,不该走的又都走了?”听到这话,剩下的最后一个朋友也不高兴了,他说:“这是什么话?不该走的走了,那我就是该走的那个了?好吧,那我也走好了。”说完,他也走掉了。

所有人都走了,最后一个朋友才匆匆赶来。梁静跟这位交情较深的朋友说明了刚才的情况,“我根本就不是在说他们,结果所有人都误会我”。朋友安慰她说:“看来,你以后说话真的应该注意点了,不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否则的话,身边的朋友都会被你气走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意思是说有时候一句无心的话,说话的人没有当一回事儿,却可能触动了听话者的敏感神经,结果造成对对方的“伤害”。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瀑布心理效应”。信息发出者就像瀑布的上游一样,水面如镜,平静如常,当信息传达到接收者那里,却开始水花四溅,引起了对方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对方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

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是不够熟悉的同事、伙伴,一定要谨言慎行,注意自己说话的分寸。对于不喜欢开玩笑的人来说,哪怕一句简单的玩笑,也可能触动对方的愤怒神经,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如果碰到心胸狭窄的人,可能因为一句话记恨很长时间,那样就太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