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知识点清单-语文卷
26983500000025

第25章 文学(1)

1.基础知识

【创作】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从素材中提炼题材和主题,塑造出艺术形象,并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学作品。

【构思】作者在孕育和创作文艺作品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构思包括从生活素材中选取、提炼题材,从题材中发掘、酝酿主题,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塑造人物,考虑人物之间的关系,探索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的开展,以及确定结构、布局和适当的表现形式等。构思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作者从观察、体验生活,吸取、选择创作材料到酝酿塑造艺术形象这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不离开形象、凭借想象、伴随感情活动和审美评价的主要思维活动及其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1.形象思维运动过程的始终贯穿着具体的形象;2.形象思维是凭借想象的,它充分地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与逻辑思维是相联系的;3.作者形象思维中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总是把全部激情倾注在塑造的形象上,感情渗透进形象思维,促进形象思维的进行。

【形象】作者通过艺术概括、虚构和艺术加工所创造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它一方面保持着生活的具体可感性,使人们好像接触到现实生活本身一样,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另一方面,它是经过文艺家头脑加工的产物,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具有思想倾向性。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主要是人物形象和有关的生活情景的形象,但通常指人物形象。

【形象性】文艺作品在用形象手段反映生活时所具有的具体、生动、感人的属性。也指语言表达上给予人的一种具体的活生生的感觉的因素。形象化的过程,不是照搬生活的过程。形象化的过程是概括化和个性化统一的过程。所谓概括化,就是作者将生活中积累的材料加以选择、集中,使它们更突出本质的意义;所谓个性化,就是使这一形象不仅具备共性,而且还具备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

【形象化】指文学艺术创作中反映现实、描绘形象的方法,又指反映现实、描绘形象所达到的具体,生动、鲜明、可感的程度。形象化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来塑造形象并使之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或指属于文章性质(非文艺性)的论着、讲话中的某些具体、生动的描述。

【典型】即“典型人物”、“典型形象”、“典型性格”。文艺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比较集中概括地说明某类人、事、物的某些方面的本质特征。它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深刻反映社会本质的共性。典型人物是高度的个性和充分的共性统一的人物形象。从典型人物身上既能看到这一社会集团的鲜明的标志,又能明白无误地把他们跟同一集团的其他人区别开来。他们是独特的个别,同时又是普通的一般。

【典型性】作家、艺术家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达到的典型化程度。是鲜明的个别性,独特性与概括性、普遍性的统一。文艺作品中,凡是具有生动、鲜明、突出的特点,而且又有普遍意义、揭示了事物本质的人物形象、生活情景和思想感情,都有某种典型性。典型性有时泛指事物的代表性。

【典型化】作家、艺术家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把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东西,经过选择、提炼,集中概括成为既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又能揭示生活本质规律的材料。有了这一过程,作品反映的生活就比普通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正像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儿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在文艺作品中,凡具有生动、鲜明、突出特点,而又有普遍意义,揭示了事物本质的人物形象、生活情景和思想感情,都有某种典型性。

【典型人物】又叫“典型形象”、“典型性格”。作者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能集中表现一定的时代、一定的阶级、一定思想倾向的某些本质方面,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独特的个性,达到共性与个性高度统一的艺术形象。

例如:

鲁迅《阿Q正传》中,把阿Q的命运同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的社会生活和历史面貌联系在一起。阿Q所具有的“精神胜利法”,既表现了他的自尊自大、忌讳护短、愚妄麻木、自欺欺人的个性特征,又概括了那个时代深受统治阶级思想奴化,虽然想改变受尽屈辱的社会地位却又不知如何革命,最终仍然不免成为时代祭品的农民阶级的共性,同时还集中反映了当时各个阶级普遍存在的民族共同心理。

【典型环境】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环境。它是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阶级关系及发展趋势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只有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才能揭示其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表现人物性格的社会本质和时代意义,这样的人物才具有充分的典型性。

【想象】形象思维的主要表现形态。指人们在外界现象的激发下,将大脑储存的对过去来自社会实践的表象、感觉、印象等重新组合,或者在大脑中将现实形象幻化升华,从而产生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想象可以补充生活事实的某些不足,突破作者直接经验和感受的局限,赋予艺术形象以更大的内在连贯性和外观完整性。写真的记叙文章有时也使用想象的方法。想象可分三种类型:1.追述:把过去的事情说得像在眼前一样。如《猎户》中,作者访问打豹英雄董昆时,追溯了儿时与尚二叔的生活片断。2.预言:把未来的事情写得好像在眼前一样。如《路标》末段预言学雷锋运动的沸腾景象就属于这种想象。3.悬想:把自己想象的实际上不一定存在的事物.说得像在眼前一样。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触景生情,因自己茅屋所受到的风和雨的袭击,想到广大人民所遭到的大大小小日日夜夜的风和雨的袭击,于是强烈希望尽快建筑起很多很多“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高楼大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的宽广的襟怀。

【联想】根据事物内在的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外的事物的思维活动。文学作品和普通文章都使用联想的方法。联想可分四种类型:1.相类性联想:根据事物间的某种类似点,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过程。如秦牧的《土地》这篇文章,引证广泛,联想丰富,涉及古今中外,所有的材料都由《土地》联想起来,并且紧扣赞美土地上的劳动者,启发人们热爱、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土地这一中心。2.相反性联想:根据事物的某种相反点,由此事物而转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如臧克家的《有的人》就是在“活”与“死”的相反点上,把抱有不同人生观的两种人联系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3‘因果性联想;根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或由因及果,或由果及因的一种思维过程。如由火想到热,由开花想到结果等。4.事理性联想:根据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内在联系,或由事及理,或由理及事的思维过程。如议论文章《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先讲南郭吹竽的事,从分析它的现象中概括其本质,在一个“充”字,然后由此转移到所要论说的道理上来。5.多向性联想:由一个特定的对象自然联想到同类的、相近的对象;也会联想到相对的、相反的对象;有时还会由不相同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因果的联想等。如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多向性联想的材料,进行分析,有力地批驳了谬论。他首先联想到这一谬论的根据;“两年以前”、“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又“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这就“失去了自信力”。这就是“失去了自信力”。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出这是“他信力”,决非“自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接着,作者再进一步,

运用多向性联想,他想到我国历史上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等等,他还想到了当时那些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着的革命战士。这些事实无情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的丑恶嘴脸,进而号召广大人民必须擦亮眼睛,不要被反动派所蒙蔽。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在文学创作上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词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毕肖。如鲁迅《故乡》的开头就是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不但将故乡深冬阴晦天气笼罩下的原野尽收笔下,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作者内心的深沉的悲凉情绪。

【表现手法】文艺创作中,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如文学创作中各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方法以及讽刺、夸张、象征、比喻、对比、借代、拟人、排比、对偶、层递等。它是人类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着历史的继承性。

【素材】文艺创造者从社会生活中摄取的,尚未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如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素材就是他自己经历过或了解到的贵族官僚家庭生活情况。素材具有丰富的客观现实性,是文艺创作的基础。在摄取素材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观点,不加区别和选择,生活中有什么就搜集什么的纯客观主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选材】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选择能够表现主题、证明观点的材料。选择材料的标准大致有六点:1.材料的思想性。材料必须能从各方面说明主题,突出主题,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2.材料的具体性。有具体的材料才能写得血肉丰满,能感动人、能说服人,让事实说话,“事实”就是具体材料。3.材料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材料才有说服力。“真实”的含义有二:生活的真实,即真有其人其事,不是虚构的,是普通文章的原料:艺术的真实,即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4.材料的典型性。选择最深刻、最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质的、而又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来表现主题。5.材料的新鲜性。要选择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的材料,才能表现新人物、新事物、新气象、新风尚。6.材料的逻辑性。选用的材料,要按一定顺序排列。如以时间为序,以地域为序,以人物身分为序或以人物思想发展为序等。

【主题】作品或文章(文章中多称为主旨)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也就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总的意图和基本观点。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的核心,是作品的灵魂和统帅。它是作者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经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得出的结晶。如鲁迅的小说《祝福》的主题是通过祥林嫂嫁后寡居被卖,卖后再寡居,‘受尽摧残蹂躏的惨痛悲剧,揭露和抨击了宗法制度、封建礼教及封建迷信吃人的罪恶本质。这也是作者自己对某种生活现实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表现。确定主题的原则有五点:L主题要正确。所谓正确,就是主题具有时代感,要有时代气息。2.主题要鲜明。所谓鲜明,就是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3.主题要深刻。所谓深刻,就是对主题要深入分析,给人以深刻的印象。4.主题要集中。所谓集中,就是说一篇文章里,只能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阐明一个道理。多主题就是无主题,无主题就会杂乱无章。5.主题要有新意。所谓新意,就是主题要有新鲜感和现实感。最忌空话、套话,务去陈言和老调,要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和见解。

【题材】作者根据创作意图将摄取的生活素材加以选择、提炼、加工,组织到作品中,闲以表现主题思想的材料,即作品中所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它是构成作品内容的要素之一。不同种类和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对题材的要求不尽相同。抒情性作品往往通过最富有特征、最发人深思的某些片断的生活情景,集中地表现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因此这类作品的题材比较简短、单纯,一般不具备完整性格的人物和完整发展的事件。叙事性作品的题材通常包括人物、环境、事件三个方面的因素,人物是主体,环境是人物行动的依据,事件是人物生活的历史,三种因素有机结合,构成相对完整的生活现象。题材与主题的关系是:主题由题材体现,不能外加,不能任意拔高·,题材须由主题统率,主题一经确定,就对题材起支配作用。题材的选择取决于作者的生活实践,并受其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制约。题材也有重大的和一般的区别。一般地说,重大题材较一般题材更便于体现生活的本质,表现深刻的主题,但选取一般题材,只要选材严、开掘深,也能表现深刻的主题。广义的题材是指文艺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的性质或范围,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爱情题材、历史题材、现代题材、革命斗争题材、少数民族题材等。

【体裁】又称“样式”。一般指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的类别,即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艺作品结构的稳定形式。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会不断地有新的体裁产生。作者选取什么体裁作为展示形象的结构方式,须由他所要描写的生活题材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决定。内容决定体裁,体裁表现内容。文学体裁主要分四大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每一类文学体裁中,又分为若干样式。

【剪裁】指根据主题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剪裁要求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中心突出,文章和文学作品都需要剪裁。剪裁应根据两点:1.根据主题(主旨)的需要。能突出主题的重要材料,要详写,起陪衬作用的一般材料,要略写;与主题无关的材料,要舍弃。详写是为了突出主题,使主题更鲜明;略写是为了照顾全局,使主题完整。2.根据文学或文章的体裁。如小说,对主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刻画要详写,而议论、抒情部分可略写;诗歌则主要在于思想感情的抒发。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用途等要详写,而对为说明的例子,只要简要交代清楚即可,议论文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形式来阐明观点的。因此议论说理部分要详写,而引用事实作论据部分,一般应概述。’

【背景】有四种含义:1.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2.指某’-·作品产生的某一时代的社会矛盾的总的形势.又称“时代背景”、“历史背景”。3.指演剧时舞台上的布景。4.指在绘画、摄影和其他美术作品中,衬托主体的背后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