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告】辞格的一种。对不在面前的人如在面前的呼名说话,或者把物当作人呼唤说话的修辞方法叫呼告。人们要表达强烈的感情时,往往采用这种表现方法。呼告可分两种:1.示现呼告。如:“人们告诉我:为了提高采茶的速度,沈顺花,话语不多有着惊人毅力的姑娘,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苦磨苦练,有时天不亮就爬上山去练习,有时夜深了还在茶丛里采茶。刮着风,她在练,下着雨,她在练;手磨破了她在练,身子生病丁她还是在练。沈顺花,你这个不声不响的姑娘,你为什么对采茶是这样的热心,你为什么对提高速度是这样的追求,是为的个人出风头吗?还是为的多增加一些收入。不,这种想法对她来说简直是一个污辱。她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这样的事情。”(峻青《秋色赋·翡翠谷》)2.拟人呼告。如:“三峡呀!望不尽的高山峻岭,你使我们的队伍更新,更大,更有力量了。我们感谢,永远感谢你,崇高的母亲。”(刘真《望截流》)作者在情感万分激动时,不论出于哀痛,喜悦、赞颂或祈求等等,运用呼告才能把奔放的感情尽情地倾泻出来,才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呼告重在写出作者主观的感受,感情的逻辑往往代替了生活的逻辑,但呼告又要立足于现实,作者只有对所写的人或事物有深切的理解,强烈的感受,才能写出情在意中的呼告。运用呼告都是把原来可用他称的写法,变为用对称的写法。
【双关】辞格的一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叫作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如:“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摘自《天安门诗抄·向总理请示》)从词面看,是写黄浦江上的一座桥,但实际上,全诗抒发了人民对周总理无限热爱,对“四人帮”无比仇恨的强烈感情。“江”、“桥”、“摇”都是双关辞,表面上指江桥腐朽动摇,实际是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这一小撮“四人帮”,将要垮台覆灭。最后写向总理请示,如何粉碎“四人帮”,就把人民对总理的爱和对“四人帮”的恨,集中而有力地表达出来了。2.语义双关,“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风。其判云:凡鸟偏从未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曹雪芹《红楼梦》)这是暗示王熙风的一生。“凡鸟’二字合起来是王熙凤的“凤”字。“一从二令三人木”是说贾琏对王熙风开始是听从(一从),继则冷淡(二令是“冷”字),终于遗弃(人木,是“休”字,是休弃的意思)。“哭向金陵”,是说被休后哭泣回到金陵。这首诗概括了王熙风的一生遭遇。3.音、形双关。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飚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杨柳”与杨花柳絮的“杨柳”音、形相同,“杨柳”指杨开慧和柳直荀二位烈士。4.音、形、义双关。如:“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道路的“路”和革命道路的“路”,音、形、义相同。例句中的“路”指革命道路。
【引用】辞格的一种。在说话和行文当中,引入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故事等等),借以说明问题,阐明观点,增强说服力的叫作“引用”,也叫“引语”。引用有三种:1.明引,直接引用原话,在形式上注明,或者加上引号的。如:“《北略》卷二十载:‘内宫降贼者自宫中出,皆云:李贼虽为首,然总有二十余人,俱抗衡不相下,凡事皆众共谋之。’这确是很重要的一项史料。”(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2.暗引,这是间接引用,不注明出处,也不加引号,直接把原话融合在自己的话里,或者只引原话的大意。如:“他全心全意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纪念孙中山先生》)例句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原话出自诸葛亮《出师表》,用在这里,没注明出处,也不加引号,很自然地把它融化在自己的话语当中了。3.仿引,这是仿用原话的形式,保留一部分原话,另外换上某些新词。如,“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例句中的“后发制人”,在《汉书》里原话是“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意思是说,先动手就能制服敌人,后动手的就要被敌人所制服。毛主席把“后发制于人”改成“后发制人’,赋予新的意思,即弱者先让一步,以便在有利的条件下去战胜强者。引用语的一般特点有:1.语言凝炼;2.形象鲜明,3.表达效果好;4.起证明作用。运用引用手法,一定要正确理解原话的意义;引用原话,不是为特定的需要,一定要忠于原文;引用时要与自己的意思配合得当,避免语意含混不清;引用谬误观点,必须选用对方有代表性的观点,才能反驳有力、中肯。
【错综】辞格的一种。为了避免单调乏味,把可以用相同的词语,句式表达的语言形式有意加以变化,使词面别异、句式参差的修辞方法。如:“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取掠其人,倚叠如山。”
(杜牧《阿房宫赋》)“收藏”、“经营”、“精英”都是词语的错综。又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前两个分句用直陈语气,第三个分句用反问语气,这是句式的错综。
【飞白】辞格的一种。故意用别字来表现人物的修辞方法。例如老舍《龙须沟》中一段对话就是用的飞白手法:娘子:“自从他看上自来水呀,天天夜里他不定叫醒我多少遍。一会儿,娘子,鸡还没打鸣儿哪?”大妈:“吓,他可倒鸡集呀!”“鸡集”是“积极”的别字。
【嵌字】辞格的一种。故意把几个特定的字嵌入几句话中的修辞方法。如:“江河湖海浪涛起,亿万人民悼总理。青山绿影低下头,滚滚泪痕哀声起。靠着泰山心难移,谁料星陨日月泣。边防战士继遗志,誓和‘白骨;斗到底。”(《天安门诗抄·藏头词之七》)
【歇语】辞格的一种。又叫“藏词”。就是把本意藏起来,以另一部分代替本意。运用藏词手法能给人以幽默感.并能使语言显得优美、活泼。有两类:1.由成语构成的。如:“下马威一风”。2.由前譬后解构成的。如:“兔子尾巴一长不了”。在运用时1.类的“后部分”是一定要“歇”的。2.类的“后部分”可“歇”,可不“歇”。至于前后两部分的关系:1.类是用前一部分代替后一部分;2.类是以前一部分用取譬的形式来表现后一部分。歇语的类型大致有八:1.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内情的说明,如:‘周瑜打黄盖一一个愿打,一个愿挨”。2.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趋势的推断,如:“泥菩萨过河一自身难保”。3.后一部分是前一部这一行为的动机的说明,如:“黄鼠狼给鸡拜年一没安好心”。4.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形色的描写,如:“小葱拌豆腐一一青二白”。5.后一部分是前一部的情态的说明,如:“哑巴吃黄连一有苦说不出”。6.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性质的说明。如:“六月里的梨一有点酸”。7.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形象的说明,如:“骑着驴看唱本一走着瞧”。8.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结果的注释,如:“隔着门缝瞧人一把人看扁了”。
【摹状】辞格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形状、声音和色彩如实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可分为摹形、摹声和摹色三种:1.摹形:摹写形状。如:“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圆规”的形状,反映了中国农村经济的破败,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和精神上所受的毒害。2.摹声:摹写声音。如:“他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孙犁《荷花淀》)“哗、哗、哗”是划水的声音。3.摹色:摹写色彩。如:“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老舍《骆驼样子》)“灰茫茫”是被风、土、雨搅混丁天空的颜色。
【同字】辞格的一种。把相同的字放在每句末尾的一种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可以使语言顺口易记,便于传诵,容易引起联想。有些谚语、顺口溜、唱词采用这种修辞方式,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修辞的方法。如:“困难是石头,意志是榔头,榔头敲石头,石头就低头。”
【镶嵌】辞格的一种。在词语中添加虚词或数词的修辞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构成的词语,绝大多数已演变成成语了。可分两类,1.镶嵌数词。如;七上八下、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三头六臂、三长两短、干门万户、千军万马、五光十色。2.镶嵌虚词。平者常也、其容且易、冤哉枉也、二三其德。【讳饰】辞格的一种。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如:“尤氏说:‘我也暗暗的叫人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且慢慢的办着呢。’”(《红搂梦》)“那件东西”是指棺材,却不便直说,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能理解的。
【回文】辞格的一种。无论顾读、倒读都可以读通,造成循环往复的语言形式,而且意义基本不变的一种修辞方法.诗、词、曲都曾经有过。诗叫回文诗,词叫回文词,曲叫回文曲。如:“碧芜干野旷,黄菊晚村深。客倦留甘饮,身闲累苦吟。”(王安石(碧芜,)这诗倒读便是:“吟苦累闲身,饮甘留倦客,深村晚菊黄,旷野平芜碧。”意义基本一样。
【跳脱】辞格的一种。说话和写作时,中途突然断了语流,以表示思想急转或事象突出的一种修辞方法。用跳脱修辞法组成的语句,大都用破折号或删节号表示。可分三种:1.急收。话到中途,突然中止。如:“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鲁迅《狂人日记》)结尾急收,语意很清楚,就是不允许封建礼教继续吃人,号召人民起来推翻万恶的旧社会。2.急转。语意急转,突然将话引到另一方面。如:“‘一代不如一代,一’九斤老太正在不平,便对赵老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鲁迅《风波》)。3.中断。说话突然中断,插入别的话,插话完了,又同前面的话连接起来。插话含有说明解释的意义。如:“宣统元年九月十四日一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一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蓬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鲁迅《阿Q正传》)
【换位】辞格的一种。指变换字、词、短语或句子的次序或位置,回环往复地说的一种修辞方法。如:“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鲁迅《故乡》)上例生动地表现了杨二嫂的愚昧、自私、轻浮、尖刻的性格。
【转类】辞格的一种。指把某一类属的词有意转作别一类词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又叫“转品”、“活用”。如:“这一切等等,确是十分‘堂·吉诃德’的了。”(鲁迅《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堂·吉诃德”是名词,这里当形容词用。
又如:“富国强兵”。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国家富裕,使军队强大”。
【连用修辞法】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分别用了几种修辞方法。如:“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成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项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鲁迅《故乡》)这段话通过大量的摹样修辞法,如摹形“很深的皱纹”、“浑身瑟索着”,摹色“肿得通红”、“红活圆实”,表现了闰土饱受生活苦难折磨的变化。最后一句“像是松树皮了”是明喻修辞法。
【兼用修辞法】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把几种修辞方法交织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如:“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这是一组排比句,其中“长征”是间隔反复,“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是暗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这是对偶和借代兼用。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以对偶的形式充当句子的定语,其中“百”是借代手法。“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这是比喻和对偶的兼用。如:“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是明喻;“织布穿梭”和“缝衣透针”是对偶。
【兼连综合修辞法】在一句话里或一段话里,既同时并列地运用几种修辞方法,其中的内容又是几种修辞方法交织在一起的叫兼连交错修辞方法。如:“你看,你看,这不又是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着你们!”(袁鹰《井冈翠竹》)全段是反复、排比和拟人的连用。如:“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是排比和拟人的兼用;“你看”、“你看”和“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是反复。“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是排比和反复的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