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赢在管理:别把企业做垮
26978300000016

第16章 视“责任”若无物(2)

警惕:员工不是赚钱机器 把人当成机器的“泰罗制”管理法被渐渐唾弃之后,到上个世纪中后期,管理界就有不少人提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强调和谐融洽的企业文化。但即使到了人性化管理被大部分企业和企业家时常挂在嘴边的今天,亦有人总结说:“平等、开放、人性化是企业文化的神话,而利益、利润的最大化才是企业文化的实话。”

企业需要利润才能存活,因而企业言利并不可耻,但企业运作仅仅靠无限制地追求利润亦是不能长久的,言利不言义的最终后果,仍是损害到企业的利益。不单对外部的顾客要如此,对内部的员工也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兼顾利与义的关系。

对企业而言,员工都是为企业经营而工作,但对员工而言,工作不只是为了薪水。

从表面来看,四大事务所的薪酬待遇在同行中是偏高的水准,但是高水准的薪酬也会令员工生产不满,若认为这是因为员工过于贪心,则是没有真正去了解员工的心态是什么,也没有弄明白员工对企业的价值是什么。

企业的财务账本上,员工的薪酬属于经营成本,用他们创造的产值减去成本,则是企业的利润。这样的数据简单而直接,企业管理者的主要精力,往往都会用在如何让产值与成本之差最大化上面。

然而,员工心中也有一个账本,这个账本上计算的不光是月薪、红利之类的财务数字,他们会将其他因素也纳入加权范畴,比如自己的时间、精力上的付出,比如上司对自己的态度,还有企业的社会声誉、自己的成就感、未来的发展前途、乃至个人健康、家庭和睦等等,变数相当之多。

仍以普华永道为例,实际上,在2004年这次风波之前,公司就曾有过因经营额下降而强行裁员的事,并且在裁员过程中,毫不考虑员工曾对公司有过什么贡献,并且使用逼其自动离职等手段,逃避应支付的遣散费。待到业务繁重时,又不得不把被裁的员工召回来。而即使在2004年风波之后,公司仍未吸取教训,对待员工手法一如既往。一到业务不够多,就用变相减薪的方式减少人力成本的支出,即使有人辞职,公司也不表示出挽留的意向,就好象他们与公司过去的发展毫无关系一样。

这样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有用时,就给员工们安排尽可能重的任务直至其承受力的极限,没用时,就置之不理的对待工具一般的管理态度,让员工们觉得“非常没意思”,因为在公司里,没有人关心他们作为一个人,在工作之外的需求,他们的前途也好、健康也好、生活也好都不在企业的考虑之列。他们的工作再出色,也只是薪水与劳力的交易结果。

作为有血有肉的人,被当成一件机器——哪怕是有用处的机器,心理感受也是极其糟糕的。因此,到了一定的时候,员工们就会表现出作为“人”的能动力来,让企业见识到他们有创造力,也可以有破坏力。短期来说,这种破坏力会直接让企业的管理者面对事项无法进行的困难,而长期来说,员工都不能或不肯与企业共同发展、同甘共苦,则企业的前途也会出现停滞。

第三节 企业自私病

典型案例:

美国汽车业的几宗罪

——美国汽车业曾是美国企业界的支柱产业,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就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只是,这种发展背后,却隐藏着整个汽车行业的巨头们为了求取高额的利益,不惜使用各种手段阻碍社会进步的不光彩行为。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遇到困难时,也就很难得到社会的支持。

金融海啸的冲击之下,美国汽车业在2009年走入了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不单业绩下滑、股价狂跌,而且还不受政府待见。为应对金融海啸,美国政府拿出7000亿美元资金来救助美国金融企业,但却否决了划拨250亿挽救汽车业的议案,连美国媒体也表示不应援助汽车业。这在美国汽车业的发展史上真是前所未有的困局。

要知道,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而汽车业则居于支柱产业的地位,并且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跨国大企业的影响力遍及全世界。

就像广东俗语说的,“有多么风流就有多么折堕”,往日的风光与当前的生死危局形成鲜明对比。

细究其根源,美国汽车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自私自利”,动用各种手段维护汽车企业的利益,甚至不惜以阻碍国家利益为代价,已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反思。

美国汽车业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史上,做过些什么损人利己的事呢?比较重大的大约有这样几项:

首先是对公共交通系统的阻碍。如今的美国人,出行主要靠私家小汽车而不是公交系统,但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城市的大众交通系统已初具规模,电车、地铁四通八达。但从 20年代中期开始,以通用汽车公司为首的几大汽车企业,加上美孚、火石等大型石油公司,联合起来,通过控股公司收购股票,控制了16个州44个城市的大众交通系统。之后,他们又将公共汽车系统卖给地方财团,但在转让合同中设置了一项条款——禁止购买非汽油动力的运输设备。由于当时以汽油为主要燃料的公共汽车耗油高、使用年限短,公交系统一步步走向亏损,自然就谈不上多少发展。人们更乐于选用小汽车作为出行工具,这样一来,通用汽车公司通过用私家车取代公共汽车将其收入提高了10倍。之后,美国筑路者协会、美国卡车协会和美国石油协会又大力游说各级政府,大量兴建高速公路,公路运输由此得到很大发展,汽车制造商们用载重汽车取代火车,又将收入提高了25~35倍。

其次是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阻碍。汽车企业与石油企业出于利益的一致性,共同游说美国政府,用财政补贴等手段长期维持低油价,以促使消费者更乐于购买汽车,而由于低油价的支撑,美国汽车业也因此得以持续销售其高油耗、高利润车型。为了维持高利润的高端车型的市场,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油电混合车、电池车空间自然被排挤。由此,规模大、数量多、财力雄厚的美国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方面远远落后于日本的同行。

火车、有轨电车等捷运系统的落后,促进了公路交通越来越发达,私家车和载重汽车渐渐成了美国占统治地位的运输方式。至于由此带来的过度能源消耗、污染空气、交通堵塞等,则不在汽车业主的考虑之列。

正所谓“害人终害己”,忽视公众利益的行为最终会受到惩罚。

等到人们发现臭氧层出现空洞,石油消耗会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会损害人们的健康,便开始重新审视与汽车发展息息相关的高能耗生活方式,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阻碍无公害捷运系统发展的利益集团。而且,在石油危机开始显形之后,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增大,不能适应消费者新变化的美国汽车业便整体陷入困境。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巨头相继进入破产程序,并且难以再求取政府、社会的支持。

警惕: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进步

“对美国有利的就对通用汽车公司有利,反之亦然,对通用汽车公司有利的也对美国有利。”——这是194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查理斯·威尔逊(Charles Wilson)的名言。

从字面来看,威尔逊的境界还真是不低,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呼之欲出。可惜的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表面那些美好,威尔逊说这个话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就任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的国防顾问。他上任后不久,国家洲际防御高速公路计划就实施了。这一浩大的工程消耗了数以亿计的美元,遍及全美各地,而作为公路运输主要的工具——汽车的制造商,各大汽车公司自然受益匪浅。更有甚者,州际公路在建时,通用汽车和其他几家汽车公司提出,买断并拆除城市中的有轨交通系统,这样一来,汽车成了美国人不得不依赖的交通工具。

不知在威尔逊及其他那些汽车公司的高层们心中,是否当真认为这种做法是有利于国家和公众的,总之,大企业依仗着对经济、对政界的影响力,费尽心机说服政府出台有利于自己的措施,并不是什么新闻,至于那些打着有利公益事业的招牌的措施当中,其中有多少其实是为企业赢取暴利、排斥竞争者并不难分析出来,而其中又有多少实质上会对社会进步造成障碍的,则短期之内常常还难以发现。曾几何时,美国人还曾为自己发达的公路体系而自豪,美国的交通和城市发展模式也是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金融企业的身上。这一次的金融海啸可以说是由于金融家们的贪婪与玩弄手段造就的,而危机出现之后,他们又以不能动摇国家经济的理由要求国家拨出巨款来救助金融界,其行为类同于绑架。而事实上,在美国政府拨出上千亿美元的“救市”资金之后,那些金融家却拿着这些钱吃喝玩乐,以至于当媒体拍到金融家在危机之后还花费巨资玩儿豪华度假的照片之后,美国民众纷纷要求政府不要再浪费纳税人的钱在这些“蛀虫”身上,并将他们绳之以法。

不过,不管是有心的伪善还是无心的伪善,虚假的表象总会被时间给冲涮掉,那些金玉其外的东西,迟早要露出败絮般的内瓤。当公众发现在那些漂亮的交易当中,真正得利的只是某些背地里使了手脚的利益团体,他们在后悔上当的同时,是不会轻易原谅这些团体的。

实际上,运用非正常手段获利,以及被过度保护的企业,还会有逐渐失去努力的动力,从而导致创造力、效率下降等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未必是好事。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身为社会中的分子的企业也不能置身事外。当整体环境都有所停滞,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不可能总是超前,倘若外部环境再因之出现危机,则覆巢之下无卵,企业也同样会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这一次的金融海啸就是最鲜明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