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赢在管理:别把企业做垮
26978300000010

第10章 把理论当成唯一的指路明灯(2)

为了以准确的数据来衡量业绩,首先必须把各种工作要素进行量化。公司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分解和量化工作要素、统计业绩数据,反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问题。而有很多工作,特别是创造性的工作是无法简单量化的。于是,对这类工作的考核很难确切,管理层不知如何评价,因此缺少对这类工作的激励,从而导致了员工对创造性工作的忽视。

另外,由于实行新的绩效考核制度,员工的薪酬和晋升都与每月考评成绩相关,并且每个业务部门也要进行部门经济考核,由此决定整个业务部门的报酬。使得大家都想方设法“钻究”如果获得更高的绩效评分,直接导致“一切向指标看齐”,为获取更高的报酬而工作的“绩效主义”,工作兴趣、责任感、团队中的温情都退居末位,员工身心疲惫,公司自然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

繁琐的考核制度,耗费了索尼的金钱和人力物力,却没有令索尼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得益,反而使公司失去了公司文化传统中的核心精神。

警惕:追求与自身状况不相适应的技术细节

但凡已成型并得以流传的技术成果都不会是坏的,不管是管理模式、经营模型或其他什么制度、研究方法,通常,它们都是在许许多多现实例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最后抽象出一套较为系统的技术方法,可以让学习者更容易地依样画葫芦,应用起来少费点工夫。

不过,要是以为只要在技术细节上照既有方式做到位就能得到良好结果,就太过理想化了,至于生搬硬套,不管它与自己企业的现实状况能否融合,则更是大错特错。

以索尼为例,绩效考核确是需要量化考核,但过于注重量化指标,在遇到公司员工不能适应时,不是改进考核方法,而是把力气放在分解量化要素上,甚至于根本忽略了公司员工对考核方式的不适感,正是索尼在考核中非常严重的错误。这样,考核没有把员工向更高的业绩指标,反而带出了许多负面的东西,比如各部门与公司博弈,以尽量争取设定较低的、易完成的指标;员工与上级博弈,只愿意从事考核中易于体现量化成果的工作;部门与部门博弈,为自己部门争取多一点,就得让其他部门少得一点,等等。把内部竞争引向了较为糟糕的层面。于是,不管公司在制度的技术落实上投入了多大的力量,把整套体系的细节设定得如何清晰,都不能解决内部人员对这套制度从根本上的不接受。

其实,这是许多企业应用外来模式或模型的常见问题,只是索尼的问题更典型,来自其内部的反省也更受众人关注。

很多企业在引用新的管理或研究技术时,往往会认为,要解决适应性问题的关键,是把技术分解清楚、对应公司各个部门落实到位,若没有现有部门,成立一个就OK,技术到位了,就算是让先进的方法与企业对上了榫头,自然就能实施成功。却不知道,很多问题不是技术细节无法落实的问题,而是外来思维方式与公司内部文化有所冲突的问题,若发生水土不服,第一要思考的应该是,引入的新技术所代表的新思维、新观念如何能与公司传统的思考方式融合起来。

不管先进的方法有多好,但对企业来说,再好的方法也只是用来学习和参考的,适合企业的才是最好的。

第三节 迷恋漂亮的概念

典型案例:

Beenz.com和Beenz.com,虚拟货币的飞速崩塌

——Beenz.com公司和Beenz.com公司都是新经济时代飞速兴起的互联网企业,他们所推出的虚拟货币经营,可算是颇有创意的新的互联网经营概念。这一新的概念得到了部分投资者的认可,却没有得到实际市场的认同。于是这两家公司很快随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而倒闭。

2001年是美国经济的灾难之年,这一年,美国有247家上市公司宣布破产,其中大部分是与互联网概念有关的企业。互联网经济泡沫的破裂,被认为比“911事件”对美国的打击更大。在此前一两年,许多企业凭借一个概念就可以获得风险投资,上市融资,得到数以亿计的资金,但从泡沫吹破时起,不少企业的股价很快就以百分之几十乃至百分之几百的幅度下跌,直至整个公司人间蒸发。

让我们来看两个这样的例子——Beenz.com和Beenz.com公司,它们都是以网上虚拟货币概念兴起的公司。

Beenz.com公司于1998年提出了改变信用卡网上支付模式的设想,为此,他推出了Beenz.com网站,该公司宣称:只要成为公司的注册客户,就可以在Beenz.com上花钱购买一定数量的Flooz货币单位,然后用这些货币单位在加盟的网站和零售店中购物。客户还可以把自己的货币单位通过网络发送给自己的朋友。 借用一句商业格言——“傻瓜也能把一美元卖到80美分”, Flooz向客户们推出以800美元换取1000个Flooz货币单位的服务。Beenz.com公司及他的一些投资者都相信,这种新型货币将在五年内取代传统货币和信用卡,成为互联网上交易的主流。

Beenz.com的经营模式与Beenz.com大同小异,也是通过经营新型的网络虚拟货币争取消费者。该公司的货币就叫做Beenz,客户在网上购买Beenz,然后用它在Beenz.com的加盟网站购物,那些网站可用得来的Beenz向Beenz.com换回真正货币。而Beenz.com公司则透过这交易过程中的差价获利。Beenz.com公司也宣称,Beenz必将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通货币。

这类虚拟货币不同于传统的硬币或纸币,完全不具备实际形态,拥有它们的消费者,得到的只是网络账号中的数字。

在1995-2000年那个人们对网络概念疯狂追捧的时期,这两家公司的概念争取到不少投资,Beenz.com得到的直接投资就有3500万美元,Beenz.com经过四轮融资,得到了8000万美元,它们的股票价格也成倍增长。

可是,网站真正开始经营之后,却发现,消费者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货币缺乏信任感,而且网站交易的安全性也令使用者很不放心,在实际应用当中,信用卡和传统货币的优势仍无可替代。

因而,尽管两家网站都签约了一些愿意接受其虚拟货币的加盟网站和商店,却因无法得到广泛使用而不能按预期目标经营。

上市不过几年,两家公司就随着2001年那场倒闭大潮而湮没。虚拟货币创意虽好,要真正成势,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警惕:追求概念、忽视利润是舍本逐末

在工商业领域,一个好的概念通常涵盖了产品特性、创意、经营范围、运营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内涵。概念造得漂亮,可以让外界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企业的经营要点,减少企业与客户沟通交流的时间,同时为企业品牌塑造提供助力。例如说,只用“低碳经济”一词,就可以概括“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追求绿色GDP的经济模式”这样一连串的意思,而且比大段的语句解说更容易让人记忆,也更容易传播。

或许正是因为好的概念具有快速打动人心的力量,许多企业在为自己的产品或经营方式寻找一个漂亮概念方面不得不绞尽脑汁,而许多投资者也对漂亮的概念情有独钟,这也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概念打造。

正所谓物极必反,新千年之初,自美国而起、随即飞快蔓延全球的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度追求概念导致的恶果,这场经济灾难用成百上千企业的破产和无数投资者的巨额损失,为概念经济创造出一个活生生的典型例证,值得企业经营者乃至普通投资者警醒。

在19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像Beenz.com和Beenz.com这样的“概念公司”不在少数。在那段时间,不要说已经推出了比较成型的经营模式的公司,如案例中两个公司的“虚拟货币业务”,就连那些仅仅是在公司名字后面加上个dot或com的单词的企业,其股票也能在金融市场上获得追捧。

美国金融学家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在2000年写作了《非理性繁荣》一书,他在书中,用“正反馈循环”来总结了互联网泡沫特征:只要一组与互联网相关的股票开始上涨,泡沫就开始形成,上升气流刺激更多的投资者购买股票,引来更多的电视和新闻报道,进而又刺激更多的人购买股票,于是便为早先的互联网股票持有者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在先期进入的投资者们轻而易举赚到大钱的实例引诱之下,又会引发股票的进一步上涨,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后来,更多容易上当受骗的投资者们购买了先前投资者手中的股票,最终,当泡沫破裂,来不及找到下家的投资者成为“最后的傻瓜”,“博傻游戏”也就走到了尽头。

诚然,信息革命为全球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革命,它不单改变了工商业的交易方式,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人们相信,与互联网有关的企业都具有无限的利润潜能。只不过,现实的状况却是,互联网公司们一边消耗着用美丽概念从投资者那里换取的巨额资金,一边不断亏损。

未来再美好,也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而对企业来说,没有什么比真实的利润更现实的了。

企业如果不能提供赢利,再好概念也是水中月镜中花,市面的增值只能是短期的、虚假的繁荣。正如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所说:“如果一个公司的‘增加值’更多地来自概念而不是有形资产,那它从一开始就是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