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26973200000029

第29章 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7)

两天后,细川护熙的“日本新党”便正式宣告成立。仅仅又过了两个月,细川护熙就以360万张选票当选为参议员,从此走进了日本议会。在1993年6月举行的东京都议员选举中,“日本新党”一举夺得20个议席,此后,“日本新党”在日本政坛上站住了脚。

细川护熙的“日本新党”的成立,给日本政坛以很大的震动,接下来,羽田孜,小泽一郎率本部44名参众两院议员另组了“新生党”;武村正义等年轻议员们则组建了“先驱新党”……

由于新的政坛党派频出,在1993年7月18日的日本众议院大选中,日本自民党未能取得独立推选首相候选人的资格,这也就意味着自民党38年来一统天下局面崩溃了,而机遇在向细川护熙招手。

细川护熙自然不会错过良机,他与武村正义的“先驱新党”联合在一起,郑重地宣布:与自民党诀别,欲与其他党派共同组成一个不包括自民党在内的多党联合政府。

接下来,新生党、社会党、民社党、公明党、社****五党的领袖在一起进行了周密的协商,一致拥护细川护熙勇立新党的开拓之举,并推举细川护熙为新政府首相的候选人。

1993年8月6日,细川护熙以262票对224票战胜了自民党首相候选人,终于如愿以偿地当选为日本第79届内阁总理大臣。

[一语点“睛”]

一个政治家要实现他的抱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的促成。细川护熙成功地登上事业的高峰,实现他的人生理想,关键在于他找准了成事的时机,否则,再多努力也是白费。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发火有时 找准时机

登陆诺曼底

“诺曼底登陆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两栖作战——英美联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欧洲开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二战场。

为了保证“诺曼底登陆战”的成功,英美联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投入了8000架轰炸机、284艘军舰、4000多艘登陆艇和其它舰只以及300万大军。

在登陆的前一个星期,英美联军成功地炸毁了德国82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枢纽,以阻止对方军队的增援。

但是,英美联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还是没有必胜的把握,最让他捉摸不定的就是天气了。天气是无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恶劣的天气会使登陆部队失去空军的增援,会使登陆艇在靠近海岸前沉没,会使部队失去充沛的战斗力……

就在一切都准备妥当后,让艾森豪威尔最担心的事发生了——英吉利海峡阴云密布、狂风骤起、巨浪涛天,已经入海的数千艘各类船只不得不又退返回港湾。

就这样一连四天过去,直到6月4日,海上的情况才略有好转,早已急不可耐的蒙马哥利将军坚决要求:“渡过去!立刻战斗!”

艾森豪威尔则以坚决的态度拒绝了:“失去空军的增援,我们的部队就不占优势,在这样的天气下,飞机是无法起飞的!”

4日晚9时30分,气象专家斯泰格上校给艾森豪威尔送去了一份最新的气象报告。

“天气出现转机。”斯泰格说,“正在下着的倾盆大雨将在3小时内停止,然后会有36小时的好转天气,风力中等……”

“可以派出战斗机。”情报处长马洛里马上说道,“但使用中型和重型轰炸机会很危险。”

“不!可以派出大批战斗轰炸机。”艾森豪威尔纠正马洛里的话说。

当时,窗外暴雨倾盆。空军司令怀特不安地望着窗外的雨柱,提醒艾森豪威尔:“将军,我不得不提醒您,这是很危险的。”

艾森豪威尔则冷静地说:“我确信,是该下达命令的时候了。好,让我们干!”接下来,艾森豪威尔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向海、陆、空三军下达了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作战命令。

登陆是极其成功的——第一天,联军的15.6万名士兵就顺利地踏上了诺曼底,更多的部队紧随其后。

事实证明明,艾森豪威尔的决策是绝对正确的,如果不及时登陆,而再推迟登陆计划,那么,对战争就会大大地不利了。

事后,艾森豪威尔总结道:“谢谢,感谢战争之神,我们在该出发时出发了。”

[一语点“睛”]

英美联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英明果断,在正确的时刻当机立断下令登陆诺曼底,保证了登陆成功以及整场战争的利益,对英美联军的取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发火有时 找准时机

英迪拉·甘地的总理之路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前总理尼赫鲁的女儿。1964年,尼赫鲁去世,拉尔·夏斯特里接替了尼赫鲁的总理一职,出于对尼赫鲁的感激,夏斯特里邀请英迪拉·甘地出任外交部长,英迪拉·甘地则认为自己的经验还不足,只选择了宣传和广播部长一职。

英迪拉·甘地在任职期间,成功地协助夏斯特里平息了南印度语言骚乱,还在印巴冲突中维系了印度民心。

1966年1月11日,夏斯特里因病去世,印度政坛上又一次出现了“权力真空”。

“谁来当新一届总理?”全印度的人民都在考虑这个问题,而位居上层的政客们则都跃跃欲试。

老资格的德赛早在尼赫鲁去世时就垂涎总理一职了,但不幸败在夏斯特里手下。如今夏斯特里也死了,德赛认为总理一职非他莫属,因此,他最先站出来要继任总理。

同时,已宣誓就任代总理的南达也非等闲之辈,他曾在两届政府中出任内政部长,地位仅排在总理的后面,而且,尼赫鲁逝世后他曾代任总理,夏斯特里死后他又代任总理,南达再也不愿意把这个“代”字戴在自己的头顶了,他欲趁机转正。

为了争到总理一职,德赛与南达互不相让,闹成了一团。而英迪拉·甘地则也想出任总理,她认为自己的经验已经足够,也具备了这个能力。但面对咄咄逼人的德赛和南达,她知道自己眼下还不是他们的对手,于是,她退到一边,静观两人的争斗。

德赛与南达相互攻讦和自吹自擂了整整五天,双方斗成平手,这使各种利益集团都感到为难。

这时候,担任国大党主席的卡马拉季说话了,他说:“为什么不考虑一下英迪拉·甘地呢?她是尼赫鲁的女儿,全印度都知道她,而且印度人民对她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惟一的不足可能就是她年轻一些,但这也许会是一个优点呢!”卡马拉季的建议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

英迪拉·甘地清楚地看到德赛与南达已经两败俱伤了,她认为时机已到,立刻宣布参加总理的角逐。

南达首先被击败了。

1月19日,英迪拉·甘地又以355票对169票的优势击败了德赛。

1月24日,英迪拉·甘地如愿登上了总理的宝座。此后,她在这个宝座上一干就是17年。

[一语点“睛”]

英迪拉·甘地在印度总理的竞选中,论各方面的资质和实力,本不是德赛与南达的对手。好在她知进退、不逞强,在别人激烈斗争的时候,她不声不响等待时机,当她看到对手们斗累了、斗伤了,再果断出击,很轻易地就打败了实力强大的对手,稳坐********。

变而应之 灵活应变

[原文]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其兵静而勿攻,极其火央,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之。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原文释意]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这五种火攻的变化以决定适应的办法。从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部接应;放火以后,敌军仍然保持安静的,敌人可能已经防备。应该等待一下,不要急于进攻。尽量加强火势,再看情况,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以进攻就停止;火可从外面放,这时就不必等待内应,可按时机从外面去放火;从上风放火,不要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有可能停止。军队必须知道这五种火攻的变化,要采用预测哪天起风的方法,观察气象的变化,遵守它来放火,并用以防守敌人放火焚烧我军。

———《孙子兵法》火攻篇第十二

[智谋分析]

孙子说,行事不能死守陈规,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适应变化。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为:“变而应之,灵活应变。”

策略都是要根据当时所面临的情况而制定的,再高明有效的策略,也不可能是百战百胜的“万金油”,只有面临相当的情况,才会行之有效。

因而说,当面临的情况发生变化时,策略就要随机而变,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新的、相应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制人而不受制于人”。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变而应之 灵活应变

骑兵变步兵败戎狄

在我国古代,是一直延用战车作战的。据史书记载,中国战争史上,中原各国从车战转向步战,是从晋国的苟吴伐戎狄开始的。

我国春秋之时,戎狄人集居于太原(今山西太原及附近一带)地区,他们经常侵扰晋国的北部边境。晋平公17年,苟吴奉晋侯之命,率千乘战车,浩浩荡荡地前去讨伐戎狄。可是,战车部队一开进戎狄的境地,将士们就开始叫苦连天:那里的地势沟壑纵横交错,道路崎岖,众多的战车和士兵们拥挤在窄窄的山道上,稍不留神,战车就会翻进山沟内。

戎狄人则乘机晋军慌乱之机冲出来袭击,并且,他们熟悉地形,又凶猛强悍,越沟跳涧如履平地,来得快,去得也快,晋军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眼见连连吃戎狄人的亏,晋军队伍日渐混乱,人心惶惶,主将苟吴忧心如焚。

这时,大将魏舒出谋说:“这鬼地方,40名士兵跟一辆战车反而绊手绊脚,不如每车只用10名,这样更灵巧一些。”

苟吴认为有道理,于是同意了,便交由魏舒去办理。魏舒带着新组建的十人战车同戎狄人交战,果然灵巧多了,于是终于打了一场胜仗。就在晋军高兴之时,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戎狄人战败后,退守山林,战车根本干脆进不去,无法乘胜追击。

魏舒又出谋说:“将军,不如我们干脆丢弃战车,重新更制编伍,跟戎狄人一样,徒步作战算了,免得受战车之累。”

苟吴又同意了,再次让魏舒改编部队。魏舒把车兵和步兵混编在一起,五人一伍,作为战斗的最小组织。又把伍编成能互相配合应援的军阵:作战之时,前面布二伍,后面布五伍,右面一伍,左面三伍,形成后强前弱中间空的方阵。此外,他还挑选出十伍机警的士兵组成突击队,以便能够互相支援。

魏舒带着重新编组的步兵队伍向深山密林中进发,追击戎狄兵。躲在林中的戎狄兵见晋兵无车无马,队形又零星分散,便十分轻敌,连阵都没有布就冲了过来。

两军相接,晋兵假装败退,戎狄兵则紧追不舍。突然一声鼓响,晋军从三面掩杀过来,将戎狄兵分割包围,慌乱中欲转身逃命。不料,归路早被布置在阵前的晋军士兵切断了,可谓“四面埋伏”,晋军的左右诸伍截住戎狄兵一番砍杀,致使戎狄兵死者无数。

最后,剩余的戎狄部族全部投降。

[一语点“睛”]

最初,晋军的战车队伍无论是行军还是做战,都受尽了苦头、吃尽了亏。当按照魏舒的提议,将战车改成步行军后,便再也不受战车的制肘,一举就打败了戎狄。这就说明了灵活应变的必要。

胜在孙子智谋应用——变而应之 灵活应变

曹操献刀行刺

东汉末年,正值汉献帝在位,朝中大臣董卓专权,他迫使汉献帝封他为丞相,在朝中把持朝纲,长期横行霸道,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

这一天,大臣王允秘密召集了一些文武大臣,商议除掉董卓之计,但却始终想不出一条好计策来。眼见董卓为非作歹,身为汉朝大臣却不能为国除害、为主分忧,有的大臣情急之下,竟然哭了起来。

这时,有人从座位上站起来,放声一阵大笑,然后说:“大丈夫做事,说干便于,何必像妇孺一样,哭哭啼啼,优柔寡断!”

众人一看,乃是曹操。

曹操字盂德,曾为顿丘县令,黄巾起义后,升为济南相,很有才干。董卓进京为官后,也看出曹操不是等闲之辈,为了培植其党羽,加封曹操为骁骑都尉。曹操表面上对董卓也很恭敬,董卓便把曹操当视为亲信。

曹操说:“我屈身事卓董,就是为了取得他的信任,以便寻找机会为国除害。现在老贼对我越来越信任,我愿意拿一把快刀进入老贼居室刺死他!”

王允一听,十分高兴,立即赠给曹操一把上好的宝刀。

曹操于是带着宝刀来到董卓居室,恰逢董卓也有事要同曹操商量,他问曹操:“孟德为何此时才来?”

曹操将计就计,答道:“我的马走得太慢了,因此来迟。”

董卓立即命侍去马厩里给曹操选一匹好马,侍从答应着出去了。此时,房中只有董卓和曹操两个人,曹操见良机不可失,立即从怀中抽出宝刀,欲行刺董卓。不料,董卓在镜中看到了曹操的举止,大声喝问:“孟德何为?”

曹操一见被董卓发觉,知道再难行刺,便灵机一动跪在地上,双手平托宝刀,十分谦恭地说:“我近日得到一口宝刀,特来献给丞相!”

董卓接过一看,果然是把宝刀,心中自是喜欢,就没有再怀疑曹操。

这时,侍从已牵来一匹马,董卓就带着曹操到外面看马。

曹操连赞:“好马!真是一匹好马,我骑上它试试!”说罢便骑上马,飞驰而去。

结果,曹操行刺不成,反而白送了一把宝刀。曹操走后,董卓把曹操献刀之事对李儒说了。李儒听后,提醒董卓:“孟德不是献刀,他是要行刺主公。”

董卓一听,也反应过来,气得七窍生烟,立刻派人去捉拿曹操,曹操早已逃得远远的了。因曹操只身一人在京城,无法拿他的家人治罪,董卓只得作罢。后来,是王允献美女貂蝉,才借吕布之手除去了董卓。

[一语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