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左手老子右手孙子:千古成大事之道
26972700000004

第4章

与此同时,艾柯卡又制定了一项周密的计划,决心大幅度削减成本费用,力争在当年实现效益9亿美元。这些决策对于稳定当时克莱斯勒公司的全局起了重要的作用,为此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创业者面对困难的时候,不应该选择逃避,而是从容镇定地去面对。试想,如果在困难中自己先乱了阵脚,结果只能是雪上加霜。“宠辱不惊”是中国古代对于大人物的判别标准,而李·艾柯卡以自己的人生实践实现了这样—个常人所难以企及的目标。他的成功就在于他能临危不乱,以冷静、从容的姿态应付巨大的困难。

如果你想成就大事,首先要做到“宠辱不惊”。

第十四节

[译文]

视而不见,称它无形。听而不闻,称它无声。摸它不摸不着,称作无迹。这三者的形象无法追究下去,因为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从上面看道,并不是洁白光明的。从下面看道,并不是黑暗昏昧的。道连续不断,难以给它起个名字,循环往复到虚无的状态。这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这就叫作

做恍惚——潜藏而不可见。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后尾,把握住现今的“道”,用它来驾驭现存的具体事物,能了解远古万物的起源,这就叫做“道”的纲要,或者叫做 “道”的规律。

[分析]

本章重在描述道体的特点。 老子着力描绘神妙莫测的“道”,把“道”说成是人们无法通过感观认识的超越于实体事物的精神实体,并说明“道”的三层意思。

第十五节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深邃而通达,深刻到难以认识的地步。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只好勉强地形容他:小心谨慎哪,他像冬天踏冰过河。警惕疑虑哪,他像提防着周围的攻击。庄重严肃哪,他如同宾客。涣涣散散哪,他如同快要化的冰。敦厚质朴啊,他像未经雕凿的朴玉。空豁旷达啊,他像深山幽谷。浑浑沉沉啊,他像江河的混浊;谁能够在浑浊中安静下来,慢慢地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中变动起来,渐渐地生长?保持这种“道”的人,不会去追求欲望的满足。正因为如此,所以能安守现状,不去搞什么新花样。

[评析]

本章是对得道之士的描写和赞美,对于理想中的悟“道”者进行描绘和歌颂。老子通过各种比喻来描述悟道得道之士的举止风貌、人格形态、超常能力和行为准则。说明有“道”之人的精神境界要远远超出一般人。

第十六节

[译文]

最高的准则是使心灵达到一种虚寂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观察到了它们循环往复的规律。万物纷繁茂盛,最终却会返回到它的出发点。归回本原叫静,静就是复命,复命叫做 常道,认识了常道就明白事理。不认识常道,就难免轻举妄动出乱子。认识了“常道”,才能包容万物。包容万物就能坦然公正。坦然公正才能天下归顺。天下归顺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都不会遭受危险。

[评析]

本章阐述致虚守静的功夫。老子提出“致虚”、“守静”、“归根”、“复命”四个概念,“致虚”与“守静”合言,“虚”与“静”交相为用。老子又阐明“知常”的重要功用。符合“道”的顺应自然规律就久长,不符合“常”的就遭祸殃。

第十七节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根本意识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统治者,臣民亲近而又赞颂他;再次一等的统治者,臣民害怕受到他的统治;最下等的统治者,臣民都要辱骂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臣民就对他不信任。最好的统治者是悠闲自如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说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事情办成功了,百姓不知因为统治者,而认为这是出于自然的。

[评析]

本章的中心论旨是:治国的最佳方法是无为。老子把君主分为四种。老子理想的君主为“太上”,为是最符合于“道”的圣君明主,没有其他三种君主的缺点,不轻易发号施令,一切顺应自然,让百姓过安闲自在的生活。

第十八节

[译文]

社会的公正被废弃了,才有了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能,才产生了奸诈虚伪;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合睦了,才有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错乱,才显出所谓的忠臣。

[评析]

本章认为儒家的仁义忠孝是社会病态的表征。老子的辩证思想是:当整个社会大道兴盛时,人们自然都是仁义的,所以没有倡导仁义的必要。如果对于某种道德行为倡导,是因这个社会缺乏它。

第十九节

[译文]

抛弃聪明和智能,百姓才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抛弃“仁”和“义”,百姓才能恢复敬老爱幼的天性;抛弃技艺和稀奇财物,才会没有盗贼。这三样东西全是巧饰的东西,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归属:即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减少私欲,抛弃所谓的学问,才会没有忧虑。

[评析]

本章提出救治社会病态的方法。老子认为人们过失本性,是国家混乱的原因。本章是提出对于社会病象的治方。老子倡导民众还真归朴,保持淳厚朴实的天性。

第二十节

[译文]

答应与喝叱,相差多少?美好与丑恶,有多少区别?人们普遍所害怕的,我就不能不怕。这些道理真是广阔得没有边际呀!众人都兴高采烈,好象参加盛大的筵席,又像在明媚的春光中登高远望。只有我却对一切都很淡漠,什幺也不关心,如同不会哭的婴儿,无精打彩地,好象无家可归。人们都有富余,惟独我却好象什幺都不够。我真是个愚蠢的人呵!世上的人那幺清醒精明,惟有我如此糊里糊涂。世人是那幺严格苛刻,惟有我如此淳厚质朴。辽阔深广啊,我的心胸像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自由奔放啊,我的心灵像无止境随意吹荡的疾风。人们都有所作为,唯独我冥顽无能。我与人们的不同之处,就是注重得到万物之母——道。

[评析]

本章阐明有道者与俗人的区别。本章讲了三层意思,中心是老子提倡“重道”、“守道”。说明“道”之“我”与俗众之人本质上完全不同,又点明有道之士与世俗之人本质不同的原因,根本在于有道之士,始终遵守道、重视道,故能有与众不同的风格。

第二十一节

[译文]

大德之人的行为,是以“道”为准绳的。“道”作为一种存在物,是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的。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深远模糊中却含有精气,这精气是非常真实的,其中有具体内容。从古到今,道之名不会消逝,以此证明它是万物的开始。我凭什幺知道万物的起始呢?就是根据“道”。

[评析]

本章描述道的特点。老子阐明了“德”与“道”的关系:老子认为道是核心,德是派生的,德是随着道决定的。“道”在恍惚幽冥中产生天地万物。“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称为“德”。“道”不是孤立的离开物质的,而是与物俱存的。

第二十二节

[译文]

委曲反而能保全,能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积满,破旧反而能生新;少要反而会得到,贪多反而会迷惑。圣人因为掌握了这一原则,所以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模式。不去自我表现,所以是明智的;不自以为是,所以是清醒的;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成功;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进。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古人所说的“委曲反能保全”,难道是空话吗?其实在危难中能保全自己的人,全凭懂这个道理。

[评析]

本章从正反两面论述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认为:在“曲”里面存在着“全”的道理,在“枉”里面存在着“直”的道理,只有“洼”才会导致“盈”,只有“敝”才会导致“新”。老子指出,“不争”才是求全之道。

[应用]

曲则全——能屈者才能伸(第二十二节)

《道德经》中的“曲则全,枉则直”原意是:委曲反而能保全,能弯曲反而能伸直。

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能屈才才能伸。

老子告诉世人,能承受委屈的,才能保全自己、发展自己。事实正是如此。

有句成语叫“委曲求全”,昭示了“曲则全”这一世间真理。虽然遭受委屈是谁也不愿意的事情,可是,如处在某些特殊的时刻,只有能够承受一时的委屈才可保全自身,这才是明智之举。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明智的,所以,在危急时刻,采用“委曲求全”之计保全了自己,才有了日后成为女皇的机会,正可谓“能屈才能伸”。

武则天14岁之时,便已艳名远播,被唐太宗召入宫中,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朝将遭“女祸”之乱,某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武姓之女逐一作了可靠的安置,唯独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由于纵欲过度,没多久,便身形槁枯,行将就木了。而武媚娘此时正值风华正茂,料想到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择靠新枝的机会。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

唐太宗将死时,还想着要确保子孙们的皇帝位置,便想要颇有嫌疑的武媚娘跟随自己一同死。临死之前,他当着太子李治之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何等聪明,怎能听不出自己身临绝境的危险。怎么办?武媚娘知道,只要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就只有采取委曲求全之策了,于是她赶紧跪下说:妾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唐太宗要处死武媚娘,但心里多少有点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自己提出离开宫中,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活着的武媚娘就等于死了的武媚娘,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武媚娘拜谢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如遭晴空霹雳,动也动不了。唐太宗却在自言自语:“天下没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

李治听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机溜出来,去了媚娘卧室。见媚娘正在收拾衣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了我吗?”媚娘道:“主命难违,只好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把自己的求全之计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事实证明,武媚娘的委曲求全之策是绝对高明的。太子李治登基不久,武媚娘便重新进宫,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将军。在他成为大将军之前,曾经在侮辱他之人的跨下钻过。这样的侮辱与委屈是一般的人绝对不能忍受的。然而,韩信却忍下了。这并不是无能的体现,而是机智的体现。

韩信年轻时家境贫穷,他本人既不会溜须拍马、做官从政,又不会投机取巧、买卖经商,整天只顾研读兵书,最后连一天两顿饭都没有着落,他只好背上家传宝剑,沿街乞讨。

有个财大气粗的屠夫看不起韩信这副寒酸迂腐的书生相,故意当众奚落他说:“你虽然长得人高马大,又好佩刀带剑,但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剑捅了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裤档底下钻过去。”说罢双腿架开,立了个马步。众人一哄围上,看韩信如何动作。

韩信认真地打量着屠夫,想了一想,竟然弯腰趴地,从屠夫裤档下面钻了过去。街上的人顿时哄然大笑,都说韩信是个胆小鬼。

忍受了跨下之辱后的韩信闭门苦读。几年后,各地爆发反抗秦王朝统治的大起义,韩信闻风而起,仗剑从军,最终威名远扬。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而图盖世功业,也成为千秋佳话。假如他当初为争一时之气,一剑刺死羞辱他的屠夫,那么,他就要以盖世将才之命抵偿无知狂徒之命。太不值得了!韩信深明此理,所以能够做出“委曲求全”之举,没有为争一时之短长而毁弃自己长远的前程。

委曲求全的事例屡见不鲜。有时,委屈自己而成全他人,也是成全自己的一个高明之举。

解放前,一个政客利用张作霖爱搓麻将,自己又擅长于麻将,从而委屈自己,成全张作霖的办法,哄得张作霖开心,从而达到了心愿。

这位政客想在东北谋一个美差,曾经请了个有势力的大老板,把他推荐给张作霖,张也表示同意委以重任。可一等再等,委任状迟迟不下来,急得那个政客像热锅上的蚂蚁。

后来,这位政客委托他的旧友——张作霖的顾问,请求他催催张作霖。

顾问一个劲摇头:“不好办啊。你既有人推荐了,我再为你去说,好像是追问他一般。他是一个多疑的人,便会想到你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地要在他那里谋事,本来也许会给你个差事,这样一来,非但不给,没准还会招来祸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