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左手老子右手孙子:千古成大事之道
26972700000030

第30章

本篇孙子主要论述军队机动过程和作战过程中趋利避害以争取先机之利的原则和方法。两军相争时,敌我双方都想占有制胜的先机,但欲达此目的,必须先具有周密的战斗计划和各项治兵御变的法则。两军相争的总方略,要“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先机制胜。

[应用]

以迂为直——用暂时的委屈换取成功(第七篇)

《孙子兵法》中的“以迂为直”原意是:把遥远的弯路变成近便的直路。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用暂时的委屈换取成功。

孙子所说的“以迂为直”,是兵法中较高的境界,意思是,最漫长的战略道路,在有些时候反而是达到目的的最短的途径。

如果把孙子的“以迂为直”引用到现实生活中,就可以理解为:用暂时的委屈换取成功。在某些特殊时候,这种办法是最有效的。

下面说说越王勾践是怎样“用暂时的委屈换取成功”重振国威的。

越国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越王勾践听从谋臣范蠡的谋略,向吴王表示:只要保存越国,自己情愿到吴国做人质,侍奉吴王夫差。

夫差想同意,但遭到大臣伍子胥的反对。

伍子胥说:“今天上天把越国送给我们,不消灭越国,将来必定要后悔!”

吴国的太宰伯熹得到了范蠡送去的大批金银珠宝,就站出来为越国说话:“勾践到了我国,死生在我们手中,怕他什么!”

夫差认为伯熹说得有理,就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勾践就带着妻子和范蠡到吴国侍奉吴王夫差,显得尽心尽力,惟惟诺诺,使得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坚决反对,把勾践夫妇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总是念念不忘报仇雪耻,他把一个苦胆吊在座席边,使自己无论坐着,还是躺着都能看到它,每次吃饭喝水的时候,勾践都要尝尝苦胆的滋味。经过十年的奋发图治,越国逐渐从战败的阴影中缓过来,国力渐渐强盛。

而吴国的情况却越来越差了,吴国一年年东征西讨,为成为中原而耗尽了国力、财力。勾践一面加紧练兵备战,一面不停地把美女、珍宝和建筑宫殿用的巨木送给吴国,麻痹吴王夫差。夫差整日与美女们泡在一起,又大兴土木建筑规模宏伟的姑苏台。姑苏台先后用了8年的时间才建成,将吴国的储备消耗殆尽。

公元前481年11月,在经过了多年的励精图治之后,兵强马壮的勾践一举攻破吴国,在姑苏山包围了夫差。

勾践派人对夫差说:“我可以把您安置在甬东,让您到那里去当一个百户人家的头领。”夫差想起伍子胥当年的话,懊悔无穷,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说:“我没有脸面去见伍子胥!”说罢,拔剑自杀了。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各国诸侯都向勾践祝贺,勾践一时间成为中原的霸主。

越王勾践通过忍一时之屈、卧薪尝胆重振国威的故事几乎人人都知道。它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典故的“用暂时的委屈换取成功”的例子。没有忍握吞声的“迂”,哪来扬眉吐气的“直”呢?勾践的故事告诉我们,用一时的委屈换取成功是值得的!

在现代社会也是同样,以迂为直同样是一种好的成事策略。可以说,能够承受一时委屈的人,才最有可能成就大事。正可谓“能屈者才能伸”。香港著名的成功人士李嘉诚先生的成功并不是很顺利的,他在开办“长江塑料厂”的时候,就遭到过意想不到的困难。他就是通过以迂为直解决困难、取得成功的。

1950年夏天,李嘉诚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和亲友筹借的五万元港元在香港九龙租了一间厂房,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从事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的生产。由此起步,开始了他那叱咤风云的创业之路。

在创业之初的一段时期,李嘉诚的资金开始周转不灵,塑胶产品的质量开始下降,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质量问题。于是,仓库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的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工厂的亏损愈来愈严重,塑胶原料商开始上门催缴原料费,客户们也纷纷上门寻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赔。

这一次的困难,几乎将李嘉诚置于破产的境地。

在这段时间里,疲惫又痛苦的李嘉诚每天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忙着应付不断上门催还贷款的银行职员,应付不断上门威逼他还原料费的原料商,应付不断上门来连打带闹要求索赔的客户,以及拖家带口上门哭哭闹闹、要求按时发放工资的工人们。李嘉诚不愧是李嘉诚,他尽量使自己做到临危不乱,勇敢地面对他所遭遇的失败,并拥有转败为胜的信心。

在低谷中,李嘉诚冷静地面对现实,分析目前自己的处境,分析国际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分析自己今后的市场走向,以此寻找转机。

经过周密、详细的调查研究之后,李嘉诚发现,在种类繁多的塑胶产品中,自己的工厂所生产的塑胶玩具和小商品在国际市场及香港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可以说已经没有足够的生存能力了。这就是他的塑料厂遭受失败的原因。他明白,要想救活塑料厂,必须生产新的产品,寻找新的出路。

后来他发现,塑胶花很在市场上走俏,唯一能顺利救活自己的塑料厂的产品,恐怕只有塑料花了。但是,李嘉诚无法解决他所遇到的技术上的难题。唯一的办法只有到国外去学习这种新产品的生产技术。

李嘉诚满怀希望地登上了飞往意大利的飞机,去实地考察和学习塑胶花制造的先进生产工艺。

到达目的地之后,他迫不及待的直奔那家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花生产公司。当他经过了长途奔波、风尘仆仆地来到该公司的门口,他却猛然止步了。

李嘉诚意识到,当一种新产品投放市场的时候,厂家对该产品的技术是绝对保密与戒备的,不会轻易向来访者提供。也许应该名正言顺地购买新技术专利,但是,一来自己的长江厂小本经营,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

卖了专利,它往往要充分占领市场,甚至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将专利出手转让给他人。

那么,长江厂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永远也无法做到突破了吗?聪明的香港人极其善于模仿,对急于打冷门、填空白的李嘉诚来说,等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再去模仿它的生产工艺,只能于事无补,甚至加重自己的负担。

难道就此打道回府么?后来,李嘉诚想出了一个绝好的办法。意大利的这家公司塑胶厂人手不够,急需招聘工人,他立刻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

在车间里,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因此,他有机会每日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区来回走动,双眼却紧紧盯着整个工艺流程,恨不得将它吞下肚去。收工后,他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都记录在笔记本上。

这样,在不长的时间里,李嘉诚熟悉了整个生产流程。只差属于保密的配色技术环节了。对此,李嘉诚又心生一计。

某个假日里,李嘉诚邀请那些技术工人到餐馆去吃饭。席间,李嘉诚诚恳地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的问题,佯称他打算到其他工厂去应聘技术工人。就这样,李嘉诚弄清了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掌握了塑料花的制作流程,李嘉诚就开始放开手脚去干了。当时,塑胶花风靡世界,在香港市场也不例外。李嘉诚分析到,塑胶花实际上是植物花卉的翻版,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所种植和喜爱的花卉不尽相似。而目前香港生产的塑胶花有一个很大缺点,那就是,它们太意大利化了,并不适合香港和国际大众消费者的喜好。因此,他要根据时代的需求以及对消费者的不同消费心理,设计出全新的款式,并要求自己的企业不拘泥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进行大胆创新。

在李嘉诚从国外考察回来的前夕,他跑了好多家花店,了解销售情况。最终,发现塑胶绣球最畅销,立即买下好些绣球花作为样品,带回香港。回到香港后,李嘉诚不动声色,只是把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他的办公室,把带来的样品展示给大家。众人都为这样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塑胶花拍案叫绝。

这时,李嘉诚宣布,长江厂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借助它使长江厂转败为胜。李嘉诚知道,塑胶花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因此,长江厂的塑胶花一旦面市,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上,那时,长江厂的市场地位就难得稳定。所以,李嘉诚在经营策略上提出“人无我有,独家推出”的方针,在极短的第一时间内,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一举打出长江厂的旗号,掀起新的消费热潮。卖得快,必产得多,“以销促产”,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场的竞争原则,如此一来,即使效颦者风起云涌,长江厂也早已站稳了脚跟。

由于经营得法,很快,长江厂的塑胶花风行香港和东南亚。在很短的时间内,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里,都摆满了长江厂出品的塑胶花。寻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写字楼,甚至汽车驾驶室里,也都能看到长江厂出产的塑胶花……由此,长江塑胶厂也由原先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成了蜚声香港塑胶业的知名企业——香港塑胶花的“生产大王”。

回过头来看李嘉诚的这次成功,不能不说,李嘉诚能够屈尊到意大利的塑料厂当打杂的工人,是他能够抢占先机成功生产出塑料花的关键之举。如果他放不下架子,不能忍一时之屈,那么,绝对没有日后的大成功。所以说,这种“用暂时的委屈换取成功”之举,是聪明之极、明智之极的。

[应用]

以患为利——以祸患为成功的资本(第七篇)

《孙子兵法》中的“以患为利”原意为: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

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以祸患为成功的资本。

孙子的“以患为利”是非常让人钦佩的。试想,在战争中,如果将不利化为有利、把自己的缺点变成优势,定会变得无懈无击、力量大增,还怎么不能挫败敌人呢。

将它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以理解为:以祸患为成功的资本。无论你有什么样的缺陷,如果能够将自身的不利化为有利、把自己的缺点变成优势,那么,就会生活得如鱼得水、自在快乐了。

明代吕蚺所著《泾野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翁有五个儿子,老大呆头木脑,老二机灵过头,老三双目失明,老四弯腰曲背,老五一腿残疾。

换作一个普通的父亲,可能会因此而唉声叹息。这位机智的父亲却以这五个儿子的不同缺点作了妥善的安排:让呆头木脑的大儿子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让机灵过头的二儿子经商,精打细算不吃亏;让双目失明的三儿子算命,占卜算卦走江湖;让弯腰曲背的四儿子搓绳,驼背干得蛮像样;让一腿残疾的五儿子织布,稳坐织机不费力。如此一来,他们的缺憾倒成了他们做好事情的优点。

老翁死后,五个儿子同样能安身立命,一生不愁衣食。

以上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以患为利”——以祸患为成功的资本的应用以及高明之处。那位高明的父亲善于扬长避短,能将缺陷化为长处:呆板的大儿子能够踏踏实实种田,不会见异思迁;残疾的五儿子在织布机前坐得住,因为他不能东走西跑。反之,如果让呆板的老大去经商,让精明的老二去搓绳,让瞎眼的老三去织布,让驼背的老四去种田,让瘸腿的老五去算命,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可见,善于“以祸患为成功的资本”是多么的重要。

有的人因自身的缺陷而自惭形秽,不敢正视自己,不敢面对现实。其实,人无完人,不必苛求自己。不要为自己的缺陷烦恼,如能将它变为长处,那就能作出令人难以想像的业绩。

可以说,一个人只要懂得扬长避短就无劣势可言。再聪明些的话,就可以把劣势变成特点或者优势了。有的时候,人的劣势未必真的就是劣势,可能反而成了优势。

有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后来,小男孩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师做了师傅,开始学习柔道。他学得很努力,可是练了三个月,师傅只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有些忍不住了。

他问师傅:“我是不是应该再学学其他招术?”

师傅回答说:“不错,你的确只会一招,但你只需要会这一招就够了。”

小男孩并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师傅,于是就继续练了下去。

半年后,师傅带小男孩去参加比赛。小男孩自己都没有想到居然轻轻松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稍稍有点艰难,最后小男孩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赢了。就这样,小男孩迷迷糊糊地进入了决赛。

决赛的对手比小男孩高大、强壮许多,也似乎更有经验。有一度小男孩显得有点招架不住,裁判担心小男孩会受伤,就叫了暂时停,还打算就此终止比赛,然而师傅不答应,坚持说:“继续下去!”

比赛重新开始后,对手放松了戒备,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招,成功地制服了对手,赢了比赛,得了冠军。

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师傅一起回顾每场比赛的每一个细节,小男孩鼓起勇气道出了心里的疑问:“师傅,我怎么就凭这一招就赢得了冠军?”

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惟一的办法就是对手抓住你的左臂。”原来如此!小男孩没有左臂,那么以地手也就无隙可乘了。

看来,小男孩最大的劣势也就是他最大的优势,他的祸患正是他成功的资本。

有一个叫丹普赛的孩子,他天生是一位畸形人:四肢不全,只有半边右足和一只右臂的残端。作为一个孩子,他想跟别的孩子一样从事运动。由于他的先天所限,不能踢足球,可是,因此他就愈发想踢足球。为此,他的父母给他做了一只木制的假足,以便使他能穿上特制的足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