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左手老子右手孙子:千古成大事之道
26972700000017

第17章

胸怀宽大的人才是能够成大事的人,特别是作为一个领导者,更应该能够具有这种气度。能够将高帽戴到下属的头上,而自己甘居下风的领导者,才是真正成功的领导者。能容得下下属,才能够拥有肯卖力的下属。贝克的甘为人下并没有给他的事业发展造成任何的阻碍,后来他成为《考利欧周刊》的发行人。

一般的“小”人物,便不能领会这其中的道理,动辄对能干的部下嫉恶如仇,这也实际是他被其下属看不起的缘故。一个人越是自己看得太重,希望别人一天到晚都围着他团团转,对他满口的恭维和奉承,他就越是被部下看不起。真正的大人物往往善于放长眼光,战胜一时的虚荣。

“善用人者为之下”,这条真理在那些成功的、为人称道的领导者身上都有着很好的体现。

比如卡内基,当他谈起他所取得的成就时,总是把它归功于他周围的人,他认为他周围的这些人都比他要聪明。

林肯在选择阁员时,他不仅对那些具有坚强意志、难于操纵的人感兴趣,而且就是那些向来看不起他的人,他也会根据他们的实际才能加以任用。这里举两个例子:他的陆军司令斯坦顿是继卡梅伦之后的一员大将,他常说林肯是“原始的大猩猩”,并把布尔伦的灾难,归咎于他管理上的无能;林肯最得力的财政部长蔡斯,最初他就不喜欢林肯,并且还曾阴谋反对过他。林肯不管人家对他感觉怎样,他都会把那些能担当重要职务的人兼收并蓄起来。同时他十分清楚自己的弱点,他所录用的人,都是能制胜他的弱点的。

至于不善于当领导的庸人呢,他们不仅难以容忍那些难以驾驭的人,甚至不愿意把权力稍微下放,还常抱怨找不到真正能干的助手。他从来不注意自身的不足,从不看清自己,却以为世上只有他能把事情做好。事实上,他已把“自我”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样的领导者,怎能不失败呢!

另外,一个真正的领袖不会时时追求自己的名利,而是将这种名利尽可能地让给下属,这就是赢得下属们的支持和忠诚的最好方法!

卡内基说:“如果件件事情都要自己去插手,并把一切名誉统统归于自己的人,是不会成就什么伟大事业的。”

哈里曼是著名的铁路建筑家,正是因为他对许多工程的杰出贡献,整个的加尼福利亚大峡谷才没有被洪水冲毁。不过,一旦有人当面问起哈里曼,是谁最后控制了科罗拉多河流并解除了大峡谷的危险,他一定会这样回答:“是伦道夫、科里、欣德、克拉克……”

他的下属们却这样说:他们工作后面的原动力——成功之因——就是他们领袖的百屈不挠的决心。

许多愚蠢的领导人一味地为自己求荣,不惜把手下人的利益给牺牲了!这样做的结果会怎么样呢?

一位执行官在一所店里开理事会的时候,总能提出一些新颖的意见。他对这些意见非常自负。因为这些意见大多都很中肯,所以被采纳了不少。接下来他就因此不断地制造舆论,宣称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功劳。

后来别人发现,那些意见差不多都是他从他的下属那里得到的,而他对于他的下属从来没有做过任何表示。他们知道事实的真相以后,非常愤怒。他所主管的部门的纪律原本非常好,后来就是因为这件事开始崩溃了。结果弄得一团糟。

如果上面这位执行官顾及一下下属们的情绪,结果就不会招致这样的惨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马森有一次讲起他的领导米切尔——《生命》周刊的创立人和发行人时,这样说道:“他是完全没有虚荣心的一个人。他鼓励公司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他常常把公司的成功归公于他人,而让自己潜身幕后。结果,当他死后,公司里的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有能力把这家刊物维持下去,而实际上在以前是全靠他一个人操劳的——虽然在他生前没有表示这一点。”

“我记得,有一次他对我们中间的一个广告员说,不但整个广告部很重要,即便是他(指广告员)也是身负重任。后来我对此表示异议,我认为,如果没有确定的编辑目标,广告就几乎等于零。米切尔却回答道,从广告员的立场来看,他是了不起的,我们应当使他有一种自负感。”

你想象得到吗?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拱手把领导的位置让给了别人!英国政治家迪斯雷利将要做宰相的时候,就另外推举了一个人任党的领袖,实际上他才是党里真正的领袖,他却事之惟谨,做这人的副手,一直到他逝世。这是因为他明白,在个人受公众接受的程度上,他比不上这个人。他的“让贤”之举使他赢得了更大的成功与更多的尊重。

以上的事例充分地说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善用人者为之下”,谦逊赢得众人捧!

第六十九节

[译文]

用兵打仗的有这样的说法:我不敢采取攻势、主动挑起战争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是说,摆阵势,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挥胳臂,像没有胳膊可挥一样,迎敌人,像没有敌人可攻击一样;手执兵器,像没有拿武器一样: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低估了敌人的力量,低估敌人的力量,就几乎丧失了我的三件法宝。所以,两军相对,兵力相当时,悲哀的一方可以获胜。

[评析]

本章阐述以退为进的用兵之道,讲不要主动挑起战争,面对强大的敌人,宁可后退,也不主动出击。不让敌人察觉自己的行动,让敌人捉摸不定,才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而战争中最大的灾祸就是轻敌。

[应用]

哀兵必胜——不自满才能进步(第六十九节)

《道德经》中的“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原意是:所以,两军相对、兵力相当时,悲哀的一方可以获胜。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不自满才能进步。

老子说,两军相对、兵力相当时,悲哀的一方可以获胜。

如果把老子的话应用到现实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不自满才能进步。

在事业上大凡有所建树的人,都有着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马克思曾说过:“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深刻地感到不满足,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进取,在这方面无数成功者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巴西著名足球明星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上大红大紫,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已踢进1000个球以后,记者又问他同样的问题时,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一辈子都一无所成,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太容易满足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终其一生总是拿那么一点点薪水,每天总是做着同样的事情,一直到死而后已。这就是容易满足的人的人生了。

新闻界的“拿破仑”、《伦敦泰晤士报》的大老板诺思克利夫爵士,在他自己最初每月只能拿到80元的时候,对自己的处境非常不满。他的不满促使他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后来,《伦敦晚报》和《每日邮报》皆为他所有的时候,他还是感到不满足。直到他得到了《伦敦泰晤士报》之后,他才稍稍感到了满足。

对于《伦敦泰晤士报》,林肯是这样评价的:除了密西西比河之外,《伦敦泰晤士报》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一件东西。

诺思克利夫对于那些自我满足的人,是很反感的。有一次,他在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助理编辑的办公桌前停了下来,和那个助理编辑聊了起来:“你到这里来有多久了?”

“将近三个月了。”那个助理答道。

“你现在的薪水是多少?”

“一星期5英镑!”

“你对现在的状况满意吗?”

“很满意,谢谢你。”

“啊,但是,你要知道,我可不希望我的职员,一星期拿了5英镑,就觉得很满足了。”

如果你对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你便不会想到要去改进你当下的状况,这样便不会有一种引导自己向前发展的动力。但是,如果你仅仅满足于有了理想,那么,理想就很可能成为你进步的障碍。

卡耐基如果不是为了有一种较大的发展空间,恐怕他一辈子都在铁路上做事。为了实现他的独立的伟大计划,他坚决地辞谢了宾夕法尼亚铁路管理局升他为副总管的机会,因为他有更大的理想,而如果继续留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局,就不能达到他的预期目的。

施瓦伯是一个完全靠自己奋斗出来的农家孩子,他后来曾经做过多位总统的顾问,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元首的好朋友。他就认为:无止境的活动,乃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终结。他说:“有一次,有人来问我,一个大商人赚了很多钱,这个人是否就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时候,我回答他说:如果—个人有达到他目的的时候,他便成不了一个大商人了。有成就的人总是永远前进的,一直到生命结束的时候为止。”

理想是由不满足而来。有了这种不满足,就会有一种不同的梦想。梦想能产生动力和勇气,从而可以把现实和梦想之间的鸿沟填平。

他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就因为他不满足于有一份安稳、平静的工作,而是不断进取、始终激励自己向前发展,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到达了他所向往的地位。

弗里兰正因为不满足,才没有一辈子在铁路上工作,虽然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并有可能升为司机。

“你以为我做了司机就会满足了吗?我的目标是要做铁路公司总经理。”虽然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弗里兰连司机都还不是,但是,足以证明他的雄心。

他在铁路上做了两年事之后,还只是在一列三等火车上做一个看管制动机的工人,月薪才40元。一个铁路老工人曾这样对他说:“你现在成了管制动机的工人,已经很不错了。按照我的经验,如果你在现在这个位置再干上个四五年,就会有机会升为司机,每月大约能拿100元左右。只要你勤勤恳恳地做事,不犯什么大事被开除的话,就可以一辈子安安稳稳地当你的司机了。”

听了这话的弗里兰不仅没有感到高兴,反而不以为然。他的志气可并不仅仅是如此,他有着更高的理想。正因为志向高远,在经过一步一步地努力后,他成了美国大都会电车公司的总经理。

“我从楼梯的最低一阶尽力往上看,想看看最高的到底有多高。”这是美国五大湖上的运输大王考尔比在刚刚步入社会时所说的一句话。

他刚刚进入社会时非常的穷困,在湖滨南密执安铁路公司做书记员的工作。

他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当他再“朝上望”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待在这里的梯子太矮了,他明白,这个工作对自己的才能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更别指望有什么远大的前途。

虽然他这时一无所有,幸好,他有高远的人生目标。

于是,他辞了做书记员的工作,在海·约翰上校的手下谋得了一个位置。海·约翰后来担任过国务卿和美国驻英大使,这对于考尔比来说,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如果一直待在原来那个单位,他一定是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的,而与海·约翰在一起,就可以说是前途无量了。

考尔比说:“我最初来到克利夫兰时,原来不过就是想做一个普通的水手——这实际上还是一种儿童式的冒险追求,多少带了点浪漫的色彩。但是,水手没有做成,而每时每刻与美国最完美的一个理想人物保持着亲密接触(指海·约翰上校),这也算是我的运气。他成了我塑造自己各个方面的偶像。”

考尔比是聪明的,他知道,假如他时常同一个小人物相处,自己是绝对不会有很大的发展的。于是他有意选择去接近一个大人物,然后把这个人作为他自己所要学习的楷模。他选定了海·约翰,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了。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命运。

通过以上几个事例,我们看到,凡是能够有大成就、不断进步的人,都是以“永不满足”为基础的,可以说:自满是前进的障碍,不自满是前进的动力。

第七十节

[译文]

我的话是很容易理解的,也很容易实行。但天下却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能实行它。提出理论要有纲领,做成事业要有目标。正由于人们不能理解,因此他们不认识我。认识我的人稀少,效法我的人就显得很珍贵。因此,圣人穿着粗布衣裳而怀里揣着宝玉,一般人却不知道。

[评析]

本章说明自己的思想未被世人理解,所以出现“知我者希”的局面。他并非自甘默默无闻,他也希望自己的各种思想原则能通行于世。老子慨叹世人不了解“道”,不了解自己。老子希望有哪位君主能够赏识自己、重用自己,从而达到“无所不为”。

第七十一节

[译文]

知道却像不知道一样,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装作知道,这是弊病。只有将这种弊病当作弊病,才能没有弊病。有“道”的圣人没有这种毛病,因为他重视弊病,所以才不犯这种毛病。

[评析]

本章阐述自知之明的思想,分析了圣人与常人在对待知与不知上的态度。圣人知道却当作不知道。常人不知道却当作知道。

第七十二节

[译文]

当老百姓不惧怕你的权威时,你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威势。统治者不要逼得百姓不得安居,不要压迫百姓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百姓,百姓才不会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现,自爱自重而不自显高贵。所以要去掉自我表现、自显高贵,提倡自知自重的作风。

[评析]

本章说明治国治民不能用高压手段。国家****的前兆是老百姓不害怕统治者的威力、威胁,这时大的灾乱就要发生。老了劝诫统治者对百姓要亲善,不要让百姓居无定所,不要让百姓无法生存,才能治理好国家。

第七十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