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左手老子右手孙子:千古成大事之道
26972700000001

第1章

《老子》上篇 道经

第一节

[译文]

“道”,能说得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原,“有”,是万物之根本。所以,应该从万物永恒的原始状态中去观察“道”的微妙,应该从万物不变的根本之处去观察“道”的显豁。 “有”与“无”同出一源而名称互异,它们都称得上是深远莫测的,从有形的深远境界到达无形的深远境界,这就是通向一切奥妙神秘的总途径。

[评析]

本章阐述“道”的本质和特性。老子第一次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核心。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微妙玄虚。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或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第二节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能分辨出什么是丑的了;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良的,就知道什么是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随顺。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加倡导,万物生成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要其报答,万物兴旺而不居功夸耀。因为不居功夸耀,功绩也不会泯灭。

[评析]

本章说明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各自以对方存在为依据,同时还阐述了“无为”的思想。本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一切事物的存在,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鲜明地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的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是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应用]

居功而不夸耀——要善于隐藏锋芒(第二节)

《老子》中的“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原意是:培育万物而不要其报答,万物兴旺而不居功夸耀。因为不居功夸耀,功绩也不会泯灭。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要善于隐藏锋芒。

老子是个大智者,但他从不表现自己,并劝告世人不要太爱表现自己。因为,显山露水,出尽风头,带来的往往是无穷后患。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张扬自己的才能,不会吹嘘自己的功绩。

盛名之下要韬晦,才能不开嫉妒之门;成功之后要谦虚,方可免走忿争之路。也就是说,越是“春风得意”之时,越要韬光养晦,以免被人由嫉生恨。

春秋时代,孙叔敖很得楚庄王的信任,三次出任楚国令尹,权力很大。

有一天,狐丘地方的一位老者问他:“你是否知道,别人对你有三种怨恨情绪?”孙叔敖说:“我不知人们怨恨我什么,请您多多指教。”

那位老者告诉他:“你的爵位高了,那些尚未显贵的士子就妒嫉你;你的官职大了,君主就会疑心提防你;你的俸禄丰厚了,想沾你光的人就会对你有怨言。”

孙叔敖感谢老者的提醒,并对他说:“我有办法平息这三种怨恨情绪:爵位越高,我的态度就越是谦恭卑顺;官职越大,我就越发小心谨慎用权;俸禄越丰厚,我施给别人的财物就越多。”

孙叔敖正是用这三种方法,处理好了有关的人际关系,平息了人们的怨恨情绪。正因为孙叔敖从来不表现自己的才能,不炫耀自己的荣宠,不吹嘘自己的政绩,所以能够善始善终,深得好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则,有些人喜欢平淡从容,有些人则喜欢锋芒毕露。我们会发现踏踏实实的人很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而锋芒毕露的人则难以得到好的人缘。人缘可不是小问题,它可能直接影响着你的成败。假如你人缘好,那么你每做一件事,别人都会津津乐道,即使你做错了事,冒犯了别人,别人也会善意理解你的过错。

但如果你人缘不好,那么你每做一件事别人都会鸡蛋里挑骨头,更不要说做错事了。即使你处处谨慎小心,事事正确,别人也会不以为然,不拿正眼看你。所以说,尽量不要锋芒毕露,咄咄逼人。

一些能力强、学历高的人在表现自己的才华时往往恃才自傲,甚至与领导去做比较,表现出蔑视领导的倾向。这样的下属很容易成为领导的重点打击对象,无论你多么优秀,只要你激怒了领导,那么,是绝对没有好果子吃的。

小赵是某名牌外语大学毕业生,分配在外事部门工作。由于他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开始很受领导的器重,并准备派他出国深造。但一年后,这个很让人眼红的机会给了另一个各方面都不如他的同事。再后来,小赵在这家单位呆不下去了,不得不辞职去了另一家单位。事后,他也很悔恨自己在原单位的领导面前太爱卖弄了,时不时就对领导来两句英语,正巧这位领导没学过英语,所以小赵的行为很让这位领导反感。所以说,小赵在原单位“混不下去”也就很正常了。

有多少人由于年轻气盛,爱出风头,而处处碰壁。要想适应社会,首先得知道隐藏锋芒,而在关键、必要的时候再展露给众人,那时人们自然会承认你的过人之处。否则,如果时不时地拿出来挥舞一番,把别人都比得黯然无光,那么,最终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大文豪肖伯纳赢得了很多人的尊敬和仰慕。他从小就很聪明,且言语幽默,但是年轻时的他特别喜欢展露锋芒,说话也尖酸刻薄。

后来,一位老朋友私下对他说:“你现在常常出语幽人之默,非常风趣可笑。但是大家都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因为他们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开口了。你的才干确实比他们略胜一筹,但这么一来,朋友将逐渐离开你,这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

老朋友的这番话,使肖伯纳幡然悟,他明白如果不收敛锋芒,彻底改变自我,不仅仅要失去朋友,社会上将没有他的容身之地。所以他决定:以后再也不自我卖弄了,要把天才发挥在文学上,这—转变造就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常常锋芒毕露会使一个人众叛亲离,走进死胡同,而懂得隐藏锋芒,将才华用到正地方,才会做出一番事业来。

颇有影响的富兰克林,在年幼的时候非常自以为是,在任何人面前都是一副自信自尊的神气。幸亏有一天,一名长者指出了他的这一缺点。

“你的一切意见,”长者说,“对每一个与你意见相左的人都无异是一种打击,所以,没有一个人是乐意听的。你的朋友们甚至觉得你不在时反而更舒服!对你来说,这无疑这是很糟糕的。”

富兰克林——这位未来的领袖人物因此气焰大挫。经过认真的反思,他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处事方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我自己的意见,当我碰到任何可能引起争辩的话题时,决不说‘当然’、‘无疑的’或其他各种表示肯定语气的话,而一般采用‘在我看来’或‘我想可能是这样’或者‘据我想像起来,大概是这样的’或者就是‘如果我的看法没有错的话那么应该是这样的’这类说法。”

“这种习惯,在我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想要让人赞同于我的见解时,是很有好处的……以谦虚的态度来提出我的意见,常常可以增加我发言的机会,减少碰钉子的机率……”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习惯,所以我才得以能够影响我的人民……因为我实际上是一个最糟糕的演说者,我几乎没有什么辩才,常常需要讷讷地寻思着一些适当的字眼,而且发音还老不准。不过,尽管如此,人们都乐于接受我。”

人们都不喜欢那种在什么时候都希望自己成为关注中心的人,他们甚至恨不得当场把这些爱慕虚荣的家伙的华丽外衣撕开,让他们露出丑陋的真面目来。他们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在很多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表示出自己的谦逊,是博取众人支持的最好办法。

弗里克在他的早期事业中之所以能扫除障碍,步入坦途,原因就是他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使得他30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向百万富翁进军了。

他曾经在麦克伦姆和卡莱尔大商场里做推销员,每周只能挣到八美元。当时那个商场一共有20名推销员,个个都在卖命地工作,以求取得好成绩。在这些人里,弗里克是最后一个进店的。他的努力使他后来者居上,在所有推销员中名列前茅。

在弗里克的同事中,有一位名叫柏莱尔的推销员,颇得许多人的赞许。在弗里克到来之前,这位同事不但“好长时间以来被认为是推销员中的领袖”,而且还享有 “为上等客人服务的权力”,这种特权,是“所有其他的推销员拱手奉上的”。弗里克想要进攻和打倒的,就是这个人的特权!

弗里克是聪明的,他既达到了他的目的,没有给自己树敌:他在对付这个人以及别的同伴时采用了恰当的方法。弗里克把柏莱尔仔细衡量了一番后,看准了他是一个虚荣心很重的人,弗里克确定柏莱尔所希望的,就是想让人知道他有多么了不起。所以,弗里克就在这人面前绝不表现自己。虽然弗里克的胜利也会使柏莱尔感到“苦闷心酸”、“非常不自在”,但是由于弗里克能体会到柏莱尔的情感,并经常去安慰他,所以,他最终赢得了柏莱尔的好感,并且博得了推销员们的一致爱戴。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弗里克这只“出头鸟”不仅没有挨打,反而获得了那些不如他的人的友谊和好感。能够做到这一点,可真是不容易,秘诀是他善于隐藏锋芒的明智之举。

可以说,真正能成大事的人,没有一个是不以谦逊著称的。只有那些肤浅而又短视的人,才会喜欢在众人面前吹嘘自己,才会不厌其烦地提醒别人注意他做了多少事情,提醒别人自己的知识多么渊博,生怕别人忽视自己了。越是平庸的人,越是急于想让人明白他是聪明过人的,而和他相比,他周围的人都是傻瓜。伟大的人物,往往能超脱越这种浅薄的虚荣。因为他们知道,这种虚荣不仅不会给自身带来任何好处,相反,它只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一个真正的领袖绝不会自高自大,他不会让民众感觉他是在居高临下地俯视他们的,相反,他会使民众都觉得自己很聪明。

海·约翰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在和人谈话时便采用这种策略。毕修勃曾经这样写道:“他(指海·约翰)谈吐不凡,好像他的灵感是从听众那里得来的,而自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在这点上,他很像法国具有谈话天才的雷加米尔夫人,对那些和她讲话的人,她总是设法使别人自我感觉很好。”

那些具有典型领袖才能的人,和人相处的第一步,就是不要让别人在自己面前感觉到自卑。泰勒,这位伟大的管理大师,他就知道该巧妙地抑制住他的“自我”,甚至在和下属们讲话的时候,他都不肯把“我”字挂在嘴边。

如果你是聪明的,如果你想成就大事,那么,就隐藏起你的锋芒吧,这样,是于你有益的。

第三节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老百姓不互相竞争;不重视稀有的财物,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人贪欲的东西,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净化人的心思,填饱人的肚子,削弱人的志向,强化人的体魄,永远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让聪明的人也不敢胆大妄为。以这种“无为”的态度去处理政事,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评析]

本章进一步阐述无为的思想。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现实动乱不安、矛盾突出,所以提出“无为”思想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人们回到一种“无为”境界。人人与世无争,社会就能安定;个个心安理得,天下便会太平。

第四节

[译文]

道像器皿内的空间一样虚无,使用时不会盈满。它是那样的深邃啊,好象万物的主宰。消磨它的锐利、锋芒,排解它的纷扰,隐蔽、调和它的光芒,把它混同于尘垢之中。它是那样的无形无象,隐没不见,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何物所生,似乎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

[评析]

这一章是对“道”的描述和赞颂,说明了道的本质和特点。老子告诉人们,“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的。它发挥的作用没法加以限量,可以说是无穷无尽、永有枯竭的。它深沉似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

第五节

[译文]

天地不存在偏爱之心,对待万物像对待刍狗一样;圣人也不存在偏爱之心,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其中空虚而不穷尽,愈动风就愈多,万物源源不断地生化而出。议论太多,往往失败,不如保持内心的清静。

[评析]

本章从政治的角度阐述无为的思想。老子在这里表明了他唯物主义的天道观、纯理性的自然观,并由此推导出“无为而治”的理想政治,实际上是一种自由主义的社会观。

第六节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是永恒长存的,这就像微妙的母体。这微妙的母体的门户,就是天地的根本,是万物的根源,连绵不绝。它就是这样不断地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评析]

本章说明道是万物的根源,继续描述和颂扬“道”的意义和功能。“道”是永恒存在的,它是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主宰,孕育万物,生生不息。从时间而言,它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

第七节

[译文]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是为自己的生存才运行,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把自己置之于后,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安然存在。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