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周武王所属的地方只有百里,战卒也只有万人,却能战胜攻取,最终立为天子,而此后世世代代都称为圣王,这是因为他懂得处身立世之道。桀、纣贵为天子,富贵拥有海内,所属的地方很大,战卒也极多,最终却身死国亡,为天下人所杀,就因为不懂得立身处世之道。所以,能干的,小可以变成大,贱可以变为贵;不能干的,即使是天子,人们也会夺取他的位子的。所以说:“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也。”
明主上不会违背天,下不会辜负地,所以天给他以时机,地为他生财。昏乱之主上逆天道,下绝地理,所以天不会给他时机,地不会为他生财。所以说:“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
古时候,周武王是上天所帮助的君主,所以,他虽然领地狭小,民众不多,仍然成为了天子!桀、纣是上天惩罚的君主,所以,尽管他的地域大而人民众多,仍然受困而亡。所以说:“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大必削。”
[实例应用与分析]
奉天行道者“大”
“《管子》第二十”的上文部分中,管子论述了身为君主者“顺天道而行”与“违背天道”的不同结果,“古时候,周武王所属的地方只有百里,战卒也只有万人,却能战胜攻取,最终立为天子,而此后世世代代都称为圣王,这是因为他懂得处身立世之道。桀、纣贵为天子,富贵拥有海内,所属的地方很大,战卒也极多,最终却身死国亡,为天下人所杀,就因为不懂得立身处世之道”。
由此可见,是否顺天道是决定了生死存亡的,“所以,能干的,小可以变成大,贱可以变为贵;不能干的,即使是天子,人们也会夺取他的位子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奉天行道者‘大’”。
“天道不可违”,身为君主的,凡是顺天道而行的,都能够发展壮大而成其大业;相反,凡是违背天道而行的,都会遭到天遣、受到惩罚而走向灭亡。正如管子所言“明主上不会违背天,下不会辜负地,所以天给他以时机,地为他生财。昏乱之主上逆天道,下绝地理,所以天不会给他时机,地不会为他生财”;“古时候,周武王是上天所帮助的君主,所以,他虽然领地狭小,民众不多,仍然成为了天子!桀、纣是上天惩罚的君主,所以,尽管他的地域大而人民众多,仍然受困而亡。所以说:‘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大必削。’”
可见,“天道不可违”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天就会帮助他,弱小可以变强大;反之,如果逆天道而行,那么,天就会惩罚他,强大的也会走向灭亡。
“天道不可违”,身为君主的,凡是顺天道而行的,都能够发展壮大而成其大业;相反,凡是违背天道而行的,都会遭到天遣、受到惩罚而走向灭亡。正如管子所言“明主上不会违背天,下不会辜负地,所以天给他以时机,地为他生财。昏乱之主上逆天道,下绝地理,所以天不会给他时机,地不会为他生财。”
“古时候,周武王是上天所帮助的君主,所以,他虽然领地狭小,民众不多,仍然成为了天子!桀、纣是上天惩罚的君主,所以,尽管他的地域大而人民众多,仍然受困而亡。所以说:‘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大必削。’”
桀、纣亡国的原因有很多共性,我们不妨来重温一下那两段历史。
商汤据说是帝喾后代契的子孙,为商部落首领。商是夏的属国,商汤执政商国时夏的国君叫夏桀,夏桀为人骄傲自负,整天吃喝玩乐,从来不过问百姓的死活。他嫌弃宫室太简陋,就征集了上万名奴隶耗费巨资花了七年时间,在洛阳修建了一座宫殿。
为了博取宠妃们的欢心,夏桀让人把国库中存放的精美丝帛搬出来,一匹匹的撕扯,让妃子们听响声。他还在花园里建了一处酒池,偕宫女们在里面划船嬉戏。夏桀是个嗜酒如命的人,一旦喝醉了酒,就拿人当马骑,稍不尽兴就会把人杀掉。
商汤决心为民除害,把这个惨无人道的昏君赶下台,但他苦于身边没有一位能够为自己出谋划策的贤才,这不禁让他觉得万事俱备,只缺一相。
一天,商汤在吃饭的时候突然察觉近几日的饭菜不是太咸就是太淡,这让他很是恼火。他把做饭的人叫来对他进行了一番训斥。这个做饭的人叫伊尹,他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把调料放的适当,做出菜来才美味可口。我这几天做菜非咸即淡,就是想借此提醒大王,治理国家和做菜一样,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把握火候,才能如愿以偿。”
商汤听后觉得此人言语不凡,就向手下的人打听伊尹的身世。手下人告诉他,伊尹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学士,曾经做过莘国国王女儿的老师,后来莘国灭亡,伊尹逃到了商汤门下。伊尹有着远大的抱负,对治国很有见解,而且对夏桀的暴行也很是不满。商汤听后大喜,马上任命伊尹为右相。
在伊尹的建议下,商汤历数夏桀的种种罪行,规劝那些被夏控制的部族反叛。接着,商汤对那些不听规劝的部族出兵进攻,同时采取伊尹网开一面的策略,给部族中那些有良知的人留条生路。商汤一时威名大振,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接着,商汤立下誓言,一定要打败夏桀,为民除害。后来,夏桀在逃跑时死于南巢。
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建立了商朝,定都于毫。伊尹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他规定官吏要勤勤恳恳地工作,在职位上没有业绩就要受到处罚。因此,商朝建立后,官吏们人人遵纪守法,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商朝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
商代的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生活奢靡、贪图安逸,对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就在百姓怨声载道之时,他采纳了妲己的建议,以酪刑镇压人民,设炮烙以惩叛逆。他还随意斩杀忠良、排挤功臣,整个朝廷被他搞得乌烟瘴气。
纣王在身边佞臣的谄谀下,生活越来越荒淫暴虐、肆无忌惮。朝政在他的“处理”下日益腐败,郊社不修、宗庙不祭,而是终日以奇巧异能来博取妲己的喜悦。
周是当时地处商朝西陲的一个小属国。周文王在位50年,推行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政策,国力逐渐强大,他去世时天下三分已得其二,为灭商奠定了基础。
接着,武王继位,他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太公为军师,并用弟弟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人才荟萃,政治蒸蒸日上。他还对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孤立商王朝,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周武王随时准备着抓住有利时机讨伐纣王。
周武王为了了解殷商内部的情况,曾派一间谍去朝歌刺探虚实。
不久后,间谍回来报告说:“殷商不久就要出现混乱了。”
武王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间谍答:“殷商国内奸臣胜过了忠臣。”
周武王听后摇了摇头说:“时机还未到。”
又过了一段时间,间谍回来禀报说:“殷商朝廷开始混乱起来了。”
周武王问:“混乱到什么程度了呢?”
间谍答道:“贤德之人都已经逃到别的国家去了。”
周武王又摇了摇头说:“还是没有到最好的时机。”
几个月后,间谍又向武王汇报说:“殷商的混乱已经很厉害了!老百姓都不敢有怨言了。”
武王听后欣喜万分地说:“时机终于到了。奸邪的人胜过忠良之士,就是暴乱;贤德之人纷纷出逃,就是崩溃;而老百姓不敢说抱怨的话,就说明殷商的刑罚残酷到了极点。殷商的混乱已经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正是我们讨伐他们的最好机会啊!”
于是,周武王挑选了一批精兵良将,与各诸侯约定甲子日出兵讨伐商纣。纣王此时也派间谍胶鬲前来了解周武王的情况。胶鬲的可疑举动很快就被周武王发现了,周武王对他说:“你回去禀报你家大王,我们将于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绝不会食言。”
胶鬲走后,天降大雨,军队行军遇到了很大困难,有人向周武王请求道:“士兵们都已经很疲惫了,我们何不先停下来休息一下,等大雨停了再走呢?”
周武王说:“我已经告诉胶鬲,我军将于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如果我们不能按时到的话,纣王一定会认为胶鬲欺骗他,这样一来,胶鬲肯定会被处死,我让军队加速行进,就是为了救胶鬲一命啊。”
将士们听了武王的话后纷纷称赞他是个重信义之人,全军上下人人浑身都有了劲,部队在甲子日按时抵达朝歌郊外。虽然殷商大军早已摆好了阵势,但殷商的士兵个个无心恋战,他们早就不想给商纣这个昏君卖命了,结果,武王大军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朝歌,残暴的昏君商纣王走投无路被迫纵火****。
周武王进入朝歌以后,听说当地有个德高望重的高人,便亲自去拜访,向他请教治国之道。武王来到后,那人对他说:“你知道殷商为什么会灭亡吗?如果想知道的话,明天中午你来的时候我再告诉你吧!”
周武王按照约定,第二天中午又去找那位高人,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见高人露面。
一旁的周公旦若有所悟地说:“我已经知道高人的答案了。他本来就采取了不亲近自己君王的态度,而现在又要把自己君王失败的原因告诉你,他是于心不忍啊。至于到了约定的时间而未到,就是‘说了话而不讲信用’,这正是殷商之所以灭亡的原因之一啊。他已经用这种无声的方式告诉您答案了。”
夏之所以被商所灭,是因为违背民心,违背天道;商之所以被周所灭,是因为商纣违背民心,违背天道。
昏君作恶多端、天理难容,他们遭致亡国的命运不足为奇,商纣王的罪恶罄竹难书,最终落个****的下场实属必然;商汤替天行道、救民于水火,商朝得以安定繁荣也自然在意料之中。
善有善报,恶有恶果。上天对待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那么他一定会死的很惨;而那些以仁德自居,以诚待人的君子,一定会得到贵人的相助,危难之时也定会有人挺身而出,救他于水火之中。
这便是顺天者生,逆天者亡。李世民就是因为顺了天道,最后在众人的帮助下当上了皇帝。
唐高祖李渊在位时,秦王李世民屡立大功,他极有文韬武略,太子李建成因此非常嫉妒他,把他看作眼中钉、肉中刺,不除不快。
李世民门下的谋士房玄龄很担心有一天李世民会被李建成所害,于是便对长孙无忌说:“太子敌视秦王,而秦王大义,又不肯和太子计较,我怕日后秦王会吃亏,你说该怎么办呢?”长孙无忌说:“秦王功高,太子嫉妒他也是很正常的事,太子为人凶险,但毕竟他现在还没有太明目张胆地攻击秦王,我们只能静观其变了。”
房玄龄说:“据我观察,太子近日就会对秦王下手,秦王仁慈,一定不会答应除掉太子,可这样的话秦王必定受害,我们不如劝秦王先动手。”
长孙无忌说:“我早有这样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敢说出口。这样做虽有风险,但不主动就必死无疑,国家也有覆灭的危险,秦王如果知道这种形势,他就不会拒绝了。”
于是二人一起来到李世民的面前对他诉及此事,李世民果然是不肯答应,他说:“我和太子是兄弟,他可不仁,我不可不义啊!”二人无奈,只好暂时告罢。
后来,李建成果真向李世民发起了攻击,他与李元吉结成同党,拉拢李渊宠爱的妃子们,让她们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使李渊逐渐疏远了李世民。他们还不罢休,想进一步谋害李世民。一天,李建成请李世民去太子宫喝酒,他在李世民的酒里下了毒,李世民喝了几口就腹痛呕吐,多亏陪席的李渊弟弟、淮安王李神通救护及时,李世民才保住了性命。
接着,李建成和李元吉又想出了挖空秦王府的主意。公元626年,突厥侵犯中原,李建成向李渊建议,让李元吉出征迎战。李渊同意了,李元吉却提出要调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尉迟恭、秦琼等一起出征,还要求把秦王府的兵马都划归他管。他试图把这些人马调出后再全部活埋,进而除掉李世民。
大难当头,长孙无忌又劝李世民说:“太子不念骨肉之情,你为了国家大义和黎民百姓的生死,也不能再有所顾及了。你们现在是敌对关系,谁妥协谁就是死路一条。这是你必须要面对的局面,你已经没有后路可退了。”
李世民权衡利弊,终于接受了长孙无忌的意见。不久后,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紧接着,唐高祖退位,李世民继承了王位,史称唐太宗。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是君子讲究仁义道德,而小人却是满脑子栽赃陷害、不仁不义。但君子讲仁要看对象,对那些为害一方,剥削百姓的人就不能一味地以善心对待,而是要抓住时机替天行道,这才是真正的仁,这才能称其为“大”。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应该为这个世界做些事情,不管在什么职位,只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做事,就算没有白来这个世界一回。充分发挥上天给予自己的特长也是奉天行道的一种方式,这种人也能称为“大”。范仲淹就是一位这样的“大”人物。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一生心怀天下,为民做事任劳任怨、一丝不苟,他的一生,为宋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百姓做了无数件大大小小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