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品读管子管理之道
26972200000025

第25章

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列不让贤,贤不齿弟择众,是贪大物也,是以王之形大也。夫先王之争天下也以方正,其立之也以整齐,其理之也以平易。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天道。

以上摘自《管子》第九“霸言第二十三”

[译文]

王者之心,应该方正而不走极端。封爵时不能排斥贤才,选贤才时则不去考虑年龄和地位,这样做是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这样的王业才是伟大的。先王以方正之心去争夺天下,以整齐的措施去建立天下,以平易的道理去治理天下。发布政令要合乎人心,施予爵禄要公平无私,兴举大事要顺应天时。

[实例应用与分析]

不拘一格用人才

“《管子》第九”中的上文部分为管子对统治者任用人才的指点,“王者之心,应该方正而不走极端。封爵时不能排斥贤才,选贤才时则不去考虑年龄和地位”,统治者就该有这样宽大的胸襟,在眼中只有贤才与非贤才之分,而不该去追究并不重要的年龄和地位等条件,“这样做是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这样的王业才是伟大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不拘一格用人才”。

管子对统治者任用人才这一问题,也有着深刻而睿智的见解,他认为贤才是该受到重视的,而认定贤才的方式又不能受到年龄和地位等一些条件的限制,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真正有贤能之人才能够受到重用,才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出力,成为统治者最好的左膀右臂。

是的,对于谋事与成事,人才是关键,凡是行为方正的统治者,都是有着宽大的胸怀的,无论对方的年龄与地位如何,只要有贤能,都能够加以任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使国家得到最大的利益。

人的才能有高低之分,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帝王能否使用好那些地位不突出但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人,是其统治成功与否的关键。汉高祖刘邦在使用韩信上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韩信,淮阴人士,出身于平民家庭,品行一般,因此未能被推选到官府任职,而他又不肯务农、不屑于经商,故只能依靠他人而赚吃赚喝。

韩信这种吃闲饭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寄食时间较长的是淮阴的南昌亭长家。起初南昌亭长见韩信举手投足间与常人不同,便收留了他。但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开始讨厌韩信这种不劳而获的作风,便开始提前吃饭,韩信按往常的时间前来吃饭时,人家早已吃完,并没有给韩信准备饭食。韩信明白了女主人的用意,一怒之下离开了亭长家。

后来,项梁在吴中起兵反秦,大军渡过了淮河,韩信认为施展自己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他投奔到了项梁门下。项梁战死后,韩信继续跟随项羽并任郎中,负责警卫工作。在此期间,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策,可高傲自大的项羽根本就不把他这个小小的郎中放在眼里,对他的话更是充耳不闻。

韩信怀才不遇,果断地离开了楚军大营,投奔了刘邦的部将夏侯渊。夏侯渊见韩信出言不凡、相貌威武,很是高兴,并把他介绍给了刘邦,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负责管理全军的粮饷。

一次偶然的机会,萧何见到了韩信,同样被他的才华所震动,他多次向汉王推荐韩信,但汉王一直也没有重用韩信。韩信的抱负还是得不到施展,思来想去,他还是选择了离开。一天晚上,韩信不辞而别,萧何知道后焦急万分,他顾不得向汉王汇报,便立即骑马追赶韩信去了。萧何追上韩信后,好多歹说才把他劝了回来。

第二天一大早,萧何便去汉王府拜见汉王。汉王见到萧何后对他说:“你深夜逃亡,为何?”

萧何说:“臣不敢逃,臣是追赶逃亡的韩信去了。”

汉王一听萧何追赶韩信去了,自然不相信,他对萧何说道:“将领逃亡的有十多人,您都不曾去追赶,为什么单单去追赶韩信?”

萧何回答道:“大王,以前那些逃跑的将军,都是些容易得到的人,而韩信这样的杰出人才,普天之下恐怕找不出第二个来。大王如果是想长久地称王汉中,韩信确实是派不上用场,但大王如果想争夺天下的话,就非得请韩信来辅佐才行。”

汉王此时才想起这段时间以来总是有人向他举荐韩信,但他一直没有当回事,现在连丞相都这么看重他,想必他真有点本事。

于是汉王对萧何说:“我要任命他为将。”

萧何说:“虽任命为将,也不一定能留得住他。”

汉王说:“那我任命他为大将?”

萧何这才高兴地说:“这就再好不过了。”接着,汉王召见韩信入府,萧何赶忙阻拦说:“大王向来对部下傲慢无礼,今日任命大将怎能如此随便呢?大王如果真心想留住这个人才的话,就选个良辰吉日,设立拜将的高坛来拜请韩信吧。”

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向全军宣布了举行任命大将典礼的日期。典礼那天,汉王用最高的礼仪拜韩信为将,全军上下,无不震惊。将帅们都怀疑这位以前未曾统兵的都尉是否能担此重任。

后来的事实证明汉王的决定是英明的。韩信一路摧城拔寨,百战百胜,为汉王室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军事才能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更是成为军事史上一次典型的、名垂千古的战例,被后人所效仿、称道。

刘邦听取萧何的建议,不拘一格的起用韩信为大将,这可谓是一次冒险,韩信毕竟未曾有打胜仗的先例,但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的魄力使他获得了一位军事奇才,自己的霸业从而得到了加速实现。

除了韩信,刘邦对郦食其的使用也很能体现出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思想。

郦食其是陈留县高阳镇人,他遇到刘邦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入高阳后,郦食其见他和凡人不同,决定跟随他。后来,郦食其的一个同乡把他引荐给了刘邦,刘邦爽快地马上接见了郦食其。

郦食其被带到刘邦府上的时候,两个女子正在给刘邦洗脚,这种情况下见客在当时是一种很没礼貌的表现。

郦食其装作不在乎地问刘邦道:“你带兵来此,是想剿灭诸侯军呢,还是想推翻秦王朝的统治?”

刘邦听后愣了一下,随即发怒道:“你一个地位卑微的看门人,竟敢跑到这里来教训我!你真是个不识时务的书呆子,秦朝是无道昏君统治,视百姓如仇人,我刘邦顶天立地,怎么可能帮助秦朝而与诸侯军为敌呢?”

郦食其回应道:“你如果真是仁德之人,又怎会这么接待一个老人呢?”一句话把刘邦噎住了,刘邦赶紧让那两个女子退了出去。

郦食其接着说:“推翻暴秦,夺取天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能少得了出谋划策的人呢?将军对待贤人智士如此无礼,以后谁还会来投奔你呢?”

刘邦见此人出言不凡,马上起身对郦食其拱手致歉。郦食其又对刘邦说:“将军一路招募乌合之众,收集散乱之兵,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现在尚不够万人。你若凭这点人马去攻打咸阳,无疑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刘邦越听越觉得郦食其是高人,再也不敢瞧不起这位其貌不扬的老者了。他问郦食其道:“依先生之见,该怎么办呢?”

郦食其回答道:“陈留是个四通八达的地方,城里存放着秦朝数年的粮饷。将军不如先攻下陈留,修养一段时间以后再图大事。”

刘邦拍手称好。刘邦又担心自己兵马太少,郦食其说:“我和陈留县令有深厚交情,我可以前去劝其归降。将军倒是和我内外接应,只要配合好,一定可以成功。”

刘邦听后大悦,采纳了郦食其的计策,最后,果然取得了胜利。

后来,郦食其在刘邦帐下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而刘邦知错即改、求贤若渴的做法也是其能成功的要诀之一。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帝王、将相在选拔人才时,都能够做到不拘一格,诸葛亮就是一位善于发现各种人才的贤相。

诸葛亮在治蜀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人尽其才地选拔官吏,只要是有真才实学者一律重用。他曾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道:“西汉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权者能任用贤臣,疏远小人;而东汉后期之所以衰亡,是由于当权者排斥贤人,重用奸佞。”

诸葛亮主张用人不重门第、地位、不拘资历、亲疏,而是任人唯贤,他说:“柱以直木为竖,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或有怀宝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异,不见招求;或有忠贤孝悌,乡里不举;或有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或有忠质于君,朋党相谗。”

对于那些隐藏在民间的贤能之士,诸葛亮都主张尽量选拔录用。诸葛亮在北伐前,曾向后主刘禅推荐了蒋琬、郭攸之等人。蒋琬本是一州中负责文书撰写的书佐,随刘备入蜀后被任命为广都长。

有一次,刘备和诸葛亮途径广都,见蒋琬不理正事,而又沉醉不起,刘备大怒,欲杀之。诸葛亮见蒋琬不善逢迎,不同流俗,心中很是欣赏,便给蒋琬说情,刘备赦免了他的死罪,罢了他的官。刘备死后,蒋琬得到诸葛亮的重用,成了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向宠,原来只不过是个小将,夷陵之战时,刘备大败于吴将陆逊,各部军队损失惨重,而向宠的营垒却完好无损。诸葛亮经过调查,认为向宠沉稳冷静、指挥得当,而且品德优良、办事公允,又通晓军事,遂封向宠为都亭侯,升为参军。北伐时,诸葛亮将后方的军务完全交给向宠处理,向宠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诸葛亮不拘一格用人才,使一批贤士良将被挖掘出来,这些人为蜀汉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求贤用人方面,春秋霸主齐桓公可以说是让其他诸王所不能望其项背,他重用宁戚的故事就很能表现出他在这方面的过人之处。

春秋莱棠邑人宁戚,身怀经世济民之才却屡不得志,后来听说齐桓公广纳贤才,便决定投奔齐桓公,但他家庭贫困,没人肯举荐自己,宁戚心生一计,他替一个商人赶着货车来到了齐国。他到达齐国国都的时候,正值傍晚,又没有钱住宿,只好露宿在城门外。

恰巧这天晚上齐桓公要在郊外宴请宾客,一帮官兵打开城门,让装载货物的车辆都让开。宁戚远远地望见齐桓公的车乘,一时悲从心来,竟忍不住敲着牛角大声地唱起歌来。

齐桓公听到了歌声,觉得歌词很不一般,于是对手下说:“这个唱歌的决不是一个凡夫俗子,我要见见这个人。”

于是,齐桓公临时改变了行程,把宁戚接到宫中,赏给他衣服帽子,然后和他攀谈起来。宁戚把如何治理国家的话讲给齐桓公听,齐桓公听后很是赞成。随后,宁戚又把如何治理天下的话讲给齐桓公听,齐桓公听后更敬佩了,准备让宁戚担任要职。

齐桓公的大臣们知道后纷纷劝他道:“宁戚是个外来人,我们对他的底细还不是很了解。大王还是先考察他一段时间,再来确定是否任用他也不迟啊。”

齐桓公摇了摇头说:“不必了,用人而疑之,这正是君主失去天下杰出人才的原因。”

齐桓公遂拜宁戚为大夫,后又在管仲的建议下让其担任齐国大司田,宁戚由此主要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宁戚也成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宁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重用宁戚。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有一定的眼光。齐桓公的识人慧眼可谓常人难及。

在用人问题上,齐桓公可谓是独树一帜,他用正确的人才观,以宽阔的胸襟接纳天下之士,他对部下“取其所长,避其所短”的智慧,以及用人不拘一格的作风是其能够成就一方霸业的重要条件。

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后,为了更加表现自己广纳贤士的决心,他便在宫廷前燃起明亮的火把,以示随时准备接待日夜前来晋见的人才。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一年过去了,一个主动上门求见的人都没有,齐桓公很为此感到纳闷。

有一天,京城东郊来了一个乡下人要求晋见齐桓公,声称自己有九九算术口诀的才能。齐桓公本来为终于有人前来了而高兴,可一听说此人只会九九算术的口诀,心里不禁凉了半截。

齐桓公于是对那人说:“九九算术乃是末流小技,我们需要的是能做大事的人,你赶紧回去吧!”

那个乡下人回答说:“我远道而来,是专门来为国王解决难题的。我听说宫前的火把点了一年也没有人前来自荐,这是因为国王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各地人才都以为自己比不上国王,都怕遭到别人的讥笑,所以没人敢前来拜访。

我的九九算术虽是微不足道的小技,但国王如果能礼待我这样的人,还怕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来吗?泰山之所以高耸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江海之所以深广是因为它积聚了每一条小溪。《诗经》中说过,古代英明的君主有事都去请教砍柴种田的农夫,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

齐桓公听后觉得这个农夫说的很对,赶忙起身对农夫行了个礼,立即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这个乡下人。果然如农夫所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四方的贤才都纷纷投奔而来,齐国的实力更强大了。

帝王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贤相良将的辅佐,而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贤者,这就需要帝王去发现、去大胆的使用每一个有特长的人。

只有不拘一格用人,那些所谓的人才才会光芒四射,那些有抱负的人才有施展的机会。人才被完全挖掘出来并充分地得到使用,国家离强大也就不远了。

霸言第二十三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