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品读老子领导之道
26971700000002

第2章 道经(2)

第四节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像器皿内的空间一样虚无,使用时不会盈满。它是那样的深邃啊,好象万物的主宰。消磨它的锐利、锋芒,排解它的纷扰,隐蔽、调和它的光芒,把它混同于尘垢之中。它是那样的无形无象,隐没不见,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何物所生,似乎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

[本章要旨]

本章说明道的本质和特点。

[评析]

这一章是对“道”的描述和赞颂,说明了道的本质和特点。老子告诉人们,“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的。它发挥的作用没法加以限量,可以说是无穷无尽、永有枯竭的。它深沉似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

第五节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不存在偏爱之心,对待万物像对待刍狗一样;圣人也不存在偏爱之心,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

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其中空虚而不穷尽,愈动风就愈多,万物源源不断地生化而出。议论太多,往往失败,不如保持内心的清静。

[本章要旨]

本章从政治的角度阐述无为的思想。

[评析]

本章从政治的角度阐述无为的思想。老子在这里表明了他唯物主义的天道观、纯理性的自然观,并由此推导出“无为而治”的理想政治,实际上是一种自由主义的社会观。

[实例应用与分析]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抱怨命运不如积极地努力

《道德经》中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原意是:议论太多,往往失败,不如保持内心的清静。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抱怒命运不如积极地努力”。

老子提醒人们,在遇到些某事情的时候,内心多牢骚、口中多议论和抱怨,只有消极的作用,倒不如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

在官场中,人们往往为升官晋爵而争得你死我活。得意者春风拂面、喜气洋洋,失意者灰心丧志,外形落寞。

听老子所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暂时不得志也不必抱怨,因为抱怨是没有用的,越是沉陷在抱怨之中,人的心志就越是颓丧,最后可能连奋斗的勇气也丧失了。

在不得志的时候,倒不如少些抱怨,而是以良好的心态去积极地奋斗与追求。自古以来,在经历不得志后而成大器者大有人在。

每个人的家庭出身都不相同,生在名门望族也好,生在贫寒之家也罢,这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命运是要靠自己去拼搏的,只要胸怀大志、勤勤恳恳,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在这方面,曾国藩就是一个遇挫而不折、积极面人生的鲜活例子。

曾国藩二十三岁考取秀才,二十四岁湖南乡试举人,然后远离家乡前往京师会试,但连续两次都失败了。此时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他在诗中写到:

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

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

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铲不平。

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

这首诗足以证明他的远大抱负并未因落榜而受挫,“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铲不平”的豪放激昂气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让人倍感钦佩。

曾国藩的进取精神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他的成功是建立在自尊、自信、自强的基础上上的,他写的《小池》一诗就反映出了这种思想:

屋后一枯池,夜雨生波澜。勿言一勺水,会有蛟龙蟠。物理无定质,须臾变众窍。男儿未盖棺,进取谁能料。

他尤其对少年的锐意进取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此时不试为之,则后必将不肯为矣。”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自信与豪迈,使他在以后的功名仕途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道光18年(1838年),他身中进士,曾叙任各部侍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以至于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中正都对他有过高度评价,毛泽东还说过“独服曾文正”。

可见,人的成功与否,不仅与他对自己的期许和定位高下有着密切关系,还与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关联。

一个志向高远并能踏实肯干的人,无疑会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而若是妄自菲薄、目光短浅、怨天尤人,甚而抱怨命运、郁郁寡欢,那么注定会成为一个失败的凡夫俗子。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只是时间问题。要想有所成就,不仅要把自己锤炼成“金子”,还要主动的去寻找让自己“发光”的途径。

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是愚蠢的表现,机遇是创造出来的,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才能闯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毛遂自荐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一战,赵国四十万人马全军覆没。主将赵括也被乱箭射死,强悍的秦军长驱直入。

此后不久,秦军又重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王焦急万分,急忙委派他的弟弟平原君到楚国去遣救兵。赵国存亡,在此一举。

因事关重大,平原君准备带帐下二十个最精干的文武官员同往,可他精挑细选,只选中了十九名,还差一人,无论如何也挑不出合适的人来了。

这时候,有个叫毛遂的门客站出来,对平原君说:“请让我跟您同去吧。”

平原君对这张面孔很陌生,问道:“先生来我门下几年了?”

“三年了。”毛遂答道。

“三年?”平原君听后犹豫了起来,一边摇头一边说道:“一个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就好比把锥子装进口袋,立刻可以看到锥尖从袋子里钻出来。而先生已经来三年了,可我却从来没有听人称赞过你,可见你不够优秀,没有什么本事,所以你不能去。”

“不对!”毛遂争辩道,“我从来就没有机会像锥子那样被放进您的口袋,要是放进去的话,我敢说,不光是锥尖露出口袋,整个锥子都会像禾穗一般挺出来!”

平原君觉得毛遂的话也有道理,决定带他前往。同行的十九个门客,一开始都很轻视毛遂,但在一路的交谈中,他们才发觉毛遂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果然,当赵、楚之间的谈判陷入僵局时,毛遂冒着生命危险,手按宝剑,挺身而出,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呵斥他,而是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做了非常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知情后便撤退了。

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毛遂在赵国寄居三年,空有满腹经纶却没有机会展示出来。如果他此时一味地怨天尤人,慨叹人生的话,恐怕他永远也没有出头的机会。

正是由于他能够看清局势,把握住难得的良机,在机遇来临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自己的命运才被牢牢的抓在了自己手中,因而出人头地,有了翻身之日。

积极的心态是力量之源,是成功的推进器。为什么有些人条件看似极好,却最终与成功无缘,而有些人却在条件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呢?因为成功者都是那些积极的人,而不是那些拥有好的处境但胸无大志的消极分子。自古以来,在经历不得志后而成大器者大有人在。

西汉时,有一个大臣叫朱买臣,他早年家中十分贫困,仅靠他终日卖柴为生。可朱买臣却非常好学,挑柴时也是诵读经书。他的妻子为此很为他感到羞耻,很多人都说他是傻子,朱买臣并不介意。

有一次有人大声责问朱买臣说:“做人要安守本分,你注定是个贱民,就该用心砍柴,别再让老婆受穷。现在你天天就知道读书,岂不是害人害己吗?”

朱买臣懒得和那人争辩,只与妻子解释道:“正因为穷,我才要用功读书啊!这是我富贵的唯一途径,我自己不努力,谁能够帮我呢?”

但他的妻子并不理解他,见日子越过越穷,反而离他而去。

此时朱买臣倍感凄凉,他暗自发誓,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读书不禁更加勤奋了。几年之后,朱买臣跟随年终上报政绩的官吏来到长安,遇见同乡严助,严助极受皇上宠信,他把朱买臣推荐给了武帝。朱买臣倾其所学,用毕生学习而积累的智慧征服了武帝的心,最终武帝任命他为中大夫。

因家境贫困而愈加发奋读书,而后来获得成功的,还有历史上的大学问家匡衡。

西汉时著名的经学家匡衡,幼年时期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但他非常好学,常常读书读到黄昏日暮,才遗憾地收起书本。

有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突然感到一丝光亮,起来察看,原来是自家墙破,邻家烛光由墙的缝隙中透出。于是他找来凿子,把墙上的缝隙凿大,果然有了一束亮光。他拿书就着光束去看,直读到邻家熄灯之后才上床睡觉。

匡衡的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文不识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文不识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由于勤学苦读,匡衡的学问长进很快,后来受到汉元帝赏识,被封为安乐侯,当上了宰相。

朱买臣和匡衡都出身贫困,换作别人,可能会抱怨命运的不公而不肯上进,最终碌碌无为。而他们,却把贫困当作动力,用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积极进取,最终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可见,身处逆境也是一种财富,只有从逆境中走出来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困境就像是压在身上的一块石头,如果你肯动动手并有一定要翻身的意志,它最终肯定会被你从身上掀翻;如果你威慑于它的沉重,认为自己根本就不可能撼动它的话,它就永远压得你喘不过气来,等待自己的只有死亡!

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就是一个敢于立志、奋发图强的经典事例。

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战胜了吴军,吴王重伤而亡。

此后,夫差登上了吴国的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

三年后,夫差率兵攻打越国,结果吴军大胜并乘胜攻至越都会稽。越国大臣文种巧用离间计让夫差动了慈悲之心,决定暂且不灭越国,但越王勾践及王后、范蠡等被抓为人质。

有一次,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这个机会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从而彻底感化了夫差,夫差决定放走勾践。勾践回到越国后,在房梁上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苦胆,每天醒来,勾践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苦胆!二十年,他竟雷打不动,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践秘密发动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将吴国的姑苏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此时,夫差纵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勾践最终以小打大、以弱胜强,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他奋发图强的故事也被后人所传唱。

身处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逆境的勇气。只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就没有不可以实现的事情。

第六节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是永恒长存的,这就像微妙的母体。这微妙的母体的门户,就是天地的根本,是万物的根源,连绵不绝。它就是这样不断地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本章要旨]

本章说明道是万物的根源。

[评析]

本章说明道是万物的根源,继续描述和颂扬“道”的意义和功能。“道”是永恒存在的,它是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主宰,孕育万物,生生不息。从时间而言,它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

第七节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是为自己的生存才运行,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圣人把自己置之于后,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安然存在。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本章要旨]

本章说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评析]

本章说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由天道推论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全书的观点是“无为”,最终“无所不为”,因此此章虽“无私”明确,但老子终究摆脱不了自己的阶级特点,最终以达到个人极端自私的目的。

[实例应用与分析]

不自生故能长生——无私成就自私

《道德经》中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原意是:圣人把自己置之于后,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安然存在。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无私成就自私”。

老子告诉人们,无私才能成就私心,也就是提醒人们不要怕吃亏。

吃亏并不是一件坏事,还可以说,善于吃亏就是善于做人,特别是在你有求于他人为自己办事时,最好的办法是设法先让这个人欠你的人情,这样,为了还情他就会主动而尽力地帮你了。

想让他人欠自己的情,就要做好自己先吃亏的准备,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智者说:吃亏是福。因为吃亏,你就成了施者,他人则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亏,他得了益,然而,他人却欠了你一个人情,在友谊、情感的天平上,你已加了一个筹码,这是比金钱、比财富更值得你珍视的东西。

吃亏,会让你在他人眼里变得豁达、宽厚,让你获得更深的友情。这当然会使他人更心甘情愿帮助你,为你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