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梅庵史话:东南大学百年
2695800000077

第77章 从80年代的三任院长看南工的新进展

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发展时期,南工也在这段时期经历了复苏、前进、升腾的历史进程,直到以综合大学的新姿态,1988年更名为“东南大学”。在80年代的南工历史上,共有三任院长,他们是:钱钟韩教授(1980.11}-1983.11)、管致中教授(1983.12^1986.12),韦任教授(1987.1^y1993.5)o每一位院长都在奋力治学,带领全体师生员工,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踏踏实实,勇往直前,把一个愈加美好的高等学府呈现在世人面前。

钱钟韩教授,1911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3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翌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深造,1937年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工学院院长、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兼工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南工副院长,主管教学和科研至1957年。60年代恢复副院长职务至文革;1979年三度出任副院长。1980年11月就任南工院长。

担任院长后,钱钟韩十分注重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上任第二年,各项工作稍稍就绪,他就向大家提出了“以重点学科的建设来带动全校的教学和科研”的新目标。紧接着在1982年,学校首次组织制订了25个学科、38个专业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对把握培养要求、保证质量起了重要作用。钱院长大力促进系、所间的学科合作,拓建新的学科领域,如1981年底,刚从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回校的教师韦钮提出创建生物医学电子学科,一时反对的意见也很多,这时,院长钱钟韩和其他党政领导同志热情支持,认为在几个相隔很远的学科领域的结合点上可能会出现更有生命力的新学科,并为青年一代人的发展开辟一个广阔的天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韦钮教授创建的生物电子学、分子电子学科已做出了许多科研成果,培养出从本科到博士的高级科技人才。

钱院长在80年代初就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为学校发展准备后劲;积极争取办学条件,如世界银行的贷款等,建设计算机中心,充实实验室的高新技术装备。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总之,他这一任上,在院党政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终使复苏的南工迈出新的步子,为学校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创造了条件。

1983年12月21日,教育部党组下达通知,公布了经中央同意的南工领导班子成员,党委书记:刘忠德;副书记:陈万年。院长:管致中;副院长:陈笃信、王荣年、史维棋、朱万福。名誉院长:钱钟韩。对新班子的建立,吴觉感到分外高兴。他在南工关键时期起了关键作用,站好了最后一班岗。而此时他已病重住院,在1984年4月30日不幸逝世。吴觉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管致中院长自1983年12月上任,时年62岁。管院长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长期以来担任院系的教学领导管理工作,熟悉校情。就任后,他一直致力于解决50年代院系调整及学习苏联遗留下来的两个问题:一是专业教育的模式,拆散了综合性大学,不利于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二是专业口径过细,不利于人才培养,学生毕业后也难以适应转换和开拓新领域的工作。他在主持制订、修订学校事业规划时,均主张逐步把南工办成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大学,增设了一批文、理、管方面的学科、专业和系科。

1985年,我院增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哲学与科学系;成立电气工程系。同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增设6个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建筑系)、热能工程专业(动力工程系)、信息工程专业(无线电工程系)、应用物理学专业(物理化学系)、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系)、工业管理工程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系)。1986年,增设了3个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建筑系)、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动力工程系)、建筑管理工程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在拓宽专业方面,自1981年始,即以无线电技术专业率先进行教改试点,强调打好基础,加强能力培养,对旧的专业教育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并逐步推及到面。1985年学校改行学分制,突破了按统一专业教育计划育人的框子。

在管致中院长任上,我院还相继成立了研究生院和成人教育学院,适应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及多层次人才的需要。1984年还建成了中心大楼,1985年建成图书馆新馆等;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南京工学院出版社。在基建方面,学校事业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结构和布局。

与管致中院长同任的党委书记是刘忠德同志。他195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教于南工后,还曾任教务处长等职。他在党委书记任上,主要抓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支持院长搞好办学,党政密切配合,共商学校发展大计,推动学校全面改革,试行校长负责制,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领导制订学校事业规划,倡导树立优良校风学风。他深人群众,善于团结同志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通过谈心、排忧解难和运用组织力量,增强了师生员工间的团结和对学校的凝聚力。

1984年12月,增补柏国柱为党委副书记。1985年8月,刘忠德调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副书记陈万年主持党委工作。增补王世造为副书记,增补韦钮、毛恒才为副院长。

新中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韦任教授担任南工院长时,是1986年12月。她主校时,面临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以联合求发展”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并组织全校中层干部和各学科负责人进行战略研讨,为学校的发展定位,制订出把我院“建设成国内第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新型综合大学”的战略目标,十分醒目,鼓舞并激励全院上下为此而奋斗。

12年后,担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钮院士曾撰文补记了校长生涯,她清楚地记得80年代中期,我校发展遇到了两大特殊困难,一是更改校名,二是大规模扩展校园用地。而在她的正确决策和坚韧不拔的努力下,通过各方面支持和帮助,终于胜利地完成了这两大任务,为我校的长远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应当说,女院长韦任是非常尽力的,工作成就是非常出色的!在院长任内,韦钮还提出:“以科研为先导,以任务带学科”的学科建设思路,在校内建成了九大科研基地;在校外与无锡华晶集团建立了无锡分校;在国际上开拓了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工作,如我校与加拿大康戈迪亚大学的联合培养计划,是迄今为止,我国与国外规模最大的校际博士生联合培养工作。

韦钮院长是在家庭遭遇极大困难时坚持做好院长工作的。

1987年初,她的大儿子突然发病,颈以下瘫痪,正月初三住院做急救手术,术后病危期40多天,后又需日夜护理4个多月,而韦钮院长忙于公务,为新区、为校名、为国际联合培养博士等,到外奔波,孩子全靠家人和友人看护,她作为一个母亲,心中的痛楚怎能平息?而我们学校,也正因为有了这样敬业、奉献和勇于拼搏的院长,才抓住了一次次发展机遇,到90年代后期,成为国内公认的中国最优秀大学之一,列第9名,工科大学的第6名,投人产出效益的第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