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梅庵史话:东南大学百年
2695800000007

第7章 东南大学首任校长郭秉文与

副手刘伯明教授20年代的东南大学(以下简称东大),是在南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我国第二所国立大学。东大寓师范于大学,囿文理与农工商体等实科于一体,此种组合为当时国内所仅见,实为中国综合大学之先驱。

郭秉文教授于1921年出任东南大学第一任校长,他不仅延师有道,筹资有方,而且致力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连续三届被公推为世界教育会副会长兼亚洲分会会长,使东大誉满东南,蜚声海外,首开东大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20年代前期,军阀争雄,战乱不止,苛捐百税,喂了枪炮,国库枯竭,不仅教育事业费七折八扣,预算成了一纸空文,甚至教职工的工资也常常发不出来,减薪、欠薪、停薪之事频频发生,筹款成了各类学校校长们最头痛的问题。而唯有南高、东大居然能保持10年不欠薪,实属罕见。这实赖郭秉文和银行金融界的良好关系,方能贷款借支,勉力维持。

在这社会大环境对高校极其不利之时,郭秉文还能兴建东大三个馆: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其经费有的来自个人捐助,有的来自政府支持,还有的来自基金会,如“科学馆”(今我校无线电系所在大楼)是由美国洛氏基金会赞助建成的。这与郭校长广泛开展国际交往是分不开的。

郭秉文在东大这四、五年间,还延聘了约70名学有成就的留学生到东大执教。他认为知识无国籍,科学无国籍,一个民族要在世界上永远生存下去,必须积极引进其他先进国家、民族的先进文化和科学。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在国内争长短,而是在国际上争席位,把东大办成国际上有声望的大学。

郭秉文很注意扩大东大的国际影响,开阔东大师生的视野,发展东西方的学术交流,凡国外著名学者来上海、南京,他都亲往接待;举行公开讲演或学术报告,一般都公推他为主席或主持人,他还尽可能把他们接到南高、东大来。一时间,东大几乎成了东西文化学术交流的热点。1920年4月,美国杜威博士来南高讲“教育哲学”、“科学与德漠克拉西”,他对五四运动评价甚高。6月杜威又第二次由蔡元培陪同来南高作暑期讲演。1920年10月及以后,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门罗院长、美国负责国际教育会东方部的孟禄博士、法国巴黎大学吕留教授、德国杜里曼博士等先后到我校讲演。1924年4月20日,印度大文豪、诗圣泰戈尔来校讲演,轰动南京,我校体育馆几无立足之地。

来校最多的是孟禄博士,他每次来华,必到东大看望郭秉文,其间还曾促进了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与中国东南大学合办工科的计划,并已草签了协议。上海《申报》曾连续报导,但最后不知何故中断了。

校长郭秉文忙于在外为学校开拓,实际校务由副手刘伯明主持,是真正的内当家(人都称副校长,实际并未正式任命)。刘伯明是哲学教授兼训育主任、文史地部主任、行政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由校长兼)、校长办公处副主任(主任由校长兼)。在郭离职期间,刘代其职。刘伯明为南高、东大的学风建设,踏踏实实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除了致力于解决各种实际间题外,还重视提高师生的认识和自觉性,为此发表了系列的文章,作了系列的讲演。1923年,刘伯明终因过度辛劳,身体日衰,染病身亡,享年仅37岁。他临终时,于家事一无所嘱,师生均十分沉痛。葬刘伯明教授于雨花台。胡适曾致挽联:鞠躬尽瘁而死,肝胆照人如生。东南大学因刘伯明先生的道德、学问两堪表率,特于1924年将南高院会堂命名为“伯明堂”,以资纪念。据闻,1969年在台湾建立的中央大学,也在一建筑内命名了“伯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