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梅庵史话:东南大学百年
2695800000126

第126章 我校五位校友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9年9月18日下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铭基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决定》。

决定说:在新中国50年的光辉历程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能力,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弘扬研制“两弹一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军战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琦、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昊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埠、周光召、钱学森、屠守愕、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水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次授勋大会,应当说是国庆5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两弹一星”精神的24个大字:“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将与我国向21世纪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事业融为一体。

在授勋的23位功臣中,我校的校友有5位,他们是:朱光亚、任新民、黄纬禄、赵九章和钱骥。

朱光亚获得功勋奖章的朱光亚校友是1941年至1945年在我校中央大学时期的物理系本科生。他于1924年12月出生于湖北宜昌。1941年,从当时位于重庆沙坪坝的南开中学毕业。正是从南开中学开始,他对现代物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1945年他从物理系毕业了。1946年,经系里的名教授吴大酞先生推荐,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读研究生,1949年秋,通过博士论文答辩,1950年,毅然离美投人到新中国创业的热潮中。

1955年,应召到北京大学任教的朱光亚参与组建了原子能专业和培养人才的工作。两年后,又被调往核工业部,专门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50年代末,年仅35岁的朱光亚与邓稼先等科学家一起,实施中国自行研制核武器的计划。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来不及细细体会成功的喜悦,朱光亚接着就参与领导对氢弹的探索研究工作。两年后,氢弹原理试验又获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后来,有一则评论说:“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的研制,从组建队伍到创造条件,从选定攻关方案到实验,环环相扣,没有一环不浸透朱光亚的心血”。

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到了70年代,不仅负责核技术研究,还参与组织实施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的生产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

朱光亚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曾担任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任新民火箭专家任新民校友也是“两弹一星”功臣。他于1915年出生于安徽宁国。1934年就读于我校中央大学时期的化工系。1945年去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深造,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巴夫洛大学任讲师。40年代末,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1970年4月,用“长征一号”火箭把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发射成功。这个零的突破,在世界上引起震撼。作为运载火箭的总负责人,任新民领导了这创下历史记录的壮举。他还直接主持和领导了我国卫星通信工程的研制和试验0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两项特等奖。

1990年4月7日21时30分,“长征三号”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腾飞,将“亚洲一号”卫星送人国际转移轨道。这是我国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完成国际商用发射服务。也是任新民第7次亲自主持和领导“长征三号”火箭的发射任务。当时他已是75岁高龄。

世纪之交,著名航天专家任新民指出:对宇宙的开发利用好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样,只有发现后才能利用。我们能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路子。

英纬禄有“水下火箭老总”之誉的黄纬禄校友于1936年至1940年在中央大学电机系读书,是陈章教授的高材生。1943年他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次,德国人侵飞机抛下的一枚导弹正落在行路中的黄纬禄身边。这颗倒栽葱式插人地面的导弹幸亏是个哑弹,使黄纬禄有惊无险。他认识到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保障的重要性,从此转向了火箭导弹领域的科学研究。1947年学成返国。1949年上海解放,他满怀报效祖国的激情参加革命,先后在华东工业部电工研究所和通讯兵部电子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

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黄纬禄在火箭导弹研究机构从事并负责控制系统的工作,13年中参加研制过4个液体导弹型号的控制系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近程到远程。

1967年以后,黄纬禄负责固体导弹的研制工作,先后担任为核潜艇配套的新型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部主任和总设计师,承担了更艰巨复杂的领导重任。

在几十年学习、研究、实践的丰厚基础上,黄纬禄担任了水下发射火箭的老总。1982年金秋季节,水下火箭发射成功!我国首次拥有了潜艇水下发射火箭,使我国成为世界第四个自行研制、第五个装备这种新型运载火箭的国家。1988年9月,我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又获得圆满成功。这也是在黄纬禄校友的直接组织领导下,运用我国自己的技术力量和经验研制成功的。

黄纬禄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臣赵九章是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卫星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早年攻读气象学,是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教授、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

钱骥钱骥曾于40年代抗战期间在中央大学师范学院物理系学习和工作,也是我们尊敬的校友,是国家和人民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