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梅庵史话:东南大学百年
2695800000124

第124章 40岁以下的博士生导师(2)

参加的研究项目包括:国家教委基金课题:“自适应鲁棒控制器设计”(1993^19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杂工业过程的建模、控制与优化”(1994^1996),以上项目亦均已完成。目前正参加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复杂系统控制的基础理论研究”(1998^-2002)13.黄晓明教授,男,1963年生,1990年在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常任理事,现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运输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分管科研及研究生工作,1998年被批准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结合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现状,近几年主要开展高等级公路建设及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①高等级公路路面结构设计;②筑路材料的综合应用技术;③格栅加筋路面结构、处治路面病害和路基综合稳定技术(路面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材料养生及温度变化过大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可能形成施工期开裂,减少这种开裂对路面结构表面层的影响直接关系到路面结构的整体性。同时,路面结构在行车荷载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会形成早期或使用期开裂。对软土地基区段,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对道路行车性能有极不利的影响);④路面结构评价、养护与罩面技术研究。

14.仲伟俊教授,男,1962年生,1983年7月在南京化工大学获化工自动化及仪表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4月在天津大学获系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1年6月在东南大学获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上半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现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在过去的10多年中,他围绕大系统理论及应用、决策理论和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经济信息系统等研究方向,从事过包括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科委软科学项目在内的10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曾获机械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他出版了《城市供水系统的计算机调度与设计》和《科学决策理论与方法》两部著作,正式发表了80多篇学术论文。

他还于1986年作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推荐的唯一人选获得由中组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共同设立的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同年他还获得了“江苏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和“东南大学亿利达优秀青年教师奖”。1998年被批准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15.徐晓苏教授,男,1961年生,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自动控制系,1991年获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理论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系,1997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批准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徐晓苏教授目前从事导航定位与测控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惯性技术及其应用、机电一体化、精密机械与计算机辅助工程。他先后主持承担和参加了国家重点工程和有关部委的重点科技项目近10项,已完成的项目中获有关部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部委先进个人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近两年,主要主持承担的项目有:国家重点国防型号项目《H/JWJ-1捷联垂直参考基准》,(H/JWJ-2捷联垂直参考基准》、国防预防项目2项、以及其他项目2项,总经费约300万元。

16.顾宁教授,男,1964年生,1982年至1986年在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读大学本科,1990年获东大生医系硕士学位,1994年起在生医系边工作边在职攻读,1996年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纳米技术、新型器件的研究,已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四项。近3年科研经费共415万元。1997年担任东大生医系教授。1998年被批准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17.邹采荣教授,男,1963年生,1984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水声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9月至1991年12月就读于无线电工程系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12月至1993年1月在加拿大Concordia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作博士后研究01993年1月回国后历任无线电工程系数字信号处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校科技处副处长、处长及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

目前主要从事多维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活动图像编码、视频信号处理与分析、多维自适应数字信号处理等。曾为博士生开设《多维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一门,先后共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在IEEETranscationsonCircuits&Systems,《电子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被SCI,EI收录论文15篇。参与编写出版专著两部,其中《多维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及其应用》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攀登计划丛书《神经智能》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两项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组织召开了1993年和1995年国际神经网络及信号处理学术大会,担任程序委员会主席一职。邹采荣教授于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现为中国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1999年被遴选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18.吕剑虹教授,男,1964年生,1981年考人南京工学院动力工程系,1985年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破格提前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电厂热能动力及其自动化学科博士学位。后留校任讲师,1992年任动力系副教授,1996年任东南大学动力系教授。

在教学方面,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了《热工自动调节原理及应用》、《火电厂热工自动控制系统》、《最优控制》,l(C程序设计》、《微机分散控制系统》、《现代控制策略和热工控制》、《火电厂现代控制技术专题》及《系统辨识》等课程。

在科研方面,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完成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火电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参数工程整定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热力系统预测控制器的综合及应用”、“热工过程模糊工程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现代锅炉安全监控系统研究”,“现代锅炉顺序控制系统研究”,浙江省电力局科技重点项目“热工控制系统仿真系统研究”、“微机分散控制系统的研制”及华能长兴发电厂“125MW火电机组锅炉均衡燃烧控制系统”,江苏省电力局科技重点项目“200MW火电机组除氧器和凝汽器水位多变量模糊控制系统”,太仓发电厂"300MW火电机组培训仿真机(负责控制系统仿真)”等课题。二项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及省、市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收人EI或SCI的论文有14篇。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①先进控制策略理论研究及热工过程控制中的应用;②大型火电机组热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仿真;③微机分散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1999年被遴选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19.陈薇教授,女,1961年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我校建筑系任教。1990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工作以来,先后获省级一、二、三等奖3项;省级表彰3次;校级嘉奖10余次。1997年被推举为“江苏省333工程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人选。

主攻方向为建筑历史与理论。在科学研究方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7本,负责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主持青年基金一项,参加重点项目二项和面上项目一项),主持和参加部省级项目5项,目前完成中央宣传部主持的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建筑艺术全集—私家园林”的分卷工作。主持和参加完成实践工程12项。在教学方面,主讲过本科生、研究生课6门。在讲授“中国建筑史”过程中,她所创立的一套新教学体系,受到国内高等院校有关同行的关注和好评,在本校10余年来评为建筑系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陈薇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学术委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园林建筑研究会会员、东南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华中建筑》和《东南大学学报》杂志编委等职。

1999年被遴选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20.时龙兴教授,男,1964年生,1992年获微电子学博士学位。现任电子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了“机器人控制专用芯片逻辑设计”等国家“863”课题二项,“集成电路CAD设计环境”等江苏省“七五”、“八五”科技攻关、江苏省产学研项目四项,目前正在主持“金融信息个人数据助理产品产业化”、“微型化电子信息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九五工程中心发展规划”、“专用集成电路系统研究和工程转化”等江苏省“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青年科技基金、江苏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国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四项,共有17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以上鉴定,获准专利二项,获全国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在“电子学报”、“计算机学报”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巧篇。主要研究方向有: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专用集成电路及系统设计、微电子技术在通信与电子系统中的应用等。

1999年被遴选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21.段进教授,男,1960年生,现任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小城镇研究会常务理事,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实践工作。1985年,参加了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作为第二完成人的“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经济发达地区村镇建设综合开发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优秀论文奖。同时,又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发达地区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是子课题“南京地区城镇群体环境保护与发展研究”主要负责人,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外发展理论与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两项省级课题研究。还先后参加和完成了苏州古城街坊控制性详规研究,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综合示范点—华庄镇规划和设计等科研任务,其中将乡域与镇区结合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规划法在许多地区得到了推广。此外,还参加或主持了扬州西园宾馆改建、江苏省人民银行高层办公楼等工程项目的方案或施工图设计。专著《城市空间发展论》一书,合著《江南水乡一个点》一书,参加主编《现代建筑画选》一书,发表《发展理论与城乡建设相关研究》等学术论文30余篇。1982年以来曾5次获全国性规划与建筑设计竞赛一、二等奖。

1999年被遴选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22.易红教授,男,1963年生,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人东大机械系任教,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现任机械系主任、总支书记,并兼任机械部全国高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工业自动化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科委CAD专家组成员。

主要从事CAD,CAPP,CAM,FMS等单元技术理论与实现方法,CAD/CAPP/CAM集成技术,CIMS工程应用研究,敏捷制造与快速重组制造,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江苏省青年科技基金、江苏省CAD应用示范工程等近10项国家级及部省级科研项目和多项面向企业的开发与应用工作。系国家“863”清华大学CIMS实验工程与北京第一机床厂CIMS工程中CAPP系统的主要研制人,上述两项工程分获美国SME的“大学领先奖”

与“工业领先奖”。曾获机械部科技进步特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四等奖,近5年发表论文6。余篇。

1999年被遴选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23.李爱群教授,男,1962年生,1992年12月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12月晋升副教授,1998年4月晋升为教授。现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土木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控制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城镇抗震防灾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和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建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结构工程和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专业领域中的多高层混凝土结构、建筑结构抗震与减震、防筑结构抗风与抗震振动控制等方向的研究。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现承担国家级中美合作项目1项,部省级项目3项和横向项目多项。曾赴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科研与学术交流。已主讲研究生课程2门和本科生课程5门。指导硕士研究生8人和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8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次、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和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编著书籍3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

1999年被遴选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