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梅庵史话:东南大学百年
2695800000115

第115章 院士之师徐百川教授

1998年10月25日,是我校土木工程学院老教授徐百川先生的90寿辰,同时,1998年又逢徐老夫妇结婚60周年。这一天上午,学校土木学院、统战部、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等联合举行了庆贺仪式。

在这段时期内,东大校刊先后两期刊登了庆贺徐老寿辰、回顾其事业发展的文章。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专门撰写了题为“师恩难忘”一文。今日已是中国预应力技术领域学术带头人的吕院士,一直忘不了成长过程中得益于徐百川先生的提携和指导。

徐百川是1927年由河海工科转人中央大学的学生,1931年毕业后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1937年回国。1946年应聘到中央大学执教,至今已50多年。从1950年起,徐百川担任了多年土木系的系主任,为培养人才积极开展教材改革和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土木工程界,预应力技术是国外5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个高新技术,1956年我国刚引进,徐百川教授已在南京作“预应力混凝土”的学术讲座,1957年又建成了试验装置,进行科学研究。60年代初还专门成立预应力研究组,后因“文革”,未能做下去。但这些开创性工作为后来80年代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年轻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徐百川先生在每个关键问题上,都给予了重要的帮助。以吕志涛院士为例:1961年吕志涛大学毕业,徐百川教授即收他作研究生,对其学习计划、研究内容、方法都作了方向性指导。研究生毕业后,又建议吕志涛留校,并叫他重点研究预应力结构,将他引上了至今仍在奋斗的宽广道路。吕志涛留校后,徐老师希望他迅速成长,1978年,徐百川教授推荐吕志涛的科技成果申报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结果评上了二等奖。1985年10月,我校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申报博士生导师时,徐教授大力推荐和鼓励吕志涛申报。吕志涛说:可能不行,因为我还只是副教授。但是,徐百力I先生从提拔后人的观念出发,坚持叫吕申报,并亲自写了推荐书。1986年申报成功,他为此高兴,并向吕指出:今后应组织好队伍,使我校的预应力研究在整体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此,还将他从1963年起到1979年期间摘录和记录下来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心得37本共200多万字的硬皮笔记本以及他历年订阅的PCI美国预应力混凝土学报)全部传给了吕志涛,又把他的一些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对这位年轻博士生导师来说,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料和支持。直到1997年,吕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过程中,徐老还十分关心,热情向有关院士介绍和推荐。

徐老不仅在学术上帮助年轻一辈的同行,而且在生活上也给予关心帮助。多年来,系里一些年青教师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他必尽力相帮;哪位生病住院了,他必到医院看望和问候。吕志涛院士回忆自己在1989年底,严重骨折住院,80高龄的徐老还叫孙子陪同,专程到南京军区总院看望,鼓动吕志涛树立信心,战胜病痛,重新站起来前进。这使病痛中的吕志涛深受感动和鼓舞。

有沃土才有大树,根深才能叶茂。徐百川教授不仅在自己盛年时担当学科带头人,十分勤奋地工作;而且具备学科发展的长远观念,主动、热心地把年轻人提拔上来,诚心地推动和帮助。可以说,有这样战略眼光和育人德行的教授,才会有年轻一代的院士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