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霞:爱岗忘我的试制工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也许是受妈妈和姐姐的影响,我十分喜欢机绣,平日里没事我就看姐姐做工,心想我什么时候也能像姐姐一样那该有多好,学机绣,对我来既新鲜又好奇,可实际学起并不容易,刷针、绷辫、掺针、扣锁学起来一个比一个复杂,做起来一种比一种难,后来我终于学会了基本的针法,可学会了容易,要做好做精更难。为了让我达到高效、快捷、优质的操作水平,姐姐让我把机绣针法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个练习,逐个提高,一个针法练不好,就不能练习下一个针法。就这样,我整天成百上千次地重复着一个动作,十天半月总是练习着一个针法,可想而知,这是多么枯燥的一件事,时间不长,我就失去了信心,后来,是在母亲和姐姐的反复开导下,我还是坚持下来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为我以后的机绣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来到我们公司已经五年了,每次有着急的样品,我都主动要求加班,并力求工作完美无缺,保证质量不误交期,按照公司的规定:我怀孕后,是可以享受照顾不用加班的,可是到了试制任务紧张的时候,我怎么也坐不住,脑子里想的都是厂里的事情,也不顾领导的劝阻,就和同事们一起加班一起下班,也一起享受着圆满完成任务的喜悦与快乐。记得我在临产前夕,正赶上一批急需的样品试制任务,那时候我的羊水都已经破了,领导和同事们都劝我赶紧去医院,但我还是坚持将手中的样品做好做完,才去了医院,为此,医生还狠狠地批评了我,说我简直就是玩命,可我却为产前休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感到十分安心。
在我从事试制工作的五年里,我热爱的事业,让我几乎放弃了自己应尽的家庭义务,经常加班到深夜,赶做样品,工作之余经常和同事领导探讨工艺的新做法。记得又一次在做一个绷辫的样品,和平时一样按照设计方案,认真做好每一个工种和针法,本来样品已经做完了,看了看效果,还行,挺好看的,可就是心里总觉得不尽如意,于是,我就和几个同事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起研究、实验,终于找到了一个新的制作方法,做出来的样品更加圆润、饱满,而且富有立体感,样品重新做好后,不仅得到设计人员认可和赞同,客户也非常满意,当即成交,那时候我甭提多高兴了。
自从有了那次尝试之后,一有时间我就反复研究和改进新的工艺和针法,不断提高样品工艺制作水平和样品质量,因此,设计室的设计们都愿意找我给他们做样品,如果赶上什么比赛,更是争先恐后地往我手中送样子,唯恐我不接受,我知道这是设计们对我工作的信任和认可,我刻苦学习和认真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2005年,我获得了公司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使我们全家过了一个格外幸福、快乐的春节。2007年在文登市家纺行业职工技能竞赛中我获得了全市机绣工艺第一名,及文登市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这是我事业的第二个高峰,为此,我高兴得一夜都没有合眼。
回顾十几年的工作历程,使我深深感到: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他的人生价值,其实成功的背后,没有什么奥妙,一是要刻苦钻研和不断学习,做任何事情都会是一帆风顺的,只要你肯于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就没有做不到事情。二是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热爱你的本职工作,敬重你的平凡职业,才能在工作中有所作为,如果你做到了,你就会发现,像那些功成名就的大人物一样,平凡的工作中也有成功的喜悦和无穷的乐趣。三是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严格程序,一丝不苟,你手中的产品质量好与差,其实就在你的一念之差。如果你选择的是严格,你就能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做到了你以前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曹春竹:互敬互助亲如一家
二十年前,从我刚进雕玉龙车间时,我就被这种家庭般的工作氛围所深深吸引,在现任组长中,我是最晚一个上管理岗位的,从她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地方看不到的东西,也是我们雕玉龙人为之骄傲的地方。
我们车间的工人来自五湖四海,风土人情与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既然有缘走到一起,就应真心相待,公司给我们提供了同样的工作平台,不同的只是我们的出生籍贯与方言习惯,她们之中有许多还不到20岁,和我们的孩子差不多大,离家千里独自出门在外已实属不易了,我们应该理解她们的无助和无奈,所以没有理由不给她们以关爱。刚来时为了减轻和消除她们的孤独感和陌生感,在工作中我们注重心与心的交流,为彻底消除外地打工者对我们的排斥心理,历年来,在我们车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允许任何人称她们是“来子”,而是以兄妹相待,让她们觉得周围的人都有一种亲切感,为其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为了减少他们在工作上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害怕自己学不会而因此放弃。作为班组长,我特别注重与他们的心理沟通,经常不厌其烦地向他们反复讲解与产品相关的知识,让他们充分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上班时我们会手把手教他们每一道工序的要领,工作的技巧,有的外地新职工由于方言的影响,我就用书写文字的方式,从始到终把应学的步骤,每个细微的动作和操作技巧,完完整整地写在纸上,让她们读懂、理解、记在心里,使他们坐在机台上,按照基本要领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地完成操作,逐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就这样顺利通过了万事开头难的第一步。
为了走进这些外地职工的生活,深入了解他们,休假时我们会带他们一起去爬山,一同去看海,既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也使他们感受到大集体和大家庭的快乐与幸福,车间里的任何一个工人,特别是外地职工,只要是生病了,不管车间工作有多忙,厂长和我们几个班组长,都会亲自到宿舍里问寒问暖,必要时就像他们的亲人一样,亲自带他们去医院,争取得到及时治疗,还因此经常为他们垫付医疗费,为她们煎中药。
我们雕玉龙车间主要以万能机绣和机打边为主的加工车间,考虑到车间老工人比较多,职业病比较普遍,我们尽可能安排工人少加班,甚至不加班,这样以来,有时工人看到货多便主动开始加班。每天清晨六点,你便可以看到雕玉龙的工人陆续来到车间。刚开始只是外地职工来,久而久之在他们的带动下,本地的老工人也都提前上岗,大部分在七点之前便开始工作。中午吃完饭后又都继续投入生产。多少年来,无论春夏秋冬,我们车间都是全厂每天开门最早的一个车间,我们已经养成了一个良好的积极工作的好习惯。
实践也使我们形成了一个新的管理办法,我们充分利用白天的时间加班,尽可能减少晚上的加班时间,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人的积极性,又可解决电力和能源。据统计分析,我们白天的加班时间就有将近三个小时,而同样的加班时间,白天要比晚上多出三分之一的货,不仅节约了晚上加班用灯的电费,关键是工人有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工作情绪日益高涨,有人说:雕玉龙的工人真幸福,晚上不用加班。那是因为我们的员工有爱厂如家的主人翁精神。发扬了“又快、又好、又省”的云龙作风。当然,我们在工作中所取得这些成绩与厂领导车间负责人的以身作则、科学决策、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更是我们雕玉龙车间工友们任劳任怨,相互帮助,团结奋斗的结果,成绩和荣誉属于我们为云龙做贡献的每一个集体和个人。
在云龙的产业工人里,我选出了这几位代表来展示普通工人的心声和业绩,窥一斑而知全豹。这里我还想提到的是创新标兵姜玉成,他现任云龙公司技术开发部第二设计组组长,十几年来,他以厂为家,勤劳敬业,一心扑在本职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绣品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光和热,他因此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2002年度华艺杯铜奖一个,优秀奖一个,并吸收为中国家纺协会授予“中国家纺行业首批注册设计师”荣誉称号,又被授予“威海市职工十佳创新标兵”称号。
姜玉成同志1988年6月经考试进入云龙集团(原文登绣品厂)从事产品设计创新工作,十几年来,始终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殿太学习抽纱产品设计,在大师的精心培养和个人的不懈努力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很快成为云龙集团公司主要设计开发人员。1994年云龙集团公司成立了绗缝厂,由于工作需要他被调入该厂担任主要设计,在当时绗缝产品技术资料和市场信息一片空白的基础上,他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收集技术资料,广泛深入市场主动征求用户意见,收集有关市场信息,在此基础上经过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潜心研究,终于设计开发出一系列绗缝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国内外客户一致好评,订货量不断上升,使该厂迅速发展成为云龙集团的重点骨干企业之一。1996年被中国抽纱山东进出口公司评为“绗缝产品设计创新先进个人”称号,1996年获文登市工艺美术总公司记功奖励。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98年姜玉成同志又被调到云龙集团中兴家纺有限公司担任设计组长,上任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放下手中的设计图纸,他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推迟半个钟头下班,在工作中,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也是身先士卒的服务员。他经常和职工们一起研究问题、切磋技艺。遇到紧急任务时,他和职工一样加班加点,经常彻夜不眠。由于他负责的设计组出色工作,其设计产品成交额年年都是全集团最高的。他个人的成交额连续三年保持全集团公司第一位。本人从事设计工作以来,设计的产品远销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外商的高度好评,共创新花稿800多个,成交额累计1亿元。
在多年的设计创新工作中,姜玉成同志本人不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奋发努力、积极工作,而且还出色地完成了公司交给的其它各项工作任务,对每一个所带的徒弟他都能够认真辅导,精心培育,使他们很快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重要设计人员,目前他所培养的设计人员都在不同的设计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技术骨干作用。
大家都知道,传统产业的生产劳动密度大、工序较多、牵扯较广,而订单的交货期又往往比较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生产带来困难,都会直接影响到交货期,轻则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重则完不成任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战斗在一线的全体干部、职工,肯吃苦,能打仗,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订单就是命令,发货期就是目标,无论有多大的压力、多大苦难,也要按期发货。当遇到时间紧迫、任务重,按常规作业肯定完不成任务的情况下,加班、打通宵则成为一线干部职工的自愿行为。尽管这样,他们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战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每当看到那装满一车车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胜利成果,他们疲倦的脸上就会露出胜利的微笑。
这就是云龙人的崇高品德和敬业精神,我们为能有这样一支肯吃苦、能打硬仗的战斗集体而感到自豪。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团队,才使得云龙的事业由小到大,从辉煌走向辉煌。
在大部分人中,也包括以前的我,都认为李国贤完全是一个事业型的女企业家,甚至是事业狂、工作狂,缺少感情、缺少人情味,就象一块冰冷的钢铁。其实这都是不熟悉和不了解李国贤,也就是说,没有真正走入李国贤的生活之中,没有走入她的感情世界之中,没有看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爱有恨、有哭有笑、有喜有忧的一个全面的李国贤。
为创作这部书,我较多地接触了李国贤,由于有了信任,李国贤慢慢向我坦露了心扉。我曾两次看到她落泪,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令我震憾的是来自云龙集团的许多同志向我提供素材、资料、情况,向我讲述李国贤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感人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人的话代表着云龙人的声音,是民意,是口碑,是心声,是结论。从他们的声音中,我开始重新审视李国贤,我开始感受到李国贤优秀的人格魅力,这使我对她仰视的角度开始抬高,也使我对写作思路进行调整。这其中,声音最大的是王夕岐、孙宗祥、邵术礼三位先生。他们几乎是“命令”我要写一写李书记关爱职工、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的内容,我觉得有道理。
2014年5月份,我由于策划王殿太书画展、文山文化市场筹建和校对《天风愿借》一书,暂时中断了这部书的写作。到5月底,这三项工作圆满完成,于是在端午节之后,我又启动了这部书的写作,并开始呈现冲刺的状态。
这其中,我又两次接触了李国贤。一是在王殿太书画展开展期间,李国贤曾专程去看展览,并向王殿太赠送了礼物。二是5月31日,在一个婚宴上,我们见面了,她神采飞扬,给我的印象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