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我随聂拉木县委几位领导下乡调查。午后去亚来乡, 一乡干部说:“几位乡领导已到尼姑庵过节去了。”我们乘车赶去,只见尼姑庵下面的草地上,坐着好多人,围成几个圆圈,正在喝酒、吃饭。乡干部见了我们,既献哈达,又敬青稞酒,还请吃风干牛羊肉,显得特别热情。
了解了一下乡情,亚来乡党委书记顿珠领我们进了尼姑庵,先见了住持。她正在吃饭,放下碗筷,与我们一一握手,给每人倒了一碗酥油茶,又拿出一块糌粑让我们品尝。我掐了一点儿放进嘴里,感觉香甜香甜的,里面显然是放了白糖和酥油茶,就跟家乡的小麦炒面相似。然后,她介绍说:“这个尼姑庵有100多年历史,现有十几个尼姑。如今庵里有自己的草场、土地,还养了许多牛羊,能够自食其力,生活得很好。”别了住持,顿珠书记介绍说:该住持早年就是这个庵里的尼姑,“****”期间被“红卫兵”赶回老家。但她坚持终身不嫁。80年代寺庙恢复后,她回庵当了住持。她很爱国,经常帮助困难群众,威望颇高,很受人尊敬。
接着,我们来到庵里的经堂。两个小尼姑正在给酥油灯添加酥油,见了面,一齐哈腰,说了声:“欢迎。”只见她俩20岁左右,剃着光头,脸色白净,眉清目秀,亭亭玉立。我问其中一个:“你念过书么?”答:“念过,已中学毕业了。”我又好奇地问:“党和政府免费供你完成了中学学业,你怎么会来当尼姑呢?”她含笑不答,似乎有点难言之隐。出了经堂,领我们下乡的县委副书记次仁旺加告诉说:“以前的西藏,僧尼属于贵族、上等人,现在虽有变化,社会地位仍然较高。每个寺庙都有严格的人员编制,不能随便进入。没有文化,相貌一般,想进也进不来。这些小尼姑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和批准而来的。你没见她们个个都是美人胚子,长得特别好看么?”
我恍然大悟。走出尼姑庵,心里七上八下的,始终为这些年轻美貌的尼姑们感到惋惜。仔细想想,选择职业,因人而异,不管是尼姑还是女干部、女记者、女教师、女医生、女职工等,纯粹是穿衣戴帽,各人所好。人各有志嘛,不值得奇怪。进而想来,亚来尼姑庵的存在只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不仅为该乡群众提供了精神寄托,或许还是社会和谐的神奇之处,谁说这些尼姑对社会的贡献就少了呢。
(《烟台日报》连载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