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
2694000000027

第27章 把人情做足,是一种长线投资(2)

在人生或事业中,若是遇到了"贵人"相助,必将使你受益无穷,甚至可以使你平步青云,或者至少会使你少走许多弯路。因此可以说,找到自己的"贵人",并博得他们的信任和赏识,是成功的重要步骤。

有一份调查表明,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的都受过栽培,至于做到总经理的,有80%遇过"贵人",自己创业当老板的,竟然100%全部都曾被人提拔。不论在何种行业,"老马带路"向来是传统。作用不外乎是栽培后进,储备接力人才。

年轻人在社会上打拼,靠实力,也要讲关系和缘分,"贵人"相助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贵人"可能是指位居高位的人,也可能是指令你心仪急欲模仿的对象,无论在经验、专长、知识、技能等各方面都比你略胜一筹。因此,他们也许是师傅,也许是教练,或者是引荐人。

姜子牙在渭水之滨垂钓,如果不是遇到周文王,他很可能碌碌无为,在渭水之滨度过余生,更不可能建立起赫赫功勋,成为流芳千古的传奇人物。

曾国藩因为得到穆章阿的器重与举荐,一腔热血和满腹经纶才有了用武之地,成为权重一时的显贵人物。

有贵人相助,成功就会变得简单得多。所以,找到自己的贵人,并博得他们的信任和赏识,是成功的重要步骤。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人从校园走向社会,刚开始都有几分"清高",他们往往喜欢闭门谢客,喜欢孤军奋战,特别是对官场上的事情喜欢"两耳不闻窗外事",对政界的人物更是不愿去与之进行交际。这样的传统和习惯是十分不利的。每个要成功的人,都离不开来自上层的信任和支持,而上级领导大多是官场的人,你不主动与他们交往,他们对你不了解,你对他们也很陌生,你怎么能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呢?

为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畅通无阻,首先你得费心地去分辨谁是贵人。你或许以为,你的晋升概率取决于顶头上司对你的评语好坏,这观念或许是正确的。但是更高的管理阶层可能觉得你的顶头上司并不胜任本职工作,因而可能不在乎他的推荐和好恶。所以,仔细深入观察,你才能找到能帮助你晋升的贵人。

其次是争取多位贵人的共同提拔,这样才可产生乘数的提拔效果。乘数效果的产生,是由于这些贵人在他们的谈话里,不断地互相强化你的优点,因而使他们决心提拔你。假使你只有一个贵人,你便得不到这种强化的效果。

有些人或许会以为,如果自己与上层关系密切,就有可能会失去"群众基础"。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你与领导关系密切,你被委以重任之后,一些原先的"朋友"会疏远你。也许是出于嫉妒,也许是出于别的什么原因,他们会散布对你不利的言论,比如,说你是上层的"关系户"。但,最终每个人都是凭自己的能力说服人的,如果你受到提升,而且胜任那个职位,流言就会云开雾散。我们不能操纵别人的议论,但我们可以生长自己的智慧之果。面对事实,任何非议都站不住脚。所以,你要成功,先不要畏于人言。只要你不是谄媚之徒,真相最终会还你清白。关键是先抓住成功之梯的第一级:让权威肯定你,认识你。

应该注意,虽然没有贵人比较难成气候,但若要被贵人"相中",首要条件还是在于自己究竟有没有真本事。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你一无所长,却侥幸得到一个不错的位置,保证后面一堆人等着看你的笑话。毕竟,千里马的表现好坏与否,代表伯乐的识人之力。假如提拔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对贵人的荐人能力,也是一大讽刺。

良好的"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最好是建立在双方各取所需、各得其利的基础上。这绝不是鼓励唯利是图,而是强调双方以诚相待的态度,既然你有恩于我,他日我必投桃报李。这才是正确的做人方法。

有句话说"七分努力,三分机运"。我们一直相信"爱拼才会赢",但往往有些人即使拼了也不见得赢,关键就在于缺少贵人相助。年轻人攀向事业高峰的过程中,贵人相助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了贵人,不仅能替你加分,还能增加你的得胜筹码。

"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是绝对重要的,可以关系到一个人是凡人还是巨人。"有时候不用很费力地帮别人一把,别人也会牢记在心,你对别人"投之以木桃",别人自然会对你"报之以琼瑶"。

"花花轿子人抬人",是一些人际关系良好的成功者的共识,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离不开相互维护,相互帮衬。人抬人,人帮人,办起事来才会顺利,人的事业才会发达。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得到别人的帮助,最好是先帮助别人,民间的说法就是"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

德皇威廉一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可算得上全世界最可怜的一个人,许多人对他恨之入骨,可谓众叛亲离。他只好逃到荷兰以求保命。可是在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写了一封简短却流露真情的信,表达他对德皇的敬仰。这个小男孩在信中说,不管别人怎么想,他将永远尊敬他为皇帝。德皇深深地为这封信所感动,于是邀请他到皇宫来。这个男孩接受了邀请,由他母亲带着一同前往,他的母亲后来嫁给了德皇。

有时候不用很费力地帮别人一把,别人也会牢记在心,你对别人"投之以木桃",别人自然会对你"报之以琼瑶"。

《红字》的作者霍桑说:"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是绝对重要的,可以关系到一个人是凡人还是巨人。"由此,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做人之本:帮助别人成功,是追求个人成功最保险的方式。每个人都有能力帮助别人,一个能够为别人付出时间和心力的人,才是真正富足的人。

有一位画廊的老板,平时很注意帮助别人,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都不吝花费和他们建立关系。有一位与他并未谋面的画家因为急需钱用,向他借钱。他二话不说就出手解其燃眉之急。还有一次,这位画家因老母亲病重,一时凑不到足够的钱来治病,就向这位老板请求借一些钱。这位老板又是爽快地答应了下来。无论这位画家遇到什么困难,这位老板都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这位画家自然是从内心里非常感激画廊老板,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画家想举办个人画展,为资金问题愁眉不展。这位老板得知后,又拿出大笔资金,为画展跑前跑后,终于使画展大获成功。画展后,这位画家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找他求画的人络绎不绝。画家对这位老板的帮助感激不尽,只要这位画廊老板提出要求,这位画家就二话不说,立即满口答应。画廊老板在平时注意感情投资使他得到了这位画家很多的上乘画作。

如果像这位画廊老板一样平时就养成帮助他人、对人感情投资的好习惯,把"工夫"下在平时的联络上,那么,在你办事的时候这种功力就会发挥作用,要办的事也就会顺利地办成了。

"我不知道他那时候那么痛苦,即使知道了,我也帮不上忙啊!"许多人遗憾地说。

这种人与其说他不知道朋友的痛苦,不如说他根本不想知道。

人们总是可以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的苦处,却对别人的痛处缺乏了解。他们不了解别人的需要,更不会花工夫去了解;有的甚至知道了也佯装不知道,大概是没有切身之苦、切肤之痛吧。

我们可以随时体察一下别人的需要,时刻关心朋友,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当朋友身患重病时,你应该多去探望,多谈谈朋友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当朋友遭到挫折而沮丧时,你应该给予鼓励;当朋友愁眉苦脸、郁郁寡欢时,你应该亲切地询问。这些适时的安慰就会像阳光一样温暖受伤者的心,给他们以希望。

台湾地区花旗银行副总裁程耀辉一直秉持这个信念,不管往来的人职位高低,他总是尽量帮助别人,所以大家都知道:"有事找他就对了",这种乐于助人的做法,为程耀辉赢得了广泛的人脉基础。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互相淡漠。这是很可惜的。人脉是一种存折,平常你往里存钱--付出自己的爱心与帮助,到自己危难时刻才可以得到朋友的关照。

雪中送炭,口渴喂水是施恩的一大特征,别人有难处才需要帮忙,这是最起码的常识。所谓莫逆之交、患难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难时期产生的。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做人情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做人情的最佳时机呢?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背运是难免的。人在急难之中,心思最为敏感,同情他,帮助他渡过难关的人,他可能铭记一辈子。所谓莫逆之交、患难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难时期产生的,这时形成的友谊是最有价值,最令人珍视的。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志。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当过一届小小的居巢长,一个小县的县令。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年成已坏,兵乱间又损失不少,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石,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就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

雪中送炭,口渴喂水是施恩的一大特征,别人有难处才需要帮忙,这是最起码的常识。

我们内心都有一些需求,有紧迫的,有不重要的,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

当年,作家赵树理下乡有个经验,不抱不哭的孩子。若一位大嫂怀里抱着个孩子,孩子正在哭着,他会接过孩子,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和大嫂说话,很快就亲热地谈起来了。起初,朋友们总是不理解,对作家说:"你应该把不哭的孩子抱过来,正哭着的不要去抱。孩子正哭着,你去抱,不是自讨苦吃吗?"

赵树理解释说,能抱在怀里的孩子,怕不会超过3岁。这样的年龄,任情任性,无牵无挂,既不会敬重名人,更不会畏惧权贵,哭与不哭,连想都不会去想,全凭他一时的感觉。再从发展的趋势说,正哭着的孩子,不外两种可能:一是继续哭下去,再是慢慢地停下来或戛然而止。孩子哭着,你不负任何责任,因为他原本就在哭着;而一旦不哭了,你就平白地得到一份好处。原本就不哭的孩子,也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不哭,再就是"哇"的一声哭了。不管他是为什么哭的,都是在你手里哭的,你都会落个"不讨孩子喜欢"的名声。

赵树理的过人之处在于,他选择了孩子处境不好的时候,给他以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