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得好,孩子肯定学得好
26882400000002

第2章 引言

儿子雷恩上幼儿园的前一天,我让他给我画个房子。

你也许会想一个4岁的孩子应该马上就会动手画了。但是雷恩却不。他舔了舔嘴唇,看了看我,想了想,画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房子,然后问我:“是不是很可怕?”

没想到他竟问了我这么一个难题。我想了想,耸耸肩说:“嗯,也许有点。”

他不是很明白,接着又问了:“像外星人的房子吗?”

“怎么不像?”我回答。喜欢他天生的好奇心。

但是雷恩对我的回答还不满意。他想了一下,深吸了一口气,问了一个绝对是雷恩式的问题:“这是黑暗吗?”

我愣住了。这是黑暗吗?什么意思?我努力想弄明白他的问题,结结巴巴地说:“什,什么?你说线条吗?”

“不是,才不是线条,傻瓜。”大人没听懂他的话的时候,雷恩总是很生气,“这—房—子—是—不—是—黑—暗?”

比喻是表现创造力的最高形式之一。而雷恩张口就说出来了,毫不犹豫地,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才4岁就那么聪明。我想好了要如何回答他那充满诗意的问题。

“哦,还真是!”我夸张地说。

他激动地说:“这会不会是你们男人最害怕的房子?”

“一定是这样的,雷恩。给我画一个我们这些男人最害怕的房子吧。”

他明白了我想要什么样的房子,点了点头,就动手开始画了。不一会儿,他完成了作品,自己也觉得非常开心。

如果你要一个8岁的孩子或者一个大人给你画个房子,他们画出来的基本上大同小异:无非是一个四四方方的盒子,有4个方方正正的窗户,一个矩形的门在中间,一个三角形的屋顶,上面伸出个冒着烟圈的烟囱。这种房子,你自己看看,一点都不像你在街上看到的任何一所房子。

可是雷恩画的房子就完全不同了。首先,它是彩色的。右边的墙比左边的墙厚4倍。“因为那边风更大啊,真傻。”这所房子还有3个烟囱冒出彩色的烟。据雷恩的解释,3种颜色表示不同的热度:棕色表示热;黑色表示很热;橙色表示超级热。外墙上贴着有趣的贴纸,告诉大家这是孩子们的房子。而窗户则被许许多多的眼睛代替了,不仅仅因为这是外星人的房子,而且这种房子在我们卡特福德区还能防贼。

这真是一幅充满想象力的作品。雷恩与和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是一个彻底的,十足的,完全的,天生的,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天才。他经常会问一些绝妙的问题,而我却答不上来:

“水是什么做成的?”

“不知道。”

“鸭子要是没人喂它们面包,它们吃什么呢?”

“不知道。吃土吗?”

“为什么加油站是一个站?”

“不知道。”

“地球在转圈圈的时候,人为什么不会摔倒?”

“因为地心引力的作用。”

“什么是地心引力?”

“不知道。”

“是不是大火箭通不过黑洞,而很小的那种就可以穿过黑洞呢?火会弄坏金属,为什么金属不能把火弄坏呢?为什么我们害怕了就把眼睛闭上?我们看不见电,怎么知道它存在呢?未来到底在哪里呢?这里?还是那里?”

“未来在你的心中,雷恩。”

第二天,这充满成就感的小家伙乐颠颠地背着空书包上学去了,俨然一副摇滚明星吉姆·莫里森的模样。午饭后,他兴冲冲地回来,手里挥舞着一张他刚画好的画,得意极了:一个四四方方的盒子,4个方方正正的窗户,一个矩形的门在中间,一个三角形的屋顶,上面伸出个冒着烟圈的烟囱。

雷恩进入了英国的教育体系。而入学的第一天,孩子们的天赋就开始遭到无情地、大力地摧残了。

每个孩子都会成功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喜欢去适应,而不喜欢鹤立鸡群。然而,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的社会化的教育不过是强调整齐划一、严格纪律、标准的回答和见解。我们现时的教育制度仍然沿袭了工业化时代之初的许多理念和结构,有一些教室甚至保留了工业化时代之前的布局。

不要强迫孩子和别人一样。这不适合他们的。孩子们不是集约化饲养的蛋鸡。像工厂生产产品那样的教育,只会把人变得机械化。这种教育是有害的。

强迫孩子们循规蹈矩只会剥夺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和他们纯洁的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浅薄的、没有实质意义的、模仿别人的行为和思想。凭着那种教他们画出毫无个性的、“标准”的、不像房子的房子的思维方式,是不能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只有知识渊博,同时又有着4岁孩子般自由思想的人,才是解决问题的人。

诗人济慈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他说得对。可是英国的教育变得越来越像是“往桶中注水”。做大量的勾选题和毫无意义的文字工作,完全不能让孩子进步。

几年前,我见到一位小学老师给一群很小的孩子讲一只毛毛虫、飞蛾和灯泡的故事。她说,飞蛾朝着灯泡飞去是致命的,当一只慢吞吞的毛毛虫就好了,这样才安全,千万不要破茧而出。难道花钱请她就是要让她居心叵测地毒化孩子的思想吗?难道让她告诉孩子们不要去尝试看似做不到的事情;不要有梦想;克服不了的困难还是不知道为好?她是个白痴。我们应该要勇敢地面对挑战,失败了也不可耻,站起来,打起精神,准备接受下一个失败。偏安一隅,则会错过成就未来辉煌的机会。

我的教育理念是: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无师自通的智慧;我相信如果你能够肯定孩子们的创造力,并予以奖励、表扬,那么他们就会以非常积极的态度去学,去研究,去用功。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每一个都能。但是有的时候他们就像是蒙尘的珍宝。擦亮他们吧,让他们发出绚烂的光彩!

几年前,我教过9年级最差的一个班。我教英语,每周三下午两节课。他们大约十三四岁,大家都觉得他们差得无药可救了。可是这些被人们忽视的孩子中,有不少天才。

维尔和查理形影不离,都坐轮椅,每天早上搭同一班校车来上学。他们都是好孩子,但是有些人看他们腿脚不灵活就认为他们的脑子也不灵光。其实不然。虽然维尔和查理在学业上面不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才能。实际上,从他们对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书的态度就可看出。他们如饥似渴地读着。“这本书真××的很强,老师。”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告诉他们别用“很强”这样的字眼。后来,在学校的戏剧表演《麦克白》中,我让他们扮演两个凶手。他们演得好极了,恰到好处,把无耻的凶徒演得惟妙惟肖。查理对另一个老师是这样描述我的:“一个等待夜幕降临的吸血鬼。”(毕业后,他有一回来看望我,后面跟着一个非常漂亮的乖女孩。他告诉我,他如何坐着轮椅完成了伦敦的马拉松比赛,还鼓起手臂的肌肉给我看。)

班上有一个叫帕特丽夏的女孩。她来自西班牙,因为不会说英语而被安排在了差班。(这种愚蠢的做法总是让我很诧异。)一天下午,我看到她静静地坐在走廊里,全神贯注地读西班牙文的《洛尔迦诗集》(Federico Garcfa Lorca)。我停下脚步,非常吃惊地看着她。(洛尔迦的诗是非常难理解的,当然也非常值得读。)我说:“哇,不错嘛,帕特丽夏,读洛尔迦呢,真了不起。”她自豪地把书抱在胸前,扬起下巴骄傲地说:“老师,我爱洛尔迦。”那时候,她还说不出几句英语,发音也不准确;但是,在自己的母语方面,她真是一个天才。上大学时,她读的是语言学专业。中学临毕业前,帕特丽夏在我的办公桌上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就写了一句话:“Thank you。You are the one who change my life。”(感谢你,是你改变我的生活。)她还是没学会动词过去时的正确用法。

他们三人不过是我们国家某个小地方学校的一个差班的孩子。教育体制有时候应当要宽容地对待这样暂时落后的、和别人不同的孩子。如果有人相信他们,赞美他们,与他们感同身受,他们就会如鲜花般绽放。在孩子的一生中,只要能有一个人告诉她,自己相信她的能力,而这个人又恰好是她的父母,那就足够了。

我从未讨厌我教过的任何一个孩子。他们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特别的孩子。他们的潜质也许有高低,但对于我都是一个挑战,潜质高的不一定就更好。他们的潜力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无论是哪一方面的,他们都有权利去发挥他们的潜能。

有的孩子非常特别,老师会给他们开小灶。学校里的老师都是大学毕业的专业人士。某个学生如果需要特殊对待的话,那么就要及早开始。然而,如果觉得孩子的进步没有达到你的要求的话,你就应该考虑一下她是不是在某方面遇到了困难,并立刻联系她的任课老师。如果实在担心,就联系一位SENCO,即特殊教育需要协调员。如果孩子遇到了严重的学习困难,她会得到一份需要特殊教育的报告,以便于在课堂上得到特殊的帮助。获得这份报告可能要等上很长的时间,家长要耐心地等待。

没有无可救药的孩子。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会发生令人惊喜的转变。我见过几个脑瘫的男孩子,他们在学校的戏剧表演中担任主演,在听说课程中得了“A”,有一个后来还成了戏剧界的名角。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个深奥的哲学上的问题,几百年来众说纷纭。有的说要理解付出与回报是有联系的;也有的认为,要明白快乐是偶然的,是积极行动的副产品。但是,教育绝不仅是如此。一个好的老师会培养孩子好问的精神,鼓励她质疑的勇气,教给她挑战前人既定观点的方法。成功的教育应该要告诉学生历史的价值和我们所犯的错误。更重要的应该是:源于教育,回报教育。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兴奋的、活跃的,应该表现出乱哄哄的无拘无束的气氛。它应该点燃激情,并将这份激情保持到成年。它应该让孩子们认识到他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天分、才能和能力,而且还应该教他们主动地去反对学校的很多做法;思想上和行动上规规矩矩不一定是好事。

小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是莱瑟姆先生。也许他自己还不知道,我对他有多么的感激。上课的时候他鼓励我大胆地尝试,而不需要担心被责骂。每次他让我们写短文,我都会写一首蹩脚的诗交给他(真的是糟糕透顶的),但他从没有批评过我,几乎是默许我这样做。他知道15岁的孩子喜欢别出心裁,他让我自己明白如果在考试中也这么答非所问的话,是得不到好成绩的。

英国的加工业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主要出口的是知识产权。要想设计出人们愿意掏钱买的、新奇的东西,需要人人都成为梦想家,而不只是会重复和服从别人的想法。“重复与服从”的工作现已不多了,只有那些适应性更强的移民劳工在做。现在,我们的孩子们要学的不是想什么,而是该如何想。当然,教育应该灌输一种职业道德,而不是强加给他们一种奥威尔式的、“工作有好处”的命令。工作了并不意味着就自由了。最残酷、最有讽刺意味的证明莫过于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入口处的门楣上写的一句话:“劳动使你自由。”在狱中,一群人强迫另一群人做廉价的、重复性的工作。

而“努力工作就会有回报”之所以成了陈词滥调,是因为真理就像是病毒,尽管你努力想遏制它,它还是会传播开来。生活中,我们不能保证在学校用功读书就能考出好成绩,然后得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好工作,并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不如意的事时有发生。但是,孩子们如果不积极地面对每一天的生活,那么要获得幸福美好的生活就只能是凭运气了。听说过“屋漏偏逢连夜雨”吧。成功要靠努力和决心获得,要尽自己最大力量去获得。

纪律和规定

我不喜欢用纪律的条条框框去约束人,特别不喜欢五花八门的惩罚办法。纪律应该是自律而不是他律,否则你就会依赖别人来约束你。

关于纪律,近年来政府提出了一些让人非常不舒服的非常愚蠢的主张,特别是令人反感的“零容忍”政策。这与英国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杰里米·边沁的主张是截然相反的。他提出刑罚要视罪行而定,这样就不容许法官再把吸食大麻与种族灭绝两种罪行混为一谈。美国有些法官别出心裁地决定抛开这种理智的观点,对一切犯罪行为都处以绞刑。

推及到教育方面,这么管理孩子,不仅非常恶劣,而且肯定起不了任何作用。班上哪个孩子放了个屁,就把他赶出去,理由是不能让其他的孩子跟着放屁。难道一所能容纳1000个孩子的学校,只能容得下一个不敢放屁的孩子吗?他拼命想要把屁憋回去,坐在窗边,面色苍白,瑟瑟发抖、忐忑不安。而人们却任由其他的学生在公园里嬉闹、抽大麻、杀人,还对着失了业的旷课训导师竖起中指?

我不反对规章制度。孩子们需要它,也喜欢有规矩。如果某堂课上来了位代课老师,孩子们肯定是首先欢呼起来,以为整节课可以放羊了。可是叫得再欢,老师也不会答应的,结果肯定让孩子们很失望了。他们知道教育很重要,也知道规矩就是大人出于为他们安全考虑而设置的不可超越的界线。其实,代课老师来了,孩子们会感到不安:“我安全吗?这节课我能学到东西吗?”给孩子定下规矩,说明你关心他们的安全。也许他们会心生不满,但实际上他们喜欢有规矩,也愿意守规矩。事实上,给孩子规定哪些地方不能去、什么事不能做,就意味着在安全范围内他们可以玩得开心。规矩搭建了一个框架,可以让孩子们在允许的范围里可以无拘无束地思想,去发掘有趣的事情。学校里的规章制度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孩子应该要绝对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就像在家里遵守你的规矩一样。不能保证她绝对不会犯错误,她也许偶尔会。但是,只要老师不是那种缺乏想象力的、无聊的人,不会只把规矩当作宗教一般来信奉;孩子一旦对所犯的错误产生了悔意,就应该马上原谅她。

在学校里,如果孩子与某个老师或者学校制度产生冲突,有一个方法一定能平和地解决这个问题,各方面都不会受到伤害。对一些家长来说,我的建议可能有点难以接受,但是理智一点,这点建议非常重要。

那就是:永远要站在老师这一边。

绝大多数的老师确实是可爱的、温和的、友好的、聪明的人。他们从事教育,因为他们喜欢孩子,为了孩子们他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他们不喜欢与孩子们发生冲突,他们的工作是鼓励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一再违反学校的纪律,老师就要处理了,因为他要对班上所有的孩子负责。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做了不该做的事,而老师却听之任之,那就是失职了。聪明能干的教育工作者们有着多年的经验,不会编造谎话来责备孩子们。老师如果撒谎了,只能是因为有些真相以不知道为好。然而,有许多孩子就是扯下弥天大谎,也是那么开开心心、满不在乎。如果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尴尬,就一定会拼命地去圆这个谎话。你的孩子会这样,我的孩子也会的。因此要信任老师。他会指导你和孩子尽快地、不太费力地解决纪律方面的问题。错就错在有的家长会咆哮起来喊道:“我的小约翰从不撒谎!他只是做不来!”这么做对谁都没好处,老师会认为你的精神有问题。不到半小时,所有的老师都会知道这件事,而从此回避你的孩子。不要这么做,无论孩子说得多么像一回事。

说到家里的规矩,像要不要完成作业,在家要不要学习,就完全在于你了。有人认为孩子应该一进家门就去做功课,有人认为可以等到晚饭后。哪一种更好?可以问问孩子,什么时候她觉得学习效果最好,就让她什么时候学习(只要不是为了躲避学习而找借口就好了)。教育如果能做到让孩子们认真对待家庭作业,不在课前10分钟去抄同学的作业,就算是成功了。

表扬——调动积极性

在学校里,表扬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如果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没有做到该做的事,比如说不肯坐下来,老师不会因此涨得满脸通红,对着班上的学生大声训斥,而是赞许地看着一个做得好的孩子。选择他,不是因为听话的孩子更胆小,更好对付。老师不会批评听话的孩子,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他看着孩子,热情地表扬他:“做得很好,约翰。谢谢你这么快就做到了老师的要求。这真是好极了。我发现你每节课前都把文具拿出来放好了,从来不用老师说,每次拿出来的东西都对。顺便说一下,鞋子很好看,还有发型也不错。”等老师转过身的时候,他会发现那调皮的孩子已经坐下来拿出了文具,坐得直直的,甚至还整理了头发,他可从来没有这样乖过。

人人都喜欢被表扬,下至8岁上至80岁。这是最简单,也最容易运用的心理战术。如果我是一个员工,有人让我做这做那,恐怕要让他等上一阵子。但是如果说点好听的,夸夸我,我会为他赴汤蹈火的。对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想让孩子去做作业,别威胁说要惩罚她,只需表扬一下她上次做的作业就好了。

表扬不宜多,但要具体。否则就会像我学校的那个副校长一样,每次开会前都会不着边际地胡夸一通:“好!”“很好!”“非常好!”结果有一次,一个孩子大声地问他:什么东西好、很好、非常好啊?副校长被问得十分狼狈,他说:“我不知道,好就是好,是吧?”花言巧语糊弄人没有任何意义,别人很快就会识破的。我挑了班上的一个孩子,尽情地夸奖她:“珍妮,我发现你整节课听得非常认真,眼睛一直看着我。我喜欢你的身体语言,对我很有帮助。”如果你正在想办法提高她做作业的兴趣,那么就好好地夸夸她,说具体些,表扬她上次作业哪里做得好,相信她这次会做得更好。这样你会发现她一下子奇迹般地乐于去完成这项任务。

参与

的确,孩子们上课胡闹只是因为他们觉得无聊。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别让他们觉得无聊。为了不让孩子们把纸飞机扔到我的头上,我的方法就是让他们知道,要他们做的事情比折纸飞机有趣多了。如果他们实在忍不住要朝着老师的脑袋扔纸飞机,我就答应他们把第一句话写在这张纸上才可以折飞机。第二个孩子到前面捡起飞机把第二句话写在上面,再折好,我就站在那里等着它朝着我的脑门飞过来。

21世纪,老师们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如果一个孩子走神了,你或许会大喝一声或者严厉地批评他,但却不能把他的注意力拉回来。

我发现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保持孩子们的注意力。用这种方法启发他们:学习中完成的活动越多,解答问题采用的方法越多,他们就越能保持这种亢奋的学习状态,这样他们才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刻板的方法只能让孩子很快就感到厌烦。所以,让孩子们专心有一个重要的技巧,那就是不断地给他们惊喜。

老师们问我的教学风格如何,我说除了吹牛撒谎、饮酒作乐、传经布道以外,我真是用尽了一切方法。聪明的孩子不会答非所问,也没有什么是他们理解不了的。最好的教育时机往往就在你们否定他们的一瞬间突然闪现:不要认为他们不可教,或者落后太多。有道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成功只在细中取。

本书介绍了许多不同的学习方法,可以结合使用,因人而异。如果你为了帮助孩子解答某道题,或者为了帮助她复习迎考,而试着从第2到第8这七个章节中任选一个活动在50分钟内随随便便地完成,你就算是在帮倒忙了。因为她刚刚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方法上就马上要被转移到另一种方法上。如果某种方法效果的确不错,那么就坚持用这一方法吧;如果效果不好,就立刻停用,不必担心有什么问题。孩子越是熟练掌握不同的方法,她能学到的就越多,而你也会从帮助她的过程中得到越多的回报与满足感。

保护孩子不受压力

你之所以翻阅本书,也许因为你正遭遇着每个父母的噩梦——孩子正从小学过渡到中学。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表示同情。或许你担心孩子没有进步,要不就是你正在找寻方法让孩子发奋努力。也许你想从考试入手,找寻一些能让她考高分的技巧。本书的练习适合各个年级。如果你定期做这些练习,我可以保证一定能提高孩子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特别提醒一下:无论在任何时候,千万别用这本书来拍孩子的脑袋,训斥他们偷懒。这本书的作用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快乐,不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你小时候的作业比你爸爸的多吧。现在孩子每天带回家的作业量会吓你一跳的。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前首相布莱尔先生曾经提出的三大重点是:教育、教育、还是教育。从此,英国的学校以及老师和学生们不得不面临无法想象的压力。

学校联盟排行表(往往并不准确)也许会显示某所学校是好是坏,但是这种愚蠢的方法对无辜的学校确实有着致命的打击。只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好坏的制度本身就非常愚蠢。这种制度认为,一所顶级的私立学校,只要培养出能够通过考试的经济和社会的精英,它就比其他学校好,哪怕后者抚平了难民儿童的创伤、教会了母语非英语的学习者流利地说英语、让出身于厌恶教育的家庭的孩子转变了态度,并获得了成功。但是这种学校联盟排行表不会很快消失掉。其考量当地学校校长的业绩不是看她为孩子创造了多么好的环境;也不是看孩子在学校是否快乐;而是看有多少学生能超过人为设置的分数线。如果这样的学生人数不多,那么她就随时有可能丢了工作。所以她就把追求考试结果的压力转嫁到老师们身上,老师再转嫁给他们的学生。结果,孩子筋疲力尽回到家里面对一大摞不会做的作业而无从下手。英国的教育的确像吹嘘的那样取得了些进步,但是,这些进展就像是一座沙堡,付出的代价是——老师们英年早逝,孩子们则精神崩溃,想象力得不到发挥。我们学校里有10%的孩子以及超过10%的老师都患有精神抑郁症。之所以有这个结果,是因为某个走大众路线的政客说我们学校的水准不够好。

如果你的孩子就读的学校给她太多压力,剥夺了她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的话,那么唯一能够保护她的人就是你了。要是她作业太多,就告诉校方你认为学校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我听过一个关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位历史老师的故事:这位老师罚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第二天早上9点之前抄完整部《旧约全书》。这个可怜的孩子的妈妈深夜里哭着打电话给这位老师说,孩子才抄完第一章《创世纪》的一半,能不能延期?以前,老师做出这样的事情,可以算是过分的玩笑,但是现在看来,也许一点也不过分了。

教育的快乐

孩子们的快乐和自尊比考试委员会给他们打的分数重要得多。如果孩子能保持对自己有积极正面的认识,那么她的生活就会是快乐充实的。正是这种积极的自我认识才能保证学有所成。为了孩子的教育和今后的人生,父母应该理解这一点,因为你们是能够引导她对自己有积极认识的重要人物,这也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艺术。

教育让孩子的童年暗淡无光,辛苦的学习代替了欢乐。父母和老师应该要明白,在孩子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保持像我儿子雷恩画房子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兴趣。在丹麦,孩子8岁才开始学习阅读。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了,老师就让他们放下书本到教室外面带着他们玩儿。孩子8岁前,老师主要是教他们玩儿和说话。阅读是愉快的事。如果孩子们不把它当作是游戏,而当作是费力和令人泄气的事,他们就不会喜欢阅读。丹麦人的受教育程度比英国人高出很多,就连政府也承认这是明摆着的事。

端正了自我认识,培养了学习兴趣,自然会考出好成绩。研究人员在一流的女子学校所做的研究表明,学生们想门门都考A,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极端强烈的;那些有时考A有时考B的同学会觉得自己非常失败,而这种自责将会一直伴随着她,影响着她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如果不想要这个结果,你就应该引导孩子认识到学习本身的价值,明白好成绩(当然会有的)有一定的偶然性。

本书的目的在于让家长深刻地了解孩子以及她的能力,了解每天课堂上的事情,了解这10年来教育的发展历程;以便能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给他们灌输快乐学习的观念。正如我朋友杰森·米勒不久前说的:“工作一定要有趣,不然就会很痛苦。”

有两点我希望你能记住,这也是我与孩子们相处的基本准则。

第一点是教育家大卫·基林的观点。他在《独立思考大全》一书中提出,每个孩子都面对两种声音。按照大卫的原话,一个声音告诉她:“你是垃圾,你是废物,没办法,因为你做错了,所以大家笑话你。”另一个声音则会告诉她:“你很美丽,你有才华,你绝顶聪明,你的天分无人能及;像只猛虎一样去打败他们吧。”作为父母,如果你能让孩子不去相信她在学校听到的第一个声音,你就给了她无数可以成功的机会。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从我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师——我的妈妈和爸爸那里学来的。当我还是普普通通的学生的时候,我从我的家人那里得到两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来自我的外祖父。如果我考试前压力太大,想要一两片安定,他非常乐意塞给我几片。这样的帮助有什么用?第二种是我父母给的,非常管用。他们说:尽力了就行了。如果孩子放学回家、参加完考试、曲棍球比赛或者戏剧比赛,能够站在镜子前诚实地对自己说她已经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了;那么无论如何,你也没有权力再对她提其他要求了。她是否赢了比赛没关系,如果她能够在事后面对自己说自己尽力了,那么以后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她都可以面对。

这一点要常常给孩子念叨念叨。这将会令他们终身受益。

教得好,孩子肯定学得好

Could Do Better!

—Help Your Kid Shine at School

(英)菲尔·比德尔著

苏毅琳译

献给我的妈妈奥莉芙·布丽奇特·比德尔。

如果不是她重视我的教育,

我不可能会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