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所有可以参与到孩子教育中的新方法:也许你想知道他们主要的智能在哪方面,想了解他偏好的学习模式,以便提供适合他们的具体的帮助。我们知道了视觉刺激和身体动作的重要性。读完余下几个章节的内容,你会知道如何评价他们的工作,你也会知道为什么这有助于他们下一阶段的学习。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这种新方法?如何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孩子取得好成绩?
关于孩子要花多少时间学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已经有诸多的研究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要素:一个是注意力,还有一个就是教学方法影响知识记忆的留存时间。
一些研究认为不论什么课,孩子能记住的只有开始10分钟和最后10分钟的内容。也许你要问了,既然如此,老师为什么还要上中间的课?学校里每节课大多是45分钟到1小时之间。如果学生只能记住头尾10分钟的内容,似乎一节课上20分钟就够了,但是这样的话,中学里就会出现学生进进出出,频频换教室的混乱场面。
如果孩子在家里学习,就不需要走来走去;除非你家里特别有钱,一般家里不会有很多廊道。因此,没有理由无谓地延长学习时间,以致超出有效学习时间。长时间拼命啃课本不一定能学到多少东西。多数时间孩子只是傻坐着,眼睛盯着书,不过是摆出学习的样子而已,并没有学进去。
丹尼尔·戈尔曼说,理想的学习状态是“沉浸状态”(flow state)。这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所有的运动员、演员、艺术家和水管工都追求这样的状态:完全沉浸在手头的工作之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对工作以外的事情浑然不觉。运动员称之为“现场感”(being in the zone)。这种有意识的暂时忘我的境界对表演者很重要,对于学习中的孩子也同样重要。在情感智能中,戈尔曼说“沉浸状态”是“进入了完全陶醉的状态,专心致志地工作,思行合一”。
这种状态有两个问题:首先,要如何进入;其次,它是短暂的。这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自由的学习方法得以解决。最好在进入了状态之后再去学习。强迫自己进入“沉浸状态”会有反作用。也许有些条件也能产生有效的学习:孩子也许需要音乐的刺激,给他一些奖励,让学习更愉快。或者他喜欢明亮的光线和绝对安静的环境(这样的话,让他住到别处去)。只要有可能让他进入“沉浸状态”,就要尽可能满足他的种种喜好。
因为这种状态是暂时性的,所以要让他中途休息几次。如果头尾10分钟最能记住东西,那么要让孩子速战速决。这样他可以进入效果最佳的沉浸状态,在效率降低的时候则休息。有时候,滴水穿石才是最好的方法。孩子休息好了,重新提起精神了,就要马上回来学习。
如果孩子在复习,你想帮助他提高效率,可以提醒他休息时间。不要让他一直坐在电脑前登陆“我的空间”而不去学习;这样他会忘记时间,忘了学习。每25分钟给他喝点什么或者吃些点心,让他彻底地休息,但不要坐在电视机前看完一整集的《伤亡》(Casualty)。休息的意义在于休息之后头脑恢复清醒。要想头脑清醒地从头开始,你要先暂停,再开始。
一般说来,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的作业量也增加了。一些小学根本就没有家庭作业。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家长已经意识到,早期介入孩子的学习是孩子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保证;早期布置家庭作业可以先入为主地让孩子接受家长的介入。等他们上了中学,各科目的老师每周至少布置一次作业,也许数学、英语和科学还会有两次。每份作业要花半小时完成。这非常好,因为孩子可以学着把工作分隔成更容易实现的若干部分。等他们13岁升到9年级了,可以一个晚上完成两小时的作业;等到要考GCSE考试的时候,已经习惯了每天学习2.5~3个小时了。我一直觉得时间有些长了,孩子应该有玩的时间,有时间放松、看看电视。但是因为学校的排名问题,每个学校都非常关注学生的成绩。由于认真完成的家庭作业是提高成绩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学校就非常希望学生能多做作业(显然这有悖于教育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即培养全面的、快乐的、有用的人)。
另一种针对各种学习类型效率的研究,我想应该会深受老师的欢迎。显然,通过读,人们只会记10%的内容,通过听,会记住20%。如果可以让他们看,他们就会记住30%,如果又能看又能听,那么记住的就会有50%。
有人说听课是效果最差的学习手段。老师只有4分钟的时间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剩下的时间,学生们都在开小差。特别好的老师可能有7分钟的时间,但是不论他们多好,学生记住的内容只有很小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没完没了地说教起不了作用的一个原因吧。他说:“不,我不想捡起来。家里的活你都该做。你捡。”当你滔滔不绝地教育他的时候,他的心却已到了西班牙沙滩上,正和某个美女一起打沙排呢。
我们来画一座金字塔说明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知识掌握的情况。如果听课处在塔底的话,那么教学处在塔尖就会让人感到很奇怪了。给别人上课是让我们记住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在家里完全可以实现。孩子学习完后,让他给你上5分钟的课,讲讲他刚学的东西,这样他才会牢牢记住这些东西,就像老奶奶染发后要用定型液,这样下雨的时候蓝色的染发剂不会被冲淡流到脖子上。
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放过没讲清楚的东西。多问几个对他(甚至对你)来说显得很愚蠢的问题。让孩子详细解释他所讲的东西,可以加快他的认知过程,提高捕捉信息和用文字或口头表达的能力。他也许会变得很自负,甚至认为你有点蠢;但是为了他日后不用去卖汉堡,你暂时装装傻,让他轻松回答你设计的问题也是值得的。
学习安排
政府建议老师每节课分为4个部分,包括以下内容:预备,引导,自学,总结。“预备”(starter)实际上就是教育界中所谓的“认知启动”(engaging cognition)。换句话说,它可以唤醒大脑,让它活跃起来,准备接受新知识。“引导”(guided)就是老师的教学部分。之后,学生们带着老师指导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independent)。最后总结(plenary),通过总结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无疑,这种教学安排的方法是世界最伟大的几个教育家多年来对理想的学习体验研究的结果,所以我现在还在使用。有趣的是这个模式可以运用到你为孩子安排的任何一种学习计划中。
在学校的每一节课上,预备环节大约占10分钟,你指导他们学习10分钟,然后让他们用30分钟自主学习,最后给他们10分钟时间总结。这非常简单,而且看起来安排得非常好,但是要知道对于一些孩子来说30分钟太长了,他们无法专注于一件事,而且每个孩子的需要各不相同。我希望你们都明白这个道理——真正起作用的是不论孩子学什么都不要仅仅依赖一种方法。如果想要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获取并且记住新知识,你应该给予适当的辅导,而不是用手指敲敲书说:“读一小时。”这样他几乎什么也学不到。
预备
预备就是给孩子的大脑做准备活动以完成接下来的任务。可以做简单的拼写测验,测试即将要学的主要词汇和短语。但是由于预备的主要目的是让神经元活跃起来启动认知,所以不必一定要和内容有关,甚至不必有特别的教育目的。我发现让孩子抄写歌词是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的好方法。做10分钟的拼字游戏,或者小吊人游戏(从要学的内容中选一个词),效果也是一样的。
也可以结合以前的学习内容。对上周学过的内容做个小测试,大脑就得工作起来,通过回忆牢记学习内容。如果之后马上学以致用,那么就会永远记住。如果不马上运用,那就会永远忘记。
引导
孩子完成了预备活动之后,必须告诉他们接下来要学什么。在学校里,这个过程叫做“设定目标”(setting objectives)。所有的老师都在白板上用彩色大写字母写下“课程目标”(LESSON OBJECTIVES)几个字。我并不想在课堂上用这教学术语。为什么要对学生们用“目标”这样一个术语呢?“你的目标是什么?”这听起来像《星际迷航》的台词:“我的目标是5年内发现新大陆和新的人类文明。”
学生们必须回答得出教育标准局(OFSTED)的专员们问的关于课程目标的问题。有一次我听到我的一个学生和教育标准局专员的对话:
—课程目标是什么,年轻人?
—就是老师写在白板上的东西,让我们抄下来,算是预备练习了,老师不想准备别的练习了。
—不是这个,目标是什么?
—我告诉你了,就是那个……老师……写在白板上的……喂,你哪儿来的啊?这也不懂。
“今天你们学了什么了?”换种问法,就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哦,我们学了地质板块构造论、弓形湖还有弗吉尼亚·伍尔芙诗中的灯塔的象征意义,还有福斯特(Forster)的《印度之旅》里的山洞的象征意义。不过,我想您是想了解别的情况吧。”
先不提目标,你可以和孩子讨论他认为自己需要学什么东西。最理想的方法就是读一读老师对他作业的评语。不过,孩子很有可能已经知道他哪一个科目落后,他会主动地、婉转地告诉你。
一起看看他最近做的那个学科的作业,看能否一起找出他需要学什么。找到后,让他用口头表述出来,再写到纸上。这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教育家们所谓的“元认知论”(meta-cognition),即对学习过程的思考,了解并能明确地表达出要学的内容。这样让他明白学习的目的,知道自己处在学习过程中,并且最终一定会掌握某些知识。也许你会发现,他后来竟然会用莎翁的五步抑扬格来解答复杂的代数计算,或者刷完牙后会清洁一下水槽。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知识,你都要明确地告诉他。这样孩子才可以在学完之后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该学的我都学会了吗?明确了他要学的内容,你就可以开始指导了。
在学校里,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会站在教室的前面,通过白板这个辅助手段积极地进行教学。坦率地说,如果让你站在家里,面对着孩子挥舞彩色的记号笔,做各种手势,生动地谈论地貌学,确实够傻的。而且电子白板太大了,太贵了,不适合在家里安装,效果也不好。
但是,如果你用实例向他解释就不会显得那么可笑了。我举一个例子,我记得普通水平考试(O-level)物理卷中有一个潜热能问题,指的是达到一定热度的时候,物质需要经过所谓的“状态变化”(从冰到水,从水到蒸汽等等)。如果家长带孩子到厨房,从冰箱里取一块冰,记下冰融化成水所需的时间,然后再将水煮沸,那么她一定会非常兴奋,并且能完全掌握这个新的知识点。
我一直认为突出新的学习内容中的新词汇或者关键词是一个好办法。在学校里,关键词很受欢迎。在我看来,给学生们解释生词,可以丰富他们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应当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但是注意:关键词必须要新。比如“水桶”就不能算是一个关键词。不知有多少科学老师把“水桶”一词当作关键词。孩子在课上要掌握的必须是新的,高级的,专业性的词汇。不需要告诉11岁的孩子什么是水桶,他们早就知道了,连我最小的儿子罗也知道水桶是什么。他还能用漂亮的伦敦音来读这个单词。大家在一岁半的时候就知道了可以把桶套在头上,或者往里面尿尿,不会弄脏地毯(妈妈会夸你聪明)。
找出了与主题有关的三四个新词,用有趣而可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词,即在实践中教他们新的知识,让这些知识有了具体的名称。
也许在指导学习环节中,你会使用互联网查询。互联网是非常好的研究工具,是世界上最大最详细的百科全书,但是要防止孩子大段大段地从网上复制资料,当作作业交上去。这么做孩子什么也不可能学到,而且还侮辱了老师的智慧,以为可以侥幸骗得过老师。同样,如果你帮他们做作业也是如此。有的老师非常聪明,如果一个学生在课上连逗号怎么用都不知道,交上来的作业却能用文科硕士生的语言分析得头头是道,那一定会引起老师的注意。
我曾经有一些得A+的学生想蒙混过关。我们坐下来聊天,我说他们非常聪明,为什么要让我读一些科学家的作品呢?身为老师就是想知道年轻人新颖独特的想法,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学术理论。谈完之后,我们把抄来的作业扔到了垃圾桶里。一些学校可能会听之任之,所以要当心。把从互联网上抄来的东西交上去,也许最后会在某些情况下永远失去别人的信任。保守党议员鲍里斯·约翰逊曾经在《卫报》的专栏里撰文,承认自己曾经有剽窃行为。这里我想引用他的原话:“25年前,我的确曾经剽窃过他人作品。对此我有三个感受:内心不得安宁、这么做没有好处、对自己感到失望。我当时那么做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我觉得非常羞愧,特别是图书管理程序将我们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更是让我无地自容。”
如果孩子想借用互联网的资料,他必须要做修改。最好就是打印出从各处搜集来的资料,读完之后做笔记,然后将原稿扔到垃圾桶里,休息一下。之后,再用自己的话写出他所记得的内容,不能引用原稿。这样才能保证他做了有效的研究。
自主学习
在这一环节中,孩子要完成与你所示范或你们一起研究过的内容相关的一些练习。这时候,老师会发很多工作表,学生要静静地完成(老师希望如此吧);在家里,就是让孩子独立完成布置给他的作业。
自主学习的收获一定比别人教的有价值得多。因为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才使得学习更有效率。他们可能因此学到了上大学所需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站在学生面前教学比坐着看学生完成没完没了的工作表更辛苦,所以老师会一直找借口坐下来。也许这说明了老师为什么要延长独立学习的时间;也许这样的学习安排有助于让学生进入沉浸状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入那种状态。
这时候,家长最好离开。在老板密切监督之下,再好的打字员也会紧张的,对于孩子也一样。你可以到另一个房间去,一样可以回答他们各种奇怪的问题。每五分钟就检查一次反而起反作用,好像是你帮他做作业。这不是你的作业,你不用考试。如果你越俎代庖,孩子什么也学不到。
一般说来,写作最能巩固孩子在指导学习中所学的内容了。孩子不仅可以激发想象力回顾刚才所学的内容,而且练习写作是提高想象力的最佳方法。给他们的写作任务可以是让他们自由想象的:“写一则幽默故事讲述第一个发现潜热能的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潜热能的。”允许他们用舞台对话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日记或者日志的形式表达;可以用诗歌体,可以用第一或第三人称,可以用任何时态。在给孩子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要求他们继续钻研已掌握的知识的时候,这就要看布置任务的人有无足够的想象力了。
如果你觉得孩子还不得要领,你可以设置额外的任务。可以是视觉、运动、数学或者音乐方面;你甚至可以让他设计一种舞蹈来解释潜热能,或者设计一个模型来说明用纸箱怎么表现。这些都是教学的乐趣所在(当然还有与孩子在一起时单纯的乐趣,以及看着他们进步的乐趣):它要求孩子们想象,越是要他们大胆想象的、甚至是荒谬的任务,就越能让孩子记住所学的知识。
当然,你可以从网上下载许多包括无聊问题的工作表。但是,如果你真的很关心孩子的教育,买了这本书,读到了这里,你一定也希望与他一起学习可以强健他的身心,给他快乐的感觉。
总结
几年前,我为一本教学杂志撰写了一篇关于课堂总结的文章,稿酬甚微。在写稿子的时候,我的太太问我在干什么。“在写一篇关于课堂总结的文章。”我回答。“到底这课堂总结是什么啊?”比德尔太太大声地说,认为这一定是一个无聊的教育术语。我说她是对的,这的确是无聊的教育术语。我耐心地解释道,这是指老师在下课前10分钟必须总结教学内容,这样学生才会牢记。她说:“哦,用指甲油来结束一节课。”我觉得她概括得非常巧妙。
但是,指甲油一会儿就能着色,而课堂总结要整整10分钟的时间。很多老师不想做全班总结(除非教育标准局专员坐在教室后面打分)。通常,课上到了那个时候,老师们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就想让学生们自己安静地做作业、等下课铃响,因为这不费什么气力,不要让他们再拿起工具开始新的活动。如果他们愿意的话,课堂总结往往可以简单地问学生们今天学了什么东西。不过很有可能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情况,因为他们很有可能会说,“什么也没学到。你什么也没教我们,从来也不改我们的作业,也不布置作业。你一连3天都穿同样的外套。”
很显然,教完课后,如果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到了晚上就忘光光了,这么上课没有意义。课堂总结的理论依据是要让大脑检索出已经留存在记忆里的信息。如果孩子要在帮助下才能提取回知识,这不要紧;过程才是重要的。大脑回忆的过程才是保存记忆的理想状态。在家里,判断孩子是否记住了所学的知识,方法之一就是务必在结束前做个总结。
我在引言部分曾经提到过教育家大卫·基林。我常常在课上使用他提出的课堂总结方法,没有经过他的许可,算是剽窃吧。让孩子从1~20中选一个数字,以这个数字为字数写一句话总结课上所学的东西,非常有趣而且有挑战性。
可是,这花不了10分钟的时间,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也有很好的效果。你可以让孩子画一幅画或者思维导图(见第5章)来总结学习内容,完成后,让他看着图完整地说出来。教,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所以我最喜欢的方法就是给孩子5分钟的时间准备一堂迷你课,然后用剩下的5分钟时间让他当老师,把他学到的东西教给你或者他的小伙伴或者他的兄弟姐妹。在这过程中,不妨问一些问题,给他一种权威感。他一定喜欢这个超越你的机会,而同时他也巩固了学到的知识。
其他安排
很多老师觉得四步教学法很有局限性,而我认为这是尝试更有趣的内容的基本环节。真正的局限性在于制定计划的你有没有足够的想象力。
当然,如果课上活动越多,这节课就越好。因此我非常反对政府的做法:它要求所有老师都必须遵照四步教学法。好的老师能带来更刺激的学习体验,设计得更巧妙,更全面。如果规定他们必须坚持四步教学法,那真是得不偿失。
教育并不复杂。愿意投入教育的人都掌握了必要的知识,不需要专门读4年大学去学有关技巧,这些技巧完全可以通过读书获得。
家长不如老师的地方在于缺乏处理30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和保持纪律的能力。这种能力很特殊也很复杂,需要在多年的实践中获得(你如果能坚持那么久,精神不会崩溃,不会跑回家找妈妈哭诉,你可以不用感谢老师)。你应该尊重你孩子的老师,他们坚持下来了。说到这里,你没有理由不参与孩子的教育。多多少少知道些教育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他取得应有的成绩,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他终身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一个智者曾经说过,人生的主要悲剧莫过于“越活越糊涂”(Every man is born a genius and dies a fool)。我们小时候非常聪明,富有创造力。成长的压力剥夺了我们的这些能力。近来有研究表明,大约98%的儿童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有着天才般的创造力;而从学校毕业的时候这个比例降到了2%。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值得研究。是因为学校考试的压力,还是小小年纪就追求正确答案和正确的方法(没有正确的答案),还是仅仅因为学校学的东西让孩子失去了想象力?简直太可悲了。与孩子一起学习吧,与他们共欢笑,帮助他们在笑声中学习,是你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了,这不啻于教会他们爱与被爱。